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晋巍 《辽宁医学杂志》2003,17(6):311-311
1 病历摘要例 1,男 ,65岁 ,因持续性心前区闷痛伴呕吐 2小时 ,意识恍惚半小时入院。查体 :脉弱扪不清 ,呼吸 2 4次 /分 ,意识清 ,双肺呼吸音清 ,律齐 ,心率 3 5次 /分。心电图 :Ⅲ°房室传导阻滞 (AVB) ,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上抬 5~ 7mm ,且与T波融合成单向曲线 ,Ⅲ、avF导联Q波 ,Ⅰ、avF导联ST段下移 3~ 4mm。诊断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Ⅲ°AVB、心源性休克。予以常规治疗并静滴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升压 ,10 %葡萄糖 50 0ml加异丙肾上腺素 1mg静滴 ,心电监护一直呈Ⅲ°AVB ,加用 50 %葡萄糖 40ml加氨茶碱 0 2 5g静推 ,继以 1…  相似文献   

3.
讨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分析9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30例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效果。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30例中死亡率为3.33%,不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68例中死亡率为4.54%,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30例中预后多数良好。  相似文献   

4.
5.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I)和/或下、后壁AMI与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的关系。方法:对75例下壁和/或下、后壁心肌梗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5例下壁AMI中39例发生房室阻滞(52%),Ⅰ°AVB17例(22.67%)、Ⅱ°型AVB8例(10.66%),高Ⅱ°AVB(包括2:1传导)9例(12%),Ⅲ°AVB5例(6.67%)。  相似文献   

6.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预后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比较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有高度AVB组(39例)和不伴有高度AVB组(137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其住院期间和1年随访中的病死率、不良事件(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相比,伴有高度AVB组患者年龄大,女性比例多,糖尿病患病率更高,CK峰值大,左心室射血分数低,更多累及右心室,2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2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12.8%比3.6%,P=0.029)、心力衰竭(33.3%比18.2%,P=0.043)和低血压休克(20.5%比8.8%,P=0.041)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但存活患者长期随访中的病死率(5.9%比3.8%,P=0.588)和心力衰竭发生率(35.3%比19.7%,P=0.054)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高度AVB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住院期间病死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但对远期预后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8.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锐锋  张莉 《广东医学》2003,24(5):513-514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及转归。方法:回顾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发病后第1天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3例(68%),第2-3天出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32%)。治愈13例,死亡6例,病死率为32%。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为血管内科急症,尤其是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预后更差。应采取积极、正确的治疗措施,及时的冠脉再灌注治疗,恢复房室结动脉的供血,是房室传导阻滞转复为正常窦性心律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医学》2017,(5):421-422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所致房室传导阻滞的恢复时间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10—2016-10间在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罗征祥心血管中心住院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继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45例入选,其中行PCI术30例,未行PCI术15例,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PCI术组患者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时间比非PCI术组患者更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入选患者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是否行PCI术、年龄、血糖是影响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时间的独立因素。结论及早行PCI术,进行冠脉血运重建有助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房室传导阻滞的恢复,改善血糖水平等亦有助于房室传导阻滞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11.
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房室传导阻滞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机理及临床特点。结果显示:房室传导阻滞均为可逆的,单纯下壁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较其他两组少,房室传导阻滞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下壁 正后壁(或右室)组,严重的房室传导组滞与大范围心肌梗塞有关。皮质激素或阿托品等治疗措施,改善房室传导效果肯定,并且不增加病人死亡率,其一月内病死率与同期住院心肌梗塞总病死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本院收入CCH病房1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并发Ⅰ度、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共3例,通过临床观察分析,提示:①房室传导阻滞均属可逆性,并与心肌梗死而积有关。②梗死早期与晚期发生的房室传导阻滞临床表现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96例Q波型AMI的临床资料。结果:196例AMI中并行AVB34例,发生率17.3%,下后壁AMI合并AVB发生率29.9%,前壁AMI合并AVB发生率7.3%。经过治疗32例痊愈,2例死亡。结论:不同部位AMI合并AVB具有不同的发生机制及临床特征,正确分析AMI时出现的AVB,以降低AMI的其它阀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 ( AMI)累及下壁常并有房室传导阻滞 ( AVB) ,单纯前壁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AVB较少见 ,现结合我院 1 989~ 1 997年间确诊为前壁心肌梗死并 AVB1 2例 ,总结分析不同时间出现 AVB的临床意义11 对象及方法1 .1 病例选择 自 1 989~ 1 997年心内科确诊AMI共 2 1 6例 ,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 WHO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1]。前壁心肌梗死合并不同程度 AVB者 1 2例 ,男 8例 ,女 4例 ,年龄44~ 75 (平均 5 9.7)岁。其中合并高血压者 6例 ,合并糖尿病 7例。1 .2 方法 病人入院后常规心电监护 ,入院后前3d内每日…  相似文献   

15.
16.
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急性下壁心梗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的房室传导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为了比较系统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 (AMI)对房室传导阻滞 (AVB)及其对AMI病情和预后的影响 ,本文系统地分析统计了 52例AMI中AVB的情况。1 临床资料分析近 6年来住院的AMI52例 ,其中男 46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 62± 4.1 )岁。表 1  5 2例AMI发生部位的分布部位前壁下 (后 )壁前 +下壁右壁总计AMI数 2 617 63 5 2占有率 (% ) 5 0 3 2 .711.5 5 .810 0   52例AMI合并AVB1 0例 ,发生率为 1 9.2 %。其中Ⅰ度AVB4例 ,Ⅱ度AVB3例 ,Ⅲ度AVB3例 ,Ⅱ度以上AVB占全部AVB60 % ( 6/1 0 )。表 2 合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及处理原则。方法 对 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住院患者进行连续心电监测 ,动态观察房室传导阻滞的变化和临床表现。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占 3 5 %。多数患者由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正常传导。结论 重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变化 ,积极治疗心肌梗死 ,同时慎重处理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9.
20.
1 临床资料 自2005年1月至2月,在我科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20例发生了房室传导阻滞。其中急性下壁、下后壁心肌梗死15例,合并Ⅰ&#176;、Ⅱ&#176;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0例,均未经处理自行恢复。Ⅲ&#176;房室传导阻滞5例,给予异丙肾上腺素0.5—1mg加入500ml液体中以10-15滴/min速度维持静滴直到恢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5例,均合并Ⅲ。房室传导阻滞,2例死亡,3例紧急安置临时起搏器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