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献报告[1]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约25%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并常发展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Ⅲ),使AMI患者病死率升高至50%,病情极为凶险。1997年1月~2001年12月,我院收治15例AMI并发AMI-Ⅲ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目的在于提高对AMI并发AVB-Ⅲ的认识,以便早期采取适当的预防性治疗措施,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34~78岁,其中50岁以下1例(34岁,男性),平均年龄65岁。活动状态下…  相似文献   

2.
房室传导阻滞(AVB)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时较常见的心律失常,本文对76例AMI患者AVB的发生、转归、梗死部位进行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993~1998年明确诊断的AMI住院患者76例,其中男52例,女24例,平均年龄(62±4.1)岁。前壁梗死37例,下壁梗死25例,前壁+下壁梗死11例,右室梗死3例。2 结果76例并发AVB14例,发生率为18.4%,其中Ⅰ度3例,Ⅱ度6例(Ⅱ度Ⅰ型2例,Ⅱ度Ⅱ型4例),Ⅲ度5例(3例ORS<0.12s,2例QRS>0.12s),Ⅱ度以上占78.…  相似文献   

3.
覃绍明  卢军 《医学文选》1999,18(3):356-356
房室传导阻滞(AVB)是急性心肌梗塞(AMI)较常见的临床表现。笔者对178例AMI中合并AVB情况进行分析,以了解AMI合并AVB的发生率和转归,并比较AMI合并AVB与否的住院病死率、休克和心衰发生率,了解AVB对AMI预后影响。1 资料与方法  收集1995年1月至1998年11月收住院,符合WHO制定的AMI诊断标准,包括再次心肌梗塞患者共178人为对象。其中男149例,女29例,平均年龄(65±92)岁。2 结 果21 不同类型AMI并发AVB情况见表1。表1 178例不同类型AM…  相似文献   

4.
1993年10月~1994年12月,应用静脉点滴无环鸟苷(IV-ACV)配合紫外负离子喷雾治疗带状疱疹28例,并与静点病毒唑(Vi-razole)肌注维生素B12(VB12)、聚肌胞(ployI:C)两组作对比。现将完整资料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住院病人,IV-ACV组:共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14~75岁,平均32.5岁。侵犯肋间神经20例;三叉神经分支5例;颈神经受累1例;腰骶部神经受累2例。采用IV-ACV0.5g加生理盐水500ml静脉点滴,7d为1疗程,并配合局部应…  相似文献   

5.
对1992年1月~1998年12月收治的11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PTF-V1进行测量,并对42例PTF-V1异常者进行对照观察分析,以探讨PTF-V1在AMI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符合WHOAMI的诊断标准。118例患者男性82例,女性36例;年龄33~85岁,平均59岁。其中PTF-V1异常者为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37~85岁,平均61岁。1.2 PTF测量标准:测量118例AMI患者V1P波终末向下部分的振幅(mm为负值)×宽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价预后和临床意义。方法:观察分析比较1989年1月 ̄1999年11月186例AMI患者心电图变化、血清肌酸激酶(CK)、同工酶(CK-MB)水平,及严重交发症及死亡率。所有数据经x^2或u检验。结果:33例AMI并发PBBB(占17.7%)者预后明显差于未并发PBBB者;其心肌酶水平,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和死亡发  相似文献   

7.
用ELISA法检测171对母儿血清中乙肝病毒(HBV)抗原、抗体及315例孕妇血清中风疹病毒(RV)IgG抗体。10.5%孕妇血清中HBsAg阳性,其中HBeAg阳性率为50%;5例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其中2例抗-HBcIgM滴度较高;5例抗-HBe阳性的母亲其子女脐血无HBsAg阳性。315例孕妇血清抗-RVIgG阳性率为91.1%,新近感染者19例占6.0%,RV易感者28例占8.9%;孕早期抗-RVIgG阳性率为86.8%,孕晚期为92.1%;孕妇年龄低于24岁者血清抗-RVIgG阳性率为77.8%,33岁以上者为100%。提示孕妇对这两种病毒有较高的易感性,需加强免疫和监管。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以下简称腮脑),是流行性腮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本文报告1993年12月至1999年1月间临床诊断为腮脑134例住院患儿的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检查结果。1 一般资料134例中男93例,女41例,2~3岁19例(14.2%),4~6岁56例(占41.8%),6~10岁46例(占34.3%),10~12岁10例(占7.5%),12~14岁3例(占2.2%),最小年龄2岁,最大年龄14岁。临床诊断依据:有腮腺炎接触史,近期出现发热、腮腺肿痛,有以下三项中二项…  相似文献   

9.
脑动静脉畸形的微导管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微导管血管内栓塞术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微导管超选择性插管用真丝线段、NBCA及PVC栓塞治疗28例脑AVM病人。结果 28例AVM病人31次栓塞,成功率97%。栓塞50^%以上者82%,其中完全栓塞18%。栓后症状减轻、消失,有效率达86%。随访5月~8年,未再发生出血。术中血管痉挛5例(16%),2例致导管嵌顿、滞留颅内。1例(3%)偏瘫、失语,经处理1月后恢  相似文献   

10.
王秀兰  闫卫 《中原医刊》1999,26(11):2-3
我们观察分析1990年3月~1996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86例的QT离散度及动态分布规律,探讨其与梗塞面积、泵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及死亡率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AMI患者86例,男67例,女19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65岁,梗塞部位,前间壁25例,广泛前壁28例,下壁16例;死亡17例(占20%)。死于室速、室颤者11例,死于其他并发症者6例。正常对照组50例,男3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4岁,性别年龄与AMI组无明显差异。1.2 方法:AMI患者86例分为二组…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并发急性脑血管病(AVCD)是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严重疾病,也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科1999年1月~2000年2月门诊经治及健康体检发现老年高血压296例,其中并发 AVCD26例,占高血压病的 8.78 %.并同时收入院治疗,现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初步微机统计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17例,女性9例,比值为1.89:1,其临床诊断均参照国内标准。年龄为60岁~89岁,平均年龄72.5岁。高血压病史20a以上者8例,占30.8 %;10a以上者12例,占46.2%;小于1…  相似文献   

1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欣  张晓耀 《河北医学》1999,5(9):28-30
目的:探讨VBI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580例VBI的临床资料及X光片,CT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580例VBI的病因,颈椎病占97.8%;劝脉粥样硬化占86.4%。临床表现,以突发的眩晕界最常中82.1%。结论:VBI的病因虽多,但仍相对集中于颈椎病,动脉粥样经;VBI的临床征象复杂多样仍与VBA供血区域相吻合,X光摄片、CI及MRI扫描(颈椎、头颈)对诊断有帮  相似文献   

13.
应用间接EUSA法测定96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柯萨奇病毒E特异性IgM(CVB。-IM牡)。结果阳性30例,总阳性率31.3%:19例健康儿中有1例阳性,阳性率5.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x=4,20,P<0.05)病程<2月者阳性率为42.4%(28/66例).病程2~6月者阳性率为7.7(1/13例),病程>6月者阳性率为5.9%(1/17例).后两组与病程<2月组比较差异均显著(分别为4,9.6.61,P均<(0.05)。提示CVB-IM测定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病原学的早期诊断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应用99mTc-RBC门电路心血池显像(GBPI)结合超声心动图(UCG)对100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Ⅱ期)病人和42例正常人进行左室舒张功能测定,发现:(1)高血压组的GBPI的最大充盈率(MFR)与正常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2)UCG的A/E比值,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A/E与LVMI或其他指标均无相关;(3)高血压组的MFR低于正常均值(2.41EDV/S)的占86%,其中LVMI高于正常值(男100.2g/m2,女86g/m2)的占89.0%(77/86);高血压组A/E比值高于正常值(0.69)的占64%,其中LVMI高于正常值的占62.5%。用GBPI的指标MFR结合UCG的指标A/E比值来检测左室舒张功能,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估,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尤以MFR指标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5.
1 临床资料 1996~1998发病后12h就诊的住院AMI患者130(男76,女54)例,年龄(54.2±15)岁.室性心律失常统计以AMI后96h内为限.前壁心肌梗塞28例,下壁心肌梗塞28例,前间壁心肌梗塞19例,高侧壁心肌梗塞17例,后壁心肌梗塞20例,广泛性心肌梗塞18例.入院时首先描记第1份12导联心电图,入院后依病情随时描记心电图变化情况,并持续心电监护96h,室性心律失常以出现频发室性早搏(3次/min),室性早搏在Ⅱ级以上(LDWNWV)级,成对室速,室性心动过速为观察对象.1…  相似文献   

16.
心肌梗塞患者室性早搏起源部位与梗塞部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其昌  夏树楹 《广西医学》1995,17(2):117-118
为了探讨室性早搏(VPB)起源部位与梗塞部位之间的关系,作分析了7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和52例陈旧性心肌梗塞(OMI)患的VPB起源部位,结果发现:AMI早期(12h内)出现的VBP主要起源性梗塞部位(72.2%),而AMI后期(12h)及OMI期则主要起源在梗塞相邻部位(分别是61.4%和76.91%),有非常显性差异(P〈0.01)。VPB起源于梗塞部位的患其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  相似文献   

17.
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自1974年5月~1998年8月共施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手术1160例,其中合并主动脉瓣脱垂(AP)和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58例,占5%。现对本组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加以分析和讨论。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8例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2~21岁,平均7.4±2.5岁.体重8~58公斤,平均23.2±10.1公斤。VSD直径0.6cm~2.5cm,平均1.3cm±0.6cm.同时合并AI23例,其中轻度14例,中~重度9例。1.2VSD分类在合并AP和/或AI的VSD…  相似文献   

18.
刘高峰 《中国医刊》1999,34(5):26-27
心脏猝死是人类主要死因之一,其中80%~90%发生于冠心病,多数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目前认为心脏猝死的方式主要是心室颤动(VF),尤其在AMI发病12小时内,VF的发生率约5%。本文报道本院1985年1月~1997年12月共273例AMI在治疗...  相似文献   

19.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为儿科慢性咳嗽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995年1月~1997年10月,我科共收治CVA病儿58例,其中30例给予酮替芬及气管炎菌苗片治疗,并与不服用气管炎菌苗片组28例进行比较,观察其近、远期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58例 CVA病儿的诊断均符合 1992年南宁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制订的诊断标准[1]。将病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5~12.0岁,平均4.86岁。对照组 28例,男 18例,女 10例;年龄 1.3~12.0岁,平均…  相似文献   

20.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疗法的开展,AMI住院期间病死率已下降到5%~15%[1],但高龄患者的病死率仍呈上升趋势。两年来我院共收治AMI患者148例,现分为高龄组(年龄≥70岁)与非高龄组(年龄<70岁)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高龄AMI患者的临床特点,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诊断标准 AMI诊断标准均符合1980年WHO制定的标准。1.2 病例选择 选自1997年1月~1998年12月我院住院AMI患者148例。按年龄分高龄组:年龄≥70岁,共23例,男12例,女11例,最大年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