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伤害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我院2013年1月—2016年9月上报至护理部遭受精神疾病病人暴力伤害护理人员的档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暴力伤害行为106起,共140名护士遭到暴力伤害。男护士、年龄40岁、护士及护师职称、工作年限≤5年的精神科护士更易遭受暴力伤害;年龄40岁、住院时间7d、精神分裂症病人更易发生暴力伤害行为。[结论]精神科护士遭遇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较高,对精神科护士进行针对性暴力行为应对技能培训,提高其防护意识,有助于减少暴力伤害行为发生,维护护士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精神科护士遭受精神病人暴力侵害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175名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侵害事件的特点及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侵害的总发生率为86.5%;身高在165 cm以下、工作5年内的护士遭受侵害的发生率高;中夜班比白班更易发生暴力侵害;91.3%的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年龄在20 ~ 50岁,女性患者以言语攻击为主,男性患者则以行为攻击为主.71.2%发生在病情的急性期,28.8%与护士对待患者的态度有关.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侵害后常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结论 精神科护士遭受精神病人暴力侵害的发生率较高,影响精神科病人实施暴力侵害的因素有护士身高、工作年限、工作时段、精神病患者的症状特点、护士的态度等.医院对护士遭受的暴力侵害关注较少.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并建立针对专科护士的心理服务支持系统以减少暴力侵害的发生及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暴力行为指个体直接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躯体或某一物体的严重破坏性攻击行为,给患者及周围环境造成危害性的影响。精神科患者的暴力行为是在精神症状或社会-心理因素影响下,发生的自杀、伤人、毁物、外走等行为。其中以伤人、毁物最常见。精神疾病患者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约为一般人群的10倍,在精神疾病患者的攻击对象中,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员占首位,而护士所占的比例又最高[1]。因此,了解暴力行为的临床特征与发生原因,及时发现暴力行为的先兆,并从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神科护士遭受患者攻击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精神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住院期间攻击护士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精神科护士遭受患者攻击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预防策略。结果 80例精神疾病患者中,38例对护士做出过攻击行为,攻击事件共44起,其中殴打29起,咬伤10起,其他5起。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酒精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男性、有攻击行为史是精神科护士遭受患者攻击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精神科护士遭受患者攻击发生率较高,应制订相应预防措施及防范技巧教育培训,规范其日常行为,以降低遭受攻击行为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董萍  徐萍 《上海护理》2012,12(2):53-55
精神科护理是一项高风险的行业,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受精神症状、无自知力、拒绝住院等因素的影响,随时可能发生难以预料及防范的暴力冲动行为,无论对患者自身还是对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均构成威胁。而精神科护士由于与患者接触密切,更容易受到患者暴力攻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对减少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攻击频次的作用。方法:成立QCC小组,选定主题为减少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攻击频次,按照活动步骤,拟定活动计划、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要因分析、对策拟定与实施等,比较活动前后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攻击频次。结果: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攻击频次由活动前的12.33次/月降低至活动后的5次/月;活动目标达成率为97.21%,进步率为59.45%;圈员发掘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得到了提高,责任心及团队精神进一步加强。结论:开展QCC活动,能有效减少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攻击频次,保障护理人员安全,同时提升护士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攻击后的情绪体验,分析暴力攻击发生的原因及对其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分析12名临床护士遭受暴力攻击后的情绪体验。结果:护士在遭受暴力攻击后主要出现愤怒、委屈、恐惧、无助、抑郁等情绪变化,严重影响了工作和正常生活,渴望暴力攻击后的支持系统,希望制定相关处理流程及休假制度。结论:临床护理管理中应重视护士遭受病人暴力攻击后出现的情绪反应,建立完善的遭受病人暴力攻击后的支持系统,提高精神科护士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刘佰云 《家庭护士》2009,7(10):909-910
精神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科室,其护理对象是患有各种精神疾病的特殊病人,多表现思维紊乱,行为异常,甚至个人生活不能自理,自制力丧失,不仅不承认有病且可造成对自身和他人的伤害,有时还把护理人员当成仇敌进行攻击.精神科护士终日面对精神病病人,长期处于高风险的环境中,病人逃跑、自杀、伤人等意外事件随时可能发生,由于长期过度的心理负担,使精神科护士极易出现生理和心理疲劳,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1].为能有效地增强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和激发精神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现总结影响精神科护士的身心健康和积极因素,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200例精神科住院患者暴力突发事件主要包括冲动、伤人、毁物及自杀,致暴力突发事件因素包括患者年龄、病种、病程、护理人员职称、学历等。认为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加强致暴力突发事件因素针对性护理,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质,深化护患沟通技巧,是强化护理安全监管,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精神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8年底,采用发放量表的形式,对苏州市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ICU病房护士在过去1年内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PICU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总发生率为100%,受到语言攻击的占98.3%,受到身体攻击占79.6%,受到性骚扰的人数占30.6%;印象最深的一次受暴行为多发生在白班有同事在场时,施暴者91.8%为患者,81.6%护士遭受暴力后继续上班;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聘用形式是影响PICU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PICU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较高,以语言暴力和躯体攻击为主,护理管理部门应加强护士培训,护士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可增强暴力防范意识和技能,从而减少暴力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形式及心理情况的现状,为临床护士及管理者提供研究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对该院一年内遭受工作场所身体暴力的精神科护士的遭受暴力形式和心理状态调查,采用χ2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仅有9.9%的精神科护士掌握暴力防范技巧.精神科女护士较精神科男护士更易遭受暴力行为在身体性袭击(χ2=9.611)、遭遇患者或家属打砸(χ2=4.085)、和被威胁(χ2=5.172)等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1.8%的人认同医院暴力事件越来越多;83.0%的人认为不信任家属,对家属感到恐惧;74.6%的人认为经常失眠、伴有焦虑,但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科护士缺乏掌握工作场所暴力攻击的知识,大部分护士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并且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女护士),为管理者提供一定依据,以制定相应对策,降低工作场所暴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于医患矛盾和纠纷引起的医疗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在我国,患者或家属冲击医护人员的事件时有发生,医疗暴力已经成为新的职业伤害.美国劳工局公布,医疗卫生行业的非死亡性攻击受害者中,护士占第一位,护士可能受到的暴力比其他行业多3倍.在医院,精神科室、候诊室、老年及儿童病房、夜间急诊室是护士遭受医疗暴力的高发地点,针对护士的暴力(包括辱骂、恐吓、威胁等软暴力)使护士的工作情绪受挫,心情紧张,影响护理人员的士气,威胁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护士在精神疾病患者护理中受暴力伤害的情况,旨在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选取泉州市第三医院精神科护士60名,针对其在2009~2012年工作期间受暴力伤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90%的护士受到过暴力伤害;白天受暴力伤害多于晚上;暴力发生的地点主要集中在病室和走廊上;受到的暴力方式大部分患者采用语言伤害、咬伤抓伤和拳打脚踢;攻击的原因以不安心住院、精神症状支配、不配合治疗多见。结论精神科护理过程中暴力伤害行为发生率极高,受伤害后大部分的护士会存在心理伤害,已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应引起足够重视,全面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及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和共情能力的现状,探讨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与共情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9年3—4月选取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的护士198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问卷、杰弗逊共情量表。结果本研究共发放19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0份。190名精神科护士共情能力得分为(77.8±10.2)分。精神科护士遭受语言攻击、工作场所暴力得分与共情能力中的情感护理维度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82、-0.150;P<0.05)。结论精神科具有较高的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可通过改变共情能力的情感护理维度对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临床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探讨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与共情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工作场所暴力频度测定量表、杰弗逊共情量表和护士临床沟通能力量表对山东省5所精神专科医院的453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精神科护士1年中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得分为(6.64±3.56)分,精神科护士共情能力及沟通能力各维度得分与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呈负相关(r为-0.359~-0.586,P0.01);回归分析显示,换位思考、困难情景沟通能力、病房性质、观点采择、是否参加暴力技能培训、情感护理和性别对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有预测作用(R2=0.540,F=74.495,P=0.000)。[结论]精神科护士的共情能力及沟通能力对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本文旨在探讨精神科常见护患纠纷的发生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以将护患纠纷降至最低.现报告如下. 1 护患纠纷分析 1.1 学科特点 精神障碍患者受精神症状影响,常有冲动伤人、自伤、自杀、出走等行为,而这些行为具有随时性和不可预测性;另一方面精神疾病一般具有较难根治、易复发的特点,致使患者反复住院,部分患者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产生冲动伤人毁物的行为,影响了其工作、学习和生活,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由于人们对精神疾病知识了解较少,对患者存有偏见,而采取歧视态度;导致部分家属因心理压力过大,情绪失控,易发生医疗纠纷[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新入职精神科护士遭受患者言语暴力攻击后的心理体验,分析言语暴力对其造成的影响,探索并优化相应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13名新入职精神科护士进行面对面、个体化深入访谈,及时总结整理相关资料。量性数据以分类变量统计频率,质性数据采用Colaizzi分析法整理资料形成主题。结果 新入职精神科护士工作半年时达到遭受言语暴力的高峰,其心理感受和体验包含委屈、害怕无助、无所谓、愤怒以及无所谓等。结论 新入职精神科护士易遭受患者言语暴力,并产生委屈、害怕、无所谓、愤怒等情绪,采取了合理化、正面应对的态度和相应措施。提示应关注其心理感受和态度,及时提供事后干预,完善相关指引和培训。  相似文献   

18.
精神科护士身体暴力伤害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科病人对护士身体暴力伤害情况,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对2006年全年80名护士(95人次)在护理病人过程中受到暴力伤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身体暴力发生率为28.07%,男、女受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工作时间不同的护士受到暴力伤害情况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二级暴力攻击居多。受伤部位以四肢、躯干部为主。暴力攻击者主要为新入院、受精神症状支配的病人。重症监护室发生率高。结论精神科护士工作时遭受身体暴力伤害的发生率高,工作危险性大。应制订完善的防范措施,以降低精神科病人对护士的身体暴力伤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和特点,分析精神科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影响因素,以及工作场所暴力对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三级精神科专科医院140名精神科临床一线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精神科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为80.7%。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女护士、低能级、低年龄是医院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组的护士更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躯体化等维度的得分比较高(P0.05)。结论 :精神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较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组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较未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组的护士低,需要给予综合干预策略,降低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改善护士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20.
精神科暴力攻击行为已经成为全球精神卫生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且日趋严峻[1-2].暴力行为不仅影响到医院的日常工作秩序,而且能够对医护人员产生严重的短期或长期生理创伤、心理创伤和情感创伤等3].随着医疗卫生体质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降低精神科暴力冲突发生率,形成良好有效的暴力危机干预体系,保证临床一线人员的人身安全是目前医疗和社会机构关注的重要课题.据报道,希望离开精神科医院的护士中,89%均经历过暴力行为攻击[4],因此,形成有效的暴力危机干预措施、建立正确的应对行为以确保精神科医院工作秩序、保证临床一线人员人身安全已经刻不容缓.新加坡心理卫生学院已经建立了优良的暴力危机干预体系,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本文针对新加坡心理卫生学院已形成的暴力危机发生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发生后危机干预与应对措施进行综述和分析,并根据我国现状提出几点启示,以取长补短,为提高我国应对精神科暴力危机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