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症状及误诊情况。方法回顾分析误诊的30例SAH病例的临床临床表现、误诊情况及转归。结果本组30例中,昏迷5例(16.7%),头剧痛8例(27.0%),隐痛4例(13.3%),恶心呕吐11例(37.0%),眩晕5例(16.7%),精神障碍3例(10.0%),发作性抽搐2例(6.7%),嗜睡1例(3.3%),以头痛、恶心呕吐多见;30例患者误诊为急性胃肠炎3例(10.0%),梅尼埃病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例(16.7%),颈椎病4例(13.3%),晕厥3例(10.0%),高血压脑病4例(13.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2例(6.7%),癫痫发作2例(6.7%),脑炎1例(3.3%),老年精神病2例(6.7%)。延误诊断1 d者16例(53.3%)2,d者9例(30.0%)3,d者4例(13.3%),其中1例(3.3%)误诊时间长达19 d。30例患者经头颅CT或腰穿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老年人SAH临床表现不典型,复杂多样,易导致误诊。对于高度怀疑而且头颅CT检查阴性的患者,根据情况行腰穿脑脊液检查,必要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原因分析。方法:39例均行头颅CT检查,10例报告为SAH。头颅CT检查的时间分别为发病后24h5例,发病后2d14例,4d~7d17例,>7d3例。最后均经腰穿证实为SAH。结果:39例均住院治疗,经卧床休息,应用抗纤溶、降颅压和预防脑血管痉挛等药物,治愈36例,死亡3例。死因为误诊脑梗死,给予抗凝治疗,致再次出血。结论:大多数被误诊的SAH患者多因年龄较大、起病缓慢、病情较轻、临床症状不典型、脑膜刺激征出现较晚。故早期正确诊断非常重要。对临床高度怀疑SAH的患者,宜早行头颅CT及腰穿检查。  相似文献   

3.
蒙宗萍  姚梅英 《实用医技》2008,15(3):371-372
目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原因分析。方法:39例均行头颅CT检查,10例报告为SAH。头颅CT检查的时间分别为发病后24h5例,发病后2d14例,4d~7d17例,〉7d3例。最后均经腰穿证实为SAH。结果:39例均住院治疗,经卧床休息,应用抗纤溶、降颅压和预防脑血管痉挛等药物,治愈36例,死亡3例。死因为误诊脑梗死,给予抗凝治疗,致再次出血。结论:大多数被误诊的SAH患者多因年龄较大、起病缓慢、病情较轻、临床症状不典型、脑膜刺激征出现较晚。故早期正确诊断非常重要。对临床高度怀疑SAH的患者,宜早行头颅CT及腰穿检查。  相似文献   

4.
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24例误诊原因进行分析。24例均无剧烈头痛,首诊误诊为高血压脑病9例,脑供血不足4例,脑出血3例,癫痫2例,急性视乳头炎1例,病毒性脑炎2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精神病1例,颈椎病1例,均经腰穿证实为SAH。治愈22例,死亡2例。建议认真询问病史,详细全面体格检查,对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者,应及早作头颅CT及腰穿检查,避免SAH误诊。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基层医院易误诊。为探讨其误诊原因,吸收教训,本文分析8例于下。l临床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24-65岁。活动中发病6例,安静时发病2例。头痛、呕吐4例,短暂意识障碍1例,颈项强直3例,病程6-24h。头颅CT检查5例中3例阳性,腰穿6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因临床、CT与腰穿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头颅CT和腰穿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2例SAH患者行头颅CT和腰穿。结果 腰穿的阳性率为100%,CT的阳性率为71.88%。结论 提示临床医生凡临床上怀疑SAH而CT扫描未见异常者应做腰穿和脑脊液检查,对SAH的诊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腰穿而不是CT扫描。  相似文献   

7.
我科对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采用不等量脑脊液置换法,配合椎管内注射激素治疗,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2例均系住院病人,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42~68岁。入院时没昏迷2例,口齿不清3例,偏瘫8例,血压偏高6例,波动在18~24/13~15kPa。全部病例均有脑膜刺激征。12例患者均经头颅CT证实为原发性SAH4例,继发性SAH8例(脑出血被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2方法2.1术前半小时先予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以降低颅内压。2.2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强制性屈曲体位。常规腰穿成功后先接测压管测初压为1.0…  相似文献   

8.
曾桄伦  孙炽津  梁茜 《广东医学》2006,27(1):104-105
目的探讨头颅CT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诊断及头颅CT检查阴性的原因。方法对12例头颅CT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例头颅CT检查均阴性.发病当日检查2例,第2,3天检查4例,3d后检查6例;CSF为均匀一致血性。结论CT诊断SAH的阳性率与距发病的时间、出血部位、出血量及CT诊断技术有关;临床医生不能单凭CT扫描未见异常而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应行腰穿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陈洁民 《广东医学》1997,18(11):776-77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N)多发于青壮年,老年人相对少见,且症状往往不典型,易被误诊。我院1990-1996年7年间收治SAH137例。其中19例老年人中误诊8例,现将误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60-80岁,平均66岁。原有高血压、动脉硬化4例。1.2症状和体征:头晕5例,头痛8例(其中轻微头痛6例、稍为剧烈头痛2例),恶心5例.呕吐4例、意识障碍5例,颈抵抗2例,可疑颈抵抗3例,无颈抵抗3例,克氏征阳性1例、阴性7例,肢体瘫痪4例。13脑脊液检查:个组腰穿6例,脊液外观表现为均匀淡红色、红&/k暗红色,每分…  相似文献   

10.
我科自2 0 0 0年采用腰穿置管间断放液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2 6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6例,女10例,年龄30岁~74岁,平均年龄4 8岁。病程6 h~3d,平均1d。重度头痛18例,轻中度头痛8例。颈强直2 4例,脑脊液(CSF)压力增高2 2例,住院天数11d~4 2 d,平均2 1d,本组患者就诊时无意识障碍,且均经腰穿证实为血性CSF,并经头颅CT证实为原发性SAH。1.2 方法 所有患者除常规应用脱水剂,止血药物,防止脑血管痉挛及预防感染外,均行腰穿置管间断放液方法。术前准备:一次性硬膜外麻醉包1个,9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颅内低压症(PIH)认识。探讨可能误诊的原因。方法:总结PIH患者11例临床特点、腰穿检查脑脊液测压结果;治疗以头低脚高位,静滴生理盐水;鞘内注入生理盐水等措施。结果:经治疗9~16天均痊愈出院.无后遗症。结论:PIH临床表现多样化而无特异性易致误诊,临床上对不明原因出现体位性头痛、头晕、呕吐等症状息者。尽旱腰穿脑脊液测压检查有助于确诊。应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毒性脑炎、头痛型癫痫、颅内高压症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与正常新生儿颅脑的CT鉴别诊断。方法对比分析85例新生儿SAH与85例正常新生儿的颅脑CT表现,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鉴别。结果85例SAH中发生于直窦27例(31.76%),上矢状窦22例(25.88%),纵裂池14例(16.47%),小脑天幕11例(12.94%),外侧裂池8例(9.41%),脑底池2例(2.35%),小脑延髓池1例(1.18%)。在85例SAH征象中,出现线状征及空三角征49例(57.65%)。85例正常新生儿颅脑相对高密度部位:直窦9例(10.59%),上矢状窦7例(8.24%),纵裂池3例(3.53%),小脑天幕1例(1.18%)。85例SAH患儿,有6例诊断不符。两组CT表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正常新生儿CT表现为直窦、上矢状窦、纵裂池、小脑天幕有时密度相对略高,易误诊为新生儿SAH,因此要注意正常新生儿颅脑与新生儿SAH的CT鉴别。  相似文献   

13.
B超、CT在早产儿颅内出血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和CT对早产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早产儿(男25例,女17例);胎龄(28.0-36.9)周。低体重(≤2100g)4例,高龄产妇(37岁)2例、胎盘老化4例、脐带绕颈2例,双胞胎8例,肺透明膜病(RDS)3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1例。余18例无明确异常及危险因素。超声均在出生后3~7天内进行,CT在2周内实施。以脑脊液检测和MR结果作为标准。结果42例患儿中,经MR或脑脊液穿刺证实为出血者24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2例、(IVH)10例、硬膜下血肿(SDH)2例、脑实质出血(IPH,与SAH或IVH同时存在)5例。B超正确诊断18例,漏诊5例,1例假阳性,其中SAH10例、IVH8例,IPH5例,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分别为75%、94.7%和85.7%。CT正确诊断20例,漏诊4例,没有假阴性病例,其中SAH8例、IVH10例、SDH2例,IPH5例,C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分别为83.3%、100%和90.5%。结论床旁超声是监测早产儿发生脑损伤的首选方法,CT在少量IVH及SAH的诊断较好。另外,床旁超声和CT对早期的脑室旁白质软化(PVL)均不敏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心综合征的诊断方法与误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颈心综合征患者症状、心电图变化、影像学检查、误诊情况。结果42例患者经颈椎X线、CT或MRI检查,发现颈椎异常情况,冠状动脉造影或CTA冠脉无异常情况,心电图检查发现37例出现心律失常,出现ST-T改变者34例,确诊前误诊为基础心血管系统疾病31例(73.8%):其中冠心病21例(50%),高血压心脏病6例(14.3%),心包炎3例(7.1%),心肌炎1例(2.4%),误诊为冠心病率最高,达50%。其他病例误诊为反流性食管炎2例,肋间神经痛1例,肩周炎2例,纵膈肿瘤1例。结论颈心综合征易误诊为冠心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应用于老年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老年(≥60岁)急性脑出血患者60例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GE Br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机行头颅CT平扫,观察脑出血发病部位及相应CT表现。结果 60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经CT检查出血部位分别为:基底节35例(58.3%),CT表现为肾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影,血肿周围可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丘脑11例(18.3%),CT表现为圆形、椭圆形高密度影;脑叶8例(13.3%)、小脑4例(6.7%),CT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脑干1例(1.7%)、多发性出血1例(1.7%)。其中以基底节出血为主要发病部位。结论 16层螺旋CT应用于60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以为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赵渝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1):1278-1279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不同年龄患者中的临床特点。方法:76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按照年龄段分组并将患者临床表现、并发症、误诊、漏诊以及预后等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老年组患者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等典型的SAH症状均不如青壮组明显(P<0.05或0.01);总误诊率30.6%,明显高于青壮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77.8%,明显低于青壮组(P<0.05)。结论:老年SAH临床症状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漏诊,预后不如青壮年,临床诊治老年SAH要给予高度的重视,防止误诊、漏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CT对肾脏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的误诊原因。方法63例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0例经随访证实。全部病例均行CT检查,评价CT对这些疾病的定性诊断价值。结果63例患者中,肾癌42例,肾孟癌3例,肾转移癌1例;肾囊肿7例,肾错构瘤5例,肾脓肿3例,肾血肿2例。CT对肾脏恶性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4.8%(39/46),其中肾癌误诊5例,肾盂癌误诊1例,肾脏转移瘤误诊1例。CT对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6.5%(13/17),其中肾脓肿误诊2例,肾脏慢性血肿误诊2例。CT对肾脏占位性病变总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2.5%(52/63)。CT共误诊11例,误诊的原因有:病变体积较小误诊3例,CT表现不典型误诊4例,两者均有2例,过分强调CT征象,未密切结合病史误诊2例。结论CT可用于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病变体积较小,病变强化特征不典型、未密切结合病史是CT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与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与原因。方法对120例经头颅CT、腰椎穿刺术和临床症状诊断为SAH的患者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首次造影结果阴性的患者2周后行第2次DSA检查,对临床症状与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阳性是SAH的主要症状;DSA造影阳性者95例(79.2%),其中脑动脉瘤72例(75.8%),常规正侧斜位DSA检出脑动脉瘤75个,旋转DSA检出7个;脑血管畸形19例(20.0%),烟雾病3例(3.2%),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例(0.1%),正常者25例(20.8%)。结论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SAH诊断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颈静脉球体瘤的诊断水平,研究其误诊因素,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颈静脉球体瘤患者的临床、术前影像学及病理学诊断资料。结果47例中34例首诊时误诊(72.3%),误诊疾病分别为慢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外耳道肿物、神经性耳鸣、Bell麻痹、慢性咽喉炎、神经性耳聋、眩晕、突聋、声带麻痹。术前,影像误诊8例(17.0%),分别为慢性中耳炎及血管瘤;病理检查10例,误诊8例(80.0%),分别为外耳道炎性肉芽组织、血管瘤、炎性息肉、鳞状上皮及角化物。结论颈静脉球体瘤少见,临床症状无特征性表现,CT及MRI为重要的诊断依据,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颈静脉球体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合并甲状腺癌(简称甲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外科手术治疗的365例甲亢中30例合并甲癌(甲亢并甲癌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一时段随机抽取的30例无甲亢的甲癌(对照组)对照分析。结果甲亢中甲癌发生率为8.22%(30/365);甲亢并甲癌组与对照组的病程中位数分别为875.00d和120.00d(z=-2.501,P〈0.05);甲亢并甲癌组、对照组术前甲癌诊断率分别为40.0%(12/30)和66.7%(20/30)(X^2=4.286,P〈0.05);甲亢并甲癌组、对照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0.0%(6/30)和46.7%(14/30)(X^2=4.800,P〈0.05)。本组均获随访,平均随访4.5年(1个月~9年半),甲亢并甲癌组1例(3.3%)术后5年甲亢复发,对照组1例(3.3%)术后1年甲癌复发再次手术切除,1例(3.3%)术后半年死于甲癌肺转移呼吸衰竭。结论原发性甲亢合并甲癌具有甲亢中甲癌发生率高、病程长、术前误诊率高、淋巴结转移率低、预后良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