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期骨生长代谢的变化规律。方法 对成都市城区 2 2 4名 3~ 15岁健康儿童的骨生化指标、腰椎骨密度及跟骨骨小梁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 儿童期血清钙、磷和尿钙、磷在各年龄段无统计学上的差异 (P>0 .0 5 ) ;血清碱性磷酸酶 (AL P)及骨碱性磷酸酶 (BAL P)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7~ 12岁时达到高峰 ,儿童期 AL P、BAL P明显高于成人 (P<0 .0 5 )。腰椎骨密度及跟骨骨小梁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结论 儿童期反映骨生长代谢的生化指标、骨密度、跟骨骨小梁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 ,不能以成人的指标作为判断标准 ,而应采用儿童期的骨生长代谢指标来诊断和治疗儿童骨代谢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Ⅰ型胶原蛋白(COLIA1)基因的多态性与脊柱融合患者术后融合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抽取需行脊柱融合患者外周静脉血3 mL,提取白细胞DNA并扩增目的基因所在的DNA片段;用PCR-RFLP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COLIA1基因Pcol2位点多态性,扩增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Eco31Ⅰ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对照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的X线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两组实验对象均存在COL1A1基因Pcol2位点-1997G/T多态性,GG型166例,GT型232例,TT型25例.并发现GG基因型与颈椎融合有相关性(P=0.004),而与腰椎后路横突间植骨融合无相关性(P=0.831).结论 COLIA1 Pcol2位点-1997G/T单核苷酸多态性GG基因型可能是促进颈椎前路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的重要遗传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查CVMS法预测我国儿童青春迸发期的可靠性。简化判断正畸治疗时机的方法。方法:回顾1990年至2000年间的62名患者的头影测量片和手腕骨片。分别应用CVMS 法和SMI法判断患者的青春生长迸发期。以身高和上、下颌骨的长度为标准判断全身骨骼和颌面部生长迸发期,并计算判断的准确率。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用CVMS法和SMI法判断患者生长迸发期时准确率无明显差别( P>0.05)。结论:应用CVMS法判断我国儿童生长迸发期效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长骨骨巨细胞瘤(GCT)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期的相关性,为肿瘤生物学评估及临床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GCT影像学资料,观察肿瘤的生长方式、体积大小、内部骨嵴、囊变、出血、邻近骨皮质受侵、瘤体距关节面距离、关节面破坏面积百分比及伴发病理性骨折等影像学特征,比较上述表现与病理分期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38例GCT患者中Ⅰ期13例,Ⅱ期17例,Ⅲ期8例。GCT的影像学表现中生长方式、瘤内囊变、距关节面距离及伴发病理性骨折与病理分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积大小、邻近骨皮质受侵及关节面破坏面积百分比与病理分期有明显差异且为显著正相关性(P<0.05,r>0.4);瘤内骨嵴及出血与病理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为弱正相关性(P<0.05,0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研究分析粗通道髓芯减压病灶刮除同种异体松质骨粒植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不同分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40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RCO分期1C期、2期、3A期的患者采用粗通道髓芯减压,坏死病灶清除,同种异体松质骨粒植骨术,术后8周避免患肢负重。随访2~3 a,平均2.5 a。结果ⅠC期、Ⅱ期患者30例(35髋)股骨头无塌陷,可见坏死区域新生骨小梁、骨道愈合,2例(2髋)股骨头塌陷,1例进展为ⅢC期,1例进展为Ⅳ期;ⅢA期患者均在2 a内进展为Ⅳ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ⅠC期、Ⅱ期优良率为91.9%,ⅢA期优良率为0。结论粗通道髓芯减压病灶刮除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ARCO分期ⅠC、Ⅱ期疗效确切,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延缓或防止股骨头塌陷,对股骨头坏死ARCO分期Ⅲ期患者无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诊手术治疗新鲜下颈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急诊行牵引复位、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随访1年,观察颈椎复位、植骨融合和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术后6个月均获得良好骨性融合,植骨融合率为100%;术后椎体间移位距离明显短于术前,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患者,2例患者存留Ⅰ°脱位,复位率为93.33%(28/30)。术后1年患者的ASIA分级平均提高1.5级。结论: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宜急诊行牵引复位、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可在最短时间内重建颈椎的稳定性,恢复颈椎高度和曲度,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上清液Dickkopf1(DKK1)水平及其与骨髓瘤分期、溶骨性病变的关系,探讨DKK1在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80例初诊MM患者、10例意义未明的单克隆球蛋白血症(MGUS)患者及20例对照组骨髓上清液DKK1水平.结果:骨髓上清液DKK1水平:MM组患者与MGUS组患者相比明显增高(9.3588±7.9441)ng/ml vs (1.7620±0.7529)ng/ml(P=0.001);而MGUS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1.7620±0.7529)ng/ml vs (1.2491±0.6990)ng/ml(P>0.05).DKK1水平与骨髓瘤分期(Durie and Salmon分期)相关:Ⅱ期和Ⅲ期MM患者骨髓上清液DKK1水平明显高于Ⅰ期患者(10.3471±8.0169)ng/ml vs (2.4410±0.6583)ng/ml(P=0.002);Ⅰ期MM患者与MGUS患者骨髓上清液DKK1水平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有溶骨性病变的MM患者骨髓上清液DKK1水平明显高于没有溶骨性病变的患者(11.2272±7.9753)ng/ml vs (2.4348±0.6634)ng/ml(P<0.001);而且DKK1水平还与骨损害的病灶数相关,0、1~3、>3分别为(2.4348±0.6634)ng/ml、(4.9845±0.5852)ng/ml、(15.3342±7.9187)ng/ml(P<0.001).结论:MM患者DKK1水平明显高于MGUS患者及对照组;而且DKK1水平与骨髓瘤分期及溶骨性病变密切相关,能反映溶骨性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3-03/2006-11,在颈后路减压术中采用侧块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各种颈椎伤病21(男11,女10)例.平均年龄37(18~62)岁;各种颈椎损伤12例:其中颈椎骨折7例(C43例,52例,62例),颈椎骨折合并脱位5例(C4骨折伴C4.脱位2例,5骨折伴C5. 2例,6骨折伴C6. 1例).颈椎疾患9例:其中颈椎管狭窄症5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4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偏颌病人颈椎姿势与矢状骨面型的关系。方法选取偏颌与非偏颌的错畸形病人各45例作为偏颌组和对照组,按矢状骨面型分类,拍摄自然头位下头颅X线侧位片,测量颈椎平面CP与SN平面的交角(SN-CP),颈椎切线CVT、齿突切线OPT与SN平面的交角(SN-CVT、SN-OPT),颈椎切线CVT与齿突切线OPT的交角(OPT-CVT),比较偏颌组内不同矢状骨面型病人的颈椎姿势差异,以及相同矢状骨面型的偏颌组与对照组间的颈椎姿势差异。结果偏颌组内不同矢状骨面型SN-OPT、SN-CVT、SN-CP、OPT-CVT的差异有显著性(F=3.253~4.119,P<0.05),两两比较,Ⅱ、Ⅲ类各角度差异有显著性(t=2.549~2.908,P<0.01),Ⅰ类与Ⅱ类间各角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Ⅰ类与Ⅲ类比较只有SN-CVT差异有显著性(t=2.868,P<0.05)。偏颌组与对照组比较,仅Ⅲ类骨面型颈椎姿势差异有显著性(t=2.235、5.700,P<0.01),偏颌组病人颈椎姿势呈前倾位;其余两类各角度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偏颌病人的颈椎姿势与矢状骨面型相关,偏颌病人中出现颈椎姿势异常的主要为Ⅲ类骨面型病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应用人生长激素(HGH)放射免疫分析法对214名青少年血清HGH非基础值的测定结果。对HGH在青春发育期生长突增和骨胳发育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男性生长突增高峰与非生长突增高峰期骨龄变化速率(SA/CA)分别为2.96和1.20,血清HGH水平为8.1和2.0ng/ml;女性生长突增高峰与非生长突增高峰期骨龄变化速率分别为1.60和0.90,血清HGH水平为9.2和4.5ng/ml,提示HGH在青春发育期生长突增及骨胳发育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颈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已广泛用于颈椎各种疾患的治疗。由于植骨块缺乏稳定支持 ,与植骨相关的并发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我院近期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 AO锁定钢板固定术 ,既确保植骨块的稳定又提高融合率 ,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5 0例病人均为男性 ,年龄 34~ 6 7岁 ,平均 4 8岁 ,其中颈椎病 (CSM) 2 1例 ,颈椎间盘突出 (CDH) 2 0例 ,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 7例 ,颈椎结核 (TB) 1例 ,转移瘤 1例。颈脊髓病患者 JOA评分 :术前平均 8.1分 ,术后平均 14 .8分 ,恢复率75 .3% ,优良率 87.5 %。颈椎伴脊髓损伤患者 ASIA分级 ,…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运用直接数字X线摄影(DR)评价大黄对于骨痂生长的影响,探讨DR在观察早期骨痂生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 502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2例实行一般的常规治疗,观察组90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用大黄打粉以温开水调成糊状外敷四周,并于使用大黄后第1、2、3、4周拍摄DR、X线照片观察骨痂生长情况,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在骨痂生长速度、错位程度和继发性骨质疏松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大黄对缩短骨折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康复质量、减少经济支出,减轻社会负担有积极意义.DR在观察早期骨痂生长优于传统X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侵犯椎体及其附件的高颈段哑铃型神经鞘膜瘤显微外科手术及颈椎后路植骨固定的方法与特点.方法分析7例高颈段哑铃形椎管内肿瘤病人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显微手术及颈椎后路植骨固定的方法与治疗结果等.结果 7例患者术前均经CT或MRI检查作出临床诊断,肿瘤位于颈1~2椎体平面2例,颈2~4椎体平面5例,均为哑铃形生长,沿椎间孔从椎管内延伸至椎管外,相邻颈椎椎体及其附件不同程度破坏、颈髓不同程度受压移位、椎动脉被肿瘤包绕2例,推挤移位5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并颈椎后路植骨固定术,全切5例,部分切除2例,治疗效果良好.结论高颈段哑铃形椎管内肿瘤多伴不同程度颈椎及其附件破坏,脊柱稳定性受损,切除肿瘤后,绝大多数患者需行颈椎后路植骨固定,以防术后椎体不稳造成脊髓压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下颈椎骨折伴不全瘫的手术治疗疗效.方法 分析20例下颈椎骨折伴不全瘫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颈椎爆裂性骨折脱位10例(C5~7),颈椎压缩性骨折脱位7例(C5~7),椎体骨折伴急性椎间盘突出2例(C5/61例、C6/71例),椎板骨折伴原发性椎管狭窄1例(C6);美国脊髓损伤委员会(ASIA)分级B级7例,C级9例,D级4例;其中中央管综合征9例.手术均采用后路椎板减压联合前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术后随访1~3年,平均22个月.ASIA评分平均提高1~2级.术后第3个月时20例患者X片显示植骨处骨性融合18例,2例形成假关节,6例存在颈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不同程度的丢失,螺钉发生松动1例.结论 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可以更彻底地减压,最大程度恢复颈椎稳定性,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胎儿时期跟骨生长发育特点。方法 30例(8-40周)正常胎儿跟骨用组织学切片(HE染色)方法对胎儿时期跟骨进行观察。结果 跟骨软骨内骨化发生在跟骨前、中1/3交界处深部。软骨雏形内有软骨管分布,软骨管使软骨雏形增大,并为骨化的发生和生长提供营养。跟骨骨化过程中,也有类似软骨膜环的结构。结论 跟骨发生骨化的部位和生长方式不同于管状骨的原发和继发骨化,软骨膜环限制和引导跟骨的生长,起到塑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早期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颈椎前路锁定钢板(Slim-loc系统)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经验。方法采用颈椎前路减压钛网两端附加垫圈、自体骨植入、颈椎前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68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68例患者经6个月至2年随诊观察,按Frankel分级,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早期(1周内)行前路减压钛网植骨、颈椎前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并保持颈椎稳定,钛网两端附加垫圈可防止钛网下沉。该术式具有固定可靠,并发症少,避免取髂骨引起相关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早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ACDF),颈椎前路锁定钢板(AO系统)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经验。方法 下颈椎骨折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入或异体骨植入颈椎前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14例患者经6个月至2年半随诊观察,按Frankel分级,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只要患者全身状况良好,早期(1周内)行前路减压植骨颈椎前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并保持颈椎稳定。  相似文献   

18.
两种颈椎前路自锁钢板对维持脊柱稳定性的随访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罗飞  许建中  王序全  周强 《重庆医学》2005,34(7):986-987
目的观察Orion、Zephir两种颈椎前路自锁钢板对维持术后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我院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41例的患者术后进行12~36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结果 38/41例(92.7%)患者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1例Orion钢板螺钉松动,其余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Ⅰ期骨性融合.在最长36个月的长期观察中未发现融合椎体相临节段明显的退行性变及钢板下骨质疏松.结论两种椎前路自锁钢板均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能保证颈椎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评价MRI诊断儿童胫骨远端生长板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儿童胫骨远端生长板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入院时均已完善DR检查,入院7 d内行MRI检查,随访1~2年利用CR以及MRI复查。结果骨折类型:本组30例患儿中三平面骨折4例,按照Salter-Harris分型标准:I型、II型、III型、IV型、V型,分别为2例、11例、4例、7例、2例。骺板骨折MRI主要表现为生长板呈台阶状或者连续性中断,内部可见局限性线状异常信号(如斜行、垂直、水平等),部分生长板会连接干骺端骨折线或骨骺。经1个月随访,11例形成骨桥,2例骺早闭;随访半年时发现,胫骨远端骨梗死者3例,骨桥形成者9例;随访1年时发现骨桥2例;随访1.5年时发下骨桥形成1例,成角畸形1例,需行手术治疗。结论 MRI检查在儿童胫骨远端生长板骨折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尤其是伤后7 d~6个月。  相似文献   

20.
1961年~1979年我院共收治恶性卵巢肿瘤271例,其中卵巢生发上皮恶性肿瘤133例,占恶性卵巢肿瘤的49.08%。(一)病理分类及临床分期:按FIGO分期及病理检查:浆液性癌58例,粘液性55例,未分化11例,透明细胞癌4例,宫内膜癌3例,恶性勃勒纳氏癌2例。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癌分别是42、29.61和1例。(二)年龄分布:最小16岁,最长67岁,50~54岁为高峰年龄组。浆液性与粘液性癌年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