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从根本上防治癌症,人们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着癌症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许多学者提出过各种各样的假设和学说,力图解释细胞癌变过程及其机制。本文仅就细胞突变学说和基因表达失常学说略加评述:关于细胞突变学说化学、物理和生物等致癌因素都可以引起基因的突变即 DNA 分子碱基对的数目、组成、排列顺序的改变。Knudson 认为一个正常细胞经过二次以上的突变,有可能会演变成恶性细胞。  相似文献   

2.
立即早期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即早期基因 ( Immediate early genes,IEG)属于癌基因家族。癌基因最早在致癌 RNA逆转录病毒 -Rous肉瘤病毒 ( RSV)中发现 ,该病毒核酸序列中有一段具致癌活性的片段 ,称之为癌基因 ( oncogene)。以后研究发现 ,各种动物细胞的基因组中也普遍存在着与病毒癌基因相似的核酸序列 ,在正常情况下 ,它们不表达或呈低水平表达 ,但当受到某些化学、物理等因素刺激、活化并异常表达时 ,则可导致细胞癌变。通常将病毒中的癌基因称为病毒癌基因 ( viraloncogene,v-onc) ,将细胞中的癌基因称为细胞癌基因 ( cellular oncogene,c-onc)。正常细胞…  相似文献   

3.
吴志 《开卷有益》2013,(8):10-11
面对现代食品致癌的威胁以及人们由此造成的恐慌,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肿瘤专业)有关专家做出了如下解释。严格地说,致癌物只是致癌的外部因素。这些外因大致可分为化学致癌物、物理致癌物和生物致癌物等。例如放射线、病毒、细菌、激素等,均能使人类的肌体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由于重组DNA,DNA克隆及顺序分析等技术的应用,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现综述如下。肿瘤是由活性致癌基因所引起人们早就知道肿瘤可由病毒、化学致癌物或自发性引起,但对其机制却是从研究病毒生癌作用着手才开始得以揭示.七十年代初,通过分析肿瘤病毒的基因缺失株和条件  相似文献   

5.
据国内临床报告:农吉利甲素(野百合碱)对皮肤癌、宫颈癌等有显著疗效。国内外动物试验资料也发现有较高的抑瘤率。其抑瘤作用机制,尚待深入探讨。近年来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证明:肿瘤发生与机体细胞核酸的生物合成密切相关。病毒的致癌原理乃是:DNA病毒的DNA掺入宿主细胞的DNA中,改变了宿主细胞的遗传特性而引起癌变;RNA病毒由于有“依赖RNA 的 DNA聚合酶”(又名逆转录酶),可由RNA逆行复制出前病毒所需的DNA,  相似文献   

6.
到目前为止,关于正常细胞如何转化为肿瘤细胞这个关键问题仍然没有搞清。但近20年来,由于癌基因的发现已开始逐步揭示癌变的分子机理,为战胜肿瘤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本文仅就近年来肿瘤发病机理研究进展,作一简要概述。继1969年Huebner与Todaro提出了肿瘤发病的癌基因假说和1971年Temin与Balemore确立了病毒致癌的基因学说之后,进入80年代后WeinbargCooper Wigler三个实验室同时报道,应用分子克隆法从人的T_(24)膀胧癌细胞中分离出致癌基因,将其导入动物体内,引起动物发生肿瘤。迄今为止,已从脊椎动物及人体细胞中分离出42种致癌基  相似文献   

7.
某些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带有使细胞癌变的DNA序列,即为病毒的癌基因(v-oncogen或v-onc)。病毒癌基因与粒子病毒无关,不影响病毒复制,却与正常细胞的DNA序列同源,故可看作病毒的寄生物。目前已从诱生动物肿瘤的逆转录病毒中分离得十几种癌基因,以分离得的动物及所诱生肿瘤名称而命名。如大鼠Harvey肉瘤病毒的癌基因(V—Ha—ras)等。以病毒癌基因互补DNA(cDNA)为探针,使用DNA杂交及转染等技术,证实脊椎动物以至人类正常细胞的DNA中皆有  相似文献   

8.
不管病毒的癌基因源自何处,在寻找人体细胞中有致癌可能的DNA序列时,病毒的癌基因已成为有价值的研究工具。通过DNA杂  相似文献   

9.
尽管癌症在许多国家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占主要死亡原因第二位,但是癌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1。由于对细胞的各种结构和功能还了解得不够,对于细胞的信息和组织分化的调控机理等所知甚微~2,因而目前关于细胞癌变的机理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流行的有“体细胞突变”和“基因表达调控失常”两种学说。体细胞突变学说认为,癌变的本质是由于在致癌物作用下,细胞发生染色体畸变或基因  相似文献   

10.
近来,在化学致癌机制上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大多数的强致癌物,都需要经过机体的代谢激活,生成亲电子的终致癌物,而后与细胞中的 DNA 结合,引起细胞突变,进而导致癌变。机体中激活前致癌物的酶,是属于混合功能氧化酶(Mixed-function Oxidase,MFO)系统中的一些酶。事实上 MFO 对外源性物质(毒物、药物)进行代谢,是机体保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手段,其催化作用有氧化、还原、去烷和脱氢等,但以氧化为主.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国医学论坛报》1993年9月9日报道:北京工业大学戴乾圜敦授在致癌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他创立和阐明致癌机理“双区理论”和“转录基因”致癌学说,以及致癌物的结构和效应关系和研究结论受到国际科技界赞誉,被推崇为“来自中国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癌与毒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贺菽嘉  覃甲仁 《广西医学》2002,24(10):1570-1574
原发性肝癌 (简称肝癌 )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至今其发生率和死亡率仍未得到控制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研究表明 ,肝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而个体的遗传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可决定该个体患肝癌的危险性。  大多数环境致癌物在体内需代谢活化后才能转变为最终致癌物 ,通过形成 DNA加合物和有活性的中间产物 ,逃避正常的 DNA修复过程 ,激活癌基因。在癌变的始动阶段 ,毒物代谢酶基因的多态性在决定环境致癌物的效应中起关键作用 ,它决定了个体对环境中化学致癌物、致突变物的…  相似文献   

13.
人类对肿瘤发病机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进程,从过去单一的物理致癌、化学致癌、病毒致癌、突变致癌系统上升到多步骤、多因素综合致癌理论,其中癌基因、抑癌基因、DNA损伤修复基因的活性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RAD18是一种DNA损伤激活的E3泛素连接酶,在肿瘤细胞的DNA损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RAD18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表达水平升高明显,在放化疗产生抵抗的肿瘤细胞中表达进一步升高,提示RAD18与肿瘤的发生相关,并可作为克服耐药性的一个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4.
前 言 组蛋白是染色质中与DNA结合的碱性蛋白质,一般有五种,即组蛋白H_1、H_2A、H_2B、H_3和H_4。其中组蛋白H_1具有种属和组织特异性。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由组蛋白与DNA结合而成。目前认为组蛋白H_1可能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主要是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肿瘤的病因可以是多种的,不论是化学、病毒或物理等因素致癌,最终导致细胞癌变的机理,基本上可归纳为两种观点:体细胞突变和基因表达的调控失常。但二者都认为癌变时是存在着基因表达调控失常的。 二甲氨基偶氮苯(DAB)可诱发大鼠肝癌,对其致癌机理进行了许多研究。仍没有明  相似文献   

15.
癌基因(Concogene)是一类能诱发恶性肿瘤的DNA(或RNA)顺序,最初是从一些致癌逆转录病毒中发现的。近来通过DNA重组技术发现,在这类病毒宿主如人、鼠和鸡等的正常细胞中都存在着与癌基因的同源序列。经过进一步研究,认为病毒中癌基因(V-onc)可能是过去某个时期从宿主细胞中捕获的。因此把正常细胞中存在癌基因的同源序列叫细胞癌基因(C-onc),它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癌,并在生长、发育和分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在结构、数量和位置上发生某种异常就可能导致正常细胞恶变而引起肿瘤。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学者们在研究化学致癌机理中,提出了多种诱发肝癌的动物模型,其特点是将起始和促癌阶段分开,以研究致癌过程中各阶段表型变化的特征及其机理。我们曾以此观察了大鼠肝化学致癌起始/促癌系统中与肝细胞增殖和分化有关酶活性的变化。细胞癌变与原癌基因激活所产生的转化蛋白的作用有密切关系。癌变过程中酶基因表型的变化,可能是通过癌基因产物及其有关蛋白质的作用。本实验观察了大鼠肝化学致癌起始/促癌系统中肝细胞液蛋白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的变化,结果发现分子量为53000的蛋白质(P53)较正常肝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7.
陈嘉宝 《医学综述》2011,17(6):842-844
癌症是由控制细胞生长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一种基因疾病。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化疗、放疗、生物治疗、靶向治疗等。有些人的致癌基因比较活跃,在外界的影响下,容易患癌症。而有些人的DNA比较容易修复,患癌症的概率相对会小一些。Atoh1基因作为一种新发现的抑癌基因,能够控制细胞分化的最后步骤,确保细胞正确定型而不发生恶变。如果可以用化学药物有效控制Atoh1基因,它将是未来癌症治疗的利器。  相似文献   

18.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了100多个癌基因和许多抑癌基因。在致癌机制上也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观点和学说。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近年来又发现了新的抑癌基因和致癌观点。本文将对这些新发现、新观点和新证据作如下综述。 (一)抑癌基因的新发现 1.新发现的多种肿瘤抑制基因 1994年4月,美国盐湖城和圣地亚哥的两个研究小组发表了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发现了一个新的抑癌基因:MTS1。MTS1位于人第9号染色体短臂(9P21)  相似文献   

19.
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研究环境中各种致癌因子的致癌性及致癌机理,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有效的方法。在体外可控制的条件下,可以使具有正常生长特性的细胞在致癌因子作用下逐步转化为具有恶性生长特性的细胞,既能深入研究从细胞到分子水平的细胞转化特点和癌变机制,也可用于检测环境中各种致癌物,并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非同位素双重原位杂交技术,以便在单细胞水平时显示两种不同的癌基因杂交信号,验证“癌变多步骤”学说。结论:肿瘤的性涉及多种癌原激活,激活是有次序性的,首先是ras的“启动”激活,至于具体哪一种ras似乎无关紧要,而myc的激活应是癌变过程较晚期的重要步骤。该观点似可部分修正“癌变多步骤”学说,即修正有关“癌基因激活的次序似乎并不重要的”论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