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髁状突颈部骨折不同处理方法比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用年轻大白鼠研究髁状突颈部骨折非骨间固定与骨间固定对髁状突表面结构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到两种处理早期均表现为颗粒层缺乏,凝胶样物质卷曲、堆积、结构紊乱,以后逐步恢复,但仍较对照组粗糙。表明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可能性大于对照组。两实验组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3.
作者对两组年幼大白鼠髁状突颈部骨折分别采用非骨间固定与骨间固定,观察比较两种处理方法对下颌骨生长发育的长期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处理均对下预骨生长发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表现为髁头较小.髁颈增厚,下领骨体较长;喙突较短。但下颌骨生长发育基本完成。除固定组升枝较短于健侧外。其余左右侧基本对称。两种处理间各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提示对年轻者髁状突颈部骨折可采取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4.
用年轻大白鼠研究髁状突颈部骨折固定与非固定对髁状突组织形态的影响。两组骨折均愈合良好,髁状突结构和位置基本正常,未出现假关节和关节强直等。实验过程中有髁状突分叉现象。髁状突生长发育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其基本完成,左右侧对称。髁状突增殖层和软骨细胞明显增厚。非固定组与固定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支持年轻髁状突颈部骨折患者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正常大白鼠各年龄组的下颌骨生长情况进行了测量。利用幼年大白鼠髁突骨折的动物模型对髁突骨折后下颌骨发育的情况进行了长期观察。正常大白鼠的下颌骨发育在6个月前即完成。下颌升枝的发育延续到9个月,骨折后6个月髁突的形态基本恢复正常,下颌骨体在正常同龄大鼠已停止发育的阶段继续增长,但仍较正常短。影响较严重的是升枝的高度。从本实验结果可以认为髁突骨折对下颌骨的发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影响其功能,未发现关节强直,功能障碍及面部不对称现象。本实验结果支持保守疗法。 相似文献
6.
7.
8.
髁状突骨折与颞颌关节骨性强直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探讨髁状突骨折与发生颞颌关节骨性强直的关系。方法 对 2 8例有髁状突骨折病史的颞颌关节骨性强直患者 ,术前拍颞下颌骨全景X线片 ,CT横断或冠状扫描 ,部分病侧同时行二维和三维重建 ,并与外伤后X线片对照。在施行颞颌关节成形关节重建术中 ,采用颧弓根水平高位截骨 ,探查髁状突和关节盘的存在。结果 2 8例伤后的X线片均提示 :发生颞颌关节强直的病例为髁状突高位 (囊内 )横断骨折。而且 ,髁状突骨折块移位大 ,下颌升支明显上移。术前冠状CT显示髁状突移位于关节骨性强直区的内侧 ,上移的下颌升支与关节窝骨性融合。术中探查发现 2 0例 2 2侧有明显移位的完整的髁状突和关节盘。结论 在髁状突颈部高位 (囊内 )横断骨折病例 ,若髁状突骨折块发生严重移位、脱出关节窝外 ,可同时伴发关节盘移位。而下颌升支则在升颌肌群牵引下明显上移 ,形成对关节窝的继发损伤 ,最终导致颞颌关节骨性强直。对该类髁状突骨折应积极开放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髁状突即刻再植的早期表面细微结构破坏和修复情况,本研究以日本大耳白兔为实验对象,切下右侧髁状突后行即刻再植术。术后分期处死动物,扫描电镜观察髁状和关节盘表面细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表明相术早期术侧髁状突表面凝状物消失,网状胶原原纤维暴露,8周以后逐渐恢复。作者认为,髁状突再植的术式可选择性地用于颞下颌关节的重建。 相似文献
10.
526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发生特点。方法:通过对526例髁状突骨折病案资料的调查,对髁状突骨折的发生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合併伤、治疗及后遗症进行分析?峁?髁状突骨折好发于20~30岁;男性多于女性,交通事故伤(47.97%)为主要致伤原因;髁状突骨折60.59%发生在髁颈部;49.62%合并颏部骨折;儿童髁状突骨折69.85%采用保守治疗,高位(囊内)骨折69.52%摘除骨折断端;3.23%继发关节强直。结论:髁状突骨折好发于髁颈部,髁状突矢状骨折及髁颈部骨折伴骨折断端和关节盘移位严重的骨折处理不当易发生关节强直。 相似文献
11.
单侧髁突骨折对下颌骨应力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单侧髁突骨折对下颌骨应力分布的影响,用以分析颞下颌关节损伤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方法,对模拟正中咬合状态下的健康人及右侧髁突颈部骨折、错位愈合所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下颌骨的应力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定量分析。结果 该患者两侧下颌骨相对应部位最大、最小主应力大小及性质均有差异。骨折侧下颌骨应力明显大于非骨折侧,呈不对称性应力分布,尤以髁突应力异常最为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方法处理大白鼠髁颈部骨折对髁突软骨的影响李令超,东耀峻,张国志对于髁突骨折采用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一直存在争议。以往的研究仅注重髁突形态及下颌骨功能,而对髁突骨折后,髁突软骨的研究未见报道。我们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骨折后不同方法处理对软骨中碱性磷酸... 相似文献
13.
不同方法处理大鼠髁颈骨折对关节窝表面结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幼年大鼠为实验对象,造成动物髁颈骨折后,分别给予非固定与骨间复位固定,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比较对关节窝表面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处理组早、中期关节窝表面结构紊乱,后期逐渐恢复,但仍较对照组粗糙,两组间区别不明显。提示对年轻者髁颈骨折宜采取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髁状突颈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髁状突颈部骨折9例,通过摄全景片及关节片,观察髁状突复位情况、咬He关系恨不得情况,下颌运动度及术后随访等综合评价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痊愈出院,开口度均在30mm以上,咬He关系恢复良好。本组9例经6个月-3年随访观察,张口度达30mm-37mm,平均约35mm。髁状突复位准确,下颌运动自如,手术效果稳定,令人满意。结论:克氏针内固定是治疗髁状突颈部骨折的一种比较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髁状突骨折后颞下颌关节内粘连的治疗及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初步探讨髁状突骨折继发颞下颌关节内粘连的治疗及其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髁状突骨折后持续开口受限病例6例,对其行开放及关节镜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关节内粘连、手术切除粘连组织并取部分粘连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后开口度明显改善.早期粘连组织表现为血运丰富的疏松结缔组织,后期为致密结缔组织,其中可见软骨成分.结论髁状突骨折后关节内粘连组织早期为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条索,后期为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可有软骨化改变.手术是治疗此类病例的较佳选择.关节镜手术对部分病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髁突囊内骨折开放手术中关节盘复位及固定方法的选择及疗效评判。方法 选择因髁突骨折接受手术治疗,且随访期超过6个月的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骨折类型以髁突矢状骨折为主;术中采用长螺钉内固定,依据关节盘移位及损伤程度分别对关节盘采用缝合法(22侧)及锚固法(14侧)进行复位。术后1、3、6个月及1年进行随访,选择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为时间点详细记录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相关的各项指标,从临床和颞下颌关节(TMJ)功能两方面评估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TMJ功能改善,CMI分别从治疗前的0.213±0.162和0.273±0.154下降到0.059±0.072和0.064±0.068(P<0.05)。两组不同关节盘复位及固定方法之间比较,CMI、肌肉压痛指数和TMJ功能障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方法处理关节盘均可以有效地改善创伤导致的TMJ功能障碍,关节盘复位及固定方法的选择以关节盘移位及损伤程度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7.
43例成人髁状突骨折术后2年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髁状突颈部骨折的发病率约占下颌骨骨折的25%。若治疗不及时,会产生骨折段错位愈合,导致颞颌关节疾病的产生。1995~2003年我科收治43例成人髁状突颈部骨折病例。 相似文献
18.
19.
为了解髁状突即刻再植后早期表面细微结构破坏和修复情况,本研究以日本大耳白兔为实验对象,切下右侧髁状突后行即刻再植术。术后分期处死动物,扫描电镜观察髁状突和关节盘表面细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表明术后早期术侧髁状突表面凝胶状物消失,网状胶原原纤维暴露,8周以后逐渐恢复。作者认为,髁状突再植的术式可选择性地用于颞下颌关节的重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初步探讨髁状突骨折致颞下颌关节慢性创伤性关节炎的一般规律.方法 髁状突骨折致慢性创伤性关节炎病例32例.对此组病例的临床、影像学表现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3例(23/32,71.8%)存在开口受限,7例(7/32,21.9%)有单纯关节弹响,2例(2/32,6.3%)为关节单纯疼痛;22例单侧髁状突骨折中5例(5/22,22.7%)对侧关节逐渐发生轻重不等骨关节病.结论 髁状突骨折经治疗后遗留的慢性创伤性关节炎,其临床表现为关节运动受限、疼痛、弹响等,且以关节运动受限为主.单侧髁状突骨折病例,其未骨折侧亦可发生损伤性病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