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丽霞 《人民军医》2003,46(11):664-666
人们在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理生理了解取得进展的基础上 ,重新认识了AMI的表现形式 ,提出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 drome ,ACS)的概念。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无Q波心肌梗死 (NQMI)、有Q波心肌梗死 (QMI)、冠心病猝死[1,2 ] ,其心肌缺血程度呈逐渐加重趋势[3,4 ] 。1 分 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初始心电图改变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类 ;ST段抬高者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是 91 % ,敏感性为 4 6 % ,所以大多数ST段抬高者将演变为Q波心肌梗死。这些病人需要再灌注治疗、药物治…  相似文献   

2.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卉  刘振华  韩盈 《武警医学》2003,14(5):301-30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基础上形成血栓及血管痉挛,导致冠状动脉管腔部分阻塞或完全阻塞的急性心肌缺血性疾病。ACS分为ST段抬高的ACS和ST段不抬高的ACS两类,前者即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者则包括ST段不抬高的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AMI之间的一种急症,及时、正确的干预不仅可阻止UAP发展为AMI,并有可能使UAP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本研究对我院近年来治疗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近来已经肯定炎症反应、脂质代谢、斑块动力学、血小板和凝血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反馈通路,在AC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破裂所触发的血小板和凝血酶激活、血栓形成是ACS主要的发病机制。冠脉病变不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是心血管病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主要原因。临床上 ,无ST段抬高ACS是指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其发病率明显高于Q波心肌梗死 ,且两者的近期预后 (心脏事件发生率 )基本相似。由于无ST段抬高ACS的发病机制、危险分层和治疗策略具有其独特性 ,因此本文仅对本征的研究进展作阐述。一般认为 ,对所有无ST段抬高ACS患者均应在抗心肌缺血的同时 ,还须行抗血小板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GPIIb IIIa受体阻滞剂 )、抗凝 (低分子肝素 )治疗 ,对某些高危患者 ,择时介入性诊治 (冠状动脉造影或支架术 )常具有明…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病理基础是冠脉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急性血栓形成,从而造成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AMID、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AMID、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a,UA).NSTEAMI和UA统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其发病是血栓不完全堵塞血管所致.NSTEACS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或心肌缺血事件)的概率在不同患者中差别很大,因此,对其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做出快速准确的预测,为患者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2].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的成分决定了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斑块发生破裂、表面血栓形成,导致病变远端血管完全性或者非完全性闭塞,临床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ACS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斑块的稳定性与病人的预后直接相关,因此加强CAS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快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Acs约占冠心病人的30%~40%,是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近年来随着诊治水平的提高,ACS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但我国依然存在诊断水平低、指南实施不理想、患者依从性不高等问题。作者就目前国内ACS诊治的现状和挑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NSTE ACS)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115例NSTE ACS患者和69例非心脏性胸痛患者(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H-FABP与心肌肌钙蛋白Ⅰ(c Tn I)水平,比较其在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 A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及非心脏性胸痛患者3组人群中的差异。结果 NSTE ACS患者和对照组血清H-FABP水平分别为(459±312)pg/ml和(237±16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TE ACS组中,61例UAP患者H-FABP水平为(340±285)pg/ml,54例NSTE AMI患者为(592±28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胸痛发作后6 h内诊断NSTE AMI,H-FABP的ROC曲线下面积0.863,敏感性97.1%,特异性47.6%;c Tn 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9,敏感性为61.2%,特异性93.9%。结论 H-FABP是一个具有较高敏感性的早期NSTE ACS标志物,检测H-FABP有助于NSTE ACS诊断。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或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在内的一组急性冠脉事件。目前认为由于不稳定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脉管腔闭塞所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临床发生ACS的重要病理基础。炎性因子如:高敏CRP(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作为反映斑块稳定性的炎性介质。本研究测定ACS患者血清MMP-9、hs—CRP水平.用于探讨其在ACS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合称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 ,虽然其住院期病死率较ST段抬高心肌梗死低 ,但再梗死率、心绞痛再发生率和远期病死率较高 ,是一种潜在危险性很大的疾病。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对降低心肌再梗死的发  相似文献   

12.
用双核素心肌断层显像评价Q波和非Q波心肌梗死存活心肌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利用^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18F-脱氧葡萄糖(FDG)双核素心肌断层显像评价Q波和非Q波心肌梗死(MI)患中存活心肌的情况。方法45例MI患分为无Q波MI(NQMI,n=17)和有Q波MI(QMI,n=28)2组。均行^99Tc^m-MIBI SPEC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18F-FDG SPECT心肌代谢显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心肌血流灌注、代谢和门控信息等比较2组患存活心肌的情况。结果NQMI组的缺血存活心肌节段数明显高于QMI组,非存活心肌节段数明显低于QMI组(P值分别为0.001和0.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QMI组(t=4.603,P:0.000)。门控分析所得室壁增厚率和缺血存活心肌间存在良好相关性(r=0.671,P=0.000),NQMI组室壁增厚率降低的节段数明显低于QMI组(t=4.183,P=0.000)。结论对NQMI患采取更积极的治疗策略有助于挽救更多的缺血存活心肌,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3.
胡叶青  马莉 《兵团医学》2015,46(4):67-68
急性冠脉综合征简称(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其中AMI又分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急性冠脉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是冠脉血栓的形成,减少了血管的血流量,导致心脏急性缺血,潜在危及生命.血小板的激活在ACS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健康管理是通过为ACS患者建立健康管理档案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直观、生动、互动性强的教育方法和途径进行管理、服务及健康教育,患者加入健康管理项目后,可获得一系列的健康咨询及服务,并有专业医生提供生活方式、疾病知识、用药知识等主题的健康教育讲座,同时可以获得相关的健康教育材料和定期电话回访,帮助其全方位的预防疾病复发.效果显示此方法有效改善了心脑疾病的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血流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就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观察组)60例及单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组(对照组)60例,观察联合治疗对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血流灌注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在术后心电图2 h STR>50%比例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心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可明显改善心肌血流灌注,并且有利于恢复心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非药物治疗,主要是指血运重建治疗,其目的是减少心绞痛和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以及防止病情恶化至心肌梗死或发生猝死.  相似文献   

16.
韩雅玲 《武警医学》2005,16(8):563-56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r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引起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所致心肌缺血的一组进展性疾病谱。因为ACS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但可救治,所以ACS已成为当今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ACS可分为ST段持续抬高及无ST段抬高两类,前者大部分发展为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hal infarction,STEMI),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浆中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lIP)及脑钠肽(BN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28例,稳定性心绞痛31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93例,其中ACS组再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30例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31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组32例,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其hs-CRP及脑钠肽浓度。结果ACS患者血浆hs-CRP、BNP浓度明显升高,心肌梗死患者又显著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hs-ClIP、BNP浓度检测可为急性冠脉综合症诊断及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非Q波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全贵 《人民军医》1999,42(5):283-284
作者就非Q波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及意义综述如下。1 诊断标准急性Q波型心肌梗死是指出现异常、持久的Q波或QS波(Q波>1/4R波,其时限>0.04s),并持续24h以上的演进性损伤电流引起的心肌梗死[1]。当心电图出现这些肯定性变化时,即可作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急性非Q波型心肌梗死是指,缺血性胸痛持续30min以上,心电图显示缺血性ST段下降(≥0.1mV),T波对称性深倒置或R波异常改变持续48h以上,但无病理性Q波,其临床特点为:(1)心肌酶谱升高(但幅度不大),并有动态变化;(2)近期预后好,远期预后不如有Q波型者;(3)易发生再梗死,因为非Q波A…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给药时机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医院自2015年9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4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PCI.根据替罗非班给药时机不同,将患者分入术前用药组(PCI前6 h内给药)和术后用药组(PCI后即刻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可溶性人基质裂解素2(sST2)与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I)对急诊胸痛患者的短期预后影响。方法选取南通大学附属东台人民医院急诊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46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25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21例],非ACS组74例。检测患者急性胸痛24 h内血浆sST2、hs-cTnI水平。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sST2、hs-cTnI水平与患者30 d随访期内病死率的关系。结果入院24 h,ACS组患者血清sST2、hs-cTnI均明显高于非ACS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ST2、hs-cTnI、体质量指数(BMI)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评分对患者预后有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ST2、TIMI评分均为评估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与hs-cTnI比较,sST2评估急性胸痛患者短期预后的灵敏度更高,可单独作为早期评估心血管不良事件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