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铁兵  杨志旭 《河南中医》2013,33(4):481-482
《伤寒论》原文并无六经之名,后世诸多医家将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称为六经辨证体系,自宋代至明清,大多数医家认为三阴三阳就是六经.面对当今对仲景《伤寒论》“三阴三阳”内涵及实质认识的混乱,有必要重新考证仲景对三阴三阳用于治疗疾病的本意,确立宗仲景之意的辨证论治体系,以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
文章总结分析《伤寒论》六经病篇不同证候类型下利病变的理法方药,六经辨治下利妙法层出、方药俱备,三阳下利并非皆为阳热实证,亦有病性属虚或虚实夹杂者,三阴下利并非皆为虚寒下利,亦有病性属实或虚实夹杂者。临证时应遵《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知其表里先后,辨清寒热虚实、轻重缓急,治病方得良效。  相似文献   

3.
贾新立 《中医药学刊》2005,23(8):1482-1483
分析《伤寒论》中运用附子的方剂,从中学习张仲景对附子的用法及配伍规律。  相似文献   

4.
邹勇 《光明中医》2015,30(2):233-235
<正>三阴三阳学说发源于《黄帝内经》成书之前,在《黄帝内经》中已成熟并灵活运用。仲景《伤寒论》是对《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学说的继承和发展。1《伤寒论》三阴三阳源于《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撰写本文时,笔者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参考文献,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几无异议,且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有明确交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  相似文献   

5.
<正>1理论依据1.1《伤寒论》三阴三阳及三阴三阳病欲解时1.1.1《伤寒论》三阴三阳《伤寒论》三阴三阳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三阴三阳感受寒邪后,人体发生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荣卫、气血变化,产生疾病,仲景制定理、法、方、药,而成为《伤寒论》。1.1.2《伤寒论》三阴三阳病欲解时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子上;少  相似文献   

6.
在《伤寒论》中 ,仲景对姜之用法极妙 ,或为君臣 ,或为佐使 ,配方严密 ,效果显著。论中 59方有姜 ,其中 3 7方用生姜 ,2 2方用干姜 ,以姜命方者达 11首 ,生姜用量多达 6两 (如吴茱萸汤 ) ,少则 1两 ,常用 3两 ;干姜多达 10两 (如乌梅丸 ) ,少则六铢 ,常用 2两。现就《伤寒论》中姜的运用归纳如下。1 生姜的应用 风寒之邪是伤寒病主要的致病因素 ,其侵犯肌体后最易导致营卫不和 ,使肌体卫外功能失调。伤寒中风 ,仲景师以辛温发散 ,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之法 ,首用桂枝汤主之 ,取生姜辛温通阳助卫 ,一则助桂枝解肌祛风 ,二则辛温发散 ,散邪而…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并未明确提出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但《伤寒论》整个六经辨证系统所展现的思辨方式,都遵循《内经》中"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的原则,将保护脾胃的功能作为诊治疾病的基本前提。在《伤寒论》有药物记载的112个方剂中,有多种规律性的用药组合,如半夏和(生)干姜[1]、柴胡和黄芩、茯苓和桂枝等,都是仲景临证经验的高度总结。  相似文献   

8.
和法即和解调和之意。通过和解与调阳的方法使表里寒热的复杂症状,脏腑气血的偏盛偏衰得到调整,从而达到祛除病邪的治疗目的。从六经分证整个病程来看,三阳为六经之前阶段,表示人体抵抗力较强,正胜邪实,故三阳病多属表实热症;三阴病则为六经的后期阶段,故三阴病多属虚寒性的里证。和解法主要和解少阳,适用于半表半里热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来《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的理论基础、层次、实质与三阳三阴病证的传变等研究进行了综述与评价。认为学者们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等引入其中。指出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伤寒论》浅谈察二便之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察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在问诊中,询问病人二便情况,不仅可以直接了解患者消化功能和水液代谢是否正常,而且还是判断病性如寒热虚实的重要依据。《景岳全书》云:“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查此,以辨其寒热虚实。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又因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专著而饮誉医林。书中所载方剂被尊称为经方,历代医家均推崇备至,不仅经得起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的推敲,而且还经得起不同时期临床实践及现代科学的检验。笔者在对该书的整理发掘中,发现书中用姜的方剂占所收录方剂的一半以上。仲景如此青睐姜的作用,其基础源于《神农本草经》,并有了较大的发挥与创建,现将《伤寒论》姜之功效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周易》两仪四象与《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丹波元简先生在其<]J4…说:“太少阴阳,原是四时之称……以阳明惭利t付二阴三阳老,乃医家之言也。”并引《易·乾凿度》上:“《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放生天地。天地计春〔秋冬之力.故生四时。”如此看来.l叫/即象‘、外肝火.—一地),四象即四时(少pl一个,太同Iv.少川队,入DXI冬)。若依《易·序排I〔而言.””灯\地.汁h万物生℃”。万物生、长、化、收、藏之序,业、依田时。然则《易·连凿度》以两仪四象作为天地四时之说,确属宇宙客观自然立法象。若移用于医家三阴三阳之说,则不合。人身有没有天地…  相似文献   

13.
临证辨治单纯表证和里证,由于病情单一,表证辨其中风伤寒温病,里证辨其虚实寒热,运用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及脏腑经络辨证等,相形而论,尚易应对。但病人禀赋阴阳不等,体质强弱不同,感邪轻重不一,每有表里同病、虚实兼夹者,病情相对复杂,施治起来有时难免使人有瞻前顾后,顾此失彼之感。张仲景《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以辨治外感疾病,其中不乏对杂病的辨治,表里同病的治疗亦属不少,示人以规矩准绳,所出诸方,内蕴治病妙法良意,使人临证有所仿效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方中姜、枣的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历代伤寒大家多忽视了对仲景姜枣用法的研究,近人又多把姜枣作为药引使用,其适应范围和用法用量也很不规范,加之药房无售,更容易使医药工作者忽略其治疗作用。为了探求经方的配伍意义并提高其效用,兹将仲景运用美、枣的规律综合如下。  相似文献   

15.
试谈《伤寒论》中张仲景运用附子的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谈《伤寒论》中张仲景运用附子的规律江西省鹰潭市人民医院(336000)李志清《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对后世影响颇大。到宋代复经林亿等加以校正,全书分为10卷,共计397条条文,112方。笔者经初步统计,其中运用附子的有关条文...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中药物升降浮沉性能运用规律略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六经病多表现出经络脏腑的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以此为根据,灵活地运用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是经方功效卓绝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经方中药物升降浮沉性能的运用,能够对《伤寒论》的辩证台思维及其理、法、方、药中的整体观、动脉观得到较为具体的认识,并有助于理解中医思维方式,掌握中医方法,从而有利于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扶阳法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附子为扶阳之要药,古今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伤寒论》一书中无论是三阳证或者是三阴证辨治皆体现了张仲景重视阳气、扶助阳气的思想。本文以《伤寒论》中附子的配伍、剂量、炮制、煎煮为线索,从解表实卫以密阳、驱邪温经以通阳、补火暖脏以温阳、破阴救逆以回阳、引火归元以潜阳、救阴存津以化阳六个方面探讨扶阳法内涵,以期拓展扶阳法的临床运用思路。  相似文献   

18.
前贤有“伤寒法在救阳,温病法在救阴”之说,不过揣摩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书中也不乏救阴的治法。笔者将《伤寒论》救阴法用于临床有较多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桂枝汤由医圣张仲景所创,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有"阳旦汤"之名。桂枝汤临床应用颇为广泛,疗效卓著。对医圣《伤寒论》中名方桂枝汤运用规律进行探讨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郭一多  刘静毅 《河南中医》2009,29(9):839-840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运用附子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组方用药,十分巧妙,用法用量缜密权衡,如附子生用,取其回阳救逆,附子炮用,取其温阳散寒,炮附子重用,取其祛寒湿痛,炮附子轻用,取其寒热错杂,炮附子常用,取其温肾化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