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和针灸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和针灸临床高俊雄,赵万标(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北京100015)关键词:《灵枢》;针刺得气;气至病所《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金针赋》着重指出:“气速效速,...  相似文献   

2.
“得气”与“气至”均为针刺过程中的特征性表现,“得气”以医者针下气感与患者酸麻胀痛之感为主,但这种气感并非一定提示“气至而有效”,还须先辨“气”之邪正;“气至”除上述感觉外兼有脉象或表浅症状的改善。针刺的临床疗效通过进入“气至”的境界而实现,而“气至”的前提往往是“得气”。在不同辨证下,“得气”与“气至”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等方面,论述“得气”与“气至”的特点及关系,可为临床医生辨病辨证及判断针刺疗效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3.
“气至病所”的激发方法与现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至病所”是一个古老的经络问题,是指在针刺后经气从刺激点开始到达病所的一种针刺手法,古今医家都很重视。《内经》明确提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强调了在针刺治疗中,“气至病所”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结合文献及近年来的研究,对“气至病所”这一经络现象加以论述。1“气至病所”探源古代医学在针刺过程中,很注重调气,《灵枢·刺节真邪》篇:“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又如《灵枢·终始》篇:“凡刺之道,气调而上。”均指出调气的重要性,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了针刺感应趋向病痛局部的“气至病所”法,…  相似文献   

4.
针刺疗法历来强调针感,即所谓“得气”感应。我国第一部针灸医书《灵枢》中就曾这样指出:“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后代有关针灸专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用针之法,候气为先”“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都突出说明了针刺“得气”和疗效的关系。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新针疗法有了迅速的发展,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科学实  相似文献   

5.
关于“气至病所”,在古代医书中早有较详细的描述和记载。《内经》九针十二原中:“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在《标幽赋》中:“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在《针灸大成》中对气至病所也有明确的记载,并且对气至病所的具体操作方法也作了详细的描述。从这些记载中,不难看出,古代医家对“气至病所”是非常重视的,并说明“气至”与疗效是有密切关系的。近代对“气至病所”也作  相似文献   

6.
<正>“气至病所”的针刺方法可以明显地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已为古今医家所重视。《灵枢·九针十二原》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明确地指出针刺时必须“得气”,认为针刺“得气”是针刺治疗取得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针法的技术关键。“得气”就是针刺入体腧穴时,术者感到手下汽重、紧涩。同时患者也有酸、胀、麻、重等相应感觉。《金针赋》:“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针灸大成》:“其病道远者,必先使其气直到病所。”都提出针刺治病不仅要使气至,而且要施行一定技法,激发经气,促进感传,使针按一定的方向,沿一定的经脉循行线路传导,直至病所。即从局部气至向远端发生感传,“走至疼痛之所”。近来有关资料都证明感传直达病所后的针刺疗效确能取得颇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叫做“针刺感应”?当针刺入人体时,由于针的刺激,在人体上必然会引起一种反应现象,我们把它叫做“针刺感应”或简称“针感”。因为这种感应的产生,不只限于局部,往往要向周围放散传导,并有其一定的通路,所以又有人把它叫做“针刺感传”或“针刺感通”。在古代的针灸文献中,对针刺感应都用“气”来说明,所谓“得气”“气至”等,就是指针刺感应的产生。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间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发针”;又说:“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相似文献   

8.
针刺的关键在于“得气”与“谷气至”。“谷气至”亦叫“气至”。一般都认为“得气”就是“谷气至”。对此说,笔者不敢苟同。故不揣谫陋,试谈看法。根据《灵枢》旨意及临床体会,余认为“得气”与“气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行针过程中前后两个不同阶段患者与医者的不同感觉,最终体现在疾病的转归上。下就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谬误之处,望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9.
针感在针灸术语中称为“得气”,就是患者针刺部位已经得到经气的感应。《标幽赋》记载:“气之至也,如鱼吞钓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处幽堂之深邃”。临床运用提、插、捣、捻、搓、弹、留等针刺基本手法,均可获得针感。 针刺治疗时,患者针感的有无,与疗效有密切的关系。《标幽赋》记载:“气速至而差  相似文献   

10.
经络感传现象是古代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历代医家都很重视经络感传,元、明时代的许多针灸著作都强调针灸时要循经取穴,要气至病所,把掌握经络感传作为提高针刺疗效的积极手段。祖国医学认为:“有病远道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活”。这些论述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反复得到证实。一致认为经络感传与针刺镇痛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感传好者镇痛效果良好。然而,经络感传与针麻效果的关系也是否如此呢?通过近几年来的临床实践,多数单位认  相似文献   

11.
《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论“五气所病”,历代医家对此解释意见不一。邓沂教授着意“五气所病”之诊断价值,对于一些疑难杂病确能取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内经》针灸调经原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内经》论述 ,认为针灸治疗取效的机制与经络的自我调节过程密切相关 ,而经络的调节作用依赖于“经气”的运动 ;“得气”与“气至”是针灸调经取效的重要标志 ;“经气”的状态是决定调经效果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3.
为激发头面部“气至病所”显性感传率,进一步提高针刺治疗效果,提出了针刺神经纤维“气至病所”感传针刺法,使针感充分传达其病所,充分显示“气至而有效”的针刺效果,在头面部疼痛、痉挛病症治疗中,取得可喜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激发头面部“气至病所”显性感传率、进一步提高针刺治疗效果,提出了针刺神经纤维“气至病所”感传针刺法,使针感充分传达其病所,充分显示“气至而有效”的针刺效果,在头面部疼痛,痉挛病症治疗中,取得可喜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针感与疗效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感与疗效初探张吉玲甘肃省酒泉市中医医院(735000)“得气”就是我们常说的“针感”。古代针灸学家就有“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速效”的论述。笔者在针灸临床工作中也深深体会到针感与疗效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联系。针感一般是指患者的自我感觉与医者的针...  相似文献   

16.
气至病所是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针刺感应趋向于病痛部位的现象。在施术过程中能否达到“气至病所”,则是提高针刺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临床实际操作中,气至病所的出现率较低,所以如何诱导气至病所,提高气至病所的出现率,则是提高针刺疗效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就笔者在这方面多年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捻转提插法:这种方法不仅是获得针感的理想方法,而且不失为气至病所的诱导法,在其操作中要掌握两大特点;其一为柔和,持久,多次的激发,针后患者自感舒适为特征。柔和是指在催气,行气等施行各种操作手法时需要柔和,使患者不感觉针刺局部有任何不适,乐於接受;持久是指捻转或提插震颤时间要长,一般以30分钟为宜;多次是指气至病所的出现有的须多次激发才能出现,因此在临床上对于首次激发30分钟后仍未出现者则应再  相似文献   

17.
针刺中患者自我行气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认为,针刺法之核心即“气至病所”,唯其如此,才能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又说:‘伪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吹云,明呼若见苍天。”只有这样,方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是选穴和行针是医生所为,而“气至病所”乃患者所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讲,针刺治疗中,患者和医生的配合就成为针刺治疗的重要因素,纵观古代数百余种外法,其都是通过各种单式或复式方法力求气至病所,但患者的感受毕竟是最直接最容易判明是否气至病所的一种客观依据。鉴于此,…  相似文献   

18.
怎样得气?     
在新针疗法中,外感叫“得气”。所谓得气,就是针刺入穴位后,病人感到酸、胀、重、麻如通电样,医生感到针下沉紧的一种感觉。得气与否能直接影响疗效的好坏。古人所说“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就是这个道理。镇痛和麻醉,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得气。可见得气在新针疗法中显得特别重要。下面简单介绍几个临床常用的得气方法。一、留针法针刺后,经运计仍无针感,可将针在穴位停留片刻,再把针提至皮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气至病至”感传时针尖的具体部位。在针刺下关、医风、鱼腰穴激发发出明显“气至病所”感传的病例中,选择40例病人,留针定位,同时向针尖部位注0.3ml利多卡因液。1min后,原“气至病所”感传所达部位出现麻木面瘫。此时,原位提插针刺,“气至病所”感传消失,待麻醉药物作用消失后,再提插探刺,“气至病所”感传又迅速出现。  相似文献   

20.
古今文献多以得气、气至与针感等概念来表述针刺感应,而对于三者含义的异同,有多种不同的认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分析了得气的内涵,及其与气至、针感的异同及关系。认为得气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涵,分广义和狭义。狭义得气是针灸治疗的前提,气至为广义得气,是治疗的最终目的;针感是针刺后机体的所有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