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寒疫辨析     
寒疫最早见于《伤寒论·伤寒例》中,当时依据发病的时令与气候因素称其为“时行寒疫”。尔后因寒疫概念与时行病逐渐分离开来,多称之为寒疫。寒疫为感受寒性疫疠之气而发病,四季皆可发病,并与“暴寒”有一定关系,属广义伤寒范畴。寒疫与狭义伤寒同为感受寒邪为病,不同的是寒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因而可遵从伤寒六经理法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2.
吴有性与《温疫论》吴有性,字又可,为明末清初一代治温疫病大家。著有《温疫论》一书,为世人所称,对后世治疗温疫病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吴氏对疫病流行的病因,提出“杂气说”。明言杂气为“天地之厉气”,“触之者即病”。病的特征是长幼之病多相类似。对疫病病因...  相似文献   

3.
奇恒之腑考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前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和著作皆认为脏腑系统是由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三部分组成的 ,从文献学角度 ,此说颇有可商之处 ,现辨析如下。1 从脏腑之本义看脏腑 ,本作“藏府”。“藏”之为字 ,读音有三 ,一读为c偄ng ;其义有二 :作为动词 ,有保藏、隐藏之意。如《礼记·檀弓》 :“藏也者 ,欲人之弗得见也” ;《说文解字·部》 :“藏 ,匿也。”作为形容词 ,则有“深”之义。如《广雅·释诂》云 :“藏 ,深也。”《素问·长刺节论》“在头头疾痛 ,为藏刺之。”王冰注曰 :“藏 ,犹深也 ,言深刺之。”二读为z ang ;一为草名 ,如《史记·司…  相似文献   

4.
当下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的范畴,隶属于温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又以吴又可的《温疫论》、叶天士的《温热论》和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独具代表性.将三本著作试以比较可以发现,《温疫论》是中国疫病学发展史上的奠基之作,其创新性的提出戾气致病学说,认为邪从口鼻而入,伏于...  相似文献   

5.
疫病是外感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而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早在周代的文献中,如《礼记》、《墨子》、《左传》、《山海经》等都记载了疫病为害。《内经》中论述了疫病的病因、发病、类型和防治。嗣后两千年中,有关疫病的理论和防治经验不断补充、丰富,于明清时期形成了外感病学中的一个独特学说体系一一疫病学说。疫病学说与伤寒、温病学说有所不同,近代其中许多内容逐步揉合融化于温病学说中,充实和发展了温病学的内容。但在此同时,疫病学说中有许多精华却被忽视了,因而探讨疫病学说的特点对于促进中医外感病学的发展具有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疫病的预防思想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千年来,由于瘟疫的反复流行,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祖国医学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即未病防病、已病防传的预防思想。《素问·刺法论》对于疫病的记载有“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提出预防疫病的基本原则,即把握“邪”与“正”两大环节。明清时期见于记载的疫病流行文献,远远多于中国以前各朝。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自公…  相似文献   

7.
《温疫论》是中医疫病学的奠基之作.挖掘其治疫思想和防治经验对现今疫病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对《温疫论》中治疫思想进行全面梳理,并提出其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具有理论依据和宝贵经验,值得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然而何谓“朴”呢?王冰注:“至无求也,是所谓心足也。《老子》曰:祸大于不知  相似文献   

9.
伤寒是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素问·刺志论》说,“气盛身寒,得之伤寒”。在古代文献中,又常把“寒”字假借为“邪”之义,如孟子曰:“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在古代书面语言和文言中把多种外感病称为“伤寒”。如《小品方》讲:“伤寒,雅士之辞,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肘后方》也说:“贵胜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异法方宜论》,开首有这么一句话:“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如何理解句中的“一”字,对学习、理解通篇内空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粗略一看,“一”有何难!不就是数词“一个”吗?照此理解,全句意思就是:“医  相似文献   

11.
“并”"並"“併”“並”四字现皆通用作“并”。据许慎《说文解字》:“併,並也。”“並,併也。”两字互训。《说文解字注》引《礼经》郑注“古文并,今文作併,是古二字同也。”据此,“並”“併”互通,又通"並",四字中唯“并”"並"意义不同,读音亦异。 並甲骨文作、,秦篆作,象两人并排而立,本义“并立”。 “并” 甲骨文作、秦篆作 。《说文》:“相从也,从从,  相似文献   

12.
吴又可,字有性,明末江苏震泽人,为我国十六世纪杰出医学家之一。他针对疫病流行的情况,引用《内经》理论,创立温疫学说。《温疫论》一书,对中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温病学说影响极大。本文试就《温疫论》与吴氏的学术思想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对口腔黏膜疾病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 关于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病原因,中医学著作中多有记载。例如《内经》指出,“诸痛疮疡皆属于火”。《外台秘要》“心脾有热常患口疮”。《圣济总录》“口疮者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诸病源候论》对鹅口疮的病因认为“此由在胎时受谷气盛,心脾热气熏发于口故也”。  相似文献   

14.
“中庸之道”自提出以后长期受到人们误解,因为看到一个“中”字,就以为是“折半以取中”,即“折中”的意思;看到一个“庸”字,就以为是平平常常的,不突出。据此认为遇事模棱两可,做事不偏不倚,既不求绝对,也不出错,便是“中庸”。这种观点常见于各处注家对孔子思想的解读之中。以至于最终形成了主流的观点。但“中庸”的含义真是如此吗?请让我们深入原著去体味。孔子谈到“中庸”时曾说:“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仔细研究《礼记·中庸》篇的全文,应当悟出:中,乃是正道,所谓不偏不倚;庸,是坚持的意思。“中庸”就是…  相似文献   

15.
西苑读书记     
天明则日月不明 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王冰注谓:“天所以藏德者,为其欲隐大明,故大明见则小明灭,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所喻者何?言人之真气亦不可泄露,当清净法道,以保天真;苟离于道,则虚邪入于空窍。”后世注家亦一直沿用其说。 我觉得“大明”、“小明”之说不可通。古代文献中,皆称太阳为“大明”。如《礼记·礼器》云:“大明生于东”,郑玄注谓“大明, 日也”:《周易·系辞》云:  相似文献   

16.
“慎独”,是我国古代伦理思想家的一个特有的用语,意即是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觉遵守道德原则,谨慎不苟.秦汉之际的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中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  相似文献   

17.
温病质难     
温病源流:温病一名,首先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民疠温病”,“温病乃作”的记载。温病又名热病,《素问·热论》曰:“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或  相似文献   

18.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然而何谓“朴”呢?王冰注:“至无求也,是所谓心足也。《老子》曰:“祸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盖非谓物足者为知足,心足者乃为知足矣。不恣于欲,是则朴同。故圣人云:我无欲而民自朴。”王氏将  相似文献   

19.
三仁汤源自清代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主要治疗湿温初起及湿痉.作为传世治疫名方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在时行疫病新冠肺炎的防治过程中也发挥了中医药治疗疫病的优势.在用法用量上有着严格的标准.清代至民国等24部医学著作中收载了三仁汤,本着异病同治的中医辨证思维,以三仁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被应用于治疗中医疾病如夹食伤寒、痰饮、疫疟...  相似文献   

20.
《松峰说疫》是清代温疫学派主要医家刘奎的代表著作,在疫病防治方面提出疫病治疗最宜通变,首创了"瘟疫统治八法",提出瘟疫应用药主要以寒凉、温补、解表等为主,并列专篇总结了历代医家防治疫病的有效方剂和自创防治疫病新方,使用方法上除内服法外,还有熏烧、悬挂佩戴等外治法.研究总结疫病防治方法及用方用药特色,可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