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所中专学校学生自杀行为及其人口特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中专生自杀行为的现状及其人口统计学特征,为中专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某市2所中专学校共2 032名中专生为调查对象进行现况调查.自杀行为的定义与问卷设计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青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相同.结果中专生总体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6.6%,自杀计划发生率为13.4%,自杀企图发生率为7.5%.各年龄分组比较,自杀意念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17岁以下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显著高于18岁以上组(P<0.001),女生自杀意念发生率显著高于男生,非汉族中专生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汉族学生.来自农村学生3种自杀行为的发生率均低于来自城市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是否在外工作(打工)对中专生的自杀行为无显著影响.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大为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非汉族、家住城镇和学习成绩差为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家庭所在地为城市、学习成绩差为自杀计划的危险因素;年级为自杀企图的保护因素,而家住城市为危险因素.结论中专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企图发生率较高,自杀行为的发生率受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影响.应加强对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成都市医学研究生的自杀意念现状和相关因素,为开展医学研究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提供初步的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法,对成都某高校400名医学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作统计分析。[结果]医学研究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70.89%,其中女生高于男生(女生为78.99%,男生为58.60%),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7,P﹤0.01)。产生过自杀意念的280人中,有抑郁的最多,为44.6%,;焦虑占第2,为32.1%;第3为学业压力,为23.2%;人际交往受挫为11.4%;生理疾病和悲观因素最少,分别为3.2%和2.1%。[结论]医学研究生自杀意念发生率较高,且女生高于男生。在自杀意念相关因素中,抑郁、焦虑、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受挫更容易导致自杀意念的产生。应该加强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杀预防与干预的教育,减少医学研究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了解北京市职业高中生自杀行为特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学校、社区以及家庭采取干预和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2年4-5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职业高中31所,共5 385名学生参与调查.研究因素包括学生人口统计学特征、故意伤害行为、情绪反应和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及自杀行动,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自杀的关系.结果 女生自杀意念(12.8%)、自杀计划(8.8%)及自杀行为报告率(4.8%)均高于男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多次自杀行为报告率男生(2.9%)高于女生(2.0%)(x2=4.02,P<0.05);年级越高的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及自杀行动报告率越低(x2值分别为21.18,9.25,11.75,P值均<0.05).单亲家庭、隔代家庭、重组家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及自杀行为报告率明显高于核心家庭学生(P值均<0.01).家庭人均月收入0~199元和≥5000元的学生自杀4项指标均较高,而人均月收入2000~2 999元的学生自杀4项指标的报告率均最低(分别为8.0%,5.7%,1.6%和0).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高一、母亲文化程度高、学习成绩差、家庭人均月收入过高或过低、单亲、重组及隔代家庭、被经常故意伤害、参与打架、常感到孤独及失眠是自杀行为及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 青少年自杀与家庭类型、家庭人均月收入、学习成绩、故意伤害行为等因素密切相关,学校和家庭应该联合对学生自杀的影响因素进行干预,及时识别危险状况的发生,建立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广州、新乡、沈阳和重庆4个地区14221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了解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心理问题症状、童年期虐待经历及自杀行为等信息,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对自杀行为发生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童年期总体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检出人数(率)分别为7246(51.0%)、5824(41.0%)、5409(38.0%)、1039(7.3%)、2042(14.4%)、1174(8.3%)和548(3.9%)。男生躯体虐待的检出率高于女生,女生情感虐待和自杀意念的检出率高于男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童年期性虐待、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作用后,童年期虐待经历会增加男生自杀意念(OR=2.03,95%CI:1.72~2.40)和自杀计划(OR=1.93,95%CI:1.57~2.37)的发生风险,增加女生自杀意念(OR=2.45,95%CI:2.12~2.82)、自杀计划(OR=2.46,95%CI:2.02~3.00)和自杀未遂(OR=2.12,95%CI:1.61~2.78)的发生风险。除童年期躯体虐待与男生自杀未遂外,不同类型的童年期虐待均是男女中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随着童年期虐待种类数的增加,男女生自杀行为的发生风险亦呈增高趋势(P<0.01)。持续受虐以及施虐人为父母/其他的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是中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天津市大中学校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流行现状,为有关部门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8年5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天津市51所学校,组织10758名学生集体匿名自填"中国城市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结果女生的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报告率(分别为17.7%,6.2%)高于男生(分别为11.6%,3.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杀未遂报告率性别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男生1.8%,女生2.0%)。重点初中的自杀意念报告率最高(19.2%)。重组家庭的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最高(32.3%)。结论自杀倾向受多方面因素(性别、学校类型、家庭等)的影响。需建立长期监测机制,对青少年加强教育,减少其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了解中学生童年期不良经历和自杀行为的发生情况,为有效预防中学生自杀行为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蚌埠市5 116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童年期虐待经历和自杀行为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中学生自杀行为及童年期虐待检出率的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不良经历对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以及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分别为15.6%,8.6%和3.4%,女生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22,7.50,8.15,P值均<0.01).女生情感虐待检出率高于男生,男生躯体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和家庭功能不全的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有各种类型童年期不良经历者自杀意念、自杀计划以及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均高于无相应不良经历者(P值均<0.05).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各种童年期不良经历均会增加自杀意念、自杀计划以及自杀未遂发生风险;且随着不良经历类型数目的增加,各自杀行为的发生风险呈上升趋势(P值均<0.01).结论 童年期不良经历是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以及自杀未遂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加强对有童年期不良经历青少年的干预,可作为中学生自杀行为防控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农村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流行状况,为实施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河南省11所中学3 300名中学生的自伤和自杀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 239名中学生最近1年内自杀意念和行为的总报告率为16.50%和3.80%;女生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男生但自杀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单亲和再婚家庭孩子自杀风险比是正常家庭的2.32和4.27倍;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虽然在自杀意念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自杀行为中,父母均外出比父母均不外出自杀风险高1.74倍;具有精神病家族史的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分别是无精神病家族史的2.99和4.87倍。结论自杀意念、父母均外出、父母离异、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精神病家族史等因素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应及早对青少年实施综合性干预措施,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高中生自杀意念及家庭相关因素,以便为高中生的心理卫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2007年11月,在利津县1所中学,抽取高中学生872名,调查过去1个月内自杀意念发生情况及其家庭相关因素。[结果]在872名学生中,完成问卷调查834人,应答率为95.64%。在834人中,过去1月内有自杀意念者61人(想过1次者35名、想过2~3次者18名、天天想者8名),发生率为7.39%。过去1个月内自杀意念发生率,男生为5.99%,女生为8.75%(P>0.05);一年级为6.87%,二年级为7.06%,三年级为8.03%(P>0.05)。61名有自杀意念者中,12名(19.67%)与父母谈论过自杀想法,34名(55.73%)与朋友谈论过自杀想法。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自己心理健康状况评价(OR为0.676)、父母婚姻状况(OR为1.510)是影响高中生发生自杀意念的因素。[结论]高中生过去1月内自杀意念发生率较高。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价差、父母不和睦的高中生容易发生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及应对方式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某城市3所高校不同年级585名学生进行自杀意念、自伤行为、抑郁自评量表以及家庭环境和简明应对方式调查.结果 被调查者中有过自杀意念的占20.9%,5.7%有过≥1次自杀行为;11.6%的大学生有过自伤行为;自杀意念组的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曾经有过自杀和自伤行为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女生(OR=2.391)、消极应对方式(OR =2.796)、抑郁状态(OR=1.071)、存在自伤行为(OR =4.003)以及有过≥1次自杀行为(OR =5.492)是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而家庭环境亲密度(OR=0.879)可能是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未发现童年时期父母的关系以及童年时期是否受到成年人虐待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相关.结论 大学生自杀意念较高,受性别、抑郁状态、家庭环境、消极应对以及曾经的自杀和白伤行为经验影响.  相似文献   

10.
探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广州市2所高校新生10 924名,采用自杀意念问卷、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明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测试,并对其中3 057名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进行分析.结果 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7.75%,非经济困难生为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自杀意念绝望、乐观和睡眠3个因子及总分均高于非经济困难学生(P值均<0.01),UPI,SDS,社会支持和消极应对方式得分高于非经济困难生(P值均<0.01);女生的绝望、睡眠以及自杀意念总分高于男生(P值均<0.05);UPI,SDS以及消极应对、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对自杀意念回归效应显著(P值均<0.05).结论 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自杀意念高于非经济困难生.应从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杀意念的因素人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南通市高中生自杀行为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描述高中生自杀行为的流行病学特征,初步分析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整群抽取南通市某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各1所,采用匿名自填问卷方法调查2所学校高中生3798名。结果高中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报告率分别为17.4%,5.1%和3.0%,自杀行为报告率为25.5%。女性、低年级、寄宿生、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家庭经济收入过低或过高、单亲家庭或无双亲家庭的学生自杀行为报告率较高,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出生地的学生自杀行为报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多渠道的心理疏导及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减少青少年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兵团中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及其不同类型学校间差异,为针对性制定预防计划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采用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研究所2008年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对40所不同类型学校共17 541名中学生的不健康饮食行为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生不健康饮食行为检出率分别为:除频繁喝软饮料0.96%和0.73%(χ2=4.19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频繁吃甜点心6.17%和10.42%(χ2=247.12,P〈0.01);频繁吃西式快餐2.31%和2.79%(χ2=63.597,P〈0.01);偏食30.28%和39.46%(χ2=30.954,P〈0.01);不喝牛奶25.03%和15.88%(χ2=1 013.734,P〈0.01);不吃早餐24.04%和24.60%(χ2=448.421,P〈0.01);不健康减肥行为16.10%和31.88%(χ2=21.127,P〈0.01)。各种行为检出率有明显的性别、年级、不同类型学校间差异,兵团中学生频繁吃西式快餐、不喝牛奶、不吃早餐状况高于全国2005年水平,不良饮食习惯聚集性高;重点初中和职业高中生是不健康减肥行为的重点干预人群。结论兵团中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严重,应加强兵团中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的预防,通过健康促进学校,开展生活技能教育等措施实施。  相似文献   

13.
袁飞  俞晓红  于颖慧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1076-1077
目的了解张家港市中学生自杀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学校健康教育和社会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张家港市普通和重点初、高中以及职业高中16所共5012名初一~高三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张家港市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总体报告率分别为15.3%,6.1%和2.1%,其中自杀意念报告率呈现出随年级升高而逐渐上升的趋势,高中生报告率(18.6%)明显高于初中生(11.2%);普通高中和重点初中学生的各种自杀行为报告率与同阶段学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经常感到孤独、因长相或身体缺陷而被嘲笑、因学习压力感到不愉快、连续2周以上感到伤心绝望、过去1a曾和别人打架、网络成瘾及赌博等均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预防中学生自杀需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并建立起有效的干预机制和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4.
孟亚  郭志刚 《现代预防医学》2015,(20):3743-3745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本科新生自杀倾向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心理危机发生,降低自杀危险及护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对策。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所高校472名新入校的护理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 护理本科新生自杀倾向阳性率为19.2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护理本科新生自杀倾向的危险因素是年龄、入学志愿、神经质、外向性、责任意识。结论 高校针对年龄小、情绪稳定性差、亲和力不足、责任意识差的护生,应实施早期、有效的干预,以有利于心理危机和自杀的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分析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对艾滋病认知的现状及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为高校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西安某所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干预,通过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的方式阶段性进行,为期6个月,共3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干预前(950份)和干预后(902份)进行问卷调查,获得认知现状并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健康教育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女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概念的掌握显著增强(95.9%vs 83.0%,χ2=77.486,P<0.01),对高温消毒杀灭艾滋病病毒的知晓率明显提高(90.6%vs.73.6%,χ2=86.838,P<0.01),对安全套预防的知晓率明显提高(85.6%vs 58.7%,χ2=159.382,P<0.01);干预后,对艾滋病各种传播方式的知晓率均显著提高(均P<0.01),对不会感染艾滋病方式的知晓率也均显著提高(均P<0.01);但是,女大学生对艾滋病病人的认知和态度在干预前后并无显著性改变(χ2=1.742~2.817,均P>0.05);有60.3%的女大学生仍然希望通过专业人员知识讲座和选修课的形式获取艾滋病相关健康知识.结论 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女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高校应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做好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童年期虐待对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安徽省2个地区整群选取9所中学的5141名学生进行童年期虐待和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调查.结果童年期重度躯体虐待、中度躯体虐待、精神虐待、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和非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发生率分别为29.9%、64.8%、51.4%、5.3%和24.5%.初中、高中和职高男生童年期的重度躯体虐待、非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和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发生率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上,女生(53.1%)童年期精神虐待发生率高于男生(4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84,P< 0.05).初中学生5种类型虐待的发生率相对较低,高中学生的中度躯体虐待和精神虐待发生率相对较高.在初中、高中和职高学生11种不良饮食心理行为中,有9种发生率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童年期虐待是11种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童年期虐待对青少年的饮食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江苏省高中生性行为及艾滋病知识态度的现状,为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和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江苏省南京、苏州、扬州、徐州、盐城5个城市的17 911名高中生,使用“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进行健康危险行为调查.结果 江苏省高中生性行为的报告率为3.8%,男生(6.4%)显著高于女生(1.5%);职业高中学生性行为的报告率(6.2%)高于普通高中学生(2.9%)和重点高中学生(2.2%);重组家庭学生边缘性行为报告率较高(7.1%);女生被迫发生过性行为的报告率(31.4%)高于男生(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P<0.01).学生对艾滋病病原体的知晓率为66.4%,男生(68.0%)高于女生(64.9%),重点高中学生(84.3%)高于普通高中(74.7%)和职业高中学生(42.3%).结论 对高中生进行科学的、适宜的性行为和艾滋病预防教育非常必要,要针对不同的人群特别是职业高中学生和重组家庭学生,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王绍华  张镇权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4):878-879,884
[目的]了解北京市农村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多发特点。[方法]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农村7所初中、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1607名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12.2%学生无任何健康危险行为,男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多发现象比较突出。初、高中学生自杀意念、骑车违规等伤害相关行为发生率较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吸烟、饮酒等成瘾行为的发生率较高。[结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多发现象比较突出,应针对行为多发特点开展综合性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上海市青少年与意外伤害相关的危险行为现状 ,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于 2 0 0 2年 4~ 6月 ,在上海市 10 5所学校 (初中、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 )对 92 46名一年级学生 ,采用上海市青少年危险行为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学生中步行乱穿马路、骑车违反交通规则、乘车不系安全带等危险行为发生率最高 ,分别为 40 .7%、48.4%、42 .0 % ,其次分别为打架行为 ( 2 7.3% )和到非泳区游泳 ( 9.8% ) ;学生中发生各种危险行为的比例有明显差异 ,男生显著高于女生 (P <0 .0 1) ;中等职业学校显著高于高中学生 (P <0 .0 1) ,骑车违反交通规则、打架等行为初中学生显著高于中等职业学校和高中学生 (P <0 .0 1) ;步行乱穿马路、乘车不系安全带等危险行为中心城区显著高于非中心城区 (P <0 .0 1) ,骑车违反交通规则、到非泳区游泳、受凶器威胁或伤害等危险行为非中心城区显著高于中心城区 (P <0 .0 1)。 结论 青少年中存在许多易导致意外伤害的危险行为 ,应针对青少年的性别、年龄特点和地区差异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 ,以提高其对意外伤害的预防和自我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