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管腺癌是发达国家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之一,其病因主要与胃、食管反流和Barrett食管密切相关。目前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方法效果并不理想。microRNAs(miRNAs)可使多种靶基因失活。在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中,miRNAs也存在异常表达,其异常表达对于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Barrett食管在我国少见,故复习文献并报告Barrett食管合并食管腺癌3例。方法复习北京协和医院近10年来手术切除的食管癌病例,其中Barrett食管合并食管腺癌仅有3例。结果3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6岁。2例为贲门型/交界型Barrett食管,1例为特异型Barrett食管;其中1例合并印戒细胞癌,2例合并低分化腺癌。结论诊断Barrett食管时应注意病变的解剖学部位,以避兔过度诊断。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食管腺癌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在某些西方国家甚至超过了食管鳞状细胞癌。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的高危因素,因此受到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早期识别Barrett食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食管腺癌预后的改善意义重大。本文就Barrett食管的定义、诊断手段及治疗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Barrett食管     
<正>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F)是食管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1950年首先由Barrett描述。1953年Allisonll和Johnstone把食管柱状上皮中发生的深部溃疡称为Barrett溃疡。国外有关BE的研究报告较多,被认为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鉴于国内报告尚少,现结合文献简要介绍如下。一、病因 BE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Barrett最初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短食管伴变薄的胸腔胃,貌似柱状上皮覆盖的末端食管。其后则认为是由异常的胚胎发育伴柱状上皮覆盖胎儿食  相似文献   

5.
食管腺癌是美国及大部分欧洲国家近20年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而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 BE)是目前所知的唯一食管腺癌癌前病变,故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复习近年文献,对BE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是1950年由英国心胸外科医生Norman Barrett首先提出而得名,是一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食管疾病。它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一种主要的食管腺癌癌前病变。有文献报道约5%的Bar-rett食管患者发生癌变,较正常人群高出40~100倍[1]。环氧合酶2(cycloxygenase,COX-2)为诱导性酶,参与细胞对生长因子、肿瘤促进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反应。本文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和癌变过程及其与COX-2的相关性进行综述。1 Barrett食管的诊断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细胞被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取代的一种病理现…  相似文献   

7.
Barrett食管是公认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因此早期诊断Barrett食管甚为重要.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技术——窄带成像.给早期发现Barrett食管中的可疑病变、提高活检检出率提供了新的检查手段.本文就窄带成像技术在Barrett食管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食管复层鳞状上皮细胞被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组织学表现为含有杯状细胞和柱状细胞的肠上皮化生,在形态学和超微结构上具有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的特点。BE被认为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最严重的并发症,对伴有GERD症状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时,约有12%的患者被发现BE。目前认为BE是食管腺癌的先兆,属癌前状态,约有10%的BE患者可能发展为食管腺癌。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在人群中普遍存在,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及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为了解BE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EA的关系,本文复习近年相关文献,从病理生理基础及诊断、治疗方法入手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三者的病情进展过程为正常食管黏膜-GERD-BE化生-BE低度和高度异型增生-EA。故BE的治疗应以减轻GER症状为主,并定期筛检和评价预后,以早期发现EA。  相似文献   

10.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特殊的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1].BE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其腺癌的发生率较正常人高30倍~50倍[2].然而临床上无论是抑酸治疗还是抗反流折叠术都不能完全阻断黏膜上皮化生,近年来,我们在内镜下联合抑酸治疗Barrett食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此法具有疗效确切,并发症少,见效快,食管及周围组织损伤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有资料表明,Barrett食管发生恶变的概率比普通人群高30倍~125倍。故有效消除Barrett食管是预防食管腺癌的重要措施。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是一种新型非接触性电凝技术,其原理是利用特种装置将氩气离子化,电流通过离子化的氩气将使导向的靶组织表面产生高温凝固,已证实该法能使Barrett食管黏膜消除,是有效治疗食管癌前病变的新方法。我院在2008年5月-2009年1月应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48例,并对其护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特殊的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BE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其腺癌的发生率较正常人高30~50倍。然而临床上无论是抑酸治疗还是抗反流折叠术都不能完全阻断黏膜上皮化生。  相似文献   

13.
Barrett食管的光动力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颉永乐  徐克成 《临床荟萃》2006,21(6):442-444
Barrett食管(BE)是食管及食管、胃连接部腺癌惟一已知的癌前病变。目前认为,食管下端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代替,无论化生的是胃上皮、小肠上皮,还是大肠上皮,都可以定义为BE。BE的癌变将经历特殊肠化生一不典型增生一原位癌一浸润性腺癌的病理进程。BE腺癌的诊断依据如下:①确诊的原发性食管腺癌;②有BE病史;③具备确切的组织学形态;④找BE从异型增生发展到原位癌和浸润癌的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14.
《临床荟萃》2004,19(24):1390-1390
Barrett食管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主要并发症,是食管腺癌的前体病变。由于进展期食管癌的预后很差,因此早期发现重度异型增生和癌非常重要。当前的治疗规范建议对Barrett食管患者进行定期监测.每2~3年进行内镜检查并取食管活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临床和内镜医师对食管近段异位胃黏膜的认识,减少误诊和误诊。方法结合我科近期遇到的1例少见的以呕血为首发表现的食管近段异位胃黏膜病例,进行文献复习,并从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等方面和Barrett食管进行比较系统的比较。结果文献复习表明,虽然食管近段异位胃黏膜和Barrett食管可能有相似的临床表现,诊断也都依赖于胃镜和病理活检检查,但是二者有不同的组织细胞来源、发病机制和临床意义,在治疗和随访意见上也不尽相同。结论食管近段异位胃黏膜是先天性的黏膜病变,也是可能的食管腺癌癌前病变。虽然患者一般症状轻微,但是也可能以呕血、穿孔等较严重的临床症状为首发表现。广大临床和内镜医师有必要加强对此病的认识,进行正确的诊断和处理,避免和Barrett食管相混淆。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于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导致的一系列慢性症状和食管黏膜损害。GERD是一种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可导致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等并发症。近年来此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GERD患病率在西方国家非常高,人群患病率达51%,我国GERD患病率虽低于欧美国家,但是呈上升趋势,北京、上海两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提示:症状患病率为8.97%,GERD患病率为5.77%,反流性食管炎为1.92%。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关GERD、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日渐深入,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Barrett食管(BE)与食管腺癌(EAC)的发生关系密切,尽管目前认为其发展为EAC的概率较低,但由于近年来EAC的发病率不断提高,故以发现早癌为主的BE相关筛查及随访监测手段仍然被重视。该文就BE的各种筛查及随访监测技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Barrett食管(BE)是食管腺癌(EA)的癌前病变。准确诊断BE,是降低EA风险的主要手段。近10余年来,EA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明显增加,在国内也有上升趋势,并引起广泛重视。由于有时内窥镜下识别食管胃交界解剖部位存在困难,显微镜下又不易区别BE肠化和胃贲门肠化,使一些BE不能准确诊断。本文对BE及EA近年来蛋白及分子标记物的研究进行综述,希望对BE及EA的诊断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Siewert将在食管胃连接部上下5 cm范围内发生的肿瘤定义为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包括远端食管腺癌、真正意义上的贲门癌和近端胃癌。传统上认为远端食管腺癌起源于Barrett食管黏膜,与反流相关疾病关系密切;贲门腺癌起源于贲门黏膜,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密切;而近端胃癌则与幽门螺杆菌和肠化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反流相关疾病、Barrett食管和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与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关系一直是该部位肿瘤的研究热点,但是也存在强烈的争议。随着食管胃结合部解剖学和组织学发展成熟,结合早期发现该部位癌变倾向,使得关于食管胃结合部癌变的病因、分子机制、解剖学及组织学上的探讨越来越深入明朗。因此在早期发现该部位病变并加以干预可以有效地帮助临床和科研工作者解决困扰,同时显著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目前公认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性别、年龄、肥胖、吸烟等因素与BE发病密切相关,但其确切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胃肠道微生态对人体具有重要意义,与人体免疫、肿瘤、慢性炎症、营养吸收、物质代谢等方面息息相关,其可能与BE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该文就BE与胃肠道微生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明确BE发病机制并靶向干预BE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