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慢性HBV携带者检测血清CCCDNA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ccDNA是HBV复制的原始模板,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疾病复发的重要原因,检测肝组织cccDNA对于评价治疗效果、判断疗程有重要意义,但检测血清cccDNA的临床价值如何,目前相关报道不多。  相似文献   

2.
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cccDNA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肝细胞核内可检测到一种不同形式的病毒DNA-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cccDNA是乙肝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中间体,是病毒mRNA和前基因组RNA转录的模板,它的存在是病毒复制的一个重要指标.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同时检测肝组织、血清HBV DNA,肝细胞HBcAg表达及肝功能等,以探讨HBV cccDNA与病毒复制、肝实质损害的关系及在抗病毒治疗中的意义,为确定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方案、治疗终点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背景:肝移植后受者体内绝大部分病毒负荷被清除,植入新肝后其复发性肝炎病原体从肝外进入肝内的途径及其复制规律目前尚无定论.目的:检测肝移植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cccDNA及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的表达.方法: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从乙肝病毒相关终末期肝病37例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移植前后及移植后乙肝复发3个时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肝组织中cccDNA及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表达.结果与结论:肝移植前,单个核细胞cccDNA阳性12例,肝组织cccDNA阳性6例,检出率分别为32%和16%,单个核细胞、肝组织中cccDNA拷贝范围分别为(3.028~6.508)×104,(4.158~6.234)×104 拷贝/mL.肝移植后,单个核细胞cccDNA阳性1例,无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阳性病例.6例肝移植后乙肝复发病例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ccDNA阳性4例,肝组织活检cccDNA阳性1例,6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 DNA均为阳性.提示乙肝病毒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后乙肝复发途径可能是残留乙肝病毒在外周单个核细胞中以cccDNA为模板复制,然后再迁移到肝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检测阳性率和定量值及其与肝脏损害的临床内在联系。方法:随机选取轻度、中度、重度及重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各20例。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同时检测血清中CCCDNA、HBVDNA值及ALT、AST、TBIL值。结果:HBVDNA阳性100例中cccDNA阳性53例,HBVDNA阴性20例中cccDNA阳性2例,差异显著(P〈0.01);轻度、中度、重度及重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cccDNA检出阳性分别为15、13、17、10、2、1例;轻度、中度、重度及重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ccDNA检出阳性者在发病的极期连续多次检测均阳性,恢复期转阴;轻度、中度、重度及重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CCDNA检出阳性率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和肝硬化患者有显著差异(P〈0.01)但组间差异不明显;轻度及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度及重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和肝硬化患者3组之间cccDNA水平分布位置不相同(P〈0.01);120例患者血清中cccDNA值和ALT秩相关(P〈0.01);CCCDNA值与AST秩相关(P〈0.01);CCCDNA值与TBIL秩无相关。结论:病毒明显复制且炎症活动明显时的乙肝患者血清cccDNA阳性检出率高;可能为肝脏急性显著损害的指标之一;可作为判断病毒明显复制时肝功能显著损害的又一临床参考参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HBV cccDNA与肝组织HBV cccDNA、血清HBV DNA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 (FQ-PCR),对69例乙肝携带者、慢乙肝、乙肝肝硬化及肝癌血清及15例肝组织的HBVcccDNA、HBV DNA进行检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定量检测血清HBsAg.结果:(1)肝组织HBV cccDNA阳性检出率为86.7%,高于血清HBV cccDNA阳性检出率(66.7%,P<0.05);(2)血清中HBV cccDNA与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呈正相关(r=0.72,P< 0.05);(3)血清HBV cccDNA拷贝数随HBV DNA水平升高而增大,且两者水平呈正相关(r=0.82,P<0.05);且HBV DNA高水平组(HBV DNA≥105 copies/mL)的血清HBV cccDNA的阳性检出率(96.6%)高于低水平组(103 copies/mL≤HBV DNA<l×105 copies/mL)(67.5%) (P< 0.05);(4)血清HBVcccDNA检出率随着病程进展而升高,在乙肝携带者、慢乙肝、乙肝肝硬化及肝癌中检出率分别为33.3%、83.3%、87.0%、87.5%,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HBV cccDNA可间接反映患者肝组织内HBV cccDNA情况,且与血清HBV复制指标HBV DNA显著相关;并与乙肝不同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肝移植后受者体内绝大部分病毒负荷被清除,植入新肝后其复发性肝炎病原体从肝外进入肝内的途径及其复制规律目前尚无定论。目的:检测肝移植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cccDNA及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的表达。方法: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从乙肝病毒相关终末期肝病37例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移植前后及移植后乙肝复发3个时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肝组织中cccDNA及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表达。结果与结论:肝移植前,单个核细胞cccDNA阳性12例,肝组织cccDNA阳性6例,检出率分别为32%和16%,单个核细胞、肝组织中cccDNA拷贝范围分别为(3.028~6.508)×104,(4.158~6.234)×104拷贝/mL。肝移植后,单个核细胞cccDNA阳性1例,无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阳性病例。6例肝移植后乙肝复发病例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ccDNA阳性4例,肝组织活检cccDNA阳性1例,6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均为阳性。提示乙肝病毒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后乙肝复发途径可能是残留乙肝病毒在外周单个核细胞中以cccDNA为模板复制,然后再迁移到肝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乙肝患者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BV ) cccDNA与血清 HBV DNA及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含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肝患者肝组织 HBV cccDNA和血清HBV DNA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清中 HBeAg。结果 肝组织HBV cccDNA与血清HBV DNA定量呈正相关( r =0.806,P <0.01),与血清 HBeAg定量值无相关关系( r =0.219,P >0.05)。结论 血清HBeAg阳性组病毒复制较阴性组活跃,HBV DNA阴性不能完全反映肝组织内 HBV是否存在复制,而检测肝组织HBV cccDNA可精确反映肝内 HBV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BV-DNA检测在乙肝病毒携带者治疗和评估预后中的作用 方法:收集门诊及住院病人534例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两对半及HBV-DNA检测,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HBeAg与HBV-DNA具有相关性(P<0.01)随访,随诊病例病毒量的高低与肝功能出现反复异常有关 结论:HBV-DNA定量检测是评价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更直接的指标及评估预后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公共问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隐匿性,使感染不能及时发现,进而导致疾病的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指标能够间接反映患者体内病毒的感染状态,本文旨在讨论传统检验指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以及新的生物学标记物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相关抗原(HBcrAg)对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情况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解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的病毒复制情况及传染性。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到本院体检的146例HBsAg阳性者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乙肝病毒(HBV)两对半检测。同时用30例住院的乙肝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46例HBsAg携带者中,HBeAg阳性21例,占14.4%;e抗原阴性者125例占85.6%;抗-HBe阳性94例,占64%。对照组30例中,HBeAg阳性28例,占乙肝患者的93.3%;抗-HBe阳性2例,占乙肝患者6.7%。结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中,病毒复制活跃,具有强传染性者占14.4%,乙肝患者中病毒复制活跃,具有强传染性者占9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大多数乙肝携带者处于慢性期,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弱。  相似文献   

11.
唐丽  陈瑞琳 《华西医学》2010,(2):331-332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血清中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的分布特点及其与不同疾病状态的关系。方法2008年1月-12月收治慢性HBV感染者120例,男79例,女41例;年龄15~52岁,平均35岁。其中慢性HBV携带者21例,HBeAg阳性者38例,HBeAg阴性者35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26例。采用巢式PCR法检测血清中HBV cccDNA。结果120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HBVcccDNA阳性总检出率为43.3%;慢性HBV携带者、HBeAg阳性者、HBeAg阴性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ccc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6.2%、64.7%、34.3%和0,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高HBV DNA定量组HBV cccDNA阳性检出率高于低HBV DNA定量组(P〈0.05)。结论HBVcccDNA检出率与外周血HBV复制指标HBeAg、HBV DNA有显著的相关性,并与不同疾病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12.
余坚  陈俐丽  温怀凯  谢奇朋 《疾病监测》2010,25(12):976-977
目的研究儿童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BV)携带者血清新蝶呤水平变化及其与HBV复制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150例儿童HBV携带者和60名健康儿童的血清新蝶呤水平、HBV DNA载量。结果慢性HBV携带者血清新蝶呤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和健康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和健康儿童的血清新蝶呤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新蝶呤水平与HBV DNA载量在统计学上无显著相关性(r=0.131,P0.05)。结论在儿童HBV携带者中,慢性HBV携带者比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体内更容易引起细胞免疫激活,慢性HBV携带者在随访监测中更应被关注,其血清新蝶呤水平升高能提示病毒复制,但不反映病毒复制活跃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肝组织乙型肝炎病毒(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与相关血清学标志物变化。方法 88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96周。分别于0、24周、48周、96周检测肝组织中和血清HBV cccDNA、血清HBV DNA、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HBeAg定量,并分析肝组织HBV cccDNA与血清学标志物变化的关系。结果与基线比较,治疗后24周时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血清HBV cccDNA,血清HBV DNA和HBs Ag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24周和48周比较:肝组织HBV cccDNA,血清HBV cccDNA,血清HBV D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8周与96周检测指标相比:肝组织HBV cccDNA定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V DNA定量和血清HBV cccDNA定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HBs Ag和HBeA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BV DNA定量和血清HBV cccDNA定量同步下降幅度大于肝组织cccDNA定量和HBs Ag、HBeAg定量,肝组织HBV cccDNA定量、HBs Ag、HBeAg定量在48周后逐步趋于稳定。血清HBs Ag、HBeAg定量与肝组织HBV cccDNA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血清HBs Ag、HBeAg定量检测能更准确、方便、快捷指导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耐药株的慢性感染动物模型。方法:将DHBV野生株及耐药株质粒转染细胞,培养上清接种雏鸭。连续定量检测血清DHBV DNA;印迹杂交检测肝内病毒复制中间体;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野生株组的病毒滴度和慢性感染率均高于耐药株组;肝组织中检测到DHBV的复制中间体与cccDNA,可见轻度炎症病理改变。结论:DHBV耐药株可形成慢性感染。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要持续监测治疗反应、病毒活性和疾病进展,以降低其发展为乙型肝炎相关肝病的风险。传统标志物定性检测如乙型肝炎病毒(HBV)DNA、HBV e抗原、HBV表面抗原和HBV核心抗原抗体可用于监测急慢性肝炎进展,但在预测疾病或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结果方面存在局限性。肝内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定量是检测HBV复制和转录活性的金标准,然而,侵入性操作和标准缺乏使其无法作为HBV预后的常规筛查指标。新型和传统血清HBV标记物的定量检测正作为cccDNA的替代,本文综述了新型生物标志物及其在治疗效果评估的应用,包括血清HBV RNA、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以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检测。这些生物标记物不仅可以测量病毒转录活性,还可以提供疾病状态的信息,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管理提供更精确的指导,并有助于提高我们对HBV自然病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cccDNA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在血清中的分布特点及与HBV感染状态的联系,探讨HBV cccDNA与患者病情的轻重、HBV的复制指标(HBeAg、HBV DNA)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PCR荧光分子信标、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162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清中HBV cccDNA定量、HBV DNA定量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结果162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cccDNA阳性率为48.15%(78/62)。HBV cccDNA阳性率在HBV DNA阳性患者中为60.94%(78/128),显著高于HBV DNA阴性者[0(0/34)](P〈0.01);HBeAg阳性患者HBV cccDNA检出率为61.70%(58/94),显著高于HBeAg阴性者29.04%(20/68)(P〈0.01);中、重度慢性乙肝患者HBV cccDNA检出率为58.97%,高于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5.45%)(P〈0.05)。重型肝炎患者HBV cccDNA阳性者存活率(37.5%)明显低于HBV cccDNA阴性者(78.26%)(P〈0.05)。结论HBV cccDNA仅存在于血清HBV DNA阳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清中;HBV cccDNA检出率与外周血HBV复制指标(HBeAg、HBV DNA)有显著的相关性,并与肝细胞炎症相关,是乙型肝炎病毒在患者体内大量复制及肝细胞损伤的血清标志。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的诊断一般以血清学、临床生化结果为依据。其中五项指标(两对半)是诊断乙型肝炎的重要标志。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对乙肝的血清学标志(HBVM)的临床意义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和更新。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学者报道,人群中存在HBsAg阴性的HBV携带者和抗HBs阳性后仍可有HBV病毒复制等等,现就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的研究现状与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前检测肝脏功能的指标很多,但都很难准确、客观地反映肝脏的功能状况[1].作者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通过观察366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清前白蛋白(PALB)、总胆汁酸(TBA)的水平,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脏合成功能和实质性损伤情况,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与丁型肝炎病毒(HDV)重叠感染后血清病毒性肝炎标志物的变化,为临床对乙肝患者病情的观察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156例HBsAg携带者,用ELISA法检测HBV和HDV免疫血清标志物(HBVM: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HDVM:HDAg和抗-HD),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HBV-DNA指标.结果 156例HBsAg携带者血清HDVM检出率为10.26%,HBV复制活跃组HDVM检出率为3.13%,较HBV复制缓慢组HDVM检出率21.67%明显低(P<0.001),HBV重叠感染HDV患者血清中HBV-DNA的检出率均明显低于单一HBV感染者,P<0.05.结论 HBV重叠感染HDV后,HDV复制可抑制HBV的复制和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量与胆碱酯酶(ChE)活性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78例确诊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男48倒,女30例)和80名健康查体者,同时检测其乙肝表面抗原的量和胆碱酯酶活性.结果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表面抗原量的增大,血清胆碱酯酶的活性明显降低,相关系数-0.086.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受病毒刺激后肝脏合成胆碱酯酶能力明显增强,随着表面抗原量的增多又逐渐下降,两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