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胼胝体发育不全的MRI表现特点,探讨MRI对胼胝体发育不全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胼胝体发育不全患者的MRI表现。结果MRI显示胼胝体完全缺如8例,部分缺如23例,胼胝体变薄5例。22例伴有其他先天性脑部畸形,其中合并脂肪瘤7例,灰质异位5例,穿通畸形3例,脑裂畸形2例,Dandy—Walker综合征2例,蛛网膜囊肿并巨脑回1例,脑裂畸形并透明隔缺如1例,Dandy—Walker综合征并脑干发育不良1例。结论MRI可以很好地显示胼胝体发育不全及其所伴发的其他脑部畸形。MRI是诊断胼胝体发育不全的首选及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2.
胼胝体发育不全为脑先天发育畸形.CT和MRI能较好地显示该病的影像特点,是目前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我院于2001年10月至2006年2月经CT和MRI检查发现14例胼胝体发育不全的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旨在提高对胼胝体发育不全CT表现的认识。方法参考文献,对32例CT诊断胼胝体发育不全患者进行回顾性探讨,总结其CT表现。结果CT轴位扫描示,两侧侧脑室体部分离基本平行26例;半球间裂与透明隔间腔相通6例,紧贴或明显靠近26例;第三脑室扩大,上移22例;两侧侧脑室前角呈倒“八”字10例,呈新月形8例。合并灰质异位伴脑裂畸形6例;胼胝体脂肪瘤2例;透明隔缺如2例;巨脑回2例;脑穿通畸形2例。结论严重胼胝体发育不全具有典型CT表现,诊断基本没有问题,但轻度部分性胼胝体发育不全则可能漏诊,这一点CT逊色于MRI(MRI是最理想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胼胝体发育不全的MRI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胼胝体发育不全患者的临床及MRI表现,并从组织胚胎学、形态学及病理学的角度加以分析.结果 MRI显示胼胝体完全缺如3例,部分缺如6例,胼胝体完整性存在但呈整体性或部分性变细、变薄、变小2例.其中7例伴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包括脂肪瘤3例,脑裂畸形、灰质异位、透明隔缺如及脑白质发育不良各1例.结论 MRI可以直接显示胼胝体发育形态,是诊断胼胝体发育不全及其合并其他脑部畸形最理想的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5.
儿童胼胝体发育不全的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胼胝体发育不全的临床与CT特点,探讨其临床表现与CT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儿童胼胝体发育不全的临床和头颅CT表现。结果:胼胝体完全性发育不全31例,部分性发育不全16例。胼胝体发育不全在CT上的主要表现有:前纵裂过深,紧贴或明显靠近第三脑室前部,前纵裂不规则增宽;侧脑室变形、分离;脉络丛夹角变小;室间孔不同程度扩大、分离;第三脑室扩大并上移至侧脑室之间;伴发其它颅内发育异常,如胼胝体脂肪瘤、纵裂蛛网膜囊肿、灰质异位。临床上主要有:发育迟缓,癫痫,运动障碍,智力低下。胼胝体完全性发育不全者临床表现较部分性发育不全者重,伴发颅内发育异常者较单纯性胼胝体发育不全者重。结论:CT扫描能正确诊断儿童胼胝体发育不全,CT表现类型及合并颅内发育异常与临床表现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6.
王玉群 《嘉兴医学》2000,16(2):72-73
目的:脑白质发育不全的MRI诊断探讨。方法:对7例脑白质发育不全的MRI进行分析。结果:脑白质发育不全的MRI表现主要为侧脑室旁白质量减少及异常信号,个别合并脑室扩大,胼胝体发育异常。结论:MRI能良好显示脑白质发育异常的病理解剖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新生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超声表现,提高超声检查在新生儿胼胝体发育不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6月~2012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院区新生儿监护室住院的8563例新生儿进行常规颅脑超声筛查,共检出胼胝体发育不全37例,与MRI比较,评价超声检查的准确性。结果 37例新生儿中超声对胼胝体完全缺如、部分缺如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100%和90%,特异性分别为90.9%和94.1%,准确性分别为94.6%和91.9%。与MRI的Kappa值分别为:0.890和0.837。二者的一致率为91%。结论超声检查与MRI对诊断新生儿胼胝体发育不全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对新生儿胼胝体结构异常的全面透彻理解以及掌握准确的超声表现将使胼胝体发育不良的诊断更加精确。  相似文献   

8.
CT和MRI诊断胼胝体损伤价值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比较CT与MRI检查在胼胝体损伤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病案中临床及影像资料较完整的27例胼胝体损伤病例,回顾观察CT及MRI图像资料并对照分析。结果:在胼胝体损伤检查时MRI的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结论:CT是脑外伤的首选检查方法,MRI是显示胼胝体损伤病变的最好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弥补CT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产前超声可疑胼胝体发育不全的胎儿的产前MRI表现,并与产前超声对比.产前超声检查提示胎儿可疑胼胝体发育不全后48 h内行3.0T MRI检查,采用半傅立叶单激励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快速小角度激励序列以及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行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中线区域脂肪瘤的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颅内脂肪瘤患者的CT及MRI表现.结果:20例颅内中线区域脂肪瘤,其中胼胝体12例,环池2例、四叠体池1例、松果体区2例和侧裂池3例.CT及MRI均特征性表现为中线区域脂肪密度影,CT值-60~-190Hu,平均-110Hu,MRI表现为与皮下脂肪信号一致,即T1及T2为高信号,STIR为低信号,病灶边界清楚,无明显占位效应.CT及MRI显示伴胼胝体未发育及发育不良15例,伴透明隔不发育1例.6例随访5~12年无变化.结论:CT及MRI是诊断中线区域脂肪瘤的最佳检查手段,尤以MRI对其伴发的颅脑畸形显示较佳.  相似文献   

11.
对6例胼胝体发育不全的MRI表现进行了分析。矢位像可清楚显示胼胝体的形态学变化,冠位或矢位像较轴拉像更易确认三脑室的移位。MRI的多方向成像和高组织分辩率较CT更有利于对胼胝体发育不全及所合并的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诊断,故可做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邓安杰 《吉林医学》2013,(20):4070-4071
目的:探讨饮劣质白酒者所出现的胼胝体区CT征像,追踪临床治疗方案,力求寻找一种好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地搜集6年间50例住院患者的相关资料,通过对比、归纳、论证和反证法的应用来解释饮劣质白酒者所出现的胼胝体区CT征像,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该组病例患者胼胝体区CT征像类似脱髓鞘病变或脑梗死。结论:该组病例患者中类似脱髓鞘病变者治疗不佳,似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胼胝体梗死在临床较为少见,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文报道1例双侧胼胝体梗死伴发烟雾综合征,并从血管解剖和高危因素角度讨论病因。通过检索近十年国内外相关病例报道,分析总结胼胝体梗死的血管特点及主要病因,以期有助于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和断层扫描(CT)联合诊断脑裂畸形的价值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3例脑裂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T和MRI检查,分析CT、MRI的影像学特征及联合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33例脑裂畸形患者中,裂隙42个,单侧裂隙24例,双侧裂隙9例;融合型15例,分离型16例,左侧融合型、右侧分离型2例;CT和MRI示大脑半球的横行裂隙,边缘衬有灰质,侧脑室扩大30例,脑室无明显扩大3例;侧脑室呈局限性幕状突起29例;31例伴有脑部发育异常,透明隔缺如18例,灰质异位15例,胼胝体发育异常5例,蛛网膜囊肿3例,多小脑回畸形1例,巨脑回畸形1例。结论CT和MRI均能清晰显示脑裂畸形的影像学特征,对于较为隐匿的脑裂畸形CT容易漏诊,联合MRI诊断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CT和MR对小儿脑性瘫痪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29例小儿脑性瘫痪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及CT和MR征象。结果 229例小儿脑性瘫痪中,157例为CT诊断,72例为MR诊断,CT对小儿脑性瘫痪诊断的阳性率为54.14%,MR对小儿脑性瘫痪诊断的阳性率为68.06%,CT和MR诊断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为脑软化灶,21例双侧额部硬膜下积液,17例为脑灰白质萎缩,13例为脑积水,11例为脑炎及脑膜炎,7例为胼胝体发育不良,7例为脑多发钙化斑,6例为脑裂畸形,6例为脑贯通性畸形,4例为脑缺血灶,4例为脑白质变性,4例为无脑汇或巨脑汇畸形,3例为脑灰白质移位,3例为dandy-walker,2例为sturge-wenber。结论 CT和MR能准确诊断小儿脑性瘫痪,对患者预后有很大的评估价值,MR对本病诊断比CT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胎儿颅脑病变的MRI特征以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胎儿颅脑病变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观察病灶部位、范围、信号特征、脑室及周围结构、是否合并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以胎儿临床随访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分析MRI和US的诊断效果以及影像特征。结果MRI检出率为100%(89/89),47例为脑损伤改变,其中40例胎儿颅内出血,20例胎儿胼胝体发育异,10例Dandy-Walker畸形,5例蛛网膜囊肿,2例脑裂畸形,1例无脑回畸形,1例巨脑回畸形,3例脑穿通畸形。US检出率为64%(57/89)。24例脑损伤改变,16例胼胝体完全缺如,10例Dandy-Walker畸形,5例蛛网膜囊肿,1例胎儿脑裂畸形,1例脑穿通畸形。结论产前MRI可清晰显示颅脑病变的部位、范围及合并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检出率高于超声,MRI及US联合检查有助于更准确、更早的发现病变并做出诊断,对早期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初步探讨 MRI诊断儿童脑白质病变的作用和特异征象。方法 :对 MRI诊断为脑白质病变的病例 4 8例进行观察 ,分析病灶的 MRI征象 ,包括病灶出现的部位、形态、范围及其他合并表现。结果 :1病灶发生的部位 ,多位于双侧侧脑室三角部周围的白质内 ,依次为侧脑室前角周围、半卵圆中心 ,偶见于基底节区等。2形态 :多为小斑片状 ,亦有点线状、小点状。 3范围 :以侧脑室三角部周围白质内发生多见 ,常同时出现于多个部位。 4时常伴有其他合并征象 ,如 ,胼胝体发育不良、畸形或脑室扩大等。结论 :MRI扩展了对儿童脑白质病变的认识 ,是一种较好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使用螺旋CT与MRI在双下腔静脉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证实为双下腔静脉畸形的螺旋CT与MRI的影像学表现。[结果]螺旋CT、MRI和MRI增强扫描均能清晰显示双下腔静脉畸形的特征性表现,即扩张的髂静脉汇入粗大的引流静脉干,MRI能清晰显示合并的海绵状血管瘤和其他脑实质异常。[结论]采用CT与MRI技术均可清晰完整地显示双下腔静脉畸形的组成及引流静脉全程的三维影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酒精性脑病引发的胼胝体变性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我院2009年-2016年7月收治的6例胼胝体患者进行分析,每例患者均行影像检查,并具有完整的影像资料。结果其中4例急性患者在CT扫描中胼胝体体积增大,膝部最为显著,边界不清晰模糊状,在MRI扫描表现较高信号和高信号;1例亚急性患者CT中表现为胼胝体发胀程度较低,边界清晰,病灶变化显示中心层状明显,在MRI扫描表现较高信号和高信号;1例慢性型患者体积缩小,体部最显著,膝部甚至出现坏死,在MRI中表现为低信号或较低信号。结论 CT和MRI对胼胝体变性能够直观明了表现病理性改变,其中MRI全方位成像对诊断更加有利,在临床诊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