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次读片资料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病理科提供,通讯读片编号B7-14。患者女性,54岁(尚未绝经),体检发现左乳无痛性肿块1个月余。查体:左乳外上象限扪及一大小5 cm ×4 cm ×3 cm的质硬包块,活动度差。乳腺B超示大小5 cm ×4 cm的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包块,遂行左乳肿块切除术并送术中快速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 ,4 2岁。发现右侧乳房肿块 ,右腋下肿块 5天 ,于 2 0 0 0年 8月 7日入院 ,手术切除右侧乳腺 ,清扫右侧腋窝淋巴结。病理检查 :乳腺癌改良根治标本 2 0cm× 8cm× 5cm ,附梭形皮肤 14cm× 5cm ,皮肤表面光滑 ,乳头无内陷。于乳腺外上象限可见一肿瘤约 4 .5cm× 2 .0cm× 2 .0cm大小 ,切面灰白色 ,与周围界限不清 ,质硬。腋窝找到淋巴结 2 7枚 ,直径 0 .1~ 1.5cm ,质较硬 ,切面灰白。显微镜检查 :癌细胞离散分布 ,不形成紧密粘合的细胞团 ,呈单排 ,列兵样排列 (图1) ,不呈腺腔。肿瘤细胞围绕导管呈靶环样浸润。肿…  相似文献   

3.
从乳腺活检和手术切除标本切片658例(良性病变647例和原位癌11例)中,检出68例(10.3%)乳腺异型小叶(AL)进行病理组织学探讨。部分切片尚采用AB/PAS、磷钨酸苏木素和镀银染色,结果显示甲型异型小叶(ALA,54例)比乙型异型小叶(ALB,14例)常见。31~45岁中年妇女组检出率最高。AB/PAS染色在AL和原位癌(CIS)之间只有量的差异,并无定性意义。区别ALⅣ级与CIS的主要组织学依据是细胞异型性程度以及有否坏死。除11例CIS癌旁检出不同级别的ALA和ALB外,并在导管原位癌(DCIS)旁发现ALB2例。从而提示AL与癌变关系密切,ALA和ALB可分别发展为DCIS和小叶原位癌(LCIS)。本文着重讨论了AL的分型、分级与组织发生。  相似文献   

4.
导管内原位癌几种分类方法詹钅容洲导管内原位癌(ductalcarcinomainsitu,DCIS)的定义是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恶性增生,且局限在导管的基底膜之内,不侵犯间质。导管内原位癌是疾病的谱系,不同类型的导管内原位癌其生物学行为差异很大,其分子...  相似文献   

5.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组织学类型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浸润性小叶癌(ILC)的各种组织类型特点。方法:对753侵浸润性乳腺癌存档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在753例浸润性乳腺癌中ILC43例(占5.71%),复查前后对ILC诊断误差率为93.02%,该组ILC平均年龄51.2岁,肿瘤平均直径3.5cm,有腋下淋巴结转移者25例(58.13%),按ILC组织形态可分出10个亚型:经典型13例(30.23%),腺泡型6例(13.95%),多形型4例  相似文献   

6.
龚英姿  吴建华 《医学信息》2018,(19):161-162
目的 探究应用BI-RADS分级诊断标准来诊断乳腺原位癌的超声诊断价值,以提升超声工作者对规范乳腺诊断标准认识和运用,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原位癌的诊断能力。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通过手术及病理结果证实为乳腺原位癌的患者37例,系统回顾了根据病灶所显示出的不同声像图特征,综合分析采用BI-RADS超声分级诊断,探讨误诊主要原因。结果 37例乳腺原位癌病例中,超声诊断准确率为75.36%(28/37),4例未定,5例误诊,其中1例误诊为导管内乳头状瘤,1例误诊为导管浸润癌,1例误诊为导管局部扩张,2例误诊为瘤样增生。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采用BI-RADS分级诊断方法,较大提高了乳腺原位癌的检出率,联合其它辅助检查可明显提高检出率,在指导临床对患者乳腺疾病的评估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第5版WHO乳腺肿瘤分类(2019), 将小叶瘤变定义为"起源于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erminal ductal lobular units)失黏附上皮细胞的不典型增生, 伴或不伴有终末导管的派杰样播散"。小叶瘤变包括不典型小叶增生(atypical lobular hyperplasia)和小叶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根据细胞形态将小叶原位癌细分为经典型小叶原位癌、旺炽型小叶原位癌和多形性小叶原位癌3种组织学亚型。近年来, 随着分子病理学不断发展, 对组织学形态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入, 加深了对小叶瘤变及其亚型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将对小叶肿瘤各组织学亚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分子病理学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第5版WHO乳腺肿瘤分类(2019), 将小叶瘤变定义为"起源于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erminal ductal lobular units)失黏附上皮细胞的不典型增生, 伴或不伴有终末导管的派杰样播散"。小叶瘤变包括不典型小叶增生(atypical lobular hyperplasia)和小叶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根据细胞形态将小叶原位癌细分为经典型小叶原位癌、旺炽型小叶原位癌和多形性小叶原位癌3种组织学亚型。近年来, 随着分子病理学不断发展, 对组织学形态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入, 加深了对小叶瘤变及其亚型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将对小叶肿瘤各组织学亚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分子病理学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理形态及c—erbB—2,p53和PC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乳腺导管原位癌进行病理形态分析,并行c-erbB-2、p53癌基因蛋白、增殖细胞抗原(PCNA)表达以及相关性的研究,以期为临床判断潜在恶性程度及预后提供参考指标。方法:运用病理形态分析以及枸橼酸-微波-ABC免疫组化法对25例 马林固定、石蜡包蛙乳腺导管原位癌组织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25例乳腺原位导管癌c-erbB-2、p53、PCNA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6.0%,40.0和4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136例和浸润性小叶癌61例的超声声像图、彩色多普勒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种病理类型的肿瘤的超声声像图在肿块形状、内部与后方回声以及血流图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侧方回声与内部钙化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可以根据各自超声声像的特点进行诊断,组织学的不同影响乳腺癌的超声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11.
管状小叶癌(tubulolobular carcinoma,TLC)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癌类型,既往研究显示其临床类似小叶癌。该研究对19例TLC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了总结并与10例小管癌(Tubular carcinoma,TC)和10例小叶癌(lobular carcinoma.LC)进行了比较。该组TLC患者平均年龄61岁,其中2例有浸润性导管癌病史。TLC患者手术包括乳腺节段切除术(12/18例)、  相似文献   

12.
小叶—导管复合型癌的病理形态学观察及组织发生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小叶型癌、导管型癌及小叶-导管复合型癌的组织起源及与分化表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复习近5年档案中的乳腺癌276例,以其中21例小叶型癌、10例导管内癌及其癌旁组织作对照,重点观察19例小叶-导管复合型癌的形态学变化。结果:(1)导管型癌旁可见小叶型不典型增生,小叶型癌旁亦可见“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同时,小叶不典型增生与“导管”不增生可同时存在,(2)导管型癌旁常见小叶癌化,小叶癌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激素受体阳性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 21基因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评估21基因复发风险(RS)评分在ILC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32例行21基因RS评分的IL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选取同期同年龄段301例行21基因RS评分的浸润性癌(非特殊型)(NST)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32例ILC患者中,低危(RS18)及中危(18≤RS31)组分别占87. 5%和12. 5%,无患者进入高危组(RS≥31)。301例NST患者中,低危、中危和高危组分别占64. 5%、26. 6%和9. 0%。ILC和NST两组的RS评分有差异(P0. 05)。ILC和NST在肿瘤分级和Ki-67指数上有差异(P0. 05)。中位随访38个月的结果显示,32例ILC中无一例出现复发转移,NST对照组中低危组的复发转移事件率(3. 6%)明显低于中危组(8. 8%)和高危组(11. 1%)。结论 ILC与NST的RS分组差异显著,ILC中高危组比例明显低于NST。RS对ILC化疗决策的辅助指导作用仍不甚明朗。RS对ILC的预后判断价值尚需更多的临床研究的数据方可定论。  相似文献   

14.
Kan X  Shen DH  Shi B  He JS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4):312-315
目的 探讨各种类型乳腺增生症的发病特点、形态学分类、不典型增生与乳腺癌的关系以及不典型增生与乳腺原位癌的鉴别诊断标准。方法 (1)观察本院300例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的临床发病特点及其病理形态改变。(2)观察86例大切片乳腺癌旁不典型增生病灶与癌灶的关系。结果 乳腺增生症中,纤维腺瘤为主型好发于21~30岁年龄组,而不典型增生病变则多见于40~60岁组。其中囊肿病仅占6.0%,而纤维腺瘤变达25.4%;癌旁组织中不典型增生发生率为65.1%,其中以导管原位癌发生率最高,达74.9%。结论 研究证实了1997年(舟山)“乳腺增生症的组织学分类”(推荐方案)的可行性。乳腺不典型增生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乳腺增生症可归纳为普通性增生和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的特殊增生细胞具有特别的诊断价值。重度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但大部分可分。  相似文献   

15.
基底细胞样癌是新近鉴定的浸润性乳腺癌亚型,占浸润性癌的15%,该肿瘤常见于BRCA1基因突变的女性,免疫表型特征为ER、PR、HER2均阴性(三联阴性),而表达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基底细胞角蛋白(如CK5/6,CK14,CK17)和(或)EGFR,和(或)c-kit,预后差。作为一种低分化癌,其癌前病变可能是具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乳腺基底样浸润性小叶癌(ILC)的临床病理特点、临床进展及预后.方法 对4例乳腺基底样ILC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采用MaxVision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E-cadherin、p120 catenin、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CK5/6、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p63、p53、Ki-67染色,对其进行随访和分析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 4例乳腺基底样ILC,1例为混合型,3例为多形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3例E-cadherin阴性,1例少部分胞膜阳性;p120 catenin 均为胞质阳性,l例少部分除细胞质阳性外有少部分细胞膜阳性;ER、PR及HER2均呈“三阴性”;CK5/6和EGFR均呈不同程度阳性;p63 2例阳性;p53阳性或弱阳性;Ki-67阳性指数为30% ~ 75%.2例有腋窝和锁骨下淋巴结转移,3例获得随访,其中2例发生胸壁转移,1例同时发生肝转移和腹部转移.结论 乳腺基底样ILC癌细胞异型性大、核级高、核分裂象多,免疫表型ER、PR及HER2“三阴性”,CK5/6和EGFR阳性,符合基底样亚型,易发生邻近部位和远处组织或器宫转移,对化疗反应差,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软组织肿瘤诊断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肿瘤的发生被认为是基因突变的累积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和逃避凋亡的结果.这些常见的突变基因包括癌基因的扩增和过表达,抑癌基因的表达减弱和丢失等.科学研究和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发现与现有科学理论相矛盾的现象或结果,我们称之为悖论(paradox).悖论是科学理论的大忌,如无法解释,常提示理论体系中存在某种错误,乃至理论体系的彻底错误.我们且看乳腺分子肿瘤学中的两个例子.  相似文献   

19.
乳腺小叶内瘤及导管上皮的增生性病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乳腺小叶上皮内瘤(lobul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LIN)和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因变因其与肿瘤的关系而显得非常重要,且涉及许多鉴别诊断问题,新版世界卫生组织(WHO)肿瘤分类重新诠释其概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ILC和530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结果 ILC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68.5、67个月。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相比,ILC患者就诊时年龄较大,肿瘤较大,组织学分级多为2级,ER、PR阳性率高,HER-2多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较低,分子分型多为管腔A型(P<0.001)。 ILC中,经典型ILC肿瘤较小,组织学分级较低,Ki-67增殖指数较低,分子分型中管腔A型较多;非经典型ILC中管腔B型、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较多(P=0.035)。单因素分析显示经典型与非经典型ILC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48);ILC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P=0.397);多因素分析显示,ILC中管腔A型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P=0.016,P=0.015)。结论 ILC的预后和组织学分型与分子分型有关,应为预后较差的患者探寻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