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对肝癌多期扫描的影像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00例肝癌患者先行全肝CT平扫,其中80例无论肿瘤大小(包括23例结节型)先作病灶动脉期扫描,再作全肝静脉期扫描,最后进行病灶平衡期扫描;20例仅行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结果 100例中67例为肿块型(67%),23例为结节型(23%),10例为弥漫型(10%).80例中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病灶的显示率分别为87%、97%、90%、96%.结论 16层螺旋CT多期扫描能获得肿瘤在各期的增强征象,为肝癌的定性、定量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尤其在肝癌早期,动脉期扫描可得到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脏增强多期扫描的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GE的64排128层Lightspeed VCT对临床怀疑肝脏肿瘤的120例病人(225个病灶)进行了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扫描,分析比较三期增强扫描的影像资料。结果 64排128层螺旋CT肝脏增强多期扫描,肝脏血管增强后与增强前的密度差在91.9Hu以上,三期综合显示全部病灶(100%)。100%显示肝动脉(120/120),门静脉显示为97.5%(117/120),肝静脉显示95.8%(115/120)。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对肝脏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明显优于单期和双期扫描,多期相设置及血管成像技术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贺宇平  王晋  田民 《山东医药》2011,51(14):38-39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患者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方法对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患者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病灶均呈多叶状或单发结节状肿块,肿块直径2.1~7.2 cm,平均4.8 cm。平扫病灶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9例除中心呈星状瘢痕征外,均呈明显均匀强化,其中2例还可见病灶中心或周边扩张、扭曲的动脉;静脉期病灶密度稍有下降,但仍呈略高密度;延迟期病灶密度进一步降低,6例病灶呈略高密度,4例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2例延迟强化。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病灶中央见星状瘢痕是诊断FNH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4.
杜超 《山东医药》2009,49(42):103-104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在螺旋CT扫描图像上的特征。方法对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螺旋CT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4例患者螺旋CT扫描均确诊为肝癌,共发现病灶95个,其中平扫期发现45个(密度均匀15个、不均匀23个、高密度7个)、肝动脉期扫描发现70个(均匀性高密度强化26个、中心低密度强化32个、低密度无明显强化12个)、门静脉期扫描发现80个(低密度70个、等密度6个、高密度4个)。结论螺旋CT在增强扫描的不同时期能够显示不同密度的肝癌病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比较多排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原发性肝癌(PLC)肝内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的肝细胞癌(HCC)患者36例,分别行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各自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比较两者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36例HCC患者中,共检出病灶48个;检出<3 cm小肝癌14例,病灶16个,>3 cm巨块型肝癌9例,病灶32个;CT动脉期检出43个(89.6%)病灶,门脉期检出39个(81.3%)病灶,延迟期检出40个(83.3%)病灶,而MRI动脉期检出46个(95.8%)病灶,MRI门脉期检出率为52.1%,延迟期检出率为85.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x2=14.376,P<0.05);MRI扫描对PLC病灶包膜的显示优于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8个病灶中,经CT增强扫描确诊41个(85.4%),经MRI增强扫描确诊44个(91.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24,P>0.05)。结论 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均能够充分显示PLC病灶的强化特征,其诊断效能难分伯仲。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0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在螺旋CT(SCT)上的各种表现和病理特点,进一步提高CT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CT全肝平扫后行增强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结果 CT平扫9个病灶为低密度,1个病灶为略高密度。动脉期所有病灶均强化,7个病灶可见中心血管影。门脉期及延迟期8个病灶持续强化。结论 SCT能显示HAML的某些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7.
小肝癌多排螺旋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多期扫描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多排螺旋CT多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与检出。方法 75例小肝癌患者,采用MarconiMX8000CT扫描机,动脉早期的延迟时间为21s,动脉晚期延迟时间为34s,门静脉期为80s,每次全肝扫描的时间为6s。结果 71个病灶在动脉早期与动脉晚期及动脉早期与门静脉期肝癌与肝脏密度值差值有显著性(F=3.327,P<0.05)。91个病灶检出率动脉早期低于动脉晚期,分别为45.1%和83.5%,双动脉期对小肝癌的检出率为92.3%。动脉晚期加门静脉期检出率为94.5%,双动脉期加门静脉期检出率97.8%,两者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多排螺旋CT肝脏快速、薄层、多期扫描,使富血供的肝癌得以检出的机会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比较多排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原发性肝癌(PLC)肝内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的肝细胞癌(HCC)患者36例,分别行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各自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比较两者的诊断效能。结果在36例HCC患者中,共检出病灶48个;检出3 cm小肝癌14例,病灶16个,3 cm巨块型肝癌9例,病灶32个;CT动脉期检出43个(89.6%)病灶,门脉期检出39个(81.3%)病灶,延迟期检出40个(83.3%)病灶,而MRI动脉期检出46个(95.8%)病灶,MRI门脉期检出率为52.1%,延迟期检出率为85.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x~2=14.376,P0.05);MRI扫描对PLC病灶包膜的显示优于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8个病灶中,经CT增强扫描确诊41个(85.4%),经MRI增强扫描确诊44个(91.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24,P0.05)。结论 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均能够充分显示PLC病灶的强化特征,其诊断效能难分伯仲。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PTV)患者的CT表现和特征,探讨螺旋CT诊断该病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彩色多普勒、MRI或手术证实的CTPV,所有病例均行上腹部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肝癌合并CTPV的螺旋CT主要表现为: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扩张增粗,门静脉走行区可见迂曲扩张、紊乱的静脉血管影;肝实质动脉期一过性异常灌注;显示原发病灶。结论肝癌合并CTPV有特征性螺旋CT表现,螺旋CT可以诊断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正确认识其CT表现对肝癌的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在有CTPV形成时,经皮肝动脉栓塞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8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多层螺旋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和后处理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8例均为单发病灶,平扫呈低密度12例,等或稍低密度6例。其中5例可见更低密度疤痕向周围呈辐射状分布。在增强时,除8例动脉期未强化疤痕外,10例病灶呈明显的均匀强化,其中9例病变中央或病灶周围肝实质内见扭曲、增粗的血管影。门脉期所有病变强化程度逐渐下降,8例疤痕均见延迟强化,3例周边见增粗的引流静脉。延迟期13例病灶为等或稍低密度,5例为稍高密度。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具有特征性诊断价值,特别是多层螺旋CT强大的后处理功能,能较全面地显示大多数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的病理学特征及血供特点。  相似文献   

11.
《肝脏》2017,(1)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多期扫描对于诊断肝细胞癌(HCC)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67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CT平扫和动态多期扫描,对比结果。结果经过多期扫描,58例患者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的检出率都大幅高于CT平扫的检出率。结论通过螺旋CT动态多期扫描,可以得到肝脏在3个时期,即动脉期、延迟期、门静脉期的影像学资料,多期扫描可以大幅提高肝细胞癌的检出率及对病灶定位的准确率,适于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早期肝癌的各期增强图像的特点,以期提高临床早期肝癌的检出率。方法以本院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直径3cm以下的115例肝占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早期肝癌患者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各期图像的特点,其中肝细胞癌42例,肝转移癌37例,肝血管瘤36例。结果三组病例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肝细胞癌在动脉期多表现为高密度强化,比例显著高于肝转移癌(P0.001);而在门静脉期和平衡期多表现为低密度无强化,比例亦显著高于肝转移癌和肝血管瘤(P0.001)。结论 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是诊断早期肝癌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计算机断层成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癌(IHPCC)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80例IHPCC患者,均行螺旋CT和MRI平扫、增强和延迟扫描检查,比较影像学检查诊断的正确率。结果影像学上病灶为1.3 cm×2.0 cm~7.3 cm×9.0 cm (平均4.6 cm×6.4 cm);位于肝左叶58例,肝右叶22例;呈肿块型46例(57.50%)、浸润狭窄型17例(21.25%)、腔内生长型10例(12.50%)、肿块不明确7例(8.75%);CT平扫病灶呈略低密度,增强扫描时病灶分别呈轻中度的边缘强化50例、中央轻度条状或片状强化12例和无强化18例,延迟扫描时呈不均匀性片状或分隔状强化47例、均匀强化5例和无强化28例;MRI平扫较CT显示病灶更为清晰,延迟后73例病灶逐渐强化;MRI诊断正确率为91.3%,CT诊断正确率为8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延迟扫描可提高螺旋CT和MRI诊断IHPCC的准确性,诊断IHPCC时可优先考虑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多排螺旋CT成像(MSCT)及引导穿刺鉴别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常规CT平扫或肝脏超声筛选的FNH患者共126例,经CT或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结合病理最终确诊肝癌35例(27.8%),良性结节91例;采用MSCT多期增强扫描和后处理,记录结节直径、形状、周围病灶、强化、静脉期和动脉期增强。结果 MSCT平扫诊断良恶性结节的最大直径、形状和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增强扫描恶性结节以"快进快出"征象为主,良性结节以"快进慢出"征象为主。MSCT增强扫描共诊断肝癌30例,良性结节96例,诊断肝癌的敏感性为80.0%(28/35),特异性为97.8%(89/91),阳性预测值为93.3%(28/30),阴性预测值为92.7%(89/96)。结论 MSCT增强扫描鉴别FNH良恶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原发性小肝细胞癌(SHCC)的血供特点,提高螺旋CT对SHCC的定性诊断能力。方法 盲法下观察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SHCC患者,术前采用单层动态肝动脉、门静脉及静脉期螺旋CT分别于注入造影剂后2 8~30秒、6 5~70秒及180秒行靶区动态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速率为3.0 m/ s,用量90~10 0 ml。结果 共发现37个结节病灶,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静脉期的检出率分别为75 .6 %、94 .6 %、97.3%、81.1% ,动脉期和门静脉双期的检出率较平扫和静脉期高(P<0 .0 5 ) ,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平扫与静脉期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均>0 .0 5 )。34例中,2 8例肝癌组织为单纯肝动脉供血,其中动脉期强化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肝脏2 2例,边缘轻度高密度6例;6例为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其中4例在三期扫描过程表现为“向心性”强化。结论 原发性SHCC由肝动脉供血者占绝对优势;部分可见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并呈现“向心性”强化征象,此征象在与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庞闽厦 《山东医药》2005,45(35):53-54
对42例经临床、病理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弥漫型肝细胞肝癌(DTHCC)的患者行螺旋CT扫描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诊断为DTHCC36例(85.71%),提示肝弥漫性病变6例;CT增强扫描后动脉期显示多发小结节状、小片状高密度影,门脉期显示多发小结节状、小片状低密度影为特异征象。证实螺旋CT可用于DTHC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PL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6-10该院收治的96例经临床确诊为PLC的患者MSCT图像资料,总结其图像特征。结果 96例中共检出396个病灶。平扫发现64例(66.7%),表现为低密度或以低密度为主;多期增强扫描:动脉期有93例(96.9%)显示为不均匀高密度强化,内可见细小肿瘤血管影,门静脉期有78例(81.3%)显示为病灶强化逐渐减退,延迟期有89例(92.7%)显示为病灶强化继续减退,呈低密度改变,整个强化过程表现为"速升速降"特征。结论 MSCT多期扫描能更清楚地显示PLC的特征,对PLC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CT血管成像与图像融合在颅内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螺旋CT在脑血管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与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内静脉畸形(intracranial venous malformation,IV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8排螺旋CT进行头部螺旋容积扫描,层厚1.25mm,间隔0.625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120~150mA。经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碘含量370mg/m1),注射速度为3.5~4.0ml/s,总量为80~100ml;动脉期延迟时间18~22S,静脉期延迟时间33~39S。分析10例IVM的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的影像表现,利用“血管生长(add vessel)”法及电子切割法对图像进行处理,采用多平面体积重组、容积重建及图像融合技术对IVM进行三维重建。结果10例IVM患者中,单发7例,多发3例。IVM位于小脑半球6例,其中3例5处引流至一侧横窦,2例3处分别引流至岩下窦及大脑大静脉,1例引流至直窦;IVM位于额叶和颞叶各1例,引流静脉汇入大脑内静脉和岩上窦;IVM位于基底核2例,引流静脉经大脑大静脉引入直窦及窦汇。CT平扫:2例患者表现为条状、点状的略高密度影,3例患者伴发小脑出血,5例患者CT平扫未发现明显异常。动脉期:8例IVM的髓静脉及“中央静脉”密度淡薄,2例几乎看不到病灶,10例的影像学结果均未显示IVM的引流静脉“海蛇头”特征。静脉期:2.例因引流静脉的走行和扫描平面关系,“海蛇头”征显示不明显,另8例不仅清晰显示病灶,而且还显示病灶的“海蛇头”特征。采用容积重建、图像融合技术,均可清晰完整地显示颅内静脉畸形的组成及引流静脉全程的三维影像。结论多排螺旋CT在诊断IVM中,脑静脉期血管成像优于动脉期,而静脉系统与病灶容积重建、图像的融合,是显示IVM的有效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与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对高血供肝内胆管癌(ICC)和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科诊治的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接受MSCT和MRI动态增强扫描。以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作为金标准,评估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经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在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诊断ICC 12例,HCC 58例;MSCT检查显示HCC病灶动脉期强化、静脉期强化减退,延迟期持续强化减退;MRI多期扫描检查显示39例HCC患者病灶呈快进快出型强化,17例患者病灶呈快进慢出型强化,2例患者病灶呈慢进慢出型强化。MRI多期扫描发现9例ICC患者病灶呈慢进慢出型,3例患者病灶在动脉期和门脉期未出现明显强化,延迟期逐渐呈均匀性强化;MRI诊断HCC患者56例(96.6%),与CT诊断的53例(91.4%)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诊断ICC患者9例(75.0%),显著高于CT诊断的7例(58.3%,P<0.05)。结论 在富血供的PLC患者,ICC和HCC的影像学表现有所差异,应用MRI增强扫描有利于提高对ICC的诊断检出率,值得临床积累经验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21例小肝癌(SHCC)和14例小血管瘤(SHHE)的平扫及增强的CT表现,特别是肝癌增强过程中的三期表现,提高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35例患者均采用美国GE公司9800UICK扫描机行全肝平扫及增强检查,注射造影剂20s后即行动脉(A)期扫描,70s~120s行门脉期扫描,300s~360s行平衡期扫描,观察和比较病灶的强化方式和特征.结果35例患者共发现病灶53个,其中SHCC28个,SHHE25个,89.29%(25/28)的SHCC的典型的CT表现,如第一期高密度,第二、第三期为低密度,符合"快进快出”的特征.80%(20/25)的SHHE具有典型的CT表现.如病灶从边缘开始强化,并逐渐向中心充填.结论CT三期扫描均能反映出病灶的强化特点,基本上能对病灶的性质作出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