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它的受体VEGFR-3在舌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2例舌癌组织中VEGF-C和VEGFR-3的表达及定位。结果62例舌癌中,24例VEGF-C染色阳性,阳性38.7%。且发现肿瘤细胞中VEGF-C的表达和内皮细胞中VEGFR-3的表达有显著相关性.形态学研究证实,此内皮细胞为淋巴管内皮细胞,这些淋巴管主要位于肿瘤周围,在肿瘤和正常组织交界区即肿瘤浸润区表达尤其丰富。临床病理研究证实,VEGF-C的表达和肿瘤淋巴转移密切相关。结论VEGF-C主要由肿瘤细胞产生,VEGF-C可能通过表达在淋巴管内皮细胞上的VEGFR-3来诱导舌癌间质淋巴管的增生。在这样的微环境下,肿瘤细胞通过增加的肿瘤细胞和淋巴管接触点而能容易地侵入淋巴管,到达淋巴结,并在那增值,形成肿瘤淋巴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ascual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C)在舌鳞癌癌内及癌周淋巴管生成、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以自行建立的过表达VEGF-C的舌鳞癌细胞株接种于裸鼠下肢股肌内(A组),设立对照组(B、C组),解剖观察肿瘤淋巴转移情况;RT-PCR、Western杂交检测移植瘤VEGF-C的表达情况;5’-核苷酸酶染色显示癌内及癌周淋巴管,并进行形态学测量。多组资料间的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结果:各组移植瘤均接种成功,A组VEGF-C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VEGF-C的表达强度对肿瘤生长无影响;大体解剖未发现引流区淋巴结转移,但A组的癌周淋巴管管径(128±16.7)μm、面积(104±8.5)μm2及密度(8.2±2.1)个/视野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6±9.5)μm,(74±6.4)μm2,(6.3±1.7)个/视野,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瘤内淋巴管多为闭锁结构,未进行形态学测量及图像分析。结论:过表达的VEGF-C能够诱导癌周淋巴管的增殖和扩张,但并未引起肿瘤淋巴转移,VEGF-C参与的淋巴管增殖只是肿瘤转移的步骤之一。  相似文献   

3.
VEGF-C及受体在舌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舌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 VEGF-C)及其受体VEGFR-3(flt-4)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肿瘤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法分析22例新鲜舌癌标本VEGF-C/flt-4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SP法分析55例石蜡标本中VEGF—C/flt—4蛋白表达情况,统计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VEGF—CmRNA表达阳性率为72.7%(16/22),VEGF—C和flt—4mRNA的表达高度一致(P<0.01)。VEGF—C蛋白阳性率为52.7%(29/55),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和良性病变。与肿瘤病理分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flt—4的阳性率为41%(23/55),和VEGF—C阳性表达高度一致;VEGF—C阳性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VEGF—C阴性组。结论:VEGF—C/flt4在舌癌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和良性病变;与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在肿瘤淋巴转移中可能丘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对舌鳞癌癌周淋巴管的促增殖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对舌鳞癌癌周淋巴管的促增殖作用.方法将VEGF-C高表达的舌鳞癌细胞株(A组)接种于发育至第6~8天的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设立空白质粒转染组(B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5′-核苷酸酶(5′-Nase)染色观察瘤周淋巴管,淋巴管形态学测量统计分析淋巴管数密度(LVD)、截面面积以及周长的变化.结果 3组在CAM上均能成瘤,肿瘤组织对周围CAM的侵袭较弱,瘤体组织内未见淋巴管的生成;瘤周淋巴管形态学测量分析发现A组癌周淋巴管的LVD、截面面积和周长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M是研究淋巴管的较理想的模型;VEGF-C能够诱导癌周淋巴管扩张,这可能是VEGF-C增加舌鳞癌颈淋巴转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3)在舌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探索舌癌淋巴转移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技术,对90例不同分期的舌癌肿瘤进行VEGFR3的检测,与10例正常舌黏膜标本进行对照。采用SAS6.12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通过与正常组对照,Ⅰ、Ⅱ、Ⅲ期肿瘤中VEGFR3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Ⅳ期肿瘤中VEGFR3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转移组与非转移组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VEGFR3参与微淋巴管的生成,随着肿瘤的临床分期增高,其表达虽呈缓慢增高趋势,但尚不足以作为判定是否发生淋巴转移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血管、淋巴管生成、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调查拥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67例口腔鳞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VEGF-C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微血管密度(MVD)、淋巴管密度(LVD)及其他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晚期病例、淋巴结转移阳性病例的VEGF-C表达明显升高(P值分别为0.015和<0.001),而VEGF-C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VEGF-C高表达组的LVD明显高于VEGF-C低表达组(P=0.001),但两组间MVD无统计学差异(P=0.125)。此外,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LVD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26)。结论VEGF-C可能主要通过参与诱导口腔鳞癌淋巴管生成促进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7.
黄元清  宋宇峰 《口腔医学》2011,31(8):491-493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的出现,使得淋巴管生成开始成为研究肿瘤淋巴道转移的热点,肿瘤淋巴管生成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并有可能成为治疗肿瘤淋巴道转移的新靶点。该文阐述了淋巴管的结构和功能、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管内皮标志物,重点论述了淋巴管生成与肿瘤转移的关系以及针对淋巴管生成的临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口腔癌的颈淋巴结转移机制,观察具有介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和淋巴管增殖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口腔癌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光镜及图像分析观察并确定VEGF-C在正常口腔粘膜、白斑及鳞癌等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及病变上皮组织中皆有VEGF-C的表达,部分淋巴管也有表达,但鳞癌组织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口腔粘膜及白斑;鳞癌表达强度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临床分期无关。结论:VEGF-C通过介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及淋巴管增殖有利于颈淋巴道转移的发生,VEGF-C检测可作为预测淋巴道转移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表达淋巴管生成调控因子VEGF-D和VEGF-C诱导淋巴管生成,进而促使肿瘤细胞的淋巴道转移,这为针对淋巴管的抗肿瘤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对淋巴管形成机制、肿瘤转移和淋巴管形成的关系、通过阻断淋巴管形成治疗肿瘤的途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与舌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舌鳞癌中iNOS的表达及用D2-40标志癌周微淋巴管密度(micro lymph vessel density,MLVD),运用半定量记分判断iNOS的表达,Weiden法进行淋巴管计数,评估iNOS与MLVD及舌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iNOS在正常舌组织中呈阴性表达。iNOS在无淋巴结转移舌癌、有淋巴结转移舌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67%、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P=0.035〈0.05)。无淋巴结转移组中MLVD为(16.43±3.68)个/200倍视野,淋巴结转移组中MLVD为(25.87±3.80)个/200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8,P〈0.05)。结论iNOS表达与舌癌大小、临床分期等病理特征无关,与淋巴结转移有关;iNOS有促进舌癌淋巴管形成的作用,与舌癌的淋巴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表达淋巴管生成调控因子VEGF-D和VEGF-C诱导淋巴管生成,进而促使肿瘤细胞的淋巴道转移,这为针对淋巴管的抗肿瘤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对淋巴管形成机制、肿瘤转移和淋巴管形成的关系、通过阻断淋巴管形成治疗肿瘤的途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对鳞癌细胞淋巴道转移能力的影响 ,以探讨其在口腔黏膜鳞癌淋巴道转移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本课题组前期建立的 VEGF-C高表达舌癌细胞株 ,以裸小鼠皮下接种构建动物肿瘤模型 ,观察VEGF-C高表达对移植瘤的生长和颈淋巴转移的影响。结果 VEGF-C高表达移植瘤实验组的颈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对照 组 ,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移植瘤原发灶生长速度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VEGF-C对舌鳞癌的淋巴道转移有相对特异的作用 ,可作为口腔癌颈淋巴转移预防和治疗的新靶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和抑癌基因nm23-H1的表达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OSCC60例切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C、VEGFR-3和nm23-H1的表达,计数肿瘤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s density,LVD),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OSCC中VEGF-C蛋白阳性率为58.3%,LVD为(8.43±2.64)个/高倍镜下和nm23-H。阳性表达,三者均明显差异于癌前病变和良性病变(P〈0.05),VEGF-C表达和LVD、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nm23-H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结论在OSCC淋巴转移中VEGF-C、VEGFR-3高表达和nm23-H1蛋白缺失起重要作用,三者的检测结果对深入探讨肿瘤淋巴转移机制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舌癌细胞对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表型及功能特性的影响以及LECs在舌癌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LECs与舌癌细胞进行共培养,模拟肿瘤中LECs的变化。对肿瘤中LECs的生物学行为,如增殖、淋巴管生成及凋亡进行检测。同时,在转录水平对与淋巴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改变相关的一组基因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进行检测。结果与LECs比较,肿瘤中LECs具有更高的增殖活性、淋巴管生成及抵抗凋亡的能力。肿瘤中LECs中EDIL3、NRP1、ANGPTIA、VEGFR1、VEGFC、VEGFA及FN1在转录水平基因表达明显上调。结论在舌癌细胞的影响下,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发生了改变,并且伴随着基因表达差异,可能会促进舌癌细胞的淋巴道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诱导建立小鼠淋巴管良性肿瘤模型以及异种移植瘤模型,观察不同淋巴道转移能力的舌癌细胞对淋巴管生成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腹腔注射弗氏不完全佐剂,对诱导出的小鼠腹腔淋巴管瘤进行病理组织学鉴定。诱导的淋巴管瘤在纤维蛋白凝胶内应用Tca8113和LNMTca8113细胞条件培养基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淋巴管分支形成。此外,利用这2种细胞进行体外成瘤,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淋巴管生成情况。实验结果应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组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实验小鼠中膈肌腹腔面、肝脏表面可见边界清楚的散在分布白色肿瘤样组织,组织学病理证实为良性淋巴管瘤。与Tca8113细胞比较,在LNMTca8113细胞条件培养基作用下,从淋巴管瘤块长入纤维蛋白凝胶内的微淋巴管分支数目增加;在LNMTca8113肿瘤中,淋巴管密度显著提高。结论:小鼠腹腔注射弗氏不完全佐剂可稳定诱导小鼠腹腔淋巴管瘤,高淋巴道转移能力的舌鳞状细胞癌细胞对淋巴管生成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适应淋巴道转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HSV-TK联合IL-2对人舌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建立舌癌Tca8113移植瘤动物模型,采用HSV-TK基因联合IL-2基因对人舌癌移植瘤进行裸鼠体内实验。实验分A、B、C、D四个实验组,每组5只裸鼠。A组为对照组,每瘤注射生理盐水;B组为空病毒组,每瘤注射空病毒5×108PFU;C组为单纯TK治疗组,每瘤注射TK5×108PFU;D组为TK联合IL-2治疗组,每瘤注射TK(5×108PFU) IL-2(5×108PFU)。48小时以后,对B、C、D组裸鼠每日腹腔注射GCV,100mg/kg/日,2次/日,连续10天。最后一次给药后第二天处死裸鼠,测量肿瘤重量并计算抑瘤率;光镜观察移植瘤组织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A、B、C、D组裸鼠瘤重量均数分别为:1.52±0.49g,1.44±0.42g,0.91±0.24g,0.36±0.24g。C组的抑瘤率为40%;D组抑瘤率为76%。经统计学检验发现TK组和TK联合IL-2组的肿瘤生长均受到抑制,A组和C组、A组和D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单用TK组比较,TK联合IL-2组抗瘤作用明显增强。光镜观察发现,TK组肿瘤组织呈灶状凋亡,可见核固缩的细胞。TK联合IL-2组凋亡细胞增加,肿瘤细胞减少。电镜观察发现,TK组和TK联合IL-2组出现大量的细胞凋亡:凋亡细胞皱缩,胞核体积缩小,染色质浓缩,电子密度增加,呈新月状边集于核膜下。结论TK联合IL-2治疗可显著抑制Tca8113移植瘤的生长,其治疗效果优于TK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口腔鳞癌中D2-40及VEGF-C的表达特点,探讨VEGF-C在肿瘤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将43例口腔鳞癌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D2-40及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口腔鳞癌中的淋巴管主要分布在肿瘤边缘区(肿瘤间质)。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及VEGF-C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淋巴结转移组癌灶中淋巴管密度及VEGF-C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口腔鳞癌肿瘤边缘区淋巴管与淋巴结转移相关,VEGF-C可能参与口腔鳞癌淋巴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对人舌癌Tca8113细胞移植瘤的治疗作用.方法 构建Tea8113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成4组,A组、B组为实验组,C组:以空载体注射为治疗对照组,D组:未治疗为空白对照组,每组5只.脂质体法将两对VEGF siRNA真核表达载体(PU-VEGF-siRNAl、PU-VEGF-siRNA2)作瘤体内及瘤周注射,1次/3 d,共10次后处死裸鼠;测量瘤体积及瘤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瘤组织VEGF-mRNA及VEGF蛋白表达,并检测瘤内微血管密度;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悬液的细胞周期比例,Tunel法检测组织细胞凋亡.结果 B组瘤体积(0.402±0.158)cm3、瘤重量(2.12±0.58)g,均低于C、D组,细胞G1期比例为(40.26±1.42)%,较C、D组增加,B组瘤组织VEGF mRNA(0.752±0.048)和蛋白表达(1.12±0.15),组织切片VEGF阳性细胞表达率(12.56±1.30)%、平均灰度值(164.2±15.42)及微血管密度(3.50±1.58)个,均低于C、D组(P<0.05),凋亡细胞增加(P<0.01).结论 siRNA能在体内抑制舌癌VEGF表达,减少肿瘤血管生成,延缓肿瘤生长.不同的干扰片段体内作用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口腔鳞癌(OSC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以探讨VEGF-C与OSCC淋巴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40例OSCC组织及14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45.0%的OSCC组织中可见VEGF-C表达,在正常口腔黏膜中无表达;22例伴淋巴结转移的OSCC组织中,68.2%有VEGF-C表达,18例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16.7%有VEGF-C表达,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6.7%的Ⅰ~Ⅱ期OSCC有VEGF-C表达,57.1%的Ⅲ~Ⅳ期OSCC有VEGF-C表达,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的部位、年龄及性别无关(P〉0.05)。结论:VEGF-C在OSCC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并与淋巴管生成、颈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等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有关,提示VEGF-C可能在OSCC的生长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VEGF-C在舌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具有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与毛细淋巴管增生的VEGF—C在舌癌病变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相关因素和淋巴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及图像分析,检测80例舌鳞癌中VEGF—C的表达,并分析表达水平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颈淋巴转移、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舌鳞癌组织VEGF—C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舌黏膜及良性肿瘤;其表达强度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患者的预后有关,但与临床分期无关。结论:肿瘤VEGF—C诱导癌周淋巴管增生是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检测VEGF—C可作为淋巴道转移及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