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对大学生知识态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对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的影响,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制定和发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方法 2000年4~5月对北京2所普通高校27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自填式、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 有38.8%的学生曾收到过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收到过处方组的学生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和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患不歧视态度得分均明显高于未收到处方组;但对待婚前性交行为态度得分,收到处方组与没有收到处方组比较,差异无显性。结论 向大学生发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是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一种可行的、有效的方式,应该在大学和中学推广这一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某大学新生在学校期间教师对其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的回顾性调查,了解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状况,探讨学校教育与学生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关联。方法以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对北京某大学746名入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80%左右的大学新生报告学校教师曾讲过艾滋病的传播途径(84.0%),不传播艾滋病的活动(74.3%)和不歧视艾滋病病人(80.8%)。约10%的学生报告学校教师曾讲过如何抵御不正当的同伴压力(10.6%)、作出正确决定的技能(10.8%)、预防性侵犯知识(12.0%)和性病知识(11.0%)。只有4.7%的学生报告教师讲过正确使用避孕套。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和态度得分与学校教师教育有关。报告教师讲过正确使用避孕套与报告没讲过这一知识的学生,性交行为发生率没有明显的差异。85.8%的学生表示希望学习有关预防艾滋病、性病方面的知识。结论学校教师讲授预防艾滋病知识内容不够全面。应重视学校教师预防艾滋病教育的培训,确保学生从学校获得预防艾滋病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3.
郴州市大学生艾滋病歧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郴州市大学生艾滋病歧视现状及其可能影响因素,为消除艾滋病歧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对郴州市某高校870名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艾滋病一般知识认知程度与其对艾滋病态度或歧视相关(t=0.099,P<0.05),非传播途径知识(r=0.205,P<0.05)和诊断知识(r=0.192,P<0.05)的认知程度也与对艾滋病态度或歧视相关,而传播途径与预防知识与其对艾滋病态度无关.理科、担心自己会感染、将艾滋病与不道德行为联系的学生歧视较严重;发生过性行为的大学生歧视态度现象较少;对当地艾滋病感染情况了解的越多,态度越正面,歧视现象越少.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所学专业、将艾滋病与不道德行为联系、非传播途径认知得分、诊断知识的认知得分是大学生艾滋病歧视态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应有针对性地在大学中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加强非传播途径的宣传教育,采用互动式教育方式,减少对艾滋病的歧视.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公立学校初中学生艾滋病教育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公立学校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和生活技能教育需求,为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展学生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北京市农民工子弟学校471名学生与公立学校44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于公立学校学生,一般知识的知晓率仅为56.7%;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态度比公立学校学生宽容,但对不良诱惑的拒绝能力低于公立学校学生;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对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需求虽高于公立学校学生,但对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要素的认识模糊.结论 在农民工子弟中应及时、广泛、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解大学生中有关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及行为干预.方法 2007年随机抽取我校1~3年级大学生350人,采取现场不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看,大学生对血液传播,不用安全套性交及母婴传播的三大传播途径回答率较高,但仍有53.82%的人还认为蚊虫叮咬传播艾滋病,21.78%的人不知道性交时正确使用安全套能预防艾滋病,14.29%的人认为性交后冲洗外阴部能预防艾滋病.结论 对大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和教育,是学校和社会长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卫校学生艾滋病歧视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学校开展艾滋病反歧视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的调查表对抽取的254名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偏低,在艾滋病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歧视严重.讨论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偏低,对艾滋病非传播方式的错误认识及把艾滋病与不道德行为相联系等因素是造成歧视的原因.而采用多样化方式在医学生中积极开展艾滋病预防与反歧视教育是消除未来医务人员对艾滋病及其相关工作存有偏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阜新市高中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陈大光  陈晶琦 《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1):1004-1006
目的 了解阜新市高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 ,为教育部门制定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 ,对阜新市一所中学 61 1名高一、高二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  90 %左右的学生知道艾滋病可通过血液、共用注射器及性交途径传播 ,但知道艾滋病并不会通过同班上课和共用厕所传播的人相对较少 ,分别只有 75 0 %和 44 9%。只有 1 4 0 %的学生表示愿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不足 ,只有 6 6%的学生回答学校曾教过自己有关艾滋病方面的知识。结论 应重视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安徽省农村地区初中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状况,为农村中学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自制问卷对安徽省2所农村中学604名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进行不记名调查.结果 分别有41.2%.59.3%,70.3%的学生知道艾滋病病毒可通过性接触、母婴和血液途径传播,只有16.1%,20.9%,23.0%的学生知道艾滋病病毒不通过蚊虫叮咬、共餐、握手传播;只有20.4%的学生表示愿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学习;2.3%的学生报告有过性交行为.结论 农村初中学生缺少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急需在农村初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齐齐哈尔市部分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高校开展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在齐齐哈尔市两所公立本科院校抽取37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基本信息、艾滋病知识、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态度、性行为情况。结果: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81.0%,性行为发生率为18.5%。不同民族、专业、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态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专业和父母文化程度是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结论:被调查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尚未达到国家标准,部分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歧视态度,在性行为方面存在知行不一现象,建议高校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宁夏3所大学学生有关艾滋病知识及对艾滋病的态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中25岁以下青年人所占比例最大,据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估计,至2000年底,全国实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超过60万,其中青年人占47%[1].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个人观念、生活行为方式密切相关,所以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尤其是学校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一代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增强他们抵御不良生活方式和高危行为的能力,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帮助大学生增加有关艾滋病的知识,改变对艾滋病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增强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建立起保护自身和他人免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正确观念,我们在宁夏医学院、宁夏大学和宁夏农学院开展了有关艾滋病知识态度的问卷调查,以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水平及态度倾向,为在大学生中开展防治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提供基线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上海市中学生艾滋病及性行为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方法:2002年4月至6月选取105所普通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初一、高一9246名学生,采取KAP(知、信、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接受过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的比例为49.3%。艾滋病知识的掌握,3条传播途径不完全知道的比例为27.8%,不知道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艾涝病的比例为24.7%,没有与亲友谈论过艾滋病的比例为66.7%,而且86.0%学生都表示不愿意和AIDS/HIV感染者同班学习。中学生看过描写性行为的书刊、音像制品等的比例为23.8%,赞成婚前性行为的比例为18.5%,高中阶段学生曾发生性行为的比例2.3%。结论:用多种形式,包括同伴教育在内健康教育方法,在中学生中尽快开展艾送病预防和生殖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对中学生知识态度和技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通过学校预防AIDS教育,促进学生预防AIDS知识、态度和技能,为在我国中学开展预防AIDS教育提供重要的实践经验。方法 对学校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培训。为评价教育前后学生预防AIDS知识、态度和技能的变化,对约8000名参与此项研究的初一、高一学生进行了教育前和教育后的问卷调查。结果 教育后学生预防AIDS基本知识平均得分由教育前的7.3提高到11.2(满分为15分);知道如何避免感染AIDS的比例由教育前的47.9%上升到83.8%;与家长及朋友谈论HIV/AIDS的比例分别由教育前的31.1%、39.6%上升到44.2%和59.2%;表示愿意与HIV感染者/AIDS病人同班上课的比例由教育前的7.4%上升到26.1%;反对男青年及女青年婚前性行为的比例分别由教育前的45.3%、50.6%上升到54.9%和61.2%。结论学校预防AIDS健康教育对增加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培养正确的性道德观念、不歧视HIV感染者以及促进学生谈论和宣传预防HIV/AIDS知识等方面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了解北京市延庆区高中生性行为和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健康教育情况,为今后针对学生群体的宣教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5-7月在北京市延庆区,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随机抽样,采用匿名自填式问卷收集1 484名高中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性行为和健康教育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中生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中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28.4%,39.7%的学生报告有恋爱经历,性行为发生率为8.3%,第1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5.5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年级、每个月可支配生活费用越多、有过恋爱经历、对在校期间的性行为态度越宽容者越容易发生性行为(P值均<0.05).结论 高中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缺乏,性行为发生率较高.应将学校作为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中国学生危险行为,包括艾滋病及性行为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方法 1999年5月到6月,选取中国北京,天津、深圳、沈阳和云南40所中学的初一和高一学生16580名,采取KAP(知、信、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看过描写性行为作品的比例为34.8%,反对婚前性行为的比例为61.2%。发生性病的比例达3.0%,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知道3条传播途径的比例为73.0%,知道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艾滋病的比例占44.6%,与家人或朋友谈论艾滋病知识的比例分别为44.9%和65.25%。但是愿意和AIDS/HIV感染(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病毒感染)同班学习的比例仅为29.0%。结论 在中学生中尽快开展正确系统的性知识和预防HIV/AIDS知识的健康教育,并加强对中学生性态度、性行为的引导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干预措施评价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陈虹 《中国学校卫生》2001,22(2):112-113
目的 探索在中学开展预防艾滋病(AIDS)有效干预模式及其效果评价。方法 对深圳市10所中学初一、高一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1)知识方面:干预后,学生预防AIDS基本知识平均得分初一男生由7.47提高到10.21(满分为15);初一妇生从7.17提高互10.21;高一男生从10.30提高到11.09;高一妇生从9.58提高到10.55。(2)态度方面:对待HIV/AIDS患采取正向态度明显提高,男生由22.6%上升到34.9%;女生由24.4%上升到41.5%。(3)行为方面:同学可以运用更多的信息来源获取有关知识。结论 学校预防AIDS教育干预措施以帮助学生增强抵御HIV/AIDS的能力,树立正向的态度,但要由知识转变行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综合的干预和社会的多方支持。  相似文献   

16.
17.
深圳市新生代农民工艾滋病知信行现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两工厂新生代农民工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为进一步开展工厂新生代农民工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基线资料和深入研究的线索。方法:横断面现况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收集深圳南山区马家龙工业区两家工厂251名新生代农民工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等信息。结果: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46.6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知晓率(56.00%)高于高中以下文化程度者(37.30%);18.33%的调查对象同情通过性途径和吸毒途径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者,正向态度率最低;65.74%认为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应该享有教育和就业的权利,正向态度率最高。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人群和未知晓人群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率(28.21%、37.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预防方法和非传播途径方面的知识需要重点宣传。歧视态度仍然普遍存在于新生代农民工中。深入了解艾滋病知识和态度、行为之间的关系,可借鉴其他研究方法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大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行动效果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大、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无记名自填式答卷方式,对广州市大学生2071名、高中生2589名、职中学生2796名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前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大、中学生在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后。对20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显高于教育前;对12项艾滋病相关行为的态度,教育后亦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 安全性行为教育、反吸毒教育是对大、中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参观图并茂的展览。发放健康教育处方,观看VCD,是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较好形式;在传播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大、中学生对艾滋病相关态度的转变;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还应与性伦理、性道德、法制教育相结合,效果会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