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俊彦  陈惠惠 《光明中医》2014,(9):1921-1922
"面口合谷收"是《四穴总歌》中的一句,合谷穴在临床广泛应用,效果良好。常用来治疗头痛、齿痛、口眼歪斜等疾病。现将合谷穴与面口部疾病的联系的现代机理进一步阐明,为合谷穴治疗面口部疾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应用现代医学手段解释面口合谷收机制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从合谷穴的形态解剖、针刺时面口温度变化、神经电生理、头面部血供、大脑中枢激活、生物全息理论、神经突触可塑等7个方面理清合谷与面口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云洁  孟智宏 《吉林中医药》2013,(11):1155-1157
合谷穴的治疗范围广泛,尤其对于头面五官诸证,无论虚实寒热、轻重缓急,取合谷穴均能收到良好的疗效,现代临床研究对此也多有阐述.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经络学机理和远端取穴的原则,以及现代神经解剖学对其机理研究的概况,合谷穴更成为治疗面口疾病的要穴.合谷穴在治疗头、鼻、口腔、齿、面颊等部病证的临床应用也较为广泛,可见合谷穴临床治疗面口疾病的效果是极其明显和有理论支持的.  相似文献   

4.
“面口合谷收”现象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建斌 《中国针灸》1998,18(10):636-637
针灸古籍文献中,最被人熟记的莫过于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面口合谷收”提示了合谷穴在治疗面颊部及口腔周围疾病方面的特异性作用。笔者近来遇两例中风偏瘫患者,针刺治疗过程中的某些现象可以支持这一理论。病例1蔡××,男,45岁。1996年7月4日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昏迷而入院抢救治疗。7月27日头颅CT检查示:右脑基底节区大面积梗塞。1996年12月26日因脑血管病后遗症接受针灸治疗。当时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肌力左下肢Ⅳ级左上肢Ⅳ级,但左手指腕关节活动较差,尤其是左拇指无明显自主屈伸活动。并伴…  相似文献   

5.
“面口合谷收”的机制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于晓华  吴富东 《针刺研究》2011,36(5):388-391
对运用现代医学手段解释"面口合谷收"的机制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以理清面口部与合谷之间的联系,用经络以外的理论来道明其所以然。口面部的感觉传入与合谷穴区的感觉传入在脊髓背根节、孤束核、网状结构、丘脑及大脑皮质的投射终止区相邻或重叠,都有可能发生会聚而互相作用,实现功能上的整合。此外,面口部、合谷穴与大脑之间的信息传入传出的神经活性物质也多种多样,这些均成为"面口合谷收"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面口合谷收是我国行之有效的医学经验,是循经远道取穴的杰出代表之一。现代研究表明,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大脑皮层手、面区之间存在着竞争依赖性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在手阳明经脉的循行、临床上运用合谷穴治疗口面部疾病的基础上,通过针刺合谷穴引起大脑皮层的作用,从手、面区之间功能重组关系,探讨面口合谷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功能成像探析“面口合谷收”的神经中枢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磁共振功能成像是利用脑神经活动与血流动力学问存在密切关系.生理刺激下使脑区神经元活动增强,该脑区血氧饱和度发生变化.在T2WI或T2*WI上相应区信号强度增加。经过适当处理后可将这种代表神经元兴奋活动的信号提取出来,显示出明确可靠的信号变化.从而获得激活脑区的功能成像图。这种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的发展已使得其成为神经中枢功能活动研究的热点。为传统中医理论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得到验证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浅谈"面口合谷收"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现就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穴的特殊功用--“面口合谷收“,进行古代和现代文献研究进而发现问题,探索规律.……  相似文献   

9.
肖佳欢  杜艳军 《河南中医》2016,(9):1639-1641
合谷是人体常用腧穴之一,对于治疗面瘫更有着显著疗效,古人总结为"面口合谷收"。合谷穴的解剖层次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背侧骨间肌-拇收肌;浅层布有桡神经浅支、手背静脉网桡侧部和第一掌背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分布有尺神经深支的分支等。红外热像研究表明,面部温度的升高是针刺合谷后出现的客观反应。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大脑的神经活动与合谷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面口合谷收的形态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合谷穴与口面部联系的形态学基础。方法:采用荧光素单标记和双标记法,将荧光素碘化丙啶(PI)和双苯甲亚胺(Bb)分别注入“合谷”穴区和“四白”穴区,取同侧脊神经节颈1-颈8,胸1-胸2,颈上,中,下交感节及三叉神经半月节,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结果:在脊神经节颈5-颈8观察到大量PI单标记细胞,主要分布于颈6-颈7,在三叉神经半月节也可见大量Bb单标记细胞,另外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可见少量PI-Bb以标记细胞,占标记细胞的4.5%。结论:三叉神经半月节有向“合谷”穴和“四白”穴的分支投射,这可能是“面口合谷收”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试述“面口合谷收”300193天津中医学院徐立,王卫合谷穴在临床上的主治范围非常广泛,并有很好的效果。《四总穴》中说:“面口合谷收”,本文仅就其对头面疾患的治疗作用予以论述。“面回合谷收”的治疗范围:有关合谷穴对面口疾患的治疗,历代医籍中有很多记载。...  相似文献   

12.
面口合谷收     
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因其位于手部,取穴方便,针刺感应能弱能强,适应症又广泛,所以在临床上很常用。《玉龙歌》:“头面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通神”,《四总穴歌》简括为“面口合谷收”一语,说明本穴对头面五官部病症有特殊的的疗效。《甲乙经》主治唇吻不收(口角松驰);聋、耳中不通;齿龋痛。《外台秘要》又主治寒热、疟、狂、鼽衄、热病汗不出、(目遗)目、目痛、瞑(眩)、头痛喉痹、瘖(哑)不能言、口噤不开.这些主治症,涉及口、耳、齿、鼻、眼、喉、头面各部,从治验可知,针刺本穴能发挥疏风、解表、清热、利窍等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刺激量针刺合谷穴对合谷穴区及对侧迎香穴区红外热像温度的影响。方法将30名缺血性脑卒中致中枢性面瘫患者依据不同刺激量随机分为合谷1-4组和对照组。观察针刺过程中合谷穴区、对侧迎香穴区红外温度变化。结果针刺合谷穴前后,合谷穴及对侧迎香穴区红外温度发生先降低再升高的变化(P0.05)。结论针刺合谷穴后合谷穴局部与对侧面部迎香穴区体表红外热像温度变化具有相关性,提示经脉体表循行路线具有特异性,不同合谷组的两穴区温度变化虽有不同,但尚未发现明确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为验证“面口合谷收”的针灸取穴原则,作者使用红外热像图仪系统进行针刺合谷穴后面部温度变化的测量分析,结果温度明显升高,差别极其显著,且以口唇部位升温最明显。同体对照组(合谷—上肢)、异体对照组(外关—面部)则无此变化。提示合谷穴与面、口部位确有特异的对应关系。临床使用这一原则有其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浅议合谷刺     
合谷刺,又名“合刺”,但非刺合谷穴也.<说文解字>“合,合口也”,本义指“闭合,合拢”之意.<素问·气穴论>指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合谷刺与反合谷刺"对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从临床工作中,收集病程>2个月的周围性面瘫,均采用"合谷刺与反合谷刺"法进行治疗。结果:经过8个疗程治疗后,治愈29例,占90.62%;显效2例,好转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合谷刺与反合谷刺"对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面口合谷收"是医疗实践过程中对合谷治疗口面部疾病功效的高度总结。笔者查阅相关文献,从中医经络辨证角度出发,结合现代医学对其生理机制的研究,探讨支撑其证治规律的理论实质;同时对临床运用合谷穴治疗口面部疾病的报道进行举案归纳,浅析"面口合谷收"的理论基础与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8.
赵敬军  李少源  李霞  贲卉  荣培晶 《中医杂志》2014,(23):1996-1999
穴位和脏腑之间的特异性联系依据经穴所属经脉的不同而各异。在相同经脉,其腧穴具有主治本经和本腑病症的功能,也就是所谓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在临床应用中则讲究气至病所。从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入手,以合谷穴与面口部联系为例探讨穴位与疾病的关联,重点探析合谷穴对面口部存在生理、病理上的特异性调节现象,分析产生合谷穴与面口部特异性联系的物质基础。从刺激合谷穴对面口部的特异性影响相关的中医认识、物质基础、经穴刺激效应及治疗效应等方面加以探讨,以此阐述合谷穴与面口部的特异性联系。  相似文献   

19.
翳风,合谷,太溪治疗面痛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浩 《中国针灸》1996,16(5):27-28
翳风、合谷、太溪治疗面痛机理初探陈浩(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合肥230061)主题词面神经痛/针灸疗法,穴.翳风,穴.合谷,穴.太溪面痛,即三叉神经痛,乃属于神经内科难治病症之一。笔者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为原则,依据该病的发病特点及主症,分别以翳风...  相似文献   

20.
“合谷”、“三阴交”下胎机制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睿  李惠  张鸥 《天津中医药》2009,26(1):41-42
针灸下胎在中医古籍中记载丰富,其中"合谷"、"三阴交"使用频率位列第-.补"合谷"、泻"三阴交,,的下胎机制有三:1)泻"三阴交"泻肝之阴血,补"合谷"可补气,使妇女机体处于气旺血衰的状态,不利于胎元生长导致下胎.2)泻"三阴交"使冲任失调,胎失所养;补"合谷"行气而导胎下行,而至下胎.3)泻"三阴交"使肝、脾、肾3脏功能失调,胎元不固;补"合谷"可补肺,肺主气降,气降太过终至下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