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针对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合并膈神经损伤病例,采用新的同侧颈7神经根选择性束组移位方法,并证实其科学性、可行性与实用性。方法:自96年6月-99年2月,运用同侧颈7神经根选择性束组移位术12例。其中臂丛上干撕脱伤10例,臂从上干根性撕脱伤合并中干颈7神经根部分损伤2例。全麻下行同侧选择性颈7神经根前股前外侧份移位,直接与上干前股显微缝合。术后随访9例,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7例颈7神经根前段外侧份移位至上干前股有明显疗效,术后2月肌电检查证实有移位神经长入;术后4-7月即见肱二头肌恢复屈肘动作,而原颈7神经根支配肌肉功能均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内侧选择性颈7神经根纤维束组移位不仅不影响颈7神经根原有支配肌的运动功能,而且提供动力神经源,不失为一种新的切实可行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同侧颈7神经根选择性束组移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12  
目的 证实同侧选择性颈 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臂丛上干撕脱伤的科学性、可行性与实用性。方法  1996年 3月至 1997年 2月 ,运用同侧颈 7神经根选择性束组移位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 8例。其中 ,上干撕脱伤 7例 ,上干根性撕脱伤合并颈 7神经根部分损伤 1例。选择颈 7神经根前股或前股前外侧份行移位术 ,直接与上干前股作显微缝合。 5例术后随访 6个月 ,3例因时间短未统计在内。结果  8例移位后同侧颈 7神经根支配的肌肉均未见明显的功能障碍。颈7神经根前股外侧份移位至上干前股的 5例 ,4例术后 4个月肱二头肌已恢复屈肘动作 ,疗效显著。 1例合并颈7神经根部分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欠佳。结论 同侧选择性颈 7神经根纤维束组移位 ,提供了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新的动力神经源 ,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新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以大鼠为动物模型 ,比较选择性颈 7神经根移位术与膈神经移位术的疗效。 方法  SD大鼠 12 0只 ,随机分成 2组。 A组 :肌皮神经与膈神经缝合 ;B组 :肌皮神经与同侧颈 7神经根的前股前外侧束组缝合。术后肱二头肌电生理学、组织学、肌生理功能检测评价两组疗效。 结果 术后各时间组 ,选择性颈7神经根移位与膈神经移位各检测指标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但前者在多项指标上优于后者。 结论 选择性颈 7神经根移位术与膈神经移位术疗效无明显差异 ,在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合并膈神经损伤时 ,前者是较为理想的可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健侧颈,神经根经椎体前路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撕脱伤的最短通路及其安全性,并分析其应用指征和临床疗效。方法将健侧颈。神经根白干股交界处或锁骨后束部起始部切断,近端游离至椎间孔,将前斜角肌切断,经椎体前食管后间隙,通过5~7股皮神经桥接或直接吻合,修复患侧上干或锁骨下外侧束和后束。临床修复8例,5例为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3例为臂丛上中干根性撕脱伤伴下干部分损伤。结果5例患者术后1周内在咳嗽、进食时有轻度健侧手指麻木感,随后逐渐消失;2~3个月后患侧颈部扣击健侧手指出现麻木感,SSEP在术后3个月时均能引出,7个月时能引出支配肌CMAP,12个月时恢复了肩肘功能。结论切断双侧前斜角肌不仅可以缩短移植神经的长度,而且颈,神经根翻转通路更通畅、安全,有利于神经再生和患肢功能恢复。锁骨上修复主要重建上干前股、上干后股、肩胛上神经功能;锁骨下修复时,主要重建外侧束加后束。  相似文献   

5.
周围神经损伤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综述周围神经损伤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方法复习国内外文献,并结合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出周围神经损伤近几年取得的主要成果.结果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裂伤近年的进展有:健侧C7神经根通过颈椎前食管后方的通道直接移至患侧;吻合血管神经的股薄肌移植;MRI和CTM能早期诊断.对于臂丛神经上干或下干根性撕脱伤可用臂丛内神经移位术:即用尺神经部分束移位至肱二头肌肌支;健侧C7神经根选择性束组(保留前股前内侧)移位术或肱肌肌支移位至正中神经屈指肌束或骨间前神经.胸廓出口综合征多见于常保持头直视前方姿势的人群中、易发生颈肌劳损者.放射性神经病尽早用肾上腺皮质素、抗凝药和高压氧治疗.结论虽然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已有很大进展,但在促进神经再生、功能重建方面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神经移位治疗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阐明神经移位治疗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的疗效。方法 1990年3月至1998年2月,对14例臂丛干根性撕脱伤患者,将同侧胸前外侧神经直接移位于腑神经,胸背神经直接移位于肌皮神经,以重建三角肌、肱三头肌功能。结果 术后随访1年以上,三角肌肌力8例恢复至M4,4例M3,2例为M3-;肱二头肌肌力14例均恢复至M4。结论 运用同侧胸前外侧神经、胸背神经移闰的方法治疗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疗效较好;对原有的臂丛中、下干神经的主要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鼠全臂丛根性撕脱伤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后运动皮层重塑的变化,比较不同术式对运动皮层重塑的影响.方法 建立幼年Sprague-Dawley大鼠左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模型90只,随机采用三种不同术式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包括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上干前股(A组,30只),移位至正中和肌皮神经(B组,30只)以及移位至正中神经(C组,30只).分别于术后1.5、3、6、9、12个月,以微电极刺激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患肢支配区在双侧大脑运动皮层的分布.另取6只成年SD大鼠为空白对照组.结果 术后1.5个月,各实验组大鼠患肢支配区仅位于同侧运动皮层;术后3和6个月,患肢支配区均位于双侧运动皮层;术后9个月,A组大鼠患肢支配区已达对侧运动皮层;术后12个月,各实验组大鼠患肢支配区均位于对侧运动皮层,B组运动皮层重塑程度优于C组.结论 幼年大鼠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后运动皮层患肢支配区可实现由同侧皮层到双侧再到对侧皮层的跨大脑半球功能重翅.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受体神经的类型影响术后运动皮层重塑,移位至臂丛上干前股或同时移位至正中和肌皮神经更有利于实现运动皮层的跨半球重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健侧颈7神经根经椎体前路移位,修复臂丛上、中干根性撕脱伤的最短通路及其安全性,并分析其应用指征和临床疗效。方法将颈部双侧前斜角肌切断,经椎体前、食管后间隙构制健侧颈,神经根移位通路,将颈7神经根自锁骨后股束交界处切断,近端游离至椎间孔,通过皮神经桥接或直接缝合修复患侧颈5、6神经根或上干前后股。2005年12月-2007年5月,对8例臂丛上、中干根性撕脱伤伴下干部分损伤,或合并副、膈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修复。结果术后1周内,8例患者在咳嗽、进食时健侧手指有轻度麻木感,2~3周后症状逐步消失;体感诱发电位(豁口)在术后3个月时均能引出,7个月时能引出支配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术后12个月肩、肘功能部分恢复。结论切断双侧前斜角肌不仅可以缩短移植神经的长度,且健侧颈7神经根翻转通路更通畅、安全。直接修复或短段皮神经移植极大地缩短了神经再生的距离,利于患肢肩、肘功能的恢复。术后早期禁食可以减轻食道的组织创伤反应,利于颈7神经根缝合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健侧C7神经联合多组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正中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自2005-06—2010-06诊治40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首先行臂丛神经探查和健侧C7移位术一期。间隔4~8个月后完成健侧C7移位术二期及附加其他神经移位,按附加手术的不同分为3组,其中第1组10例健侧C7神经根移位于正中神经附加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第2组15例健侧C7神经根移位于正中神经附加肋间神经移位肌皮神经;第3组15例健侧C7神经根分2股分别移位于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附加副神经移位肩胛上神经。结果 40例获得随访3年余,1、2、3组有效率分别达50%、60%、73.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侧C7神经根联合多组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但不同附加术式未见明显疗效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调查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在儿童臂丛根性撕脱伤中应用的疗效及特点.方法 对12例分娩或其他创伤引起的儿童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应用健侧C7神经根合并其他神经移位术进行修复.通过带尺侧上副血管蒂的尺神经移植修复正中神经4例,桡神经1例,同时修复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和正中神经4例;通过3~4股游离腓肠神经移植修复上干或外侧束3例.5例手术一期完成,7例二期完成.结果 随访至少21个月,平均42个月.全部病例均得到较好的感觉恢复(≥S3,MRC).10例得到了明显的运动功能改善(≥M2+,改良MRC).7例所获得的运动与感觉功能几乎不伴有健肢的同步兴奋,这些手术的受体神经均为支配肩、肘部的神经或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与正中神经同时接受移位.健肢除轻微的感觉异常外,2例婴儿还出现短暂的肩外展减弱.结论 健侧C7神经根移位对儿童臂丛根性撕脱伤疗效肯定且对健肢安全.在一定条件下,一期与二期手术疗效基本相同.将动力神经移位于不同受体神经有助于改善功能恢复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To verify the rationality,reliability and practivability of selective transfer of ipsilateral C7 nerve root for treatment of upper trunk avulsion.Methods:Selective transfer of ipsilateral C7 nerve root was carried out in 8 patients (7 with upper trund avulsion,and 1 with left upper trunk avulsion combined with partial injury of the middle trunk)from June 1996 to Februany 1997.selective transfer of the anterior division or the anteriolateral fascicles of the anterior division of ipsilateral C7 to the anterior division of the upper trunk was performed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Only 5 cases were followed up.Results:Among these 5 cases,effective recovery was observed on 4 cases of the transfer of the anteriolateral fascicles of ipsilateral C7 to the anterior division of the upper trunk.Electromyogyaphic examination showed nerve regeneration could be observed in the 2nd month postoperatively.And detectable elbow flexion by biceps contraction was found in the 4th month postoperatively.The function of the C7 innervating muscles was not jeopardized,and the case with combined partial C7 root injury had a poor result.Conclusions:Selective transfer of ipsilateral C7 nerve root leads to a restoration of reinnervating muscle functions without affecting the function of the muscles innervated by C7.It is therefore a practicable new surgical procedure for treating upper trunk avulsions.  相似文献   

12.
Xu JG  Gu YD  Hu SN  Wang H  Chen L 《Microsurgery》2004,24(2):147-150
An experimental study was conducted to observe the electrophysiologic changes in C7 innervated muscles following transection of different fascicles of C7 nerve root in the brachial plexus with already transected C5 and C6. Twenty-four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ized into groups A, B, and C. C5 and C6 transection, C5, C6, and partial C7 (anteriolateral fascicles of the anterior division) transection, and C5, C6, and C7 transection were done in group A, B, and C, respectively. One month postoperatively, 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s of the latissimus dorsi, triceps, and extensor digitorum communis were recorded. Decreased amplitude and a prolonged latent period were seen in all three muscles of group C. No obvious changes, however, were found in groups A and B. This suggests that when the upper trunk of the brachial plexus is injured, partial transection of C7 does not obviously impair C7 innervated muscle function. Selective ipsilateral C7 transfer is safe for the treatment of upper-trunk avuls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C7神经移位后对C7神经根所支配肌肉功能的影响。方法  1996年 2月至 2 0 0 0年 2月 ,对 7例臂丛上干或C5,6神经根损伤患者 ,均采用同侧C7神经根 (全部 )移位修复 ;并观察手术前、后背阔肌、肱三头肌及指总伸肌肌力及肌电的变化。术后 1周 7例 ,术后 4个月 6例 ,术后 1年 5例进行了肌力测定及肌电检查。结果 术后 1周背阔肌、肱三头肌及指总伸肌的肌力较术前均有所下降 ,下降幅度多在 1级以内。肌力的下降均呈可逆性 ,术后 4个月三块肌肉的肌力均已恢复正常。术后 3个时间组三块肌肉CMAP(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的波幅、潜伏期和术前比无明显影响。结论 臂丛上干损伤采用同侧C7移位后 ,供区背阔肌肌力下降最明显 ,肱三头肌次之 ,指总伸肌最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用同侧颈7移位治疗臂丛上干不全损伤的疗效与背阔肌功能的关系,方法:1997例3月至2000年9月,对9例臂丛神经上干损伤或上,中干不全损伤伴膈神经损伤患者采用同侧颈7移位于上干前股以恢复屈肘功能,术前检查伤侧背阔肌肌力,并在术后分析疗效时观察同侧颈7移位与背阔肌肌力的关系。结果:6例术前背阔肌肌力正常者作同侧颈7移位于上干前股后,伤侧屈肘功能均得到恢复,3例术前背阔肌肌力减退或肌力消失者,术后屈肘功能均未恢复。结论:臂丛神经上,中干不全损伤时如伤侧背阔肌肌力减退或肌力消失时,不应选择同侧颈7作动力神经。  相似文献   

15.
不同术式切断C7神经根后对神经支配肌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目的 研究切断大鼠 C7神经根不同纤维束组后其支配肌的肌电图变化 ,为临床选择性 C7神经根移位术提供理论根据。方法  SD大鼠 2 4只 ,按手术术式不同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8只鼠。A组 :单纯切断上干 ;B组 :切断上干及部分中干 ( C7前股前外侧部分 ) ;C组 :切断上干及全中干。左侧为实验侧 ,右侧为自身正常对照组。术后 4周 ,各组大鼠测定双侧背阔肌、肱三头肌、指总伸肌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 CMAP) ,并计算其潜伏期和波幅。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C组背阔肌、肱三头肌及指总伸肌 CMAP的波幅及潜伏期均有明显的变化 ,波幅衰减、潜伏期延长 ;以背阔肌受的影响最为显著。A、B两组上述肌肉 CMAP的波幅及潜伏期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单纯上干损伤后切取 C7神经根前股前外侧束组对 C7神经根主要支配肌 (背阔肌、肱三头肌、指总伸肌 )并无多大影响 ;而 C7全干切断后对上述肌肉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膈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重建屈肘功能的临床应用及早期疗效。方法对8例臂丛根性撕脱伤行膈神经移位术,膈神经与上干前股的肌皮神经束直接吻合5例,膈神经通过神经移植桥接至肌皮神经3例,术后随访评定其屈肘功能。结果8例经10月-2年随访,肱二头肌肌力在2级以上5例,有效率62.5%。结论膈神经移位术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的理想术式,重视术前和术中膈神经功能的评估、神经移位时吻合方法的合理选择和术后综合康复锻炼是提高手术疗效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