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同种异体肢体移植的免疫学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异体肢体移植经实验模型研究现已应用于临床[1,2 ] ,但移植肢体具有高度抗原性的多种组织类型需长期应用系统免疫抑制剂也就限制了异体肢体移植的临床推广应用。与实质性器官移植相比同种异体肢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免疫反应和排斥反应的机制更加复杂 ;(2 )缺乏排斥反应明确的诊断标准和预测指标 ,使排斥反应的发生难于预测和判断 ;(3)保护实质性器官异体移植的免疫抑制剂的剂量不足以保护肢体的异体移植 ,而增加免疫抑制剂的剂量以控制排斥反应的发生又增加了感染、药物毒性和恶性变的可能性[3 ] ;(4 )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在内脏器官移植…  相似文献   

2.
自从Murry于1954年成功地进行了第一例肾移植手术至今,器官移植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与其它生命重要器官的同种异体移植相比,肢体的同种异体移植在重建外科领域则很少受到重视。首先是因为在此种情况下无生命危险,其次则由于对移植物的急性排斥反应和延迟排斥反应尚无特效药物,再者是目前所用药物的毒性副作用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免疫抑制剂的不断出现和显微外科技术在断肢(指)再植领域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很多学者对同种异体肢体移植进行了较  相似文献   

3.
肢体异体移植在许多的实验模型中进行了研究并已经应用于临床,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肢体包括了具有高度抗原性的多种组织类型(皮肤,肌肉,骨,骨髓,血管,神经和关节软骨)并且系统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限制了肢体移植的临床应用。,与实质性器官移植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1)免疫反应和排斥反应的机制更加复杂;(2)缺乏排斥反应明确的诊断标准和预测指标使排斥反应的发生难于预测和判断;(3)保护实质性器官异体移植的免疫抑制剂的剂量不足以保护肢体的异体移植,而增加免疫抑制剂的剂量以控制排斥反应的发生又增加了感染,药物毒性和恶性变的可能性;4)虽然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在内脏器官移植中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接受肢体这种非生命必需的功能性器官移植的受体而言,这种治疗的风险令其疑虑甚至望而却步。所以有必要根据移植后并发症和免疫反应机制选择有关指标对移植进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器官移植在修复重建领域获得较大的发展,应用异体移植进行组织器官缺损的再造成为整形外科新的治疗手段.目前器官移植最大的障碍是异体排斥反应,要根本解决免疫排斥问题、保持移植组织的长期存活需从免疫反应发生的内部机制入手,其中抗原递呈是免疫激活的必要环节.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迄今发现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an 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其功能独特之处在于全身所有APC中唯有DC才能激活初始型T细胞[1],它是识别内外抗原、调节免疫功能、维持机体稳定的关键因素,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与移植免疫具有密切的关系.DC递呈供体抗原是免疫排异反应发生的首要步骤,深入认识其抗原递呈的过程与机制对揭示移植免疫的内在本质、解决异体排斥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器官移植在修复重建领域获得较大的发展 ,应用异体移植进行组织器官缺损的再造成为整形外科新的治疗手段。目前器官移植最大的障碍是异体排斥反应 ,要根本解决免疫排斥问题、保持移植组织的长期存活需从免疫反应发生的内部机制入手 ,其中抗原递呈是免疫激活的必要环节。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DC)是迄今发现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 (antigenpresentingcells ,APC) ,其功能独特之处在于全身所有APC中唯有DC才能激活初始型T细胞[1] ,它是识别内外抗原、调节免疫功能、维持机体稳定…  相似文献   

6.
复合组织异体移植(Composite tissue allografts,CTAs)在严重烧伤、创伤性损伤、肿瘤以及先天性疾病等原因导致的周围组织缺损的结构和功能重建方面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一系列的动物实验证明,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条件下,异体移植的皮肤、肌肉、骨、神经、关节、肢体等复合组织或其成分可以长期存活,并达到与自体移植相同的功能,但一旦停止使用免疫抑制剂,很快就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可能发生严重的感染、恶性肿瘤等并发症。在重要的内脏器官的异体移植中使用免疫抑制治疗是合乎情理的,但将它应用于非生命必须的复合组织的异体移植就难以让人接受了。因此现在妨碍复合组织异体移植应用于临床的主要障碍是缺乏特异、安全、有效的免疫抑制药物,设法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也许有助于克服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排斥反应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器官移植如今已成为治疗某器官因严重病损而致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虽然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器官保存方法的提高以及新的免疫抑制剂的出现,同种异体移植的生存率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术后排斥反应仍是移植物失功和需再次移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排斥反应成为当前器官移植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模型,旨在分析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中各种不同组织的急性排斥反应特点,确定反映肢体移植排斥反应最具有代表性的组织类型.方法将29只Sprague-Dawley成年大鼠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15只为自体肢体再植组,实验组14只为Wistar→SD同种异体肢体移植组,术后不用免疫抑制剂,观察急性排斥反应出现的时间及表现,并对移植肢体中各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异体肢体移植术后第(3.36±1.15)d开始出现皮下水肿和皮肤红斑,这是最早的急性排斥反应表表现;移植肢体的平均存活时间为(7±0.78)d;移植肢体中皮肤组织的排斥反应程度最强.结论Wistar→SD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中皮肤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最易于观察排斥反应的组织类型.  相似文献   

9.
李京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217-220
同种异体移植技术给重建修复外科带来了很大的期望,目前,手、喉、角膜、肾、肝等器官及复合组织同种异体移植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很大进步。在组织先天或后天缺损临床应用中显示出很大的潜能。阴茎同体异种移植属复合组织移植的范畴,不同于内脏器官移植,它由各种抗原性不同的组织组成,包括皮肤、肌肉、腱膜、海绵体、神经白膜、血管,有的组织抗原性强,有的组织抗原性弱,其中肌肉、皮肤抗原性最强,容易发生排斥反应,远比心、肝、肾、肺免疫排斥反应强烈,加之异体阴茎免疫排斥反应机制复杂,缺乏排斥反应明确诊断标准及预测指标,使排斥反应难以预测和判断,保护器官移植的免疫机制的剂量不足以保护异体同种阴茎移植,而增加免疫抑制剂的剂量可诱发感染药物毒性及移植物功能衰竭也难以避免,因此在临床应用上受到限制。目前,我们对同种异体阴茎移植、治疗及研究的进展回顾,以期望同种异体研究获得同行的关注与推动。  相似文献   

10.
自体神经移植是目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最佳方式,但存在增加手术创伤、造成供体神经支配区域的功能障碍及供体有限等缺点.同种异体神经移植可克服这一困难,但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是影响神经移植效果的重要因素[1].如何有效地抑制或减弱移植排斥反应是提高移植成功率,延长存活时间的根本问题.转化生长因子-1(TGF-β1)是一种强效细胞生长增殖调节蛋白,在移植免疫的抗排斥反应中扮演重要角色,已成为近年细胞,组织,器官移植的研究热点.我们通过局部注射TGF-β1质粒,观察其对大鼠异体神经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机体的某些特殊部位在植入异体组织后不会发生排斥反应,且这些移植组织可长期存活,如眼、睾丸、脑等特殊区域,这些区域称为免疫豁免区。免疫豁免区的组织若移植到其他部位,能抵抗排斥反应而存活,诱导局部产生免疫耐受。睾丸是天然的免疫豁免区,研究证实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SC)是维持其免疫豁免功能的主要细胞,共同移植SC可延长同、异体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因而,SC的免疫豁免特性倍受关注。现就SC共移植在同、异体移植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联合其他器官移植术后近期的免疫抑制策略。方法我中心于2004年至2009年共实施肝联合其他器官移植22例,其中肝肾联合移植17例,肝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5例。存活时间大于3个月的患者共18例,比较此类患者与单一器官移植患者术后近期排斥反应发生率和免疫抑制策略的差别。结果肝联合其他器官移植的患者术后3个月内,移植肝排斥反应发生率为5.5%;移植肾的排斥反应发生率为5.9%;其他器官没有发生排斥反应,较我中心单一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低。同时,肝联合其他器官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初始剂量及术后近期所需浓度均较单一器官移植低。结论肝联合其他器官移植的患者,由于移植肝对其他移植器官的免疫保护作用,排斥反应发生率低,所需免疫抑制剂初始剂量及浓度均低于单一器官移植。但肝脏对其他移植器官的免疫保护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临床器官移植供受者免疫学选配要点同济医科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430030)程敦秀众所周知,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术后的主要危险是排斥反应.而这种排斥反应主要由供受体同种间的免疫遗传差异所致.为使移植物获得长期存活,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尤其在移植免疫方...  相似文献   

14.
同种异体双手移植一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双手移植重建肢体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根据ABO血型、Rh血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及淋巴细胞毒性交叉试验等,选择脑死亡作供体,移植的双手均在腕上5cm处。移植的具体操作基本与自体断肢再植相同。术前两天及术中、术后均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术后观察、排斥反应现象的发生和生命体征及移植的肢体血液循环。结果 术后经过顺利,未发生排斥反应现象。移植双手血液循环正常,生命体征平稳。术后10周时尺、桡骨接骨处骨痂生长明显。术后5个月时手部的温痛觉完全恢复。术后7个月时取出尺、桡骨的内固定物同时行肌腱粘连松解术。现患可完成洗脸、穿衣、叠被褥、持牙刷刷牙、拿勺吃饭、剥橘子、打电话、使用遥控器看电视,缓慢地系鞋带等日常生活动作。结论 在联合应用免疫抑制 剂的情况下,同种异体双手移植可以存活,而骨愈合和神经生长速度快于自体再植。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实施,器官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得到了有效控制[1],慢性排斥反应及由此导致的移植物慢性功能丧失已成为限制移植器官及受者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2].  相似文献   

16.
背景:联合应用最新免疫抑制剂治疗下的动物异体肢体移植的长期存活以及自体肢体再植令人鼓舞的结果使我们相信人体异体手术移植将会成活。方法:1998年9月,我们将一位脑死亡的男性的手和前臂远端移植到一位因创伤前臂远端1/3截肢的48岁男性患。供的手臂用4℃UW器官保存液灌注后,肘上5cm截肢并置于冰箱中运输。同时解剖供体和手的手臂,辨别各自的解剖构,使有活力的结构准确相配。移植过程中包括骨的固定、动静脉的吻合(缺血时间12.5小时)、神经吻合、肌肉和肌腱的缝合和皮肤的覆盖。免疫抑制剂包括抗胸腺细胞蛋白、FK506、酚酸和强的松。维持治疗包括FK506、霉酚酸以及强的松。 随访包括常规移植后的实验室检测、皮肤活检、增强理疗和心理支持治疗。结果:术后早期过程十分平静,未发生外科并发症。患能很好地耐受免疫抑制剂。术后8-9天发现有轻度的皮肤排斥反应的临床和组织学表现。加大强的松的剂量(20mg/天至40mg/天)以及局部免疫抑制霜剂应用临床和组织学表现消失。增强理疗使运动功能获得令人满意的进展。感觉的恢复(Tinel征)十分理想,已达到腕横纹(20cm)。术后100天时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已恢复到手掌,至少24cm。手掌的深压觉存在而无触觉。结论:异体手移植上是可行的。现有的免疫抑制剂可防止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如果以后抚排斥反应的发生,此次异体手移植的功能预后将与大量报道的自体再植预后相似。  相似文献   

17.
与慢性排斥反应相关的三种生长因子——TGF-β,PDGF,bFGF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疾病的有效途径之一,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尤其是慢性排斥反应是影响人与器官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寻找与慢性排斥反应有关的敏感而又特异的检测指标,在器官移植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与慢性排斥反应关系密切的三种生长因子的特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器官移植技术发展迅速, 但移植器官的长期存活和功能维持依旧离不开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当前, 器官移植术后发生的排斥反应、感染等仍是移植科医师和受者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为了进一步探究排斥反应和免疫耐受的基本生物学原理, 解答诸多临床器官移植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学相关问题, 为器官移植更广泛、有效地推广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和临床干预的指导, 器官移植领域的基础研究仍在稳步向前推进。2020年, 研究者在器官移植免疫应答基本规律、克服移植排斥反应、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有诸多重要进展。本文主要从免疫细胞亚群和免疫分子两大方向对2020年研究者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部分新尝试和进展进行总结, 并简要展望了未来器官移植免疫学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异体手移植的神经再生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异体手移植免疫抑制剂状态下的神经再生特点。方法:2例右手缺失病人行异体手移植,手术过程基本同自体断腕再植,术中吻合正中神经、尺神经、尺神经腕背支和桡神浅支。术后联合应用普乐可复(FK506)等免疫抑制剂抗免疫排斥反应。结果:术后2例病人移植后存活良好,无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术后1月Tinel征示神经生长超过50mm,2月超过100mm,3月达20cm左右,神经再生速度超过2mm/d。4月拇、示和小指末节皮肤已恢复,手内在肌功能部分恢复。结论:异体手移植免疫抑制状态下神经再生迅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手部感觉与手内在肌神经再支配,快于同平面的自体断肢再植,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肾脏疾病与免疫系统的关系十分密切,免疫介导的肾脏损伤是这一病理过程的关键环节。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在肾小球疾病的治疗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自1954年美国首例肾移植术成功以来,肾移植术已经成为治疗肾衰竭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器官移植术后机体对异体器官有强烈的排斥反应,使移植器官无法适应和生存,临床上需要应用免疫抑制剂来帮助移植器官适应新的机体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