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1997年 10月至 2 0 0 0年 5月间在我院做动态心电图 ,有明确心肌梗塞或典型心绞痛病史 ,2 4h动态心电图记录过程中有一次以上心肌缺血出现时病人无症状。无痛性心肌缺血判断标准 :病人无症状 ,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降 >0 1mv持续 1min以上 ,两次间隔 1min以上。 17例病人 ,男 14例 ,女 3例 ,年龄 4 6岁至 71岁 ,平均年龄 5 7岁。其中急性前壁心梗3例 ,陈旧性前壁心梗 4例 ,急性下壁心梗 1例 ,陈旧性下壁心梗 2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4例 ,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 3例。1·2 临床资料 因有心悸、胸闷、胸痛…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 本文报道从1993年~1999年之间,来自于门诊收住院病人,共收治不典型心肌梗塞(AMI)73例,其中12例误诊,本组分析如下: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在38岁~74岁,平均年龄56岁,前间壁心梗4例(包括局灶型心梗),前壁心梗2例,单纯后壁心梗2例,下壁心梗3例,后壁心梗合并前间壁心梗1例.首次发作症状,头痛、头晕4例,后背疼痛1例,恶心、呕吐、腹痛、腹泻2例,一过性意识障碍1例,休克1例,心衰1例,单纯性胃痛2例.误诊为缺血型脑病4例,急性胃肠炎3例,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3例,感染性休克1例,颈椎病1例,12例患者首次心电图检查均在正常范围或大致正常心电图.  相似文献   

3.
张梅兰  段振兰 《工企医刊》1996,9(3):109-110
例1,男,76岁,1993年12月曾患急性前壁及前间壁心肌梗塞,1995年4月10日突然心前区剧痛,胸闷,伴大汗来诊,血压9.5/5.0kPa,第一心音低钝,心卑45次/min,左下肺湿罗音。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及陈旧性前壁、前间壁心肌梗塞,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入院次日呕吐咖啡样物前  相似文献   

4.
朱雅琴  冯晨曦 《中国校医》2001,15(3):191-192
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是急性心肌梗死 (AMI)中的危重类型 ,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我们收集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近 6年收治的 117例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病例 ,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收集 1994~ 1999年住院心肌梗死病例 ,剔除亚急性和急性无Q波型心肌梗死、入院时已进入恢复期和治疗期间自动出院的病例后 ,获得 117例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病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典型AMI临床表现、典型AMI心电图表现和血清酶 (SGOT、LDH、CPK)增高[1] 。其中 ,男 84例 ,女 3 3例 ;年龄 40~ 86岁 …  相似文献   

5.
1病理 1.1患者资料患者男,53岁,体重80kg,因间断性心前区疼痛3天,加重1天收入院。查体:BP:145/110mmHg、P:120次/分,呼吸急促、脸色苍白心电图检查示:下壁陈旧性心梗;心动过速;偶发性早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相关炎症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为急性心梗组、72例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为恢复期心梗组、7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为陈旧性心梗组以及70例非冠心病患者为非冠心病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4组患者的相关炎症因子水平,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心梗组、恢复期心梗组、陈旧性心梗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可溶性CD14(sCD14)高于非冠心病组,并且急性心梗组IL-6、sICAM-1、sCD14高于恢复期心梗组、陈旧性心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影响因素后,CMV IgG与IL-6、sICAM-1、CRP、sCD14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急性CMV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可能通过引起或加重冠状动脉的炎症反应,而参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急性后壁心肌梗死难于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反映出急性心梗的典型改变,当胸痛时V_(1-3)导联ST段后低则可作为其早期的心电图特征。现对1993~1999年22例急性后壁心梗患者心电图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22例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①持续性胸痛超过0.5h,合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②血清酶学测定CK肌酸激酶)、CK-MB(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LDH(乳酸脱氢酶)及同功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酸)有动态变化;③V_(7-8)导联ST段抬高和病理性Q波。本组中单纯正后壁心肌梗死8例,5例合并下壁心肌梗死,8例合并高侧壁心肌梗死,1例合并前壁及高侧壁心肌梗死。平均年龄(66±4)岁,其中男18  相似文献   

8.
本文收集本院1985年6月至1995年10月老年人住院患者病历完整、符合WHO心性猝死诊断标准的73例,其中死亡63例,年龄60~89岁,平均76.9岁。临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职业:干部21例(33.33%),工人与市民42例(66.67%),为干部的2倍。春秋两季为多,47例(74.60%),为其它季节2.94倍。急性心梗34例(53.97%),陈旧性心梗21例(33.33%),冠心病8例(12.70%)。急性心梗+陈旧性心梗55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心电图、心电向量图及彩超心动图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1年2月该院收治的88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其中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9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29例,分别采用心电图、心电向量图及彩超心动图对患者进行诊断。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59例,心电图的检出率(64.4%)明显高于心电向量图的检出率(28.8%)和彩超心动图的检出率(3.4%);陈旧心肌梗死组29例,心电向量图的检出率(51.7%)明显高于心电图的检出率(20.7%)和彩超心动图的检出率(24.1%);彩超心动图检测到3例患者有左心室室壁瘤。结论心电图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较高,心电向量图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心电图和彩超心动图,彩超心动图可用于室壁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60例正常人及49例前间壁及下壁心梗的患者,应用15导联心电图(除常规12导联外,加做 V_(3R)-V_(5R)导联)进行分析比较,以观察不同部位心梗时心电图变化,从而提高V_(3R)-V_(5R)导联心电图对右心室心梗的诊断能力。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选择6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男48例,女12例,年龄48岁~68岁(平均52岁±7.5岁)。经全面检查确无器质性心血管病。急性心梗组49例,其中急性前间壁心梗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36岁~69岁(平均54.9岁±5.6岁)。可能合并右室心梗者6例,诊断主要依据:STV_(3R)抬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较前壁心肌梗死有较好的预后 ,但在下壁心肌梗死病人中确定哪些病人处于高危亚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研究指出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具有较高的合并症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1 ] 。而右室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右胸导联作出。本研究旨在借助入院时标准12导联心电图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V1 导联ST段抬高的临床预后意义。1 对象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3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来自我院1988年 10月~ 2 0 0 2年 6月住院病人。所有病人胸痛发生至入院时间均小于 12h ,且无心梗病史及慢性肺病病史 ,若合并有前间壁、…  相似文献   

12.
李荣华 《工企医刊》2001,14(4):46-47
1 临床资料本文报道从1993年~1999年之间,来自于门诊收住院病人,共收治不典型心肌梗塞(AMI)73例,其中12例误诊,本组分析如下: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在38岁~74岁,平均年龄56岁,前间壁心梗4例(包括局灶型心梗),前壁心梗2例,单纯后壁心梗2例,下壁心梗3例,后壁心梗合并前间壁心梗1例。首次发作症状,头痛、头晕4例,后背疼痛1例,恶心、呕吐、腹痛、腹泻2例,一过性意识障碍1例,休克1例,心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77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闷痛10年,加重1月余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患者缘于1994年6月劳累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心电图提示“急性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2000年6月无诱因出现心悸,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2001年3月动态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伴长间歇(3s以上),于北京某医院安装VVI型心脏起搏器治疗,起搏频率60次/分;2005年1月开始劳累后出现胸闷、气短,不能平卧,伴双下肢水肿,2月9日胸闷气短症状加重,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无缓解。北京某医院心电图多导联ST段压低,TnT(+),胸片提示患者双肺淤血、全心扩大,诊断为“冠心病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予以抗心绞痛、抗凝、抗血小板、利尿等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电图用于临床上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的价值分析。方法对该院从2006年3月—2012年10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1例,其中确诊为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患者1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确诊的14例患者的心电图表现,V3R—V6RST段上抬≥0.1mV,同时伴有病理性Q波的出现,1例患者还出现AVB;患者的Ⅱ、Ⅲ、avF导联出现病理性的Q波;对患者的心肌酶进行检测:其中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均值为91.3U/L,肌钙蛋白峰值I(cTnI)峰值均值为77.80ng/mL,肌红蛋白(Mb)峰值均值为74.60ng/mL,均超过正常值的2倍以上,符合临床上对心肌梗死的诊断要点。结论心电图检查在诊断进行心肌梗死包括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和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临床是用于诊断心梗的最主要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时,及时准确地判断梗塞相关动脉是否再通,对决定采用有效的治疗措施,观察疗效,估计预后是十分重要的。我院自1993~1999年,经过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筛选86例患者采用溶栓治疗过程中用心电图的变化指标分析研究。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86例患者,男68例,女18例,年龄30~67岁。患者均是持续剧烈心前区疼痛,合服硝酸甘油疼痛不缓解。心电图均为心肌梗塞的超急性期或急性期表现:急性下壁心梗时ST段;Ⅱ、Ⅲ、aVF导联抬高≥0.1mV或前间壁,前壁心梗时ST段V_1~V_4抬高≥0.3mV、V_5V_6抬高≥0.2mV。上述病人心电图表现均是排除基线漂移与既往有心梗史及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室过早复极等。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 病例1:患者,男,45岁,因上腹部间歇隐痛伴胸闷、心前区不适3d,于2002年4月13日入院。入院时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电轴左偏,QIII征,V1呈rsr’型,V2-4导联ST段抬高2.5~3.0mm(呈马鞍型),当时考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给予心电监护、吸氧、硝酸甘油5mg+5%葡萄糖50ml静脉微泵,1次/dx5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000u,1次/d×3d,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20mg,2/d,先后多次作心肌酶检查及观察心电图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 16例动态心电图 (DCG)记录到的与长—短周期现象有关的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析 ,旨在使动态心电图工作者在工作中能够识别由长—短周期现象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文资料收集于 1999年 4月~ 2 0 0 1年 3月期间DCG记录到的 16例与长—短周期现象有关的室性心律失常 ,其中频发室性早搏 5例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10例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1例。男性13例 ,年龄 30~ 5 3岁 ,平均 (48 7± 16 4 )岁 ,门诊和住院病人各为 8例 ,在以往和本次住院中诊断冠心病 5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 3例、陈旧性前…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78年12月至1995年6月,收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真红)7例.男5例,女2例,年龄42~64(平均55.85±7.12)岁.其中除1例入院时初诊该病而收治血液科外,其余6例入院之初曾被误诊为心肌梗死、高血压病、脑梗塞、肾功能衰竭等,而分别收治于相应科室.其中1例因胸闷、心前区疼痛入院.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在老年人,由于临床表现特殊,缺乏典型症状体征,容易造成诊断失误。我院2000年7月至2004年9月共收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43例,其中7例因临床表现不典型而误诊延误治疗,本文就7例临床表现和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2例,年龄60岁~80岁,平均75岁。1.2临床表现及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例,急性广泛前壁及侧壁心肌梗死各1例。7例心电图改变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且心肌酶追踪观察亦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7例患者均为不典型心肌梗死,表现为无痛型或疼痛部位不…  相似文献   

20.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胸前导联ST段下降时 ,血清心肌酶 (CK和CK -MB)、心功能改变及临床并发症发生 ,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本文对 5 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析 ,以探讨其合并胸前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 ,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5 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均为 1997年 1月至 2 0 0 1年 1月我院住院患者 ,诊断标准均符合 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且发病后 2 4h入院 ,其中男性 30例 ,女性2 0例 ,年龄 4 0~ 78岁 ,平均年龄 (6 3± 10 4 )岁。以心电图胸前导联 (V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