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列腺液内毒素测定在慢性前列腺炎诊治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47例慢性前列腺炎,15例前列腺痛病人和11例对照者中段尿(VB2,称标本1),前列腺按摩后前列腺液和尿液(VB3,与EPS合称标本2)内毒素浓度,同时作细菌培养。结果表明,革兰阴性菌或G^-菌合并革兰阳性菌性前列腺炎患者标本2的内毒素浓度较标本1升高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前列腺痛组(P<0.001),显著高于C^+菌性慢性前列腺炎或细菌数低于低于诊断标准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P<0.05);G^  相似文献   

2.
实时PCR法在慢性前列腺炎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究前列腺细菌感染和慢性前列腺炎之间潜在的关联,本文报告了应用实时PCR方法检测前列腺液(EPS)或按摩前列腺后的尿液(VB3)中的细菌。方法细菌模板DNA取自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EPS或VB_3标本。1对通用引物:用于扩增所有已知细菌的核糖体DNA(16SrDNA)。3个荧光探针:一个为检测所有细菌的通用探针(Uniprobe);1个为检测大肠杆菌的特异性探针(Ecprobe);1个为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异性探针(SAprobe)。结果应用实时PCR方法检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80个标本中有28个检测到细菌,包括14个为大肠杆菌阳性,6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结论实时PCR具有能定量、快速、特异等优点,有望成为能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EPS或VB_3中的细菌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的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慢性前列腺炎病原菌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慢性前列腺炎(CP)与病原菌的关系以及病原菌的耐药状况。方法对门诊274例CP患者进行前列腺液(EPS)细菌培养并进行菌种鉴定和耐药性测试,结果根据NCCLS规定进行判断。结果在274份标本中,107例(39.1%)培养呈阳性,G~ 菌占92.5%(99/107),G~-菌占7.5%(8/107)。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8株,占82.24%(88/107),远远高于其它菌种,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30株,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34.1%。MRSA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克林霉素、阿奇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没有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结论CP患者前列腺液中分离出的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MRSA占相当高比例,呈多重耐药。在CP的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避免滥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可能病因。 方法 应用PCR方法检测 2 4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和 10例正常人前列腺液中革兰阴性菌 16SrRNA基因。同时对 10例实验组患者行尿道分泌物PCR检查。 结果  2 4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革兰阴性菌16SrRNA基因阳性 13例 ,阳性率 5 4 % ;10例正常人中阳性 1例 ,阳性率 10 % (P <0 .0 1)。 10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尿道分泌物PCR均阴性。 结论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革兰阴性菌 16SrRNA基因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革兰阴性菌 16SrRNA基因源于前列腺而非尿道。一些目前还不能常规成功培养的细菌可能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在慢性前列腺炎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在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门诊慢性前列腺炎患者 75例 ,测定前列腺按摩液 pH(EPS pH)并送常规检查 ,膀胱充盈后经腹行前列腺B超检查。 结果 EPS pH 6 .4~ 7.7,平均 6 .9± 0 .4;EPS白细胞数量 (EPS WBC) 3~ 38个 /HP ,平均(18.2± 8.8)个 /HP。前列腺B超阳性率 6 0 % (4 5 / 75 )。EPS pH值和B超诊断慢性前列腺炎的阳性率与前列腺EPS WBC呈正相关 (P <0 .0 1) ,与患者年龄、病程无相关性 (P >0 .0 5 )。分组比较显示EPD pH随EPS WBC增多而增高 (P <0 .0 1) ,并逐渐接近或稍超过血浆pH。随EPS WBC增多 ,B超诊断慢性前列腺炎的阳性率先增加 ,后维持不变。EPS WBC与患者年龄、病程无相关性 (P >0 .0 5 )。 结论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EPS WBC计数与前列腺超声异常和EPS pH升高呈正相关 ,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前列腺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前列腺痛(prostatodynia,PD)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理论上没有明确的定义,诊断十分困难。多数学者将其归类于前列腺综合征,即急性和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ABP、CBP)、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ABP)和前列腺痛(PD)。三者临床症状相似,但也各自有其特点。细菌性前列腺炎有细菌尿,前列腺液(EPS)中可培养出明确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7.
前列腺液中尿酸引起ⅢB前列腺炎84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前列腺液 (EPS)中尿酸 (UA)与前列腺素E2 (PGE2 )浓度与慢性盆痛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UA引发ⅢB前列腺炎的可能机制。方法 :按国际慢性前列腺炎分类诊断标准诊断 ,将 84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分为两组 ,即ⅢA组 39例 ;ⅢB组 4 5例 ;正常对照 (对照组 ) 13例。分别进行国际前列腺炎症状评分 (CP SI)和检测EPS中白细胞数、pH值、UA和PGE2 浓度。结果 :①ⅢB组患者慢性盆痛症状评分 (CPSI P)高于ⅢA组 ,EPS中UA浓度高于ⅢA组和正常对照组 ,pH值低于ⅢA和正常对照组 ,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均 P <0 .0 5 )。②ⅢB组和ⅢA组的PGE2 平均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但是ⅢA组和ⅢB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CPSI P与EPS中的UA ,PGE2 之间存在正相关 (P <0 .0 1)。结论 :ⅢB组患者EPS中高浓度的UA激活环氧化酶 ,使局部的PGE2 升高 ,从而引起慢性盆痛症状 ,其严重程度与EPS中的UA、PGE2 浓度呈正比。同时PGE2 又使UA更容易渗入EPS ,形成UA和PGE2 之间的恶性循环 ,使ⅢB前列腺炎迁延不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IL-1β、IL-8、TNF-α、PGE2的浓度变化与慢性前列腺炎类型、发病机制、症状和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 以Meares-Stamey法行尿液、前列腺按摩液(EPS)细菌培养,结合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和NIH-CPSI评分,将10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分为细菌组(Ⅱ型11例)、非细菌组(Ⅲa型66例)、前列腺痛组(Ⅲb型23例).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前列腺液中IL-1β、IL-8、TNF-α、PGE2含量,比较结果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Ⅱ型前列腺炎患者EPS中IL-1β、IL-8、TNF-α、PGE2检测值明显高于Ⅲa型、Ⅲb型及对照组(P<0.01),Ⅲa型明显高于Ⅲb型及对照组(P<0.05),Ⅲb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炎患者IL-1β与TNF-α、PGE2水平成正相关(r=0.563,r=0.826;P<0.01).EPS中白细胞计数与IL-8水平成正相关(r=0.547,P<0.01),与IL-1β、TNF-α、PGE2水平无相关性;IL-1β、PGE2水平与NIH-CPSI疼痛不适症状评分成正相关(r=0.506,P<0.01);IL-1β、IL-8、TNF-α、PGE2水平与NIH-CPSI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IL-1β、IL-8、TNF-α、PGE2表达增高,并参与前列腺的炎症反应,其水平可作为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依据之一,对慢性前列腺炎分型可能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改良男性生殖道感染标本采集和细菌定位培养法,探讨标本采集和病原体分离对前列腺炎诊断与治疗的影响。方法:分别采集200例前列腺炎样症状患者的分段尿液、前列腺按摩液(EPS)和精液标本,定量接种培养液分离培养,根据分离物的菌落数及分布规律评估其实验室诊断意义。结果:从200例前列腺炎样症状患者检出病原体468株,包括细菌414株(占88.5%)、真菌12株(占2.6%)、支原体40株(占8.5%)、衣原体2株(占0.4%)。其中仅从EPS分离到病原体的患者为66例(占33.0%),仅从精液分离到病原体的患者为34例(占17.0%),EPS和精液均分离到病原体的患者为100例(占50.0%)。在这些标本中仅分离到1种病原体的分别为EPS 36例(占18.0%),精液20例(占10.0%),EPS和精液39例(占19.5%);分离到2种病原体的分别为EPS 30例(占15.0%),精液14例(占7.0%),EPS和精液60例(占30.0%);1例从EPS和精液分离到3种病原体(占0.5%)。结论:复数菌感染(MMI)、多器官感染(MOI)和耐药性菌株感染在前列腺炎样症状患者常见,是造成临床及实验室诊断漏诊和误诊的常见因素以及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机制,MMI和MOI可通过标本采集和细菌定位培养改良法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慢性前列腺炎治疗前后血清PSA改变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慢性前列腺炎(CP)是男性成人常见疾病,发病率约为8%,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前列腺液(EPS)改变,但症状严重程度与前列腺病理改变及前列腺液的白细胞和细菌数往往不呈正比,临床仍需要其他检测手段以综合评估。为了解前列腺炎患者治疗前后PSA变化的价值,我们对2002年6月至2003年6月20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检测并分析其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列腺按摩液(EPS)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在Ⅲ型前列腺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CPPS)]诊断、分型中的意义。方法ELISA法检测37例临床诊断为Ⅲ型前列腺炎患者(其中ⅢA型17例,ⅢB型20例)EPS中IL-8浓度。分析2组EPS中IL-8浓度差异。结果ⅢA型EPS中IL-8水平(34.12±5049.622)pg/ml显著高于ⅢB型组水平(487.25±2495.001)pg/ml(P<0.01)。结论检测Ⅲ型前列腺炎患者EPS中IL-8水平可能有助于Ⅲ型前列腺炎分型诊断。  相似文献   

12.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IL-1β和TNF-α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IL 1β和TNF α在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按摩液 (EPS)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ELISA法对 34例慢性前列腺炎 [EPS中白细胞 (WBC)计数≥ 10 /HP为A组 16例 ,WBC <10 /HP为B组 18例 ]、10例无症状性前列腺炎、1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及 8例健康对照EPS中的IL 1β和TNF α进行检测。  结果 :IL 1β和TNF α在EPS中WBC≥ 10 /HP的慢性前列腺炎和无症状性前列腺炎两组检测值明显高于WBC <10 /HP的慢性前列腺炎、BPH和健康对照 3组 (P <0 .0 5 ,P <0 .0 2 )。IL 1β与TNF α有显著的数列等级相关性 (P <0 .0 0 3) ,而WBC计数和IL 1β、TNF α之间的数列等级相关性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IL 1β与TNF α在伴有WBC计数增高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EPS中明显增高 ,IL 1β与TNF α对传统以WBC计数为慢性前列腺炎进行分类的方法可以提供一个更准确的新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前列腺按摩液(EPS)中炎性因子联合降钙素原(PCT)检测对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取的380例前列腺炎患者,对其进行尿液、前列腺按摩液细菌培养,结合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和NIH-CPSI评分进行分类.其中细菌性前列腺炎组患者(Ⅱ型)61例,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组患者(Ⅲa型)235例,前列腺痛组患者(Ⅲb型)84例.另选取20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各组病人前列腺液中炎性因子IL-1β、IL-8、TNF-α、PGE2以及血清中PCT含量.对比各组患者前列腺液炎性因子与血清PCT水平,用前列腺按摩液炎性因子与血清PCT水平对所有患者进行拟诊断,评价联合检测对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细菌性前列腺炎组患者前列腺按摩液炎性因子的水平均显著高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组、前列腺痛组和对照组患者(P<0.05).细菌性前列腺炎组患者血清PCT水平高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组、前列腺痛组与对照组患者(P<0.05).联合检测的准确性为96.67%,显著高于单独用前列腺按摩液炎性因子检测(P<0.05).结论 前列腺按摩液中炎性因子联合血清PCT检测可以为临床区分前列腺炎的性质提供参考依据,能够更准确地诊断细菌性前列腺炎.  相似文献   

14.
慢性前列腺炎细菌及免疫学研究   总被引:79,自引:5,他引:79  
目的 了解慢性前列腺炎细菌感染情况 ,提高治疗水平。 方法 对 132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行尿及前列腺液细菌五步培养法、药物敏感试验及前列腺液免疫球蛋白IgA和lgG测定 ,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对部分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 前列腺液细菌培养阳性者 74例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 32例 (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5例 ) ,表皮葡萄球菌 17例 ,大肠杆菌 10例 ,其它细菌 15例 ;细菌培养阴性者 5 8例。细菌培养阳性者前列腺液中IgG和IgA分别平均为 1.12 g/L和 0 .32 g/L(n =34 ) ,显著高于细菌培养阴性者 (0 .2 3g/L和 0 .0 2 g/L ,n =37;P =0 .0 31和P =0 .0 36 )。 结论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细菌培养阳性率较高 (5 6 .1% ) ,以革兰阳性菌多见 (6 6 .2 % ) ,细菌可能来源于女性生殖道。下尿路细菌定位诊断可简化为“两杯法”。前列腺液细菌培养阳性者的前列腺液中免疫球蛋白IgG和IgA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液锌含量的分布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液中锌 (EPS Zn)含量的分布及意义。方法 :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CBP)、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或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 (CPPS)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前列腺液中锌含量。结果 :正常对照组EPS Zn平均含量为 (4 96 .14± 6 7.0 7)mg/L ;2 4例CBP、4 1例CPPS患者EPS Zn平均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均 P <0 .0 1) ;CBP组与CPPS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EPS Zn可以作为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指标 ,但对区分CBP和CPPS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慢性前列腺炎(CP)组织中SIgA、α1-AR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62例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组织标本,根据术前前列腺按摩液(EPS)常规、经直肠前列腺B超、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临床症状以及有无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以及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分为单纯BPH、BPH合并慢性前列腺炎两组。采用免疫组化、RT-PCR等实验方法研究两组前列腺组织中SIgA、α1-AR的表达。结果:62例患者中30例为BPH合并慢性前列腺炎,32例为单纯BPH,通过对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BPH患者SIgA、α1-AR表达显著高于单纯BPH患者(0.380 8±0.144 3 vs 0.295 4±0.008 4;0.440 5±0.104 1 vs 0.383 2±0.013 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gA、α1-AR在BPH合并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的表达上调,提示慢性前列腺炎与BPH可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炎症反应可能是BPH的一个致病因素,与BPH的病理发展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症状程度及前列腺液(EPS)内微生物检出情况。方法:用症状指数(NIH-CPSI)对214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评估,同时进行EPS标本内常规细菌培养和人型支原体、解脲脲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测定。结果:慢性前列腺炎症状中以疼痛不适最常见;46例患者EPS内检出病原微生物62株,其中混合感染12例。症状轻重患者EPS内病原体检出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可有多种微生物,其检出情况与症状严重程度无项关性。  相似文献   

18.
作者基于前列腺炎与bcl 2基因上调之间的关系研究了良性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与慢性前列腺炎之间的解剖学关系。作者观察了 40例完整切除的前列腺标本中慢性炎性浸润的存在与分布 ,发现所有标本中 95 %的外周带炎症与 87%移行带炎症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40例前列腺标本移行带中炎性浸润均存在于良性增长之中或之外。 5 8%的标本在显微镜下可见炎性浸润与前列腺癌有关。患有良性前列腺增生而无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较患有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前列腺较小 ,年龄也相对小。 10例良性增生的腺体中bcl 2染色增强。结论 :慢性前列腺炎在前列腺全…  相似文献   

19.
慢性前列腺炎病原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病原微生物在慢性前列腺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慢性前列腺炎患者101例,有慢性前列腺炎症状和(或)前列腺液WBC计数>10/HP;健康对照68例.对169例受试对象的中段尿、前列腺液(EPS)/按摩后尿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组间阳性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慢性前列腺炎组及健康对照组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5.0%、4.4%,EPS/按摩后尿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37.6%、39.7%,EPS/按摩后尿性病系列(STD)病原微生物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5.6%、35.3%.2组中段尿、EPS/按摩后尿病原微生物捡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前列腺炎组不存在随EPS中WBC计数增加EPS/按摩后尿培养结果阳性率增加的趋势.结论慢性前列腺炎组与健康对照组EPS/按摩后尿培养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及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细菌及支原体、衣原体可能不是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原体,而是一种移生或伴生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CP)患者前列腺液中细菌及支原体感染情况,并进行耐药性监测。方法收集CP患者前列腺液标本进行细菌和支原体的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870例患者的前列腺液标本中,培养出革兰阳性球菌1,178株、革兰阴性杆菌112株、支原体954株;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万古霉素对其有效;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头孢曲松对其有效;支原体对克拉霉素、罗红霉素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细菌以及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是CP的主要病原体,对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耐药,故对CP应在药敏试验指导下选用敏感性抗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