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03-2013年我们收治的以食管外表现为主要症状的3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均无典型胃食管胃反流症状,主要表现慢性咳嗽14,哮喘5例,非心源性胸痛11例,咽部不适2例,确诊前病程2~39个月,经确诊胃食管反流病给予相应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好转。结论对于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嗽、哮喘、心绞痛样胸痛、咽部不适等症状的患者,应考虑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2.
万鹏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8):2469-2469
胃食管反流病(GERD)并不少见,临床上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为此因呼吸系统症状明显而胃食管反流(GER)症状缺如、不明显或被忽视而造成误诊,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将近年来收治的25例GERD作临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为2000年7月~2004年7月门诊及住院患者,男12例,女13例,年龄在30~65岁,平均41.3岁。病程2个月 ̄7年,平均11个月。1.2症状与体征:本组均以呼吸道症状就诊,除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外,同时具有GER症状。其中咽部不适8例,声音嘶哑2例,咳嗽19例,其中3例出现夜晚发作1例;烧心反酸23例,剑突下不适胸骨后烧灼痛1例,食管异物感…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外症状特点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食管外症状的临床特点及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GERD食管外症状患者的临床表现及PPI的治疗效果。结果GERD食管外症状以心绞痛、慢性咽炎、慢性气管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较为常见,临床误诊率高,PPI治疗效果较好。结论对临床上以食管外症状就诊于各有关专科患者经相应的治疗无效或疗效欠佳时,应考虑存在GERD的可能,应及时行胃镜检查和PPI治疗。  相似文献   

4.
<正>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对食管黏膜刺激或造成损伤导致的一种常见的、慢性酸相关性疾病。它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及食管外症状为主的胃食管反流病(EG-ERD)采取内镜下食管贲门微量射频治疗的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40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及食管外症状为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为患者进行食管监测、测压和胃镜检查后,进行食管贲门微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埃索美拉唑在EED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所有患者给予埃索美拉唑剂量20mg,2次/d,分别与2、4、8周进行随诊。结果95%的患者4周后显著改善,8周后基本消失。结论埃索美拉唑在对EED的治疗上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患者年龄、反流症状和食管糜烂程度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糜烂性食管炎Ⅱ级以上的有160例,其中男108例(67.5%),女52例(32.5%),经统计学方法男女间重度食管炎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0例重度食管炎在患者年龄组的分布为:<41岁组仅28例(占17.5%)、41~60岁组有53例(占33.125%)、61~86岁有79例(占49.375%),三组间重度食管炎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食管炎中有烧灼感仅34例(21.25%),<41岁组6例仅占3.75%,烧灼感症状严重程度评分均为重度,41~60岁9例组占5.62%,烧灼感症状程度评分在重度以下的3例,重度的6例,>61岁组19例占11.88%,烧灼感症状程度评分均在2分以下,两组间比较,显示烧灼感症状及程度随年龄增加发生率逐渐减少(P<0.05);重度食管炎中有烧灼感仅34例(21.25%),有反酸症状的77例(48.125%),经统计学分析不同年龄组间胸痛、反酸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糜烂性食管炎Ⅱ级以上患者中男性中发生较女性中的高,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烧灼感症状及程度随年龄增加发生率逐渐减少,胸痛、反酸程度与年龄无关,为GERD的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症状和并发症,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Fass等110提出GERD由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和Barrett食管3个独立亚型组成,3个亚型互相不转换,发病机制不同,精神因素的存在对不同亚型GERD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疾病治疗有明显影响。NERD占GERD的60%~70%,目前发病率逐年升高,常规治疗效果差,患者常伴一定程度的抑郁、焦虑症状。本研究分析41例GERD患者胃食管反流精神因素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已确诊的胃食管反流病例行回顾性分析,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GER)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对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诊断价值。研究中将95例患者根据内镜检查的结果分为反流性食管炎和NERD组,对其均进行2 4 h食管p H和胆汁联合监测。结果显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DGER的各项指标:吸光度值>0 .14时间百分比(% )、总反流次数和反流>5 min的次数分别为(19.0 5±2 3.4 4 )、(30 .5 6±34.0 4 )和(5 .90±6 .37) ,均显著高于NERD组相应的(7.2 6±11.0 8)、(15 .6 8±2 0 .92 )和(2 .5 9±3.5 7) (P<0 .0 5 ) ,而酸反流差异无显著性,随着反流性食管炎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慢性咳嗽之间的关系多年来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至近年,人们才逐步认识到GERD可能是慢性咳嗽的一个激发因素。本文将1994年1月-2001年9月以慢性咳嗽为主要表现的GERD误诊16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异常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和反酸等典型症状、组织损害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对其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现对本院近3年来内镜下确诊的GERD的主要分型反流性食管炎(RE)268例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诊治。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的回顾性分析,重点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症状和治疗加以分析。结果 64例患者,痊愈53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7%。结论通过临床症状分析,发现烧心、上腹痛、反酸、饱胀是最常见的症状,对诊断本病在诸症状中最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病(GERD)引起的呼吸系统并发症,临床并不少见,但往往因为就诊时患者呼吸系统症状突出,而胃食管反流症状不明显或被忽视而误诊。笔者现将2004年2月~2006年10月收集的22例误诊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且发病率逐年增高,西方国家现已超过20%[1],我国GERD发病率也在增加。GERD最典型的症状是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的疾病,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导致胃内容物(主要是胃酸)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黏膜炎症。其典型症状是烧心和泛酸,严重时可导致食管溃疡、出血和狭窄,甚至引发食管癌。胃食管反流可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包括睡眠障碍、饮食受限、社交活动受影响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对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s disease.GERD)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相应患者也呈上升趋势。由于该病常常具有食管外症状。而易被误诊,因此在这里与大家讨论,以更好地认识胃食管反流病。  相似文献   

18.
陆伟  罗雁  钱绍诚 《天津医药》2005,33(8):541-543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及Barrett食管(BE)。该病既有消化道症状,又有消化道外症状,同时增加了食管癌的危险。因此受到临床医生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9.
赵生环  范红  李岩  安瑛 《云南医药》2011,(1):108-112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症状及其相关并发症,其典型症状为:烧心、反酸、非心源性胸痛。其疾病谱广泛,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及Barrett食管(BE),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症状多,既有消化道症状,又有消化道外症状。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内科学“胃食管反流病”知识介绍起步偏晚,自第5版教材才开始有比较系统的阐述。前些年毕业的许多医学生未能接受胃食管反流病科学教育,某些医学院校的老师也未对这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疾病在不断发生、发展,医学的诊治水平也需要同步跟进,其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多学科联系水平,减少临床误诊、误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