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纤维化是指肝脏中细胞外基质尤其是胶原的过量沉积,是许多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共同病理过程。肝纤维化的发生,首先是有肝细胞的损伤,然后是肝损伤所致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的激活,两者关系密切,均为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重要环节。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肝星状细胞凋亡在肝纤维化的消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
肝星状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指肝脏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沉积的病理过程.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被认为是ECM的主要来源细胞,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另外,各种病因引起肝细胞损伤时,Kupffers细胞(KF),肝窦内皮细胞等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作用于邻近的HSC,影响其增殖,趋化和ECM代谢.因此,HSC及细胞因子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关系极为密切,阐明其关系,有助于以HSC为靶点的肝纤维化方面的研究,现就其关系分别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肝纤维化是机体对损伤的一种修复作用,即使可以应用基因或其他疗法彻底消除纤维化,但机体对抑制或消除纤维化后将产生何种反应及后果尚难预测。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是引起肝纤维化的主要细胞,对HSC与其活化型一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在肝损伤中作用的研究已颇为深入,而HSC激活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指肝脏由于受慢性炎症或其他原因损伤所致的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合成大于降解而导致肝内ECM过度沉积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各种慢性肝病的重要病理特征,也是肝硬化发生的必经中间环节。肝星状细胞(hepatic s  相似文献   

5.
梁梓宇  覃山羽 《内科》2010,5(1):38-40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是位于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问的一种肝非实质细胞,约占正常肝内细胞总数的5%~15%。活化的HSCs合成大量胶原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导致肝内ECM过量积聚,胶原合成过多,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形成。由此可见HSCs是引起肝纤维化的主要细胞,HSCs的激活是肝纤维化的中心环节”。要逆转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6.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HF)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病理过程。从现有的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研究机制中我们可以知道,在肝纤维化形成的过程中,肝星状细胞(hepatic satellite cell,HSC)的活化是肝纤维化的中心环节[1]。其中激活的HSC被认为是促进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ar matrix,ECM)过度沉积的主要细胞,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其  相似文献   

7.
肝纤维化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指肝脏纤维结缔组织的过度沉积,是细胞外基质合成和降解不平衡的结果,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所共有的病理改变和必经途径。目前认为肝纤维化的形成是由于各种损肝因子引起肝细胞损伤、坏死、凋亡及肝组织炎症反应,激活枯否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与肝细胞、血小板及窦内皮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脂质过氧化物等化学递质,共同作用于肝星状细胞(HSC),  相似文献   

8.
黄乾雄 《内科》2007,2(6):978-979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与肝纤维化形成密切相关,使得HSC被广泛地关注,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其特征为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MC)的过度表达和异常沉积。活化的HSC是肝纤维化发生中EMC的主要来源,是肝纤  相似文献   

9.
肝非实质细胞在内毒素所致肝细胞损害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小鼠体外肝细胞进行了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直接毒性作用的研究。发现LPS对肝细胞有明显损害作用,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存活率降低、培养上清谷草转氨酶(AST)增高,上述改变程度与LPS加入量成正比。肝细胞单独培养组与肝细胞-肝非实质细胞混合培养组相比,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然而,经D-氨基半乳糖及LPS体内预处理,导致肝损伤后分离肝非实质细胞,以其取代正常的肝非实质细胞,此时肝非实质细胞的存在不仅加重LPS所致的肝细胞损害,且对正常肝细胞也有轻度损伤作用,提示被激活的肝非实质细胞可加重LPS所致的肝细胞损害。  相似文献   

10.
金超  宋蓓蓓 《山东医药》2013,(47):98-100
上皮-间叶转化(EMT)是一个发生在胚胎时期的生理过程。研究发现,一旦肝脏发生损伤,其损伤部位的上皮样细胞,如肝星状细胞(HSC),可通过EMT转变为肌成纤维样细胞(MFLC),同时诱导细胞外基质(ECM)降解/合成功能失调。最近研究表明,肝脏上皮源性细胞(如肝细胞、胆管细胞和肝卵圆细胞)也可通过EMT转化为MFLC,深入研究EMT的分子调控机制可能成为肝纤维化治疗的新靶点。现将EMT在肝纤维化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病理过程。轻者称为肝纤维化,当有假小叶及结节形成,称为肝硬化。慢性肝病的重要病理基础是肝纤维化,通过纤维化的发展走向肝硬化。肝纤维化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肝损害导致的病理状态过程,是发展为肝硬化形成的基础和必要阶段。现已证实肝纤维化的第一步是炎症反应和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的激活。  相似文献   

12.
氧化应激在肝星状细胞活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慢性损伤的一种修复应答反应,其病理中心环节是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由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化状态,成为肝纤维化形成的细胞学基础。HSC的活化具体表现在:(1)细胞体积增大,伸出伪足,含维生素A的脂滴减少,表型向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myofibroblast—like cell)转化。(2)细胞获得增殖能力。(3)纤维化能力增强,大量生成细胞外基质。(4)表达平滑肌细胞骨架蛋白如α-平滑L动蛋白。许多因素如炎性因子、细胞外基质的改变、生长因子以…  相似文献   

13.
研究证实,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是肝纤维化的细胞学基础,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是促肝纤维化的关键细胞因子,慢性肝损伤时TGF-β1以自分泌和旁分泌两种形式促进HSC活化,使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s,MFB)转化并生成大量细胞外基质(ECM),导致肝纤维化。TGF-β1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可参与炎症、组织修复、肿瘤发生等病理生理过程,通过其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而发挥相应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生长因子与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其在促进肝细胞增殖、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肝纤维化进展过程中,各种因素引起肝细胞持续损伤,使损伤部位肝细胞再生,肝星状细胞激活,细胞外基质大量沉积,从而导致肝纤维化形成.此文就肝细胞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肝纤维化中发挥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的激活及细胞外基质(exlxacellular matric,EMC)的大量产生是肝纤维化的中心环节。因此,寻找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的途径是防治肝纤维化的重要策略。本文就目前对HSC凋亡机制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肝纤维化治疗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它的形成是一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其特征是以胶原蛋白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xtrecellularmatrix,ECM)各成分合成增多、降解相对不足,过多沉积在肝内引起肝纤维化。由于对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不断阐明也给其治疗带来了新的发展。其策略主要包括:①去除病因,②抑制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 H9C)的激活,  相似文献   

17.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在肝纤维化研究领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目前的研究已初步证实,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激活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基础和中心环节。PLT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则在肝脏慢性损伤引起HSC激活、发生型的转变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尤其是对HSC的增殖和趋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损伤造成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过度累积及降解不足的病理结果,如不加以干预会逐渐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 HSC)是ECM的主要来源,并且HSC在肝纤维化的起始、发展和消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HSC活化涉及的信号传导通路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总结了HSC活化过程中的重要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9.
背景:有研究显示肝苏对肝细胞具有保护、抗炎、抗氧化和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未明。目的:探讨肝苏对人肝细胞和肝星状细胞(HSC)增殖、氧应激以及细胞外基质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用0.01~1.0mg/ml肝苏培养肝细胞和HSC,以M1丫r法检测肝苏对肝细胞和HSC增殖的影响:用次氮基三乙酸铁(Fe-NTa)和0.05—1.0mg/ml肝苏共同培养肝细胞和HSC,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用1.5mg/ml和2.5mg/ml肝苏培养HSC,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细胞外基质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I型胶原、Ⅲ型胶原和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含量。结果:在0.05。1.0mg/ml浓度范围内,肝苏可促进肝细胞增殖,但各浓度肝苏对HSC增殖无明显影响。肝苏可增高肝细胞SOD活性,降低肝细胞和HSCMDA含量,但对HSCSOD活性无明显影响。同时肝苏可抑制HSC细胞外基质HA、LN和细胞因子TGF-β1的表达,而I型胶原、Ⅲ型胶原无明显差异。结论:肝苏可促进肝细胞增殖,保护肝细胞和HSC免受氧应激损伤,抑制HSC分泌HA、LN和TGF-β1,提示其具有肝细胞保护、抗氧化和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氧应激在脂肪性肝病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梅  陆伦根 《胃肠病学》2006,11(4):254-256
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系指以三酰甘油在肝实质细胞积聚,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且经常发生肝纤维化甚至进展为肝硬化为特点的临床病理综合征。FLD发病机制的“二次打击学说”认为初次打击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第二次打击主要是各种原因所致的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损伤。尤其是细胞内部的脂质毒性,导致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增多,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在FL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氧应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