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张子和医疗活动范围的再探讨——兼与萧国钢选择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拜读萧国钢先生所著《儒门事亲研究》一书 ,书中从概述、汗吐下各治法研究等方面收集大量翔实资料 ,为张子和学术思想的研究及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为广大学习、研究者提供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我们从中收益匪浅 ,甚感欣慰。但关于书中张子和行医范围问题 ,则不敢苟同。萧国钢先生在《儒门事亲研究》中提出的张子和行医范围是 :以子和侨居地陈州为圆心 ,北到开封、南至息县 ,西达舞阳 ,东及毫县的一块圆周地域[1] 。笔者通过对《儒门事亲》中有关张子和行医活动记载进行考证分析 ,形成了与萧先生不同的看法 ,在此与萧国钢先生商榷 ,并…  相似文献   

2.
南京张简齐先生,为近时国内已故名医之一。生前四十余载,行医南京、重庆等地,每日踵门来诊者,其数辄以百计。余早岁曾随先生侍诊凡两易寒暑,深感先生治病,确有其独到之处。1947年春,余于重庆行医时,曾将余早岁侍诊所得先生一部份临症处方,编印《南京名医张简齐经验处方集》出版,唯当时印数不多,不久即告  相似文献   

3.
从治学、临床、教学、医德等方面探讨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的行医治学之路.  相似文献   

4.
欧阳锜     
欧阳锜(1923—),湖南衡南县人。中医学家。先生15岁时随其伯父欧阳履钦学习中医,18岁起在家乡行医,22岁经前考试院中医考核合格。迄今行医48载,从事辨证论治研究28  相似文献   

5.
余惠民 《新中医》1991,23(11):4-6
卉而隐先生,名琴山,晚年号壶天翁。湖北省沔阳县人。为清末民初荆楚名老中医,享年八十六岁。先生自幼饱读经史,长成汲汲医事,其诊疾问病,至意深心,声名鹊然八百里江汉平原。生前行医于湖北沔阳、天门、武昌  相似文献   

6.
李幼昌先生家学滞源,博览医书,思路开阀,融会贯遥。在行医生涯中,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对时病研究尤深,“时、气、热、湿、清”为先生五十余年临床诊疗经验之要诀。  相似文献   

7.
方和谦先生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首届国医大师,12岁随父行医会诊,19岁获得医师资格、独立执业,行医6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中医内科疑难杂病的治疗,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个人临证实践相结合,倡导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无论是在新旧制度变迁的历史时期,还是在面临人生的职业选择时先生始终坚持以医为业,倾毕业之力为中医药事业及中医临床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我院万文漠主任医师出生于中医世家,行医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深,晚年学易以后,辨证论治更为精辟。先生为我们讲授临证得失二三事,其中不乏耐人寻味之处,现整理介绍于下。1常山截疟与流产1940年行医之初,对学术一知半解,却颇为自信。当时正是武汉沦陷时期,  相似文献   

9.
孔凡真 《养生月刊》2008,29(11):992-993
裘沛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他毕生勤求博采,行医七十余载,以善治疑难杂病饮誉海内。先生今年已届92岁高龄,依然耳聪目明、文思敏捷、步履轻捷,无半点龙钟之态。耄耋之年还活跃  相似文献   

10.
陈吉生先生,诸暨枫桥人,祖上六代业医,以“陈氏伤科”饮誉乡里。先生行医40年,临床经验丰富,对骨折、脱位的手法整复,颇能得心应手,而于遣方用药,尤有独到处。本文拟对先生的用药经验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1.
陈淀国 《养生月刊》2007,28(5):452-453
孙中山先生早年曾经习医、行医,不仅医术高、医德好,且于营养保健、养生延年的研究亦有诸多心得。例如,深受社会各个层面、特别是平民百姓喜爱的食品“四物汤”,即为孙中山先生所推崇。“四  相似文献   

12.
济宁名医孙镜朗先生,少年即立志于中医事业。1929年曾参与抵制旧国民政府提出的"废止中医案",1934年赴南京拜名医石云轩先生为师,并经南京中央国医馆考核,获"国医"资格。曾先后在济南、南京、济宁等地行医。建国后,先生担任山东省中医研究班著作审核组组长,提议并主持编写《黄帝内经白话解》。1962年,被济宁市政府确认为四大名医之一。  相似文献   

13.
清代末年,江苏鎮江大港鎮,有一家姓沙的名医,祖孙父子有好几代都在行医,因此在医界中号为“大港沙派”。“大港沙派”最出名的一位医生是沙石安先生。他原名“书玉”,字石安;因为当地群众很尊敬他,都称他的字,所以他的原名反而很少有人道知了。沙家祖籍原在江苏武进县的孟河鎮。有好几代都是孟河的名医。沙石安先生的祖父沙晓峯也是孟河的名医。后来由于沙家的子孙繁衍,除了有一部分仍旧留在孟河继續行医以外,又分出了两支:一支迁到鎮江的大港;一支迁到苏北的淮阴去行医。直到如今,在这三处还有沙家  相似文献   

14.
施今墨     
施今墨(1881—1969),名毓黔,浙江萧山人,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先生十三岁拜其舅父、河南安阳名医李可亭为师,曾在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地行医、办学,从事中医工作六十余  相似文献   

15.
<正>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教授行医近50年,是上海市名中医,自幼深受其父苍山先生行医诊病熏陶,后师从张伯臾老先生,在中医内科病诊治上多有建树,是一位既深谙中医经典文献,又有丰富临证经验的中医大家。严师在长期行医过程中对多种内科疾病均有体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辨治思路。临床上,严师以益气活血合补肾通督法治疗头部疾病,特别是失眠,屡有效验。兹将有关经验介绍如下。1理论基础1.1脑为元神之府  相似文献   

16.
李寿庆主任医师,系鄂尔多斯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世代行医,业医30余载.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先生最推崇张仲景、叶天士、王清任、张锡纯之医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清代苏北地区名医赵海仙从小跟父亲学医,他父亲医道很好,颇受大家尊敬。运去行医,逢年过节,人家都送礼给先生,以示感谢。  相似文献   

18.
济宁名医孙镜朗先生,少年即立志于中医事业。1929年曾参与抵制旧国民政府提出的“废止中医案”,1934年赴南京拜名医石云轩先生为师,并经南京中央国医馆考核,获“国医”资格。曾先后在济南、南京、济宁等地行医。建国后,先生担任山东省中医研究班著作审核组组长,提议并主持编写《黄帝内经白话解》。1962年,被济宁市政府确认为四大名医之一。  相似文献   

19.
安徽天长县名老中医龚士澄先生,行医40余年,经验颇丰,亦工诗文。其医著《跛鳖斋医草》(下简称《医草》),集医论、医案、  相似文献   

20.
李奋啸先生,为宛城名老中医之一,因病医治无效,三月前长辞于世,享年79岁。先生生前为南阳市在职特许编外医生,自幼学医,虽成年供职于银行,退休后全然为医。行医五十余载,屡起沉疴,声名远播,有口皆碑,一生治病救人,不求名利,自谓"一尘不染"居室冠以"不染"为名,故案为《不染斋医案》。先生虽半辈服务于银行部门,但在中医理论和临床上造诣很深,运用五行辨证、脏腑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