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深二度烧伤创面伤后24 h内削痂的可行性及其促进创面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19例烧伤总面积在20%~40%、以深二度为主的住院病人在伤后24 h内削痂;39例烧伤严重程度相似的病人在伤后3~5 d削痂作为对照.观察病人休克期的补液量、尿量、休克征象,回吸收期体温和心率,创面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同时对两组创面活检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两组烧伤病人休克期补液量、尿量的比较均无差异(P>0.05);休克期后第1、2 d,对照组体温高于试验组(P<0.05);伤后24 h内削痂病人创面平均愈合时间(24.67±3.38)d,与对照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29.77±8.28)d比较明显缩短(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经伤后24 h内削痂后,创面局部的炎症反应较对照创面明显减轻,创面组织未见进一步损害.结论烧伤后24 h内削痂对烧伤总面积在20%~40%、以深二度为主的成年病人是安全的,能通过改善局部过强的炎症反应而促进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伤后24 h内削痂手术对深二度烧伤创面局部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释放的影响.方法12例深二度烧伤患者,伤后24 h内实施削痂手术.削痂术前先切取手术前实验区组织标本.术中部分创面保留不予手术,作为未手术实验区.伤后5~7 d行再次手术,分别切取经削痂处理和未手术区的创面组织,作为手术后和未手术实验区标本.分别检测创面组织释放生长因子EGF、FGF-2和PDGF-AB的含量,并进行组织学观察和新生肉芽形成半定量分析.结果削痂手术创面组织局部释放EGF、FGF-2和PDGF-AB的水平较手术前和未手术创面有显著升高(P<0.05);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削痂手术后创面新鲜肉芽组织形成较手术前和未手术创面显著(P<0.05).结论伤后24 h内削痂手术可以促进局部创面组织释放EGF、FGF-2和PDGF-AB,促进新生肉芽形成,有利于深二度烧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3.
深二度烧伤创面伤后24 h内削痂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深二度烧伤创面伤后24 h内削痂的可行性及其促进创面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19例烧伤总面积在20%~40%、以深二度为主的住院病人在伤后24 h内削痂;39例烧伤严重程度相似的病人在伤后3~5 d削痂作为对照.观察病人休克期的补液量、尿量、休克征象,回吸收期体温和心率,创面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同时对两组创面活检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两组烧伤病人休克期补液量、尿量的比较均无差异(P>0.05);休克期后第1、2 d,对照组体温高于试验组(P<0.05);伤后24 h内削痂病人创面平均愈合时间(24.67±3.38)d,与对照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29.77±8.28)d比较明显缩短(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经伤后24 h内削痂后,创面局部的炎症反应较对照创面明显减轻,创面组织未见进一步损害.结论烧伤后24 h内削痂对烧伤总面积在20%~40%、以深二度为主的成年病人是安全的,能通过改善局部过强的炎症反应而促进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伤后24 h内削痂手术对深二度烧伤创面局部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释放的影响。方法 12例深二度烧伤患者,伤后24 h内实施削痂手术。削痂术前先切取手术前实验区组织标本。术中部分创面保留不予手术,作为未手术实验区。伤后5~7 d行再次手术,分别切取经削痂处理和未手术区的创面组织,作为手术后和未手术实验区标本。分别检测创面组织释放生长因子EGF、FGF-2和PDGF-AB的含量,并进行组织学观察和新生肉芽形成半定量分析。结果 削痂手术创面组织局部释放EGF、FGF-2和PDGF-AB的水平较手术前和未手术创面有显著升高(P<0.05);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削痂手术后创面新鲜肉芽组织形成较手术前和未手术创面显著(P<0.05)。结论 伤后24 h内削痂手术可以促进局部创面组织释放EGF、FGF-2和PDGF-AB,促进新生肉芽形成,有利于深二度烧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伤后24h内削痂手术对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局部释放白细胞介素-1及其对组织修复的影响.方法 选4例以大面积深Ⅱ度烧伤为主的患者,毎例患者均选择相对均匀的深Ⅱ度创面作为实验创面并分为3个研究区域,既手术前、手术后和未手术实验区.伤后24h内行削痂术,并以辐照猪皮覆盖手术区域,未手术实验区则常规外敷磺胺嘧啶银及无菌敷料.术前在实验创面切取创面组织,作为手术前实验区标本,于伤后3-5天行第2次手术,分别切取经削痂处理和未手术区的创面组织,作为手术后和未手术实验区标本.采用技术测定组织释放IL-1是否为阳性反应并进行半定量分析,并对创面组织中新生肉芽形成及创面组织中胶原的增生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半定量分析.结果 伤后24h后削痂手术后,创面组织释放IL-1的水平较手术前和未手术创面有明显升高(P<0.05);创面局部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手术后创面新鲜肉芽组织形成较手术前和未手术创面显著增加(P<0.05),手术后创面胶原增生水平较手术前和未手术创面明显升高(P<0.05).结论 伤后24h内削痂手术可以促进局部组织释放IL-1,促进新生肉芽及成纤维细胞形成,有利于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从而提示了伤后24h内削痂优于常规手术.  相似文献   

6.
深Ⅱ度烧伤早期削痂促进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深 度烧伤创面伤后 4 8h内削痂促进创面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烧伤总面积在 15 %~4 0 %、以深 度为主的住院病人 79例在伤后 4 8h内削痂 ,烧伤严重程度相似 5 6例在伤后 5~ 7天削痂作为对照组。观察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有无并发症 ,并对两组创面取材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 :伤后 4 8h内削痂病人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 2 2 .32± 4 .5 7天 ,对照组为 2 8.71± 6 .39天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组织学观察表明伤后 4 8h内削痂后创面局部组织未见进一步损害。结论 :深 度烧伤创面伤后 4 8h内削痂对烧伤总面积在 4 0 %以下的成年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并能促进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伤后24 h内削痂治疗大面积深Ⅱ度烧伤的安全性,探讨其减轻深Ⅱ度烧伤创面炎症反应,防止创面进行性损害,促进IL-1释放,加快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 12例大面积以深Ⅱ度烧伤为主的患者,每例患者均选择相对均匀的深Ⅱ度创面作为实验创面并分为3个研究区域:手术前、手术后和未手术实验区.伤后24 h内行削痂术,手术前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深Ⅱ度烧伤创面伤后24 h内削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有削痂手术指征并在伤后24 h内行削痂术的深Ⅱ度烧伤患者设为实验组,并另选30例削痂条件相似而且按常规在伤后4~6 d行削痂手术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在休克期补液量、并发症发生率、尿量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休克期的补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休克期的尿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或0.01),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深Ⅱ度烧伤创面于伤后24 h内削痂是安全的,并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9.
深Ⅱ度烧伤24h内削痂植皮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伤后24h内削痂植皮治疗深Ⅱ度烧伤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7月-2007年12月35例有削痂植皮指征的深Ⅱ度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深Ⅱ度烧伤患者均在伤后6h~24h行一次性削痂+自体皮移植术,削痂面积2%~24%,平均13.1%,术中、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无死亡病例发生,术后13d~21d痊愈。结论24h内削痂植皮治疗深Ⅱ度烧伤是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于较大面积或者功能部位的深Ⅱ度烧伤,削痂手术不仅保证了创面坏死组织的去除以及残留皮肤附件的保存,而且因为去除了坏死组织,减少了因感染而致的创面加深,有利于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因而明显降低了深度烧伤病人的致残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有资料表明[1],早期给予深Ⅱ度烧伤创面削痂能加速重新血管化过程,对保存有潜在复活能力的变性组织有积极作用.笔者结合对削痂前后创面组织的病理观察,对深Ⅱ度烧伤创面削痂之后的愈合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面积深度烧伤早期切痂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01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48例,经早期切痂及综合救治,观察SIRS的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病死率。结果治愈43例(89.6%),死亡5例(10.4%),其中3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于呼吸衰竭,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符合SIRS诊断19例,发生率为39.5%;符合SIRS诊断的患者中,有3例发生了MODS,发生率为15.8%。结论大面积深度烧伤早期切痂可有效阻断SIRS的发生及发展,降低MOD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从而大大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对大面积烧伤病人血浆蛋白的影响及其对烧伤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选择14例烧伤面积大于50%,Ⅲ度面积大于20%的成年烧伤患者,随机分为重组人生长激素组(rhGH)和对照组。常规行补液、抗感染及支持治疗。伤后5d内行创面切削痂、自体皮移植。rhGH组从术后第1天起每天按0.3IU/kg给予rhGH治疗共10d,对照组按相同方法给2ml生理盐水作安慰剂对照。伤后当天、14、21d取外周血检测血浆蛋白、转铁蛋白,记录供皮区、深Ⅱ度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结果:rhGH组血浆蛋白水平、供皮区、深Ⅱ度创面愈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严重烧伤病人早期应用rhGh,能有效促进蛋白合成,加快创面愈合,减少感染,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下行心脏手术患者全身及脑部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2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例,观察组于麻醉后及转机时静脉泵入乌司他丁,对照组静脉持续泵入等量生理盐水;比较麻醉后手术前(T0期)、体外循环30min(T1期)、主动脉开放1h(T2期)、4h(T3期)、24h(T4期)二组患者动脉和颈静脉球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和颈静脉球血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结果与T0期相比,二组患者T1期、T2期、T3期、T4期动脉、颈静脉球血TNF-α选相似文献   

14.
同种异体脂肪组织提取液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同种异体脂肪组织提取液对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18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在每只大鼠背部制备2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脂肪组织提取液组用同种异体脂肪组织提取液0.2 mL,基质对照组用磷酸盐缓冲液(PBS)0.2 mL,分别滴于创面,每天1次;空白对照组不滴加任何制剂.采用创面面积、伤腔容积和组织学指标评价创面愈合效果.结果伤后7 d脂肪组织提取液组创面面积和伤腔容积均明显小于基质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F=105.51、8.67,q=4.29~18.71,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脂肪组织提取液组创面肉芽组织和新生表皮生长明显.伤后14 d脂肪组织提取液组创面愈合情况优于基质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F=96.47,q=17.73、16.82,P〈0.05).结论同种异体脂肪组织提取液可加快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速度,改善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 探讨亚低温疗法对颅脑损伤病人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影响。②方法 对35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亚低温治疗,并与30例采用常规综合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对照,两组病人均测定凝血及纤溶功能相关指标。③结果 两组病人均存在凝血及纤溶功能障碍,亚低温疗法能有效降低颅脑损伤病人凝血因子的消耗,抑制继发纤溶的发生。④结论 亚低温疗法对抢救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创伤性脑损伤病人神经组织蛋白(S-100B)含量的影响,探讨纳洛酮对急性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入院经保守治疗的80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随机将病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0例,GCS计分分组(3~8分重度,9~12分中度,13~15分轻度),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S-100B的含量变化.结果:脑损伤病人血浆中脑损伤特异性蛋白S-100B明显升高,脑损伤程度越重,升高越明显.中、重度组纳洛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后病人血浆S-100B水平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早期应用纳洛酮可以显著降低S-100B血浆含量,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疗效及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方法将62例 SAP 患者按照治疗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2例),二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乌司他丁治疗。比较二组临床疗效、一般资料、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治疗前后内毒素、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变化及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水平变化。结果经治疗,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4.38%,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P< 0.05);观察组入住 ICU 时间、14d APACHEII 评分、14d Binder 评分、中转手术率及28d 病死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 < 0.05);二组治疗后IgG 及 IgM 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P <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水平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二组治疗后内毒素、TNF -α、IL -6及 CRP 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IL -10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二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组治疗后淀粉酶及 LDH 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且二组治疗后淀粉酶、LDH 及 ALB 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组治疗后 TT 、PT 、APTT 、D -二聚体及 FIB 水平均显著小于治疗后1d(P< 0.05),治疗后 PLT 水平显著大于治疗后1d (P< 0.05)。结论乌司他丁治疗 SAP 的临床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炎性因子与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改善胰腺的微循环以及纠正高凝状态等方面的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链激酶(recombinant streptokinase,r-SK)与尿激酶(urokinase,UK)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cute deep venious thrombosis,ADVT)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平行随机单盲对照试验,自2004年1月~2004年10月对5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25例,A组给予r SK50万U溶栓,B组给予UK50万U溶栓治疗,疗程5 d,总量250万U.同时加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疗效的临床指标、过敏反应及出血并发症等.结果国产重组链激酶组(A组)溶栓有效率为88%,尿激酶组(B组)溶栓有效率为68%,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及出血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组链激酶和尿激酶都是治疗ADVT疗效肯定、安全的溶栓药物,重组链激酶的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  相似文献   

19.
通心络对冠心病病人PCI术后炎症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拟行PCI术冠心病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术前7 d开始服用通心络胶囊,每次3粒(每粒0.26 g),每天3次,服药35 d;对照组未服用通心络胶囊。两组病人均接受其他冠心病常规治疗,观察至术后28 d。两组均在入院时、PCI术前、术后24 h、术后28 d分别采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浓度。结果PCI术前两组血清IL-18和hs-CRP浓度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1~1.572,P>0.05);PCI术后24 h较入院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5~10.222,P<0.01);术后28 d两组hs-CRP浓度、对照组IL-18浓度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82~1.014,P>0.05),治疗组IL-18浓度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3,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入院时和术前IL-18、hs-CR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9~0.729,P>0.05);术后24 h的IL-18、hs-CRP浓度差异有显著意义(t=2.523、3.168,P<0.05);术后28 d的IL-18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8,P<0.05),hs-CRP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0,P>0.05)。结论通心络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显著降低冠心病病人PCI术后炎性因子浓度,减轻冠心病病人PCI术后血管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