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工髋关节假体磨损微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近年来关于髋关节假体磨损微粒的研究。聚乙烯微粒的大小在 1μm以下直至 30 0 μm之间 ,金属微粒的大小有相似的发现 ,近期的研究显示 ,这两种微粒绝大多数 <1μm(亚微米 )。而对于骨水泥及陶瓷微粒的大小尚无准确报道 ,一般认为骨水泥微粒相对较大 ,有粒状、杆状、纤维状、不规则状等各种形状。机体对各种微粒的反应非常复杂 ,多种细胞及介质参与这一反应 ,其中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 ,其大体过程为微粒引起巨噬细胞的趋化和吞噬 ,进一步释放各种炎性介质 ,激活成纤维细胞和破骨细胞 ,引起假体周围纤维化和骨质吸收 ;同时还直接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 ,引起骨重建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及方法。方法:自2003年~2008年对20例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患者23髋进行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其中3名患者进行双侧置换)。对10名脱位严重的患者术前进行骨牵引治疗2周,术中在松解延长的基础上,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及髋关节功能。术后评估肢体延长长度及髋关节功能。结果:有17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9个~到72个月,Harrris评分由术前32.9分转为术后85.3分,髋关节疼痛消除。未出现坐骨神经牵拉症状,随访期间未出现假体失败情况,有两例有坡行,其他患者髋关节恢复正常,可以从事正常生活和体力劳动。结论:通过手术松解延长,选择合适的假体进行髋关节置换,改善关节功能,使之成为无痛性关节,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脱位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徐栋梁  谭本前 《广东医学》2004,25(6):629-63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已近百年。自 2 0世纪 6 0年代以来 ,在Charnley等的努力下 ,进行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并逐步制定和完善了手术标准。 80年代起 ,生物固定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广泛应用于临床 ,同时骨水泥技术亦不断得到改良。人工髋关节从材料到手术技术均有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新型无柄人工髋关节生物固定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检验新型无柄人工髋关节的早期骨长入情况,以评价金钟罩的生物固定效果。方法:以枯铬钼合金材料制成山羊用股骨金钟罩形无柄人工髋关节假体及固定螺丝钉,以高分子聚乙烯制成山羊用人工股骨头假体。选取12只山羊、体质量38 ̄48kg,雌雄各半,随机分成3组行人工髓关节置换术。切除股骨头近段2/3,套上金钟罩,拧入固定螺丝钉,经假体窗口钻孔植骨。于手术后1,2,3个月宰杀山羊,取股骨近端标本,常规处理,显  相似文献   

5.
《海南医学院学报》2020,26(5):45-46
目的:应用髋关节镜技术诊治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内疑似感染的病例。方法:股骨侧假体周围感染灶清除处理后,重新消毒铺巾,再应用髋关节镜探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关节腔,并放置引流管。结果:经髋关节镜观察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腔内大量疤痕增生,无明显感染迹象。结论:髋关节镜技术对于早期诊断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腔内是否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髋关节脱位的易发因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7例THA术后髋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采用手法复位、外展皮牵引6例,切开复位1例。术后经3年随访,5例未再发生脱位;1例患者术后并发多发性脑梗塞,患侧臀中肌无力,反复出现脱位而放弃治疗;1例患者牵引治疗出院后再次出现脱位,入院行翻修手术,术后随访3年未再出现脱位。结论:全髋关节术后脱位主要是由于术前、术中、术后因素综合影响术后髋关节假体的稳定性.其中术中假体安装位置不当及术后周围软组织失衡是术后髋脱位的主要原因,围手术期过程中积极的预防可减少术后脱位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我科1975年至1996年10月,施行人工股骨头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共计278例。现对其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和并发症防治等进行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人工股骨头置换151例151髋,全髋关节置换127例128髋。股骨头置换组中,男87...  相似文献   

8.
滚动式人工髋关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开发滚动式人工髋关节,提高髋炎节置换远期疗效。方法 (1)改变人工髋关节主要摩擦副的运动方式,采用组织相客性良好的标准型号的不锈钢轴承,将运动幅度最大的在负亟情况下行使的伸屈运动由滑动运动副改变为滚动运动副。(2)人工髋关节相互滑动界面不采用高分子聚乙烯材料,避免聚乙烯磨损颗粒的产生。结果 明显减少假体磨损和松动,预期寿命经实验测定超过15年。结论 假体主要运动发生在股骨头内,从而减小股骨头对髋臼的磨损作用,以半髋置换的方式可以获得全髋置换的效果。简化手术过程,减轻患者负担。不采用聚乙烯材料,杜绝了它的生物毒性作用,明显减少骨质吸收。从而减少关节柄松动,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叶蜀新  赵勉  萧文倩 《四川医学》2002,23(7):696-697
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能有效地重建髋关节功能 ,已在更多疾患及更宽年龄范围中得到推广应用。然而 ,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 ,其术后并发症也逐渐增多。根据我院自 1985年以来施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治疗和随访记录 ,对有较完整临床资料的5 6例病例整理、分析 ,着重对术前准备、手术方法、并发症防治等方面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0 0 1年 8月止 ,具备较完整诊治和随访资料 ,随访期超过 2年以上的人工股骨头置换 (简称股骨头组 )有 2 1例 2 2髋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简称全髋关节组 )有 35例 37髋。股骨头组 :男 8…  相似文献   

10.
11.
人工关节磨损微粒在界面中的分布及运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人工关节置换中的磨损微粒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及运动。 方法 :取成年新西兰兔 32只 ,在兔的股骨远端沿股骨轴线钻孔 ,植入直径 4mm ,长 15mm的圆柱形钛合金棒作为模拟假体。按膝关节内注入微粒的不同随机分为四组 ,即注入超高分子聚乙烯微粒、钛合金微粒、骨水泥微粒和等渗盐水组。在第 16周处死动物 ,取股骨远端及膝关节囊 ,观察磨损微粒在界面中的分布及运动情况。 结果 :各实验组假体隧道边缘产生一层纤维结缔组织界膜 ,其中含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和异物巨细胞。在这层界膜组织下可见明显的骨吸收和骨破坏现象。聚乙烯组、钛合金组、骨水泥组假体隧道边缘的组织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隧道一区的组织细胞含量明显高于二区 (P <0 .0 5 )。 结论 :人工关节磨损微粒的沉积具有一定的区域性 ,限制微粒在假体骨界面之间的移动可能会减少假体松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二磷酸盐类药物阿仑膦酸钠对人工关节磨损微粒刺激破骨细胞分化形成的影响,探讨二磷酸盐防治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诱导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为破骨前体细胞(osteoclast precursors,OCPs),然后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M-CSF两种细胞因子协同诱导OCPs向成熟破骨细胞分化,同时在培养体系中加入高分子聚乙烯微粒(103/ml)和不同浓度的阿仑膦酸钠(0.4、2.0、10.0、50.0 μg/ml),对获得的各组破骨细胞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计数阳性破骨细胞(核≥3)的数目;提取总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RAP mRNA的表达.结果:高分子聚乙烯微粒组TRAP阳性破骨细胞数目和TRAP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阿仑膦酸钠组TRAP阳性破骨细胞数目和TRAP mRNA的表达均显著低于高分子聚乙烯组(P<0.05),且随着阿仑膦酸钠浓度增高TRAP阳性破骨细胞数目和TRAP mRNA的表达呈递减趋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可以抑制人工关节磨损微粒刺激破骨细胞分化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骨保护素 (osteoprotegerin ,OPG)在假体周围各区的浓度变化 ,研究各区OPG表达与磨损微粒聚积之间的关系。 方法 :临床选取 4例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病例 ,于术中按照Delee Charnley髋臼分区法和Gruen Amstutz股骨分区法 ,采取松动假体周围各区的反应界膜组织 ,采用羊抗人OPG多克隆抗体对界膜进行免疫标记 ,比较OPG在各个分区中的浓度 ,并以电镜观察统计界膜各个分区中磨损微粒聚积的数目。 结果 :髋臼分区中OPG阳性细胞数目三区显著高于一区和二区 (P <0 .0 5 ) ,股骨分区中OPG的阳性细胞数目一区、六区和七区显著高于其余各区 (P <0 .0 5 )。髋臼分区中三区磨损微粒聚积数明显高于一区和二区 (P <0 .0 5 ) ,股骨分区中一区、七区中黑色磨损微粒均匀弥漫存在 ,明显高于其余各区 (P <0 .0 5 )。 结论 :假体周围OPG的表达具有一定规律性 ,并与磨损微粒的局部聚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促进磨屑诱导分泌溶骨性因子 M-CSF、IL-1在人工关节松动中的作用.方法采集30例人体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MOs),分组培养,A组(对照组):仅 MOs;B组:MOs+超高分子聚乙烯微粒(UHMWPE,未去除LPS);C组:MOs+LPS;D组:MOs+UHMWPE (去除LPS);E组:MOs+UHMWPE(去除LPS)+LPS.培养48h后,放免法测定上清中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白介素1(IL-1)的含量.结果 E组 M-CSF、IL-1含量明显高于A、B、C、D组(P<0.05);B组M-CSF、IL-2较D组增高(P<0.05).结论 LPS具有促进UHMWPE刺激M-CSF、IL-1分泌的作用,增强了UHMWPE的溶骨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成人晚期髋关节结核功能丧失的患者髋关节功能重建的方法。方法对20例成人晚期髋关节结核功能丧失的患者,5例行髋关节成形术,15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分析评定疗效。结果髋关节成形组采用JOA评分,优1例,良4例,无中及差病例。全髋关节置换组采用Harris评分,优7例,良5例,中2例,差1例。未致结核复发,未有假体松动和感染。结论根据患者年龄、关节破坏程度,选择性对晚期髋关节结核功能丧失的患者实施髋关节成形术或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不同程度恢复髋关节的负重和行走功能。是切实有效重建髋关节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07年3月,我科采用改良后侧小切口技术进行人工THR临床应用12例,切口长度7~9cm。结果术后所有患者6~24个月随访,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2周Harris评分及假体位置、术后疼痛评分均优于传统手术方式。结论采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确实可行,后侧入路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骨性融合的效果。方法对我科于2004年3月-2012年3月15例18髋髋关节融合患者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Harris评分术前为21-49分,平均33分。结果本组患者无切口并发症,术后Harris评分为66-97分,平均86分,较术前平均提高53分。无感染及血管损伤、松动、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骨性融合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武峰 《吉林医学》2010,31(28):4870-487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继发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例(11个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本组随访11个月~9年,平均49个月。结果:根据MerleD'Aubigne评分标准,优7髋,良3髋,中1髋,优良率90.9%。无坐骨神经及股神经损伤患者。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注意肌力平衡,真臼安放生物性假体,细直柄假体应用骨水泥固定,调整前倾角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秦宇飞 《吉林医学》2013,34(6):1006-1007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应用于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的方法和效果,并加以总结。方法:选择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A组43例对象为治疗组,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方法进行治疗;B组32例对象为对照组,给予传统螺钉内固定术方法进行治疗。结果:经治疗,A组治疗组对象病症改善优于B组,切口愈合优于B组,Harris评分及有效率均高于B组,并发症比例低于B组。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应用于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