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脑瘫髋关节X线观察指标的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脑瘫髋关节X线观察指标进行测量, 了解患儿髋关节骨结构状况, 提出发现此类患儿髋关节发育异常的便利方法及客观依据.方法: 测量3.5~13岁74名脑瘫148个髋关节骨结构X线指标, 测量项目有: 髋臼指数、Sharp角、CE角、颈干角、头臼指数, 并观察股骨头骺形态.结果: 髋臼指数7°~34°(18.96°±6.13°).Sharp角33°~65°(48.63°±4.59°), CE角-17°~43°(15.25°±8.21°), 颈干角127°~173°(149.50°±9.25°), 头臼指数42~110(76.67±10.37), 骺点位值-11~4(-2.19±2.32).显示髋臼指数异常的病例占15%, Sharp角大于50°占35%, CE角小于20°的为33%, 头臼指数异常为68%, 骺点位值小于-2的为48.65%, 头骺形态发育好的圆型或椭圆型为61%, 发育差的扁平型或三角型为39%.结论: 部分脑瘫患儿存在髋关节发育异常, 骺点位值方法较客观地反映股骨头骺中心点与髋臼相对位置关系, 有实际应用价值.脑瘫髋关节发育特别是骨性发育异常包括髋臼发育不良和股骨头骺发育不良.髋臼和股骨头的相容性值得重视.具有行走能力患儿更要注意髋关节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2.
发育性髋脱位术后再脱位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发育性髋脱位(DDH)手术治疗后再脱位原因和预防措施,提高DDH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7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1例经过手术治疗后发生再脱位DDH患儿的术式、X线片资料和翻修手术中的发现进行回顾性总结,X线片资料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再脱位的术式:Salter骨盆截骨术12例,Pemberton骨盆截骨术26例,骨盆联合截骨术3例,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31例.术后应用下肢关节康复器(CPM)行功能训练开始时间:术后两周6例(2~2.5岁)、术后3~4周11例(大于3岁).翻修手术前髋臼指数25°~27°15例、28°~32°26例,股骨颈前倾角55°~75°41例,颈干角大于150°16例,髋臼缺损11例.翻修手术中发现髋臼前缘缺损6例,后缘缺损6例,髋臼浅短21例,髋臼后外缘缺损8例.股骨头嵌于外侧5例,髂胫束紧张35例,髂腰肌腱紧张25例,髋关节囊在假臼后上部19例,关节囊后缘向内腔突出15例,髋臼横韧带紧张15例,髋臼内有瘢痕组织充填41例.翻修手术行髂胫束松解35例,髂腰肌腱松解25例,髋臼横韧带切断15例,髋臼内瘢痕组织刮除41例,髋关节囊假臼部剥离19例.骨盆联合截骨术35例,Pem-berton骨盆截骨术6例.髋臼后缘植骨6例,髋臼后外缘植骨8例,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纠正前倾角41例.翻修手术后髋臼指数小于20°~25°37例、26°~28°4例,股骨颈前倾角15°~25°38例、30°~35°3例.经6个月至7年的随访,发生再脱位后缘缺损1例,股骨颈前倾角35°1例),髋关节功能活动小于90°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表现9例,双下肢不等长4例(后期行患肢胫骨延长2例,股骨延长2例).结论 DDH手术治疗后再脱位可能原因:①髋臼缘缺损和股骨颈前倾角和颈干角过大使髋关节不稳定,病理性组织阻碍复位;②术后髋关节固定不当及过早活动髋关节.再脱位预防措施:①根据患儿年龄、术前影像学资料和术中复测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和注重手术细节,修补髋臼缘缺陷和纠正股骨颈前倾角和颈干角,充分处理关节囊及周围组织的继发病变;②骨盆联合截骨髋臼旋转和植骨修补髋臼缘缺损增加对股骨头的复盖,以及术后正确和适当固定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3DCT影像,来探讨DDH术后再脱位的髋臼及股骨近端的骨性病理形态改变,以分析术后再脱位的原因,从而指导和改进DDH的手术治疗.方法 对28例(28髋)DDH术后再脱位患儿的3D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测量其髋臼前外侧缘倾斜角、髋臼后外侧缘倾斜角、侧面髋臼上缘倾斜度、前髋臼指数、后髋臼指数、髋臼前倾角、股骨颈前倾角、颈干角等参数指标,并观察髋臼外上缘(中上缘)的形态及股骨头与髋臼是否为同心圆复位关系等,并与38例(51髋)手术成功患儿术后值以及正常组(健侧组)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术后再脱位的原因.结果 术后再脱位组患儿的颈干角为(158.4±10.1)°,与正常组的(138.1±7.2)°和手术成功组的(139.0±5.9)°比较,数值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再脱位组患儿髋臼外上缘重型缺损者所占比例为82.14%与手术成功组的3.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再脱位组所有患儿均未能恢复髋关节的同心圆复位关系,而所有手术成功组患儿的髋关节均恢复或接近恢复了同心圆复位关系.结论 术后再脱位原因与颈干角的角度、髋臼外上缘形态、股骨头与髋臼是否恢复同心圆复位关系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髂骨复合截骨旋转术应用于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切开关节囊,找到真臼,去除真臼内填充物和粘连带,复位股骨头;以髂前下棘上缘和坐骨大切迹为标志,作前1/2髂骨全板截骨,将髂骨外侧皮质沿髋臼弧上方1cm向内向后作半板截骨,然后向下向外下压旋转髋臼,嵌入植骨块,增加股骨头包容。结果本组共16例22髋,经2~4年的随访,按照周永德先天性髋脱位疗效评定标准,优15髋,良6髋,可1髋,术后优良率为90%。结论髂骨复合截骨旋转术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之有效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CT三维重建技术(3DCT)观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脱位方向,为其治疗提供帮助。方法1999年6月~2002年6月,手术治疗DDH156例(186髋)均行3DCT检查,采用三维Perkin’s方格确定脱位的类型;观察不同脱位类型与髋臼缺损类型、Dunn分型之间的关系;3DCT测量前倾角的改变。结果发现髋关节前脱位(ADH)32髋,外侧脱位(LDH)150髋,后脱位(PDH)4髋。ADH组与LDH组比较,髋臼缺损的类型分布不同(P<0.01),Dunn分型、前倾角、年龄及男女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DCT能直观、准确地确定髋关节脱位的方向具有其他影像检查所不具备的功能;不同类型的脱位其病理改变不同,而处理也不相同,术前确定髋关节脱位的类型非常重要;推测ADH的发生可能与胎儿的体位有关。  相似文献   

6.
Salter骨盆截骨术后髋关节形态学发育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脱位后的髋关节形态学发育变化特点。方法 对本组 4 0例 (4 5髋 ) ,男 5例 ,女 35例 ,进行Salter骨盆截骨术 ,观察术后髋臼指数 (acetabularin dex ,AI)、髋臼指数深宽比 [acetabularindexofdepthtowidth ,AI(D/W ) ]、CE角 (center edgeangle)、臼头指数 (acetabular headindex ,AHI)、髋臼宽度增长率、股骨头增大率和闭孔面积比率的变化趋势 ,结合临床功能和X线片表现进行评分 ,平均随访 5 .7年。结果 术后AI和AHI逐年减小 ,3~ 4年AI稳定于 15°左右 ,AHI达到正常 ;AI(D/W )和CE角逐年增加 ,分别于 5年以后 ,3~ 4年达到正常 ;髋臼宽度增长率和股骨头增大在术后 3~ 4年最明显 ;患侧闭孔面积术后当时明显减少 ,6个月恢复。评分优良率 97.5 %。结论 Salter骨盆截骨术时患儿正处于儿童发育的第一高潮 ,塑形能力强 ,术后3~ 4年髋关节已近正常 ,以后髋关节包容继续加深 ,形态日趋完善。此年龄阶段手术可引起头大而影响覆盖 ,并应避免剧烈运动 ,防止过早发生骨关节炎。  相似文献   

7.
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三维CE角的测量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CT三维重建技术(3DCT)测量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中心边缘角(CE角)的三维变化,为其治疗提供帮助。方法2000年12月~2003年6月应用髂骨植骨髋臼成形术、Salter术、Chiari术治疗的DDH84例(96髋),均行3DCT检查。测量不同术式术后三维CE角,比较不同术式对三维CE角的影响。结果术后三维CE角的测量结果表明,SCE明显增大(P<0.01),而且较正常组SCE增大(P<0.01);ACE明显下降(P<0.01),但植骨术和Chiari术较正常组ACE增大(P<0.01);PCE虽均获明显下降(P<0.01),但仍然大于正常,而且三组中Salter术后PCE大于植骨术和Chiari术后的PCE(P<0.01)。结论三维CE角能够更好地反映头臼包容关系;不同术式对三维CE角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改良Colonna手术后髋臼发育的远期变化。方法对比120例术后5年以上的双髋X光片和随机选择的与随访时年龄相近的120例正常的双髋正位X光片,仔细测量髋臼指数、CE角、臼头指数和髋臼深度,对单侧者还进行双侧对比测量。结果改良Colonna手术组髋臼的各项指标与正常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意义。球窝形髋臼占72.67%,无骨盆变形,无髋臼囊变。结论改良Colonna手术不会影响髋臼的生长发育,促进髋臼发育的关键是股骨头的同心圆复位及股骨头的形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单一切口内进行髋臼周围三联截骨,在青少年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发育性髋脱位治疗后残余覆盖不良等髋关节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9例(22髋)患儿,平均手术年龄9岁2个月(6~12岁)。术中将Bikini切口向下部分延伸,在单一切口内,进行髋臼周围三联截骨(髂骨、耻骨上支及坐骨支截骨)。术中通过C型臂透视定位,辅助确定截骨位置及截骨方向,使髋臼围绕股骨头骺向前、外侧旋转并向内移,在没有增加股骨头压力的前提下,达到良好的头臼覆盖;使用多枚克氏针或螺钉经髂骨截骨面支撑固定,术后用髋人字石膏固定6周。结果通过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X线片上的髋臼指数(或Sharp角)、中心边缘角(CEA)、髋臼与股骨头覆盖率均有明显改善。少数患儿出现坐骨支截骨不愈合,但不影响负重行走。结论采用前外侧入路、髋臼周围三联截骨,相对于其它髋臼周围三联截骨方式(如Tsnnis、Steel、LeCoeur等),具有经单一切口操作、髋臼旋转充分、截骨后内固定方便等特点,适合于Y型软骨尚未闭合,并需大角度改善头臼包容情况的患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髋臼成形术并股骨近端旋转截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患儿48例,男12例,女36例,平均年龄5.4岁(2.6岁-8.5岁)。采用S-P切口,切开关节囊,清理真臼内软组织,复位股骨头;股骨近端旋转截骨,纠正前倾角;髋臼缘上方沿关节囊附着点行弧形截骨,髂骨块植入截骨处,增加股骨头的包容。结果48例患儿经1.6 ̄5.6年的随访,疗效评定为优32例,良16例,可3例,差4例,手术优良率为86.8%。结论髋臼成形术并股骨近端旋转截骨是治疗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肾母细胞瘤(WT)细胞凋亡指数(AI)和细胞增殖指数(PI)的影响,并评价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地位。方法将24例肾母细胞瘤患儿按临床分期、病理分型进行配对设计研究,设动脉化疗栓塞组12例,全身化疗组12例,采用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超敏二步法测定标本的细胞凋亡指数和细胞增殖指数。结果动脉化疗栓塞组AI高于全身化疗组(P<0.05),PI低于全身化疗组(P<0.05),AI与PI成负相关(P<0.05),动脉化疗栓塞组术后瘤体缩小,坏死程度高于全身化疗组(P<0.05),而骨髓抑制少(P<0.05)。结论与全身化疗组相对比,术前采用动脉化疗栓塞法能更有效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使肿瘤缩小、坏死,有利于手术根治,取得更好的疗效,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