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MRI对骨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患者都是在2007年~2017年在我院进行诊断与治疗的骨梗死患者,搜集并回顾性分析随机选取的13例骨梗死患者的临床病例和随访证实的MRI、X线平片检查资料,着重研究分析其X线平片及MRI的影像表现及相关变化。结果 13例骨梗死患者病灶共累及29个骨骼,病灶主要分布于胫骨及股骨上下段。T1WI病变部位周围见地图样低信号边线,中央呈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病灶周围见锯齿状迂曲环形高信号边线,中央呈低信号。病灶呈典型的"地图样"改变。结论 X线平片与MRI相比较发现MRI对骨梗死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显著,可早期发现和完全明确鉴别诊断本病和侵及范围。MRI是骨梗死的首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梗死早期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0例骨梗死早期的影像学表现,其中3例行CT检查,7例行MRI检查。结果骨梗死早期MRI表现为骨髓呈弥漫性水肿信号,T1略低T2、等或略高,信号不均,边缘不清。CT可无明显改变。结论骨梗死早期影像学表现MRI较为典型而且发现较早,单纯凭影像表现诊断此病较为困难,还需要结合临床病史等相关资料,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21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17例行螺旋CT检查,15例行MR检查。结果原发性ABC共20例,继发性ABC1例,均发生于长管状骨。21例X线均表现为囊状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9例病灶内见骨性分隔,18例有硬化边;17例行CT平扫,13例显示病灶内部的细小骨嵴、骨包壳中断情况,11例显示病灶内液-液平面,硬化边显示明显;15例行MRI检查,13例骨质膨胀,11例显示囊腔及液-液平面,囊腔周围间隔呈长T1、短T2信号。结论 CT及MRI、特别是MRI对ABC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ABC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潜水减压病性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19例患者23个部位均行X线、CT、MR检查,病变累及股骨颈、股骨粗隆、肱骨上端、胫骨下端。结果骨梗死早、中期X线片、CT表现为阴性和局部骨质疏松及斑点状钙化;MRI表现为中央T1WI为中等或略低信号,边缘为迂曲清楚的线状低信号带,T2WI为中央等略高而边缘高信号带,边缘呈典型的地图样改变,反映了骨梗死内的反应性新骨形成、纤维化、出血和骨髓水肿。晚期X线及CT呈不规则状骨质硬化,MRI T1WI及T2WI示梗死区中央及边缘均为低信号,这意味坏死组织被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替代,及营养不良性钙化和骨化。结论 MRI是诊断早期骨梗死的最有效的方法,而中晚期骨梗死在X线平片、CT及MRI上均有特征性表现,三者结合可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排螺旋CT诊断骨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间来本院就诊的10例骨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平片、CT检查,分析总结骨梗死的CT表现,评估CT检查诊断骨梗死的价值。结果 X线检查共发现病灶18处,8处定性诊断为骨梗死。 CT共发现病灶21处,13处定性骨梗死。 CT主要表现骨小梁稀疏破坏,髓腔内地图样改变,周围环硬化边;病变区范围大于X线平片。 CT对病灶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结论双排螺旋CT在骨梗死的诊断上,其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及MRI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及MRI表现,其中全部病例行X线平片检查,16例行CT检查,12例行MRI检查。结果 2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生于长骨14例,骨盆2例,额骨1例,距骨1例,跟骨1例,腰骶椎各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DR平片均表现为膨胀性骨破坏,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行囊状膨胀性骨破坏13例,皂泡状混杂密度2例,腰椎体见有溶骨型破坏1例。其中软组织肿块12例,液液平面8例,MRI主要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6例T1WI上低信号内见混杂信号,5例在T2WI见液平面。结论综合运用多种影像检查方法 ,可提高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并给临床提供更多病变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特征与影像学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骨穿和(或)病检证实的20例多发性骨髓瘤的X线、CT及MRI的影像诊断学及临床特点。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骨痛、贫血、乏力、发热、肝脾肿大和浅表淋巴结肿大等;脊椎CT检查100%显示有骨质破坏;脊椎MRI检查100%提示有信号改变,多数病变呈长T1、T2信号。结论MRI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骨髓内侵润敏感,对早期疑似病例在X线平片检查的基础上做MRI检查,可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像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膝关节激素性骨梗死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因大量应用激素引发膝关节骨梗死的MRI表现。结果5例共发现23个病灶:股骨下端14个,胫骨上端9个。MRI表现:6个病灶边缘表现出"单环征";4个病灶边缘表现出"三环征",其中7个病灶呈"地图样"。结论激素性骨梗死为多发病灶,且MRI表现有特点,MRI检查可以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葛湛  谢长浓  潘恒  吴永峻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2):3031-3032
目的探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X线、cT及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pPNETs患者的X线平片、螺旋CT及MRI表现,其中12例子X线平片检查,11例子cT检查,5例予MRI检查。结果发生在软组织的pPNETs共8例,X线及cT表现为分界不清的等或低密度软组织肿块,部分肿瘤破坏相邻骨质;MRI表现为软组织内边界不清的较大肿块,其内信号不均匀,相邻骨皮质及部分骨髓腔为软组织影替代;肿块均有不同程度的不均匀强化。发生在骨的pPNETs6例,X线及CT表现为范围较大的溶骨性骨质破坏,破坏骨的周围伴有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病灶在T1WI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中等或高信号肿块,不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结论pPNETs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X线平片、CT与MRI检查有助于术前了解病变的性质、范围、分期等,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分期及早期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的分期及早期影像学诊断.方法 86例双侧股骨头行X线平片、CT及低场MRI检查,对其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期对照.结果 全部患者X线平片诊断早期ANFH共126个部位,其中Ⅰ期占58个,x线表现为骨质疏松及骨硬化,Ⅱ期68个,表现为骨硬化和囊状低落度区.CT发现早期ANFH 76例共108个部位,其中I期占44个,表现为组成骨小梁星芒结构消失,骨质疏松变和骨硬化,Ⅱ期34个.表现为囊状低密度区及骨硬化,Ⅲ期30个,以新月征为特点.低场MRI仅发现68例98个部位,Ⅰ期45个,表现为斑,T1WI低或高信号,Ⅱ期33个,表现为T1WI及长TE梯度回波(GRL)序列呈不规则低等高信号.Ⅲ期20个,在T1WI及GRL序列呈片状低信号,并可见高信号环绕.三者比较差异较大,意义显著.结论 CT及低场MRI可早期显示ANFH病变,而低场MRI对ANFH的敏感性及诊断价值高于X线平片及CT.  相似文献   

11.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宇 《中国医药指南》2011,9(4):110-111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及MRI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4例FNH的CT和MRI影像表现并进行总结。结果 24例均为单发,病灶直径2.2~6.9cm,平均4.8cm。CT检查15例,平扫均为低密度,12例病灶中心见星芒状更低密度中央瘢痕。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均明显强化,中央瘢痕无强化。8例病灶中央或周边可见迂曲增粗血管。静脉期病灶密度迅速减低,但仍维持较高密度。平衡期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4例中央瘢痕延迟扫描呈延迟强化。MRI检查9例,平扫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4例可见中央瘢痕,呈条状长T1长T2信号。MRI病灶动态强化方式与CT相似。1例中央瘢痕呈延迟强化。结论 CT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能显示FNH的典型征象,可提高诊断准确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PBMFH)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原发性BMFH的X线片、CT、MRI表现,总结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7例BMFH中,位于长骨4例,扁骨及不规则骨3例,X线、CT表现为溶骨性骨破坏,其中5例呈地图样、虫蚀样,2例呈无结构的溶骨性破坏,5例骨皮质中断,4例骨髓内软组织肿块,纵径大于横径,密度与周围肌肉相仿,髓外软组织肿块,范围大于溶骨病变,软组织块内均未见钙化,2例骨鞘完整,5例不完整。MRI表现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的骨质破坏区,其软组织肿块T1呈稍低信号,T2呈不均匀高信号影,压脂序列呈高信号影,周围大片状软组织水肿。结论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X线、CT和MRI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若中年人出现单发长骨骨内不规则骨质破坏且软组织肿块大于骨质破坏区,骨膜反应不明显但大范围水肿时应考虑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浆细胞骨髓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浆细胞骨髓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13例患者摄有X射线片,9例行CT检查,6例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15例浆细胞骨髓瘤中3例仅表现骨质疏松(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纤细皮质变薄),其中1例腰椎多发性骨髓瘤X射线片未发现异常,在CT扫描时见骨质疏松,其余12例均见骨质破坏,穿凿样骨质破坏见于颅骨、骨盆等扁骨,2例肋骨见皂泡样骨质破坏,其余部位骨质破坏表现为虫噬样。6例脊椎MRI均示病变呈长T1、长T2信号。结论X射线对浆细胞骨髓瘤的检查有重要作用,CT对该病的骨质破坏、软组织侵犯等观察优于X射线;MRI对浆细胞骨髓瘤侵犯性破坏所致的早期骨质改变.以及发现骨髓的早期侵犯优于X射线和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评估影像学检查在症状性脊柱血管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脊柱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其中23例行CT检查,20例行MRI检查。结果 CT可见网眼状影像中夹杂着低密度脂肪,部分呈典型"栅栏样"改变。在MRI上病灶呈T1WI低信号/T2WI等信号5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7例,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5例,T1WI低信号/T2WI低信号2例,T1WI高低混杂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1例。在T2WI上随TE的延长,血管瘤体信号逐渐增高变亮。结论症状性脊柱血管瘤的CT、MRI均有特征性表现。但是,MRI显示范围广,软组织分辨率高,对血管瘤侵袭性的诊断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5.
非骨化性纤维瘤13例影像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X线平片、CT扫描在诊断非骨化纤维瘤中的作用,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0岁发病最多(占61.53%),多发生于膝关节附近、股骨及胫骨干骺区。X线表现分为两型:皮质型8例,髓腔型5例。CT特征表现为:①局部骨皮质破坏;②病灶内细而短的骨嵴;③病灶近髓腔侧有细的硬化线。结论X线平片结合CT检查可提高NOF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和MRI表现及鉴别要点,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患者的CT和MRI表现,CT检查12例,MRI检查10例,6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CT检查12例,平扫9例病灶呈均匀略低密度,其中8例中央可见更低密度,3例病灶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显著强化,中央瘢痕呈低密度,门脉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8例病灶的中央瘢痕延时强化呈高密度。MRI检查10例,平扫病灶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稍高或等信号;增强扫描FNH病灶在动脉期快速均匀强化呈高信号,而中央瘢痕呈低信号,门脉期及延迟期肿瘤实质部分强化程度下降,8例病灶中央瘢痕延迟强化。结论CT和MRI对FNH诊断具有特征性,二者结合能提高对FNH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卵泡膜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降低影像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卵泡膜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结果 15例病灶均为单侧性肿块,其中呈类圆形、椭圆形10例,呈不规则状、生姜状5例。肿瘤直径范围4~12 cm,平均6.4 cm,15例边缘均较清晰。信号或密度均匀9例,不均匀6例。11例行MRI检查,T2WI序列呈等或稍低信号7例,明显低信号1例,3例T2WI序列伴不同程度高信号,T1WI序列均呈等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9例病灶呈不均匀性轻度强化,延时扫描强化程度稍有增加,2例病灶强化不明显。病灶伴有盆腔积液8例,均未见伴有盆腔淋巴结肿大。结论卵泡膜细胞瘤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及MRI综合影像分析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长骨中段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平片、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骨中段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平片、CT、MRI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长骨中段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X线平片11例,CT 10例,MRI 6例。结果11例中多数患者有局限性疼痛,肿胀、压痛,影像检查均为长骨中段的溶骨性破坏,沿骨髓腔纵向发展,骨干膨胀变粗,有骨膜反应,骨皮质变薄或穿破,可形成软组织肿块。结论X线平片具有一定特征性,是诊断本病的首选和主要方法,结合CT、MRI能够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腮腺脉管瘤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2例腮腺脉管瘤影像学表现。结果右侧腮腺1例,CT表现数个相邻的大小不一结节样密度增高影,部分密度较低,部分略呈分隔状改变,增强扫描部分轻度稍不均匀强化。左侧腮腺1例,MRI表现类圆形囊实性病灶,实质部分呈等T1、稍长或长T2信号,囊腔呈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实质部分不均匀明显强化,囊腔未见强化,部分边界及周围间隙模糊。结论 CT、MRI检查能很好地显示病灶的范围及其与邻近周围结构的关系,增强扫描显示病变强化特点,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认识及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0.
股骨颈疝窝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颈疝窝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6例经病理证实或具有典型影像学表现的股骨颈疝窝影像资料。6例病人中,男5例,女1例,年龄30~62岁。全部病例均有髋关节X线平片和CT的完整影像资料,3例进行了MRL检查。结果 6例共7个病灶,均位于股骨头基底和股骨颈前外侧皮质下,最大径线均〈10mm,可呈圆形或卵圆形。X线平片上表现为伴有清晰薄层硬化缘的环形(囊状)透亮区,CT上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皮质下局灶性骨质缺损,周围见薄层硬化带环绕、边缘锐利,5个较大病灶在病灶层面或上下相邻层面上前方显示皮质与病灶相通的局部裂隙样缺损。MBI检查3例病灶在T1WI上均呈低信号,在T2WI上2例呈均匀高信号,1例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结论股骨头疝窝位于股骨头基底和股骨颈近端前皮质下,多伴有清晰锐利的薄层硬化缘。局部皮质与病灶相连的裂隙样缺损,是诊断股骨颈疝窝较为特异的征象。X线平片对股骨头疝窝具有初步诊断价值;依据典型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对股骨头疝窝多可以作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