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青龙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之手 ,由麻黄、芍药、五味子、干姜、炙干草、细辛、桂枝、半夏组成。是为外感风寒 ,内停水饮的病证而设。主治恶寒发热 ,不渴 ,无汗浮肿 ,身体痛重 ,胸痞 ,干呕 ,咳喘 ,脉浮等。剖析此方组成实为麻黄汤和桂枝汤合方去杏仁 ,改辛温解表的生姜为辛热温阳化饮的干姜 ,再加入祛邪散寒止痛、通窍化饮的细辛及燥湿化痰的半夏 ,从而增强温阳化饮之力 ,因辛燥之品易伤肺气、耗津液 ,故配五味子以敛肺气 ,防伤津液为佐制之用 ,此方既能在外调和营卫 ,解肌发汗祛邪 ,在内能温阳化气行水 ,却为外解风寒 ,内除水饮之良方。在临床…  相似文献   

2.
1.喘咳 1.1.外感喘咳 证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口不渴,咳嗽痰白而稀,或多泡沫,或喘甚,或浮肿,舌淡红苔白润,脉浮紧。方用小青龙汤:麻黄、白芍、细辛、干姜、桂枝、五味子、半夏、炙甘草各9克。水煎取汗约200ml,分2—3次温服。 按 小青龙汤为仲景治疗外寒内饮的大方,偏走太阴少阴,通内达外,外散内化,方中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并善温通,辛、姜、五味温化寒饮,共为君药;桂枝辛散温通又能化饮,半夏苦降,化痰饮力胜,协助主药而为臣;白芍酸敛以防麻、桂、辛发散太过,兼能缓急,甘草温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九味合用则散寒平喘温化痰饮,走而不守,散而不过。  相似文献   

3.
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运用麻黄的主要条款归为11个类型,来探讨麻黄的用药法度。六淫之邪多从肌表而入,肺主肌表,其病机总以肺失宣肃为主导,治疗大法当开腠以散之,开腠非辛温难达。麻黄辛温,性轻扬,主入肺经,为解表要药。故凡肌表壅遏之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选用麻黄。在组方中麻黄无论或主或从,总不离发表启腠之功,正中表证病机。同时结合现代医学临床,拓宽麻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中药歌诀     
第一章解裘药〔概说歌诀〕解表药物治表证,风寒风温辨分明;风寒辛温来解表,风热辛凉解表用。一、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九辛温,麻黄桂枝与细辛;荆芥防风紫苏配,白芷生姜同(艹告)本。二、辛凉解表药发散风温九辛凉,桑菊薄荷与牛蒡;葛根升麻与紫胡,蔓荆蝉衣不一样。  相似文献   

5.
对药指相反相成的两味性质和功能不同的药物参合后可起到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相互为用之功效。换句话讲,二药相合,即起到拮抗作用,又起到协同作用,其目的更加切合病情,提高疗效。1 寒热并用黄连——肉桂:出自《韩氏医通》交泰丸。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肉桂辛热,温营血,通血脉,散寒凝。黄连泻心火为主,肉桂温肾为主,二药配合,一寒一热,寒热并用,相辅相成,有泻南补北,交通心肾之作用,故可治心肾不交而引起的失眠。麻黄——黄苓;二药配伍,出自《摄生众妙方》定喘汤。麻黄辛温气薄,中空外达,善行肌表卫分,开腠理散寒邪,开玄…  相似文献   

6.
桂枝汤源于仲景《伤寒论》,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用 ,用治伤寒太阳表虚证。桂枝汤是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所组成。方中桂枝辛甘性温 ,具有解肌发表、温经通阳的作用 ,以散肌表之风寒、温固卫分为君药 ;芍药酸苦微寒 ,敛阴和营 ,通调血脉 ,以补营阴为臣药 ,君臣相配 ,散中有收 ,开合相宜 ,相须为用。桂枝治卫、芍药治营 ,共同具有调和营卫功用。生姜辛温发散 ,助桂枝解表 ,并有和胃止呕之功 ;大枣甘平滋脾生津 ,助芍药和营 ,姜枣相伍为补脾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 ,与大枣相配有益气和中、安内攘外之功 …  相似文献   

7.
桂枝汤为张仲景《伤寒论》中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第一方。用桂枝辛温通阳以治卫,芍药苦酸益阴以治营,生姜辛温以散寒邪,草枣甘温以扶中气。桂枝合生姜有祛风散寒之力,桂枝合草枣有解表固表之功。芍药合桂枝调和营卫,配甘草则滋阴养液。总之,凡营卫不和,外感风邪表虚等证,本方皆能治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内经》“发表不远热”的角度将《伤寒杂病论》中运用麻黄的主要条款归纳为十一个类型。即:解表散寒、解表清热、解表行水、解表退黄、解表蠲痹、解表温里、发越郁阳、解表止痉、解表止利、解表止痒、解表涤饮。肺主肌表,六淫之邪袭居肌表引起的多种病变,其病机总以肺失宣肃为主导,治疗大法当开腠以散之,开腠非辛温药难达。麻黄辛温,质地轻扬,主入肺经,为解表要药。故凡肌表遇之证,毋受寒热虚实之疆界,皆可选用麻黄。在组方中麻黄或为主或为从,总不脱却发表启腠之用,正中表证病机。同时结合现代医学临床,拓宽麻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中药麻黄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状水灌木草麻黄或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本品辛微苦、温,故能入肺、膀胱经,它在临床上的主要功能介绍如下。1 发汗解表 由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紧等,属表实证。麻黄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即除。此时应用麻黄汤,药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麻黄为君药,能发越人体之阳气,如果单用麻黄发汗还不行,要解卫气之邪,结合用温经散寒、透营卫的桂枝为臣药,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之功,因此麻黄得桂枝、一发…  相似文献   

10.
麻黄,是辛温解表药.具有发汗、平喘与利尿之功能.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三十多方应用麻黄,其作用,因配伍不同,而有祛风湿,散水邪,宣肺气与开腠发汗等区别. 1 开腠发汗麻黄与桂枝相配.主要用于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肌腠闭塞,太阳经输不利,临床以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身体骨节疼痛,  相似文献   

11.
桂枝一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其辛温宣散,味甘性温而助阳化气,主入肺、心、脾、肾四经。外能发散表邪,内能温通血脉,兼可助阳化气,实为临床之要药。但应用之精妙应首推张仲景。《伤寒论》所载的113首方剂中,就有37首方剂用到桂枝。余仅就以下几个方面浅析之,不妥之处,望同道们指正。一、发汗解表,宣散表邪桂枝辛散温通,可外行于肌表而奏发汗祛邪之功,(现代药理学也证明,桂枝具有发汗、抑菌的药理作用),或桂枝与其它药相伍,增强发汗作用且兼清里邪。如麻黄汤,桂枝与麻黄相伍,可治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等症;大青龙汤桂枝与石膏相伍,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小青龙汤桂枝与干姜相伍,治疗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诸如此类,枚不胜举。二、调和营血,益阴和阳  相似文献   

12.
“桂枝汤”为张仲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中风表虚症的主方,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或鼻呜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是中医辛温解表之代表方。中医历来有“无汗不用桂枝”之说,即指“桂枝汤”而言,而非指中药桂枝电。笔者经过实践得知:治疗冬春季感冒,只要根据中医传统理论,运用现代中药抗病毒药研究成果,恰当地配伍其它中药,充分发挥中药之间的协同或制约作用,就能扬长避短,实现你的治疗意图。  相似文献   

13.
从用法用量、主治病症及配伍应用等3个方面,考察来源于《伤寒杂病论》的经方中桂枝的应用规律。提出:①含桂枝经方的主治病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疼痛",病位涉及腹、腰、心、咽等处,疼痛特点有大实痛、悬痛、掣痛、刺痛等。治疗疼痛常与芍药等量配伍,若疼痛剧烈则芍药加倍,伴见"虚羸"再配伍胶饴、大枣、甘草等甘缓补益之品;②含桂枝经方的主治病症中"悸"的病机与病位相关,"心(中)悸"的病机多为正气不足;"心下悸""脐下悸"的病机多为水气上冲,治疗时常配伍茯苓以降气散饮;③含桂枝经方的主治病症中"小便不利"的病位有在表在里之别,邪郁在表,可通过"发汗而解";病位在里、半表半里或表里皆有时,常配伍干姜、细辛、附子等辛温之药,通过调节气化功能而解;④桂枝—茯苓—白术为治疗三焦饮停的基本组合;⑤桂枝与麻黄比例不同则主治病位亦不同,麻黄的剂量大于桂枝时,主治病位偏表;桂枝的剂量大于麻黄,主治病位偏里。  相似文献   

14.
1麻黄汤类案例《医宗金鉴》说:“名曰麻黄汤者,君以麻黄也。麻黄性温,味辛而苦,其用在迅升;桂枝性温,味辛而甘,其能在固表。证属有余,故主以麻黄必胜之算也;监以桂枝,制节之师也。杏仁之苦温,佐麻黄逐邪而降逆;甘草之甘平,佐桂枝和内而拒外。欲入于胃,行气于元府,输精于皮毛,斯毛脉含精,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必尽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热顿解,不须啜粥而借汗于谷也。必须煮掠去上沫者,恐令人烦,以其轻浮之气,过于引气上逆也。其不用姜、枣者,此生姜之性横散于肌,碍麻黄之迅升;大枣之性泥滞于膈,碍杏仁之速降。此欲急于直达,少缓则不迅,横散则不…  相似文献   

15.
桂枝汤为汉代名医张仲景所创.见<伤寒论>(公元219年).桂枝汤为解肌祛邪,调和营卫而设.桂枝辛温,能宣通卫阳,祛风散寒,驱邪于外.芍药酸苦微寒,能敛阴液和营于内.生姜辛温宣散,降逆止呕.炙草大枣益气调中.桂枝配合芍药,桂枝温通卫阳,芍药敛阴和营两药一散一收,一刚一柔,余合各自的特长而产生以调和营卫为主的作用.桂枝配炙草,甘温补虚,辛甘化阳,有扶心阳,生心液利血气、平动悸的作用.芍药配炙草,能敛阴和营,调中舒挛,有缓急止痛之功.凡见发热、恶风寒、头痛、汗出、脉浮曩等证,不论内伤外感均可使用本方.凡脉证不变,不论谈治失治与否,均可用之.  相似文献   

16.
一是讲清概念,按类别总体讲解。 即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结合药性理论讲清概念,按类别总体讲解。如以解表药为例:凡是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均为解表药,或叫发表药。即凡是能解除表邪的药物,都可称为解表药,如麻黄、桂枝、薄荷、苏叶等。而性味辛温以发散风寒之邪为主的,又称辛温解表药,主治风寒表证,如麻黄、桂枝、苏叶等即是;性味辛凉,以发散风热为主的,又称辛凉解表药,主治风热表证,如薄荷,菊花,牛蒡子等。且解表药都具有辛散清扬之性,能促使病人发汗或微汗,使表邪以从而解,即“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  相似文献   

17.
小青龙汤     
<正>本方为辛温解表剂,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因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应以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视病人体质强弱酌定剂量。方药组成:麻黄(去节)9克,芍药15克,细辛3克,干姜9克,甘草(炙)9克,桂枝(去皮)9克,五味子6克,半夏(洗)9克。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相似文献   

18.
<正>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伤寒来苏集》述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原方本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方中桂枝解肌发表;芍药益阴敛营,共调营卫,相须为用;生姜温通卫阳,助桂枝解肌散邪;大枣益气和中;炙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且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共奏"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用"之功[1]。因此,临床上桂枝汤加减广泛的  相似文献   

19.
麻黄轻、发汗 【原文】辛温微苦(僧继洪曰:中牟产麻黄地,冬不积雪,性热,故过服泄真气)。入足太阳(膀胱),兼走手少阴、阳明(心、大肠),而为肺家专药。能发汗解肌,去营中寒邪、卫中风热,调血脉,通九窍,开毛孔。治中风伤寒(中犹伤也),头痛温疟,咳逆上气(风寒郁于肺经。经曰:谐气(月贲)郁,皆属于肺),痰哮气喘哮证宜泻肺,虽用麻黄而不出汗,本草未载),赤黑斑毒(胃热一日斑证,表虚不得再  相似文献   

20.
温病的常用治法中往往出现滥用误用之弊。作者在教学中临床中体会到其中最常用的5种方法亦是此种弊端最易发生之处,故当慎之。1 慎辛温发汗温病作为外感之疾,邪自外来,初起在表,表证宜汗;汗非辛温不发,故传统方法外感初起辛温发汗。虽然清代温病大家力辟此流弊,但在临床实际仍蹈覆辙。首先温病的常规疗法可汗而不可辛温。因为温为阳邪,阳胜则阴伤;汗为阴液之一,发汗徒损已伤之阴,不解侵入之邪。故作为外感病邪初起的经典方麻黄、桂枝之类绝不可轻用于温病初起。其次温邪在表,解之必以辛凉为则,要做到:(1)分病邪、季节不同有辛散凉泄解表,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