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膀胱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尿潴留、尿路感染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甚至是引起截瘫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加强脊髓损伤后膀胱的康复护理的目的就是预防泌尿系统并发症,保护肾脏与膀胱的功能,促进患者排尿功能的恢复。1病因外伤、血管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和医源性损伤等多种病因均可导致脊髓受损[2]。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膀胱冲洗治疗膀胱内血块堵塞尿潴留的疗效。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0年5月门急诊及住院中因膀胱内血块堵塞导致尿潴留42例患者,采用膀胱冲洗或膀胱镜辅助冲洗清除膀胱内血块等处理。结果40例患者处理后顺利清除血块,尿潴留得到缓解,2例因全身情况差、出血严重而转至上级医院治疗。结论采用正确的膀胱冲洗方法辅以膀胱镜能有效清除膀胱内血块,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适宜在社区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影响。方法纳入临床确诊的脊髓损伤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对象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叩击法排尿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24小时排尿次数、留置导尿时间、膀胱恢复情况(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住院天数、生活质量评分、感觉评分的差异。结果(1)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5.0%,而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明显升高,其有效率为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2)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留置导尿时间、尿路感染发生率、膀胱残余尿量、24小时排尿次数均降低,而膀胱容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与对照组比较,观察者住院天数明显下降,而生活质量评分、感觉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早期膀胱功能训练可有效促进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间歇导尿术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47例,随机分为两组,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4例,实验组24例,两组均参照临床指南,使用敏感抗生素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使用加压排尿的方法,实验组使用间歇导尿术,治疗时间为两周。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容量、排尿后残余尿量以及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膀胱容量、排尿后残余尿量以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均有所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膀胱容量(401.9±29.3ml)明显高于对照组(350.3±26.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排尿后残余尿量(48.2±6.3ml)明显低于对照组(117.5±9.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尿路感染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导尿术能够明显增大膀胱容量、减少尿潴留,对于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恢复膀胱功能、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具有很好的疗效,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神经源性膀胱患者40例,时间为2014年8月-2017年8月,其均为脊髓损伤所致,根据其就诊时间的差异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康复护理,观察组则实施针灸与康复护理联合干预,对比2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恢复情况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神经性膀胱患者干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干预后的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均较干预前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接受针灸与康复护理联合干预,可更好促进其疾病的恢复,将膀胱残余尿量减少,对其膀胱功能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用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4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2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细菌计数、膀胱容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残余尿量、细菌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膀胱容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有效促进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减少尿路感染,改善预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寻求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中医特色护理及家庭护理的可行性方法,以降低医疗及护理成本,避免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储留患者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观察组采取中医特色护理结合自我间歇性导尿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同时进行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测定、实验室尿沉渣测定以及细菌计数评价。出院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出院后指导,以世界卫生组织(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评分为基础,自制评分量表。从两组患者出院后生存质量及常见并发症发病率的角度,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对照组采取常规留置尿管护理,出院后进行常规护理教育。结果两组患者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h尿沉渣检查、细菌计数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WBC数量、细菌计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显示,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中医特色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重建十分有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择脊髓损伤伴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伤后4周给予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和对照组(伤后8周给予膀胱功能康复训练),观察排尿功能指标,检测血清中神经细胞因子含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出现初始尿意和强烈尿意时的膀胱容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3,t=6.352,t=7.214,t=6.896,t=6.752;P<0.05);血清NGF、NTF及BDNF含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1,t=5.273,t=8.832;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膀胱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神经源性膀胱(NB)是脊髓损伤(SCI)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导致不同程度的排尿功能障碍,膀胱功能障碍所导致的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膀胱功能训练是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的重点。本文归纳了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常用的康复手段,以期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参考,进一步完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方法:入组开始-结束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对照组39例患者,研究组39例患者,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而研究组患者,则接受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对比其观察指标:膀胱功能、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膀胱功能、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该研究结果证实了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自我改良膀胱冲洗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和分组研究的方式,从2019年2月-2020年2月这一时间段进行抽样,抽样对象为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抽选数目为57例,将抽选到的患者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7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为对照组,30例患者接受自...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元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综合康复方法及效果。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50例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元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综合康复方法及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采用综合康复方法,患者的各项身体功能均已恢复,且效果明显。完全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容量、尿液残余量分别为(274.2±177;121.3)ml、(99.4±177;43.2)ml,留置导尿管时间为(155.2±177;112.4)d;不完全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容量、尿液残余量分别为(421.2±177;66.9)ml、(38.3±177;13.2)ml,留置导尿管时间为(41.4±177;3.6)d。结论: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元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实施综合康复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改善膀胱功能障碍,提高临床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Brindley膀胱刺激器及其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疗效。Brindley膀胱刺激器由植入部分和体外部分组成。Brindley技术可以使病人自主控制排尿,解除膀胱痉挛使膀胱容量扩大,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减少,输尿管上段扩张恢复,大便时间比手术前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李丽 《现代保健》2010,(24):54-55
目的 探讨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对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同期采用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患者93例,其中43例行膀胱剥离面荷包缝合术,术后留置尿管7 d作为对照组;50例行膀胱剥离面荷包缝合术,术后留置尿管14 d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术后尿潴留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术后留置尿管14 d可明显减少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神经性尿潴留(BRU)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通过对1例糖尿病神经性尿潴留患者进行艾灸、电针、中药治疗配合膀胱功能训练、防尿路感染、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等护理后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甲钴胺联合依托比利治疗糖尿病神经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23例诊断明确的糖尿病神经性膀胱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给予甲钴胺联合依托比利治疗4周,经超声测定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结果 23例患者中有15例有效,5例无效,3例能自行排尿,但排尿不尽.结论 临床应用甲钴胺联合依托比利治疗糖尿病神经性膀胱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王群华 《工企医刊》2005,18(6):48-49
脊髓损伤(Spinal coad injury,SCI)是一种较常见的严重致残病变,大多数有膀胱功能障碍和反复的泌尿系感染。而泌尿系统功能障碍引发的肾功能衰竭是导致严重脊髓损伤患者晚期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因此,控制或消除泌尿系感染,建立自主性排尿节律,降低膀胱内压,防止膀胱-输尿管反流,保护肾脏功能是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最终目的。我科自2002年10月至2005年3月,共收治SCI病人伴有神经源性膀胱50余例,在护理人员精心的康复护理下,至今无一例患者导致肾功能障碍,且38例患者经治疗后拔除了尿管,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析水柱法膀胱容量压力测定技术应用于神经源性膀胱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接收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选择80例参加研究,随机分成参考组与试验组,每组40例.参考组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试验组进行水柱法膀胱容量压力测定,对比两组患者排尿情况及各生化指标水平.结果 在排尿情况中,...  相似文献   

19.
来红淼 《药物与人》2014,(6):306-306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早期康复训练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随机选取我院康复中心自2012年5月--2013年3月一年以来收治的58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膀胱功能早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尿路感染率(6.90%)明显低于对照组(17.24%),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1,P〈0.05);观察组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520,P〈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采用膀胱功能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恢复脊髓功能恢复和排尿功能,减少排尿次数及尿路感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下膀胱修补在妇科手术膀胱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40例膀胱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腹腔镜下行膀胱修补术,对照组患者传统开腹下行膀胱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5天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情况及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手术后肛门排气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膀胱修补术后第5天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较对照组患者短,同时观察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膀胱修补术治疗妇科手术膀胱损伤患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同时满足患者及家属审美要求,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