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收集我院1980年至1986年间25例病毒性肝炎并发败血症(血培养阳性)病例,结合文献分析如下。一、诊断依据(一)、病毒性肝炎;按照1984年南宁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诊断标准。25例中,急性黄疸型肝炎(合并再障)1例(4%);重型肝炎9例(36%);慢活肝、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以下简称晚期肝硬化)14例(56%);婴儿肝炎综合征1例(4%)。(二)、败血症:①发热、畏寒、寒战;②出血点、淤点(斑);③、迁延性损害;④感染性休克;⑤周围血 WBC 计数升  相似文献   

2.
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包括肝炎肝硬变,常有糖代谢异常,临床可表现为低血糖及糖尿病.本文着重探讨后者的发病机理及处理原则. 肝炎并发糖尿病:以慢肝、肝硬变为主,我们曾对51例慢肝患者作有关检查,证实5例并发糖尿病,发生率为5/51例(9.8%)另有报导在急肝13例及慢肝22例中均无糖尿病,而肝硬变20例中2例(10%)有糖尿病。Josepb等谓慢肝的糖尿病发生率为11~13%。根据血浆胰  相似文献   

3.
1998 - 0 6~ 1999- 12我们收治肝炎肝硬变患者 30 6例 ,诊断为肝硬变并发低钠血症者 12 2例 ,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0 6例肝炎肝硬变诊断符合 1995 - 0 5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 ] ,乙型肝炎后肝硬变 2 99例 ,丙型肝炎后肝硬变 5例 ,乙型合并丙型肝炎后肝硬变 2例 ;代偿期肝硬变 10 8例 ,失代偿期肝硬变 198例。化验血 Na <135 mmol/ L者 12 2例 ,代偿期 15例 ,失代偿期 10 7例 ,诊断为肝硬变并发低钠血症 ,男 91例 ,女31例 ,年龄 16岁~ 74岁 ,平均 42 .3岁。1.2 低…  相似文献   

4.
伤寒、副伤寒患者并发肝脏肿大及肝功能异常或肝组织学改变者称为伤寒性肝炎 [1 ]。此病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 ,故诊断上易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相混淆。为了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将本院 1991- 0 1~ 1999- 12诊治的伤寒性肝炎 36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1有伤寒的临床表现伴有肝脏肿大及肝功能异常 ;2血肥达氏反应阳性 ;3血培养或骨髓培养有伤寒杆菌生长 ;4既往无肝炎史 ,近期未服对肝脏有明显损害的药物 ,且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学均阴性。1.2 一般资料 本组男 2 8例 ,女 8例。年龄 16~ 6 0岁 ,30岁以下 2 8例。…  相似文献   

5.
对9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阳性和HBeAg/Anti-HBe系统的同期检测结果对比研究表明HBV-DNA(+),HBeAg(+)/Anti-HBe(一)在急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中分别占75.8%,69.2%,而HBV-DN A(+),HBeAg-/Anti-HBe(+)在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变患者血清中所占比例为60.9%,60.0%.血清中HBV-DNA和HBeAg/Anti-HBe两者密切相关,提示二者均反映病毒感染和复制.部分Anti-HBe阳性患者并不表明病毒复制中止和没有传染性.血清HBeAg和HBV-DNA皆阳性多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血清Anti-HBe与HBV-DNA同时阳性则多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变患者.  相似文献   

6.
巨立中  耿秀萍  聂庆平 《临床荟萃》2001,16(18):835-836
重型肝炎由于肝脏结构紊乱及免疫功能低下 ,易并发各种感染 ,尤其是原发性腹膜炎 ,且发生后临床表现差异大 ,了解其特点 ,对指导治疗有重要的意义。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本组 2 40例 ,其中急性重型肝炎 3例( 1.2 5 % ) ,亚急性重型肝炎 13例 ( 5 .42 % ) ,慢性重型肝炎 2 2 4例 ( 93.33% )。诊断均符合 1995年 5月北京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重型肝炎并发原发性腹膜炎 6 5例 ,其中男6 1例 ,女 4例 ,年龄 15~ 70岁。临床特点 :不规则发热 5 1例( 78.46 % ) ,腹痛或腹部压痛 31例 ( 4 7.6 9% ) ,腹水急剧增加或顽固不退 6 …  相似文献   

7.
真菌性败血症的病因及耐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 ,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由于早期诊断困难 ,病死率已高达 4 1% [1] ,为了解我院真菌性败血症现状 ,我们将血培养阳性并经鉴定为真菌的患者进行病因分析并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一、材料与方法1.标本来源 :1999~ 2 0 0 2年从我院住院患者血液中共检出 36株酵母菌 ,其中晚期癌肿、坏死性胰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伴急性发作各 4例 ,白血病 1例 ,肝炎后肝硬化、冠心病并发重度心衰、帕金森症伴脑大面积梗死、颅脑外伤昏迷各 3例 ,总计 2 5例。2 .仪器 :BACTEC 92 10血培养仪系美国BD公司、VIT…  相似文献   

8.
胆道感染胆道感染(胆管炎、胆囊炎)是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969)报告155例病毒性肝炎中并发胆道感染者占49.7%(其中胆管炎42.6%,胆囊炎32.3%,两者兼有者25.1%);(1957)报告慢性病毒性肝炎300例中,并发胆囊胆管炎者61例(20.3%);Pintordo(1961)  相似文献   

9.
59例病毒性肝炎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国丽  苏慧勇  尹光芝 《临床荟萃》2002,17(23):1376-1376
我科自 1992~ 2 0 0 1年 4月共收治病毒性肝炎 2 35 6例 ,经抢救治疗无效死亡 5 9例 (除外病情加重自动出院 74例 )。为探讨病毒性肝炎的死亡原因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5 9例病毒性肝炎死亡病例中 ,男 4 5例 ,女14例。最小年龄 1岁 ,最大年龄 74岁 ,平均年龄 (37.8± 5 .8)岁。病程最短 5天 ,最长 4 0年。按 2 0 0 0年西安传染病学会修订的诊断标准 [1 ] ,重型肝炎 4 3例 (72 .9% ) ,其中急性重型肝炎 3例 (5 .1% ) ,亚急性重型肝炎 12例 (2 0 .3% ) ,慢性重型肝炎 2 8例 (47.5 % ) (包括肝硬化基础 7例 ) ,肝炎肝硬化 1…  相似文献   

10.
坏死后性肝硬变是肝硬变的一种独特临床病理类型,最常由乙型病毒性肝炎演变而成。据美国统计材料,25%的坏死后性肝硬变有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史。国内综合报告(1959)传染性肝炎转变为肝硬变者占2.4~8.6%。虽然肝炎后性肝硬变可表现为门脉性  相似文献   

11.
周俊英  甄真  张淑环  刘金星 《临床荟萃》2004,19(18):1024-1025
目的 研究血清胆碱酯酶 (CHE)、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与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病情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酶速率法和比浊法测定 16 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 (轻度、中度、重度 )、肝炎肝硬化患者血CHE和PTA ,其中 2 3例行肝穿病理诊断。结果 急性病毒性肝炎组CHE和PTA下降率分别为 0 .0 0 %和8.82 % ,急性病毒性肝炎组、慢性病毒性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中CHE和PTA依次降低 (P <0 .0 1) ,且二者之间相关系数为 0 .75 2 (P <0 .0 1) ;12例血清CHE低于 1kU/L和PTA低于 2 0 %的肝硬化患者中 10例死亡 ,病死率为83.33% ,明显增高 (P<0 .0 1)。结论 血清CHE和PTA不能作为急性肝损伤指标 ,却是反映肝脏疾病慢性化、肝脏储备功能和再生功能的良好指标 ,与病情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酶循环法对15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300例正常对照进行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正常对照组TBA为11.45±8.56umol/L.病毒性肝炎组急性期(或活动期)的TBA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P<0.01),各组中急性期(或活动)与恢复期相比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1);在恢复期组中,慢性肝炎中度及肝硬变组与急性黄疸期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血清TBA的含量与病毒性肝炎的病变相关,对肝炎的诊断、预后判断及辅助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B型超声检查胆囊壁增厚,通常被认为是诊断急性胆囊炎的重要依据。1988年我们利用B型超声图象对143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做了胆囊壁厚度的测量,发现此类肝病患者胆囊壁也有不同程度增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病例来源与方法:所用仪器为日本Aloka SSD-256型实时灰阶电子超声显像仪。病例来源为1988年我院附属医院肝炎门诊诊断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变患者,其中急性肝炎71例、慢性迁延性肝炎(CPH)22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20例、肝硬变20例、肝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肝炎甲胎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清甲胎蛋白 (AFP)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 (PHC)常用的检测指标 ,但其增高也可见于急、慢性肝病患者 ,本文对 8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进行检测 ,就其临床意义作一探讨。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校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患者 89例 ,其中男 72例 ,女 17例 ,年龄 19~ 5 5岁 ,均按199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诊断分型标准进行分型 :急性肝炎 2 5例、慢性重症肝炎 4 4例、肝炎后肝硬化 2 0例 ,经检测病毒血清学为乙型肝炎 ,无其他肝炎病毒混合感染。经治疗 ,好转 78例 ,好转率 87.6 % ;恶化 11例 ,恶化率 12 .4 %。1 2 检…  相似文献   

15.
我院 1 995年收治病毒性肝炎患者共计 2 539例 ,其中合并糖尿病者 89例 ,现据其临床特点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89例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者中 ,男62例 ,女 2 7例 ,年龄 2 4~ 74岁 ,平均 39.5岁 ,所有病例均按 1 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及WHO 1 985年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1 .2 临床特点  2 53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急性肝炎1 4 50例合并糖尿病者 34例 ,占 2 .34 % ;慢性肝炎 70 4例中合并糖尿病者 2 3例 ,占 3.2 7% ;肝炎后肝硬化 385例中合并糖尿病者 32例 ,占 8.60 %。所有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ANA、SMA、AMA)和类风湿因子(RF)与不明原因肝炎及病毒性肝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浊度法与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分别检测不同类型肝炎患者血清中RF与ANA、SMA、AMA4种自身抗体.结果RF在不明原因肝炎组和病毒性肝炎组(以下依序称两组)阳性率分别为32%、63%,二者比较差异显著(χ2=6.63,P<0.01);自身抗体在两组的阳性率分别为31%、10%,两者差异显著(χ2=13.53,P<0.01);RF阳性者中自身抗体在两组的阳性率分别为96.9%和15.8%,二者比较差异显著(χ2=14.93,P<0.01).对RF阳性定量并按浓度(IU/ml)分成50~344、345~676和>676 3组,在3组中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51.9%、25.8%、40.0%,各组间阳性率差异不显著,而RF高含量组在不明原因肝炎和病毒性肝炎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检测RF和自身抗体对肝炎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血培养这3项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该院2011~2013年的87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及同期91例患非感染疾病的新生儿在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前同时进行CRP、PCT及血培养检测。结果 新生儿败血症组CRP、PCT水平分别为(23.14±10.15)mg/L,(11.34±3.56)ng/mL,均高于非感染组[分别为(5.21±1.24)mg/L,(0.27±0.11)ng/mL];败血症组中的CRP、PCT、血培养阳性率(分别为89.66%、94.25%、52.87%)均高于非感染组(分别为7.69%、12.09%、0.00%);三者联合检测时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高于单项指标检测。结论联合检测CRP、PCT及血培养可以提高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灵敏度及特异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几种抗肝抗原自身抗体的存在状况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印迹法检测941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3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肝肾微粒抗体Ⅰ型(LKM-1)、肝细胞胞溶质抗原Ⅰ型(LC-1)、可溶性肝抗原(SLA)等自身抗体。结果 941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LKM-1 0.9%(9/941)、LC-1 0.2%(2/941)、SLA 0.0%(0/941),其中153例丙型肝炎患者中,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LKM-1 4.5%(7/153)、LC-1 1.3%(2/153)、SLA 0%(0/153);552例乙型肝炎患者中,仅检测出2例(0.4%)LKM-1阳性,在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和丁型肝炎中未检测出抗肝抗原自身抗体。在3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抗肝抗原抗体LKM-1、LC-1和SLA的检出率分别为9.4%、3.1%和9.4%,其中在11例自身免疫性肝炎中,LKM-1、LC-1和SLA阳性率分别为27.3%、9.1%和18.2%。病毒性肝炎患者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检出率低,与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比较,LKM-1和SL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少数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抗肝抗原自身抗体,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包括抗肝抗原在内的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病毒性肝炎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值(NEU%)对糖尿病合并败血症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内分泌科2015年7月至2017年5月住院的92例糖尿病疑似合并败血症患者、240例无感染的糖尿病病情稳定的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据双套血培养结果将疑似败血症患者分为血培养阳性组与血培养阴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NEU%进行诊断性评价。结果血培养阳性患者其NEU%值[91.5%(88.9%,95.1%)]和阴性组患者NEU%值[90.2%(79.9%,94.1%)]高于对照组[45.3%(40.0%,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血培养阳性组NEU%水平高于血培养阴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EU%(OR=2.088,P=0.004)是糖尿病合并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NEU%诊断糖尿病合并败血症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8,cut-off值为90.3%时,其对应的灵敏度为81.0%,特异度为50.7%。结论糖尿病合并感染时若NEU%值在90.3%以上,要警惕合并败血症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6):3617-3618
目的对血清IL-1、s IL-2R检测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情监测中的意义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收集16份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标本(急性肝炎组)、16份慢性肝炎患者血清标本(慢性肝炎组)、16份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慢性重型肝炎组)、16份活动性肝硬变患者血清标本(活动性肝硬变组)以及16份健康人血清标本(正常对照组),采用夹心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IL-1、s IL-2R水平,并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急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升高,差异极显著(P<0.01),慢性重型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慢性肝炎组和活动性肝硬变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s IL-2R比较中,各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升高,其中慢性肝炎组和慢性重型肝炎组与之差异为显著(P<0.05),急性肝炎组和活动性肝硬变组与之差异为极显著(P<0.01)。结论血清IL-1、s IL-2R参与各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可通过调整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来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