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术对胃粘膜上皮细胞功能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白术治疗慢性胃病的机理。方法:用白术提取液与胃粘膜细胞共同培养;^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法观察胃粘膜细胞增殖状况;改良李氏法测定胃蛋白酶含量,pH仪测定胃酸分泌量。结果:0.5%和1%白术浓度组cpm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25%浓度组(P<0.05-0.01),但0.5和1%浓度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0.5%和1%白术浓度组胃蛋白酶分泌量与对照组和0.25%浓度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实验组中各组pH值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求能促进胃粘膜细胞的增殖,刺激胃蛋白酶的分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液中CA19-9(糖链抗原19—9)、CA72—4(糖链抗原72—4)、CEA(癌胚抗原)的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IRMA(免疫放射分析)及RIA(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黏膜异型增生、胃溃疡各15例患者胃液中CA19—9、CA72-4、CEA的含量,以1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为对照组,结果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胃癌组及异型增生组CA19-9测定值平均水平升高,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均P〈0.01);胃癌组CA72-4测定值平均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异型增生组CA72—4测定值平均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癌组、异型增生组及肠上皮化生组之胃液CEA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均P〈0.01);CA19—9、CA72-4、CEA三项联合检测胃癌灵敏度86.67%,准确性73.33%。结论:合理地检测胃液中CA19—9、CA72—4、CEA,不仅有助于胃癌的治疗监视及复发预测,还有助于高危人群的筛选监测,以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病的发病情况及与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的关系。方法1585例胃病患者在内窦镜检查时分别取胃窦部和胃体部粘膜组织作Giemsa染色、速尿素酶试验(RUT)或^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二项均为阳性则诊断为HP感染。结果1585例中HP阳性率48.3%,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感染率最高(64.65),胃癌患者次之(62.2%)、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为45.3%,胃溃疡患者为44.4%、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40.3%,HP阳性的胃溃疡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肠上皮化生和非产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P<0.01-0.05)。结论HP感染增加了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检测疣状胃炎外周血中CD3+、 CD4+、CD8+T淋巴细胞的变化,探讨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法检测63例疣状胃炎和4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变化;同时观察疣状胃炎及慢性浅表性胃炎Hp感染情况及病理改变。结果:疣状胃炎患者Hp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P<0.05),且炎症活动重度的疣状胃炎患者其合并Hp感染几率显著高于轻度炎症活动程度(P<0.01);疣状胃炎组患者炎症活动程度、不典型增生发生率及肠化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疣状胃炎患者较慢性浅表性胃炎CD8+T细胞降低,CD4+/CD8+比值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疣状胃炎Hp阳性组较Hp阴性组CD3+、CD4+、CD8+T细胞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疣状胃炎的发生可能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Hp、病毒感染可能是导致免疫紊乱的病因,且疣状胃炎伴有明显的病理异常,有恶变倾向,应重视诊治和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胃癌相关抗原和胃蛋白酶原在血清中的水平,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将113例胃粘膜病变患者设为研究组,抽取14名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两组血清胃癌相关抗原和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确诊浅表性胃炎20例,胃黏膜糜烂溃疡23例,萎缩性胃炎16例,异型增生22例,胃癌32例.研究组不同类型胃黏膜病变患者间血清胃癌相关抗原及胃蛋白酶原Ⅰ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P<0.05或0.01),其中不同类型胃黏膜病变患者血清胃癌相关抗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胃蛋白酶原Ⅰ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研究组不同类型胃黏膜病变患者间胃蛋白酶原Ⅱ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不同类型胃黏膜病变患者胃蛋白酶原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胃癌相关抗原和胃蛋白酶原在血清中的水平可以显著提高胃癌早期的发现率和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21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和胃癌(GC)患者血清细胞毒素相关蛋白抗体(CagA)。结果 CagA抗体在218例患者中总检出率为69.27%。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中Cag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5.43,74.11和90.24%,经x^2检验x^2分割法显示:三组胃疾病阳性率总体间差异有显著性;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胃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发生与CagA阳性Hp感染有关,定期随访CagA抗体阳性Hp感染特别是已进入慢性萎缩性胃炎阶段的患者,可能有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癌前病变发展至胃癌过程中细胞凋亡、Fas蛋白、P糖蛋白(P-gp)表达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与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胃良恶性病变细胞凋亡指数(AI)及Fas蛋白和P糖蛋白的表达。结果:AI、Fas蛋白、P-gp的表达在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36例癌前病变组(1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2例重度肠上皮化生、13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中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36例癌前病变组与32例胃癌组中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AI、Fas蛋白表达依次减少,P-gp表达增加;FI与Fas表达呈正相关、与P-gp呈负相关(P<0.01);Fas蛋白与P-gp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癌前病变转化成胃癌的过程与细胞凋亡和Fas蛋白、P-gp的表达变化有关,Fas蛋白具有促凋亡作用,P-gp具有抗凋亡、耐药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胃癌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P16的表达水平,探讨抑癌基因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nvisoon二部法对93例胃镜下胃黏膜组织石蜡切片滴加P16单克隆抗体并染色。每批染色均设阴性对照,用PBS替代一抗。用已知阳性切片为阳性对照。免疫组化显色判断采用许氏阳性细胞半定量法^[2]0判定P16的阳性率。结果P16阳性率:慢性浅表性胃炎组为50%(15/30),萎缩性胃炎组为68.8%(21/32),不典型增生组58%(7/12),胃癌组29%(9/31),所得数据X^2检验,胃癌组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组者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和不典型增生组间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和萎缩性胃炎组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16蛋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明显的作用,对预后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十二指肠胃反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生理性DGR发生的规律及正常参数值 ,对DGR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方法 :1 8例无任何临床症状的健康自愿者 ,1 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用Bilitec 2 0 0 0行胃内 2 4h胆汁监测。结果 :生理性DGR胆红素光吸收值 >0 .1 4的总时间百分比 ,均值为 1 0 .4± 9.88,95 %参考值正常上限值为 35 .6 %。慢性浅表性胃炎组与健康对照组胆汁反流各项指标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正常健康人群在直立、仰卧、餐时、餐后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十二指肠胃反流 ,睡眠时反流较其他阶段明显增多 (P<0 .0 5) ,且个体差异较大。正常健康对照组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胃炎是否与胆汁相关 ,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朱文华 《中国综合临床》2001,17(12):936-936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及血糖的关系。方法:测定246例常规尿蛋白阴性糖尿病患者的晨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以大于2.5mg/mmol,为诊断糖尿病肾病标准,并比较不同病程、糖化血红蛋白、血糖的糖尿病肾病检查结果。结果:共检出糖尿病肾病59例,病程>15年者与病程<5年者比较,糖尿病肾病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糖化血红蛋白>11%者与糖化血红蛋白<6.5%者比较,糖尿病肾病的检出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空腹血糖>11.1mmol/L者与<7.8mmol/L者比较,糖尿病肾病的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测定晨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来诊断糖尿病肾病方法简单可靠。糖尿病病程长及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越差者,其糖尿病肾病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萎缩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非萎缩性胃炎患者53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369例、体检人群8 902例,分别检测PGⅠ和PGⅡ并进行比较;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并比较PGⅠ和PGⅡ的不同;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并比较两者PGⅠ和PGⅡ的不同。结果消化性溃疡患者、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体检人群血清PGⅠ和PGⅡ分别为(368.6±147.7)ng/mL和(49.1±43.4)ng/mL、(237.7±145.4)ng/mL和(26.1±34.3)ng/mL、(163.7±56.4)ng/mL和(15.2±10.5)ng/mL,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PGⅠ和PGⅡ均显著高于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和PGⅡ均显著高于体检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和PGⅡ分别为(232.8±146.1)ng/mL和(24.9±33.4)ng/mL,糜烂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和PGⅡ分别为(250.2±143.1)ng/mL和(29.3±36.4)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患者血清PGⅠ为(349.6±138.5)ng/mL,显著低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384.5±153.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患者血清PGⅡ为(47.3±44.1)ng/mL,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血清PGⅡ为(50.6±42.9)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GⅠ和PGⅡ在消化性溃疡患者显著高于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和体检人群,因此它们可能用于消化性溃疡的筛查或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胃蛋白酶原和血清胃泌素-17诊断及鉴别诊断老年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的可行性,阐明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咸阳市彩虹医院于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老年胃癌患者153例病历资料,另选择同期收治入院的80例老年胃癌前病变患者(分为浅表性胃炎组35例、胃溃疡组26例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组19例)。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对比各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及及阳性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诊断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Ⅱ(PGⅡ)、胃泌素17水平及阳性率;并最终对比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胃蛋白酶原及血清胃泌素17的单项及联合诊断效能。结果四组受检者对比,胃癌组患者血清PGⅡ及胃泌素17含量均高于胃癌前病变组,但PGⅠ水平低于胃癌前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与浅表性胃炎组血清PGⅠ、PGⅡ及胃泌素17含量均低于胃溃疡组(P 0. 05);且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与浅表性胃炎组血清PGⅠ、PGⅡ及胃泌素17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四组受检者阳性率相比,胃癌患者Hp感染阳性率均高于胃癌前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与浅表性胃炎组Hp感染阳性率低于胃溃疡组(P 0. 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与浅表性胃炎组Hp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就诊断效能而言,幽门螺杆菌、胃蛋白酶原及血清胃泌素17联合诊断的特异度与灵敏度均高于其他各单项诊断。结论幽门螺杆菌、胃蛋白酶原及血清胃泌素-17诊断及鉴别诊断老年胃癌及胃癌前病变,具有变化显著,特异度及灵敏度较高等特点,三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的特异度和灵敏度提高,可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60岁以上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行幽门螺杆菌(HP)及空腹血清胃泌素(SG)检测,对HP(+)组与HP(-)组的SG作对比;抗HP治疗前后SG的水平,病理组织学比较,探讨二与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关系。方法:每1例患均行空腹SG测定,电子胃镜检查, 活检HP快速尿素酶试验,Giemsa染色及病理组织学检查。HP(+)组抗HP治疗,1mo后复查上述检查。结果:HP(+)组SG明显高于HP(-)组(P<0.01),治疗后HP转阴组比非转阴组SG水平明显下降(P<0.01),胃粘膜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减轻。结论:HP亦是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并刺激增高胃泌素水平是导致胃粘膜炎症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胃部病变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与胃蛋白酶原比值(PGR)变化及意义。方法自该院接诊胃病住院患者中选取11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334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40例十二指肠溃疡组,77例胃溃疡组,73例胃癌组,另从同期体检健康者中选取142例作为对照组,行血液采集,并以酶联免疫法行血清PGⅠ、PGⅡ水平、PGR测定,改良吉姆萨法行幽门螺旋杆菌(Hp)鉴别。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胃癌组患者血清PGⅠ水平、PGR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患者血清PGⅠ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血清PGⅠ和PGⅡ水平、PG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PGR显著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Ⅰ的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617,PGⅡ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1,PG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Hp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溃疡组、十二指肠溃疡组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GⅠ、PGⅡ水平变化及PGR与胃黏膜病变有关,故可将其作为胃部疾病检测的重要生化检测标志物,同时通过PGⅡ与PGR的分析还可用于对胃癌的诊断预测。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云南省临床检验中心对昆明市十六家参控医院ALT等七项酶检测在常用的“长征”和“中生”试剂30℃和37℃不同条件下测定情况所做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七项酶测定各医院之问的差异很大,CV值大多在10%~30%之间,30℃与37℃两温度条件下测定酶活力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37℃测定结果优于30℃,“中生”和“长征”两种试剂测定酶活力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分析指出酶检测应实行标准化,应尽早开展质量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474例确诊的胃炎患者胃蛋白酶原I(PGI)、PGⅡ水平及PGI/PGⅡ比值(PGI/Ⅱ)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分别检测患者及健康者血清PGI、PGⅡ。结果浅表性胃炎患者与健康者比较,PG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血清PGⅡ水平显著上升(P〈0.05)、PGI/Ⅱ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糜烂性胃炎患者分别与健康者、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比较,血清PGI、PGⅡ水平均显著上升,其PGI/Ⅱ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的PGI/Ⅱ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浅表性胃炎组血清PG筛出异常者与胃镜病理结果阳性符合率为46%,糜烂性胃炎中PG异常者与胃镜病理结果符合率为23%。结论血清PGI、PGⅡ与胃黏膜炎性病变相关,可作为一种初步筛查和动态疗效评价的辅助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7.
用ICS-Ⅱ免疫化学系统检测了18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胃癌患者的胃液发现,胃液吟数量不等的C反应蛋白(CRP)、α1抗胰蛋白酶(α1AT)、α1酸性糖蛋白(α、AG)C3和C4等急性时相血浆蛋白(APPS),证明这些蛋白向胃腔内分泌--腔分泌。慢性萎缩性胃炎较浅表性胃炎或兼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显著升高(P〈0.01)〉胃癌又较慢性萎缩胃炎显著升高(P〈0.01)。  相似文献   

18.
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了27例哮喘发作、18例哮喘缓解状态患者血浆内皮素浓度,并与42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哮喘发作患者血浆内皮素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及哮喘缓解状态者(P值分别为P<0.01与P<0.05),而哮喘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血浆内皮素浓度与哮喘发作有关,可能是哮喘发作的中间介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胸腺蛋白对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治疗及预防复发作用。方法将185例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奥美拉叹组和奥美拉唑+胸腺蛋白组,每组分别为91例和94例。统计分析两组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平均止血时间、治疗有效率及随访1年的出血复发率。结果奥美拉唑+胸腺蛋白组与单纯奥美拉唑组比较,胃溃疡出血的平均止血时间下降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的平均止血时间下降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胃溃疡出血、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的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胃溃疡出血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1年复发率下降分别有显著差异(P<0.05)和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胸腺蛋白有缩短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止血时间及预防出血复发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柴龙牡蛎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9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在四联疗法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柴龙牡蛎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胃蛋白酶原水平及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经柴龙牡蛎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效果较好,可缓解炎症反应,提高胃蛋白酶原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