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用低功率射频导管消蚀(RFCA)房室交界区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8例,其中消蚀房室结治疗起搏器术后顽固性快速心房颤动2例,改良房室结消蚀慢径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6例。全部获得成功。平均输出功率(19.1±3.1)W,阻抗稳定,碳化现象少,术后心肌酶基本正常。提示:低功率RFC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房室结慢径路消融术中出现的一过性交界性心律(JR)的特征。方法:21例(男6例,女15例)进行房室结改良术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术中详细记录释放射频的次数、能量、持续时间、以及出现一过性交界性心律的时间、频率及数目,比较释放射频有效时/无效时出现的一过性交界性心律之特征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共进行106次射频电流释放,其中21次有效(A组),85次无效(B组)。A组有19次出现JR  相似文献   

3.
目的依据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冠状窦口向上扩张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探讨于冠状窦口 周围射频消融治疗AVNRT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15例AVNRT患者在进行系统心内电生理检查后,进行 射频消融。此15例病人靶点均选在冠状窦口附近,其中窦口上缘12例,偏侧缘2例,近下缘1例。电位示小A大 V,功率 15~ 30W,平均放电时间为(72.0± 16.8)s。结果 12例一次放电成功,2例放电两次成功, 1例三次就位放 电成功。其中9例出现交界性早搏,3例出现短暂交界性心律,3例无任何心律异常改变,无1例出现一过性或永久 性房室传导阻滞。随访3个月~1.5年均无心动过速复发。结论选择冠状窦口上缘行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对 AVNRT患者具有较佳的临床效果和较大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以小剂量射频电能及消融时间递增法治疗“平滑”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的可行性。 方法 :86例AVNRT患者以A1 A2 刺激时房室结传导时间最大跃增≤ 4 0ms ,>5 0ms和 4 0~ 5 0ms分为平滑曲线组、跳跃曲线组和过渡组。选择消融慢径 ,采用“时间能量递增法”消融。射频消融术 (RFCA)前后测定各电生理参数。 结果 :平滑曲线组RFCA成功率为 10 0 % ;跳跃曲线组RFCA成功率为 96 .7%。 结论 :时间能量递增法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 ,应用于“平滑”型AVNRT的慢径消融时可以减少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1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儿童和青少年室上性心动过速(SVT)行导管射频消融(RFCA)8例左侧旁道,4例房室结双径路,2例右侧旁道。成功率92.8%。X线曝光和手术时间分别为49.5分钟和3.5小时,放电和能量分别为3.6次和20W。平均随访13个月,无复发和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7年7月~1999年2月,我们采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3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患者36例,均为常规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未能预防发作或不能坚持药物治疗者。男20例,女16例;年龄9~61岁,平均41.7±9.3岁;发病时间0.5~25年。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2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0例。合并先心病2例,高心病1例,冠心病1例。射频消融前均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 1.2心内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径消融过程中出现持续性交界区心律的意义.方法 将6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患者按放电过程中是否出现持续的慢交界性心律分为观察组(11例)和对照组(55例).比较两组HIS束的距离、放电次数、曝光时间及手术时间.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成功,有2例首次消融后复发,有1例消融3个月后出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1例在消融过程中出现持续慢的性交界区心律,采用心房刺激下消融成功.两组手术及曝光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且未增加并发症.结论 慢径消融过程中出现持续的交界区心律在心房刺激下消融成功高,与房室传导阻滞无关.  相似文献   

8.
射频消融术治疗窄QRS波心动过速6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68例窄QRS波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的疗效。方法房室结双径路通过中下位能量递增消融法改良房室结慢径;左房室旁路消融二尖瓣心室侧,右房室旁路消融三尖瓣心房侧。结果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30例,房室结改良全部成功,成功率100%;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38例,其中左侧旁路32例,右侧旁路6例,消融成功37例,成功率97.3%,1例复发,复发率为1.5%。结论RFCA治疗窄QRS波心动过速安全,有效,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
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0例,5例阻断逆向性传导快通过,15例阻断慢通道。1例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余射频消融后无严重并发症。不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随访4W~12W均未复发。  相似文献   

10.
用射频消融术治疗2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其中房室旁路17例(显性A型预激综合征5例、隐匿性左侧旁路10例、B型预激综合征2例),共有房室旁路18条,其中左侧壁10条、左后间隔6条、右后间隔2条。9例房室结双径路患者均采用下位法阻断慢径。全部病例均消融成功(100%)。无并发症。随访2~12周均未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房室结慢径路消融有效放电过程心电监测的意义。【方法】58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在有效靶点以低射频能量(15~25W)放电,监测心电变化,出现①交界区心律>150min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报道射频消融(RFCA)治疗23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经验和结果,并对AVNRT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治疗AVNRT的方法学进行探讨。方法:本研究男性10例,女性13例,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慢-快型AVN-RT者21例,快-慢型AVNRT者2例。均在DSA下采用下位法消融慢征,以放电初始出现交界区性心律作为成功靶点标志,以心内电刺激加异丙肾上腺素激发试验不能再诱发出AVNRT作为其RFCA治疗终点。结果:20例获成功,3例未成功者中有1例因术中发作房颤而另1例因靶点太靠近希氏束而被迫放弃治疗。结论:本文结果表明,下位法消融慢征作房室结改良术治疗AVNR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施放射频能量后出现连续性交界性逸搏心律时行间歇右心房起搏下放电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13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患者接受慢径消融治疗 ,其中 2 6例在放电后出现连续性交界性逸搏心律 (频率 65~ 97bpm ,持续时间 >10s) ;射频消融 (RFCA)在间歇性右心房起搏 (频率较交界性心率快 2 0bpm )下进行 ,出现AV延长或AV分离则立即停止放电。另 10 6例RFCA时出现交界性早搏或短阵性交界节律 (<10s) ,故采用“滴定法”放电。结果 ① 132例AVNRT均消融成功 ;②右房起搏组放电次数及手术时间较滴定法放电组减少 (P <0 .0 1) ;③起搏下放电组无Ⅲ°房室传导阻滞 (Ⅲ°AVB)等并发症 ,滴定放电组 3例出现一过性Ⅱ°Ⅱ型伴Ⅲ°AVB。结论 对放电后出现持续交界性逸搏心律者在间歇性右心房起搏下放电较安全可靠 ,并不增加房室传导系统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多条径路定位及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多条径路定位及射频消融。 方法:经电生理检查,9例患者均在窦性心律、心房、心室程序刺激及诱发心动过速下标测,观察在冠状窦(CS)、高右房(HRA)、希氏束导联存在不同的心室或心房激动顺序。 结果:9 例患者共检出18 条径路,其中左游离壁8 条,左后间隔5 条,右前间隔1 条,房室结双径路(AVNDP)4条。在4条双径路中,只有1 条参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结论:成功射频消融多条径路的关键,在于对每一患者进行详细的电生理检查及标测,对患者全部临床资料及窦性心律、心律失常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oi-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rchycardia,AVNRT)慢径时出现中等频率交界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62例2010年1月~2012年3月本院成功消融AVNR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2例,女性40例,年龄16~68岁。按消融过程中出现的结区反应特点分为A组[消融中出现持续中等频率交界性心动过速(100~140 bpm)]和B组(消融中出现间断性交界区心律即窦性心律与交界心律交替出现)。并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AV逆传阻滞现象、放电次数、放电部位数、累积放电时间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手术成功,24例(39%)术中出现中等频率的交界性心动过速,其中2例一过性室房逆传阻止(VAB),术中平均放电时间(112.1±21.2)s、放电次数2.6±2.4、放电部位2.4±2.0,术后无1例复发。38例(61%)手术中出现间断性交界区心律,其中1例一过性VAB,术中平均放电时间(149.2±26.7)s、放电次数5.2±3.4、放电部位3.0±.2.2,1例首次消融后复发。与B组比较,A组患者累积放电时间、次数均少于后者;手术成功率、放电部位、AVB、VAB发生率两组间无差异。结论:在AVNRT慢径消融过程中出现中等频率交界性心动过速为安全且有效的靶点标志。  相似文献   

16.
房室结多径路合并多种类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房室结多径路 (MAVNP)合并多种类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的诊断和射频消融治疗对策。方法 分析行心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的AVNRT患者 3 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诊断为MAVNP合并多种类型AVNRT ,其发生率为 8.6% ,均经射频消融慢径成功根治。结论 MAVNP合并多种类型AVNRT可有多种表现 ,需详细的电生理检查并仔细鉴别方能确诊 ,射频导管消融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比较23例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经导管射频消融房室结改良术治疗前后房室结电生理变化,结果发现,快径前传下不应期明显缩短(P〈0.01),且在慢径阻断组与改良组间无明显差异;在慢径改良组,术后前传不应期明显延长(P〈0.01),而房室结前传文氏点,房室结逆传不应期,逆传文氏点均无明显的变化,提示射频消融房室结改良术仅影响房室结快径和慢径的前传不应期,对房室结逆传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选择性慢径消融时出现的结区反应的类型与消融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将200例AVNRT病人按选择性慢径消融后心动过速的复发与否分为消融成功组(共189例)及心动过速复发组(11例)。将在慢径消融过程中出现的结区反应按其特点分为I型(放电后出现持续的结区反应,停止放电后即刻或间隔数秒恢复窦性心律)和Ⅱ型(放电后出现间歇性结区反应即窦性心律与结区心律交替出现,停止放电后可迅速恢复窦性心律)。结果:结区反应的类型成功组多为Ⅱ型,复发组多为I型,结区反应出现的时间成功组较早,复发组较晚,两者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5.09s±0.54s和7.82s±1.08s,t=-7.1,P〈0.001)。结论:在AVN—RT病人的慢径消融过程中,结区反应的类型对靶点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Ⅱ型结区反应可作为选择性慢径消融的有效靶点标志。  相似文献   

19.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3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用大头电极导管(Mansfeild/Webester)进行标测和消融,射频电传为4000-16000J。射频消融结果3例均获成功。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Long-term impact of interval between P wave and R wave (P-R) prolongation on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uccessful catheter ablation of slow atrioventricular nodal pathway was investigated. METHODS: Among 436 patients undergoing slow-pathway ablation for atrioventricular node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NRT), 17 (3.9%) experienced permanent P-R prolongation. Ablation target sites where conduction block was induced were located in mid- or anteroseptum. Fast junctional rhythm with ventriculoatrial conduction block was observed in eight patients immediately befor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RESULTS: Antegrade slow-pathway conduction was eliminated in 16 patients, and retrograde fast- and slow-pathway conduction was abolished in all patients. There was no recurrence of AVNRT after an average of 38 +/- 12 month follow-up. There was no deterioration of atrioventricular block in these patients. Average PR interval prior to hospital discharge and at the end of follow-up was 0.24 +/- 0.02 sec and 0.23 +/- 0.02 sec, respectively (p >0.05).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remained unchanged in these patients (p >0.05). CONCLUSIONS: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of slow pathway for AVNRT is associated with a small risk of atrioventricular block. PR prolongation after successful slow-pathway ab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benign progn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