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从细胞分子水平上对肿瘤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肿瘤治疗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分子靶向治疗时代。甲磺酸伊马替尼(glivec,格列卫)作为以bcr-abl融合基因为靶点的药物,是第一个治疗恶性  相似文献   

2.
1例确诊胃肠间质瘤的患者,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1 ) 30天左右出现咳嗽咳痰,胸部CT提示间质性肺病表现,考虑为伊马替尼所致间质性肺病,停药及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缓解。  相似文献   

3.
目前,甲磺酸伊马替尼(IM,格列卫)在全球90多个国家获得批准用于所有各期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一线治疗药物[1].我院从2003年开始选择CML患者参加格列卫全球患者援助项目(GIPAP),成立健康教育课题组[2],对患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需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简称Im)的问世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治疗的重大突破。它是当今惟一可以使CML达到分子效应的药物。20世纪末,国际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共1000余例证明Im对干扰素α(IFN-α)治疗失效或不能耐受的CML慢性期(CP)、加速期(AP)、急变期(BP)的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分别为95%、34%和8%,完全遗传学缓解(CCyR)率分别为41%、17%和7%,进展率分别为11%,40%和80%。不良反应多可耐受或可控制。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在各期为1%、2%和5%。证明了I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它对CML各期均有效但疗效随疾病进展递减,对BP患者的疗效维持时问不长。由于Im的突出疗效,2001年5月美国FDA经快通道批准了该药用于治疗对IFN-α失效或不能耐受的CML—CP、AP和BP患者。  相似文献   

5.
徐熙娟 《全科护理》2008,(20):2780-2780
近年来血液病临床医疗、科研进展很快,新的诊疗技术不断涌现,已使不少恶性难治性血液疾病被攻克成为可能,甲磺酸伊马替尼在体内外均可在细胞水平上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能选择性抑制Bcr—Abl阳性细胞系细胞、pH染色体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的新鲜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凋亡。此外,甲磺酸伊马替尼还可抑制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受体、干细胞因子(SCF)、c-Kit受体的酪氨酸激酶,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血液病临床医疗、科研进展很快,新的诊疗技术不断涌现,已使不少恶性难治性血液疾病被攻克成为可能,甲磺酸伊马替尼在体内外均可在细胞水平上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能选择性抑制Bcr-Abl阳性细胞系细胞、pH染色体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的新鲜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凋亡.此外,甲磺酸伊马替尼还可抑制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受体、干细胞因子(SCF)、c-Kit受体的酪氨酸激酶,从而抑制由PDGF和干细胞因子介导的细胞行为.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9):1984-1985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4月在本医院治疗的晚期GIST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并对其给予手术加口服GLEEVEC治疗;另外选取此前一年半内在我院治疗的晚期GIST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该患者未曾给予GLEEVEC口服治疗。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ECOG评分、治疗后的生存率、术后6个月的总体疗效、疾病控制率以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的ECOG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年、2年以及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8%(49/50)、84%(42/50)和72%(36/50),对照组治疗后1年、2年以及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2%(36/50)、58%(29/50)和52%(2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8%(24/50)和26%(13/50),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8%(44/50)和68%(68/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9/50)和44%(2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口服GLEEVEC治疗能明显改善晚期GIST患者的病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耐甲磺酸伊马替尼慢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作为慢性髓系白血病的靶向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但对现有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逐渐显现的原发及继发耐药,为CML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BCR—ABL酪氨酸激酶及耐伊马替尼机制寻找新的更为有效的治疗靶点是目前探索的热点。本文对目前伊马替尼失效的机制和影响BCR—ABL酪氨酸激酶途径新靶点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不同时期的疗效。方法:对12例不同时期的慢粒患者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400~600mg/d。其中慢性期8例:400mg/d,加速期3例,急变期1例:600mg/d。同时检测慢粒融合基因及ph染色体的动态变化。结果:8例慢性期患者取得血液学缓解,其中3例取得完全细胞学缓解.3例加速期患者2例取得完全血液学缓解.1例进展至急变期死亡,未取得细胞学缓解。1例急淋变患者取得细胞学和完全血液学缓解。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叶静娴  鹿全意  洪秀理  赵江宁  李蒲 《临床荟萃》2010,25(14):1275-1276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eosinophilic leukemia,CEL)是一类罕见的髓系恶性嗜酸性粒细胞增殖性疾病,l临床特点类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不易鉴别。已证实CEI。发生的分子机制为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受体基因(PDGFR)重排,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通过抑制PDGFR融合基因对CEL具有靶向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Ph阳性(Ph^+)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100例Ph^+CML第1次慢性期(多为干扰素仅治疗失败的晚慢性期)患者持续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d(93例)或600mg/d(7例)。结果中位追踪49.0(4,5—58.0)个月,累积获得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为100%,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率为86.0%,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率为76.0%,CCyR患者中主要分子学缓解率为68.8%,完全分子学缓解率为26.6%,预计54个月无疾病进展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0.0%和92.6%。治疗中,18.0%和28.0%的患者分别出现了Ⅲ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P=0.033,RR:4.196)和治疗前外周血中嗜碱粒细胞比例≥0.05(P=0.012,RR=4.173)为独立预示Ⅲ级白细胞减少发生的危险因素。非血液学毒性发生普遍,大多程度轻微。10.0%和13.0%的患者分别检出了Ph^+和Ph^+细胞克隆演变,除个别Ph^+细胞克隆演变者外多数处于疾病稳定状态。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骨髓中存在高比例(100%)的Ph^+细胞(P=0.027,RR=0.523或P=0.004,RR=0.424)和治疗中出现Ⅲ级白细胞减少(P=0.001,RR=0.306或P=0.004,RR=0.337)为独立影响MCyR或CCyR获得时间和比例的不利因素。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明显提高Ph^+CML慢性期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疗效,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无疾病进展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复发或转移胃肠间质瘤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35例经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复发或转移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服药3个月:完全缓解1例(2.9%,1/35),部分缓解16例(45.7%,16/35),稳定18例(51.4%,18/35),进展0例,临床获益率100%( 35/35).2年生存率97.1%,2年无进展生存率82.9%.结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复发或转移胃肠间质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变1例、急淋变1例。结果:2例均完全缓解,缓解时间分别持续6个月、4个月。治疗期间2例均出现骨髓抑制,1例血液学毒性达Ⅳ级、1例出现轻度颜面浮肿,未见其它不良反应。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5.
Chen C  Wang W  Xu CG  Hou M  Wang LQ  Liu CF  Song Q  Ji CY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7):450-453
目的 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IM)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疗效,并分析血浆药物谷浓度水平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 观察101例CML患者接受IM治疗的疗效,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其中30例CML-慢性期(CP)患者IM血浆药物谷浓度.结果 ①89例CML-CP患者总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CHR)、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率(MCyR)、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CCyR)和BCR-ABL融合基因转阴率分别为96.6%、86.5%、77.5%和47.2%;12例CML进展期(加速期和急变期)患者的CHR、MCyR、CCyR、BCR-ABL转阴率分别为58.3%、25.0%、25.0%、8.3%.②服用IM 1年时获得CCyR患者的平均血浆药物谷浓度[(1472±482)μg/L]明显高于未获得CCyR者[(1067±373)μg/L],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IM 1年时获得主要分子学缓解(MMR)患者的平均血浆药物谷浓度[(1624 ±468)μg/L]也明显高于未获得MMR的患者[(1137±404)μg/L,P<0.05].结论 IM明显提高CML患者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疗效.CML-CP期患者的疗效(1年时CCyR与MMR)与IM血浆药物谷浓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imatinib mesylate (IM) for Ph-positive or BCR-ABL positive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 to couple the trough plasma concentrations(Cmins) of IM with clinical responses and adverse events (AEs).Methods One hundred and one CML patients received IM therapy, and Cmins of IM were determmined in 30 patients.Results ①Cumulative complete hematological response( CHR) , major cytogenetic response ( MCyR ), complete cytogenetic response ( CCyR ) and negative BCR/ABL fusion gene rates were 96.6% , 86.5% ,77.5% and 47.2% , respectively, in CMLCP patients.In accelerated and blastic phases(AP and BC) patients, CHR, MCyR, CCyR and negative BCR-ABL fusion gene rates were 58.3% , 25.0% , 25.0% , 8.3%, respectively.②Mean Cmins of IM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CCyR at 1 year[( 1472 ±482) μg/L]group than in the non-CCyR at 1 years group[(1067 ±373)μg/L](P<0.05), and higher in the MMR at 1 year group than in the non-MMR at 1 years group[( 1624 ±468) μg/L as (1137 ±404) μg/L, P <0.05].Conclusion IM significantly improves cytogenetic and molecular response, envent-free survival, and overall survival for patients with Ph-positive CML.The Cmins of IM exert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linical response (CCyR and MMR at 1 year).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预防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切除术后复发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9年11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接受手术切除,且术后经影像学检查(增强CT或增强MRI)确认无肿瘤残留的22例原发性GIST患者,于术后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qd口服治疗,中危患者疗程>1年,高危患者疗程>2年.观察其1年及2年无复发生存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该22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57.4岁,高危患者9例.中位随访时间34 (24 ~ 48)个月,1年无复发生存率100%,2年无复发生存率94.5%.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水肿、恶心、腹痛、肌肉或骨骼疼痛、血小板减少、乏力、皮疹等,多为轻度到中度,经对症处理后大多可以缓解.结论 原发性胃肠间质瘤术后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安全、有效,有可能改善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预防或延迟复发.但由于未设对照,其疗效尚待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元化医护干预对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居家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20年7月30日GIST患者60例居家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进行分组,单日就诊分为干预组30例、双日就诊分为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简单门诊个人信息登记及用药指导,干预组给予多元化医护干预;比较两组服药依从性、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满意度等。结果:干预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恶心食欲差、口腔黏膜炎、手足皮肤皲裂、疼痛、全身疲乏、消化道出血、贫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口腔黏膜炎、手足皮肤皲裂、全身皮疹瘙痒、颜面及下肢水肿出现后不同消退日数相应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干预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将多元化医护干预应用于GIST患者居家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片中,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满意度及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其近年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手术切除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其复发率和转移率高。伊马替尼是目前用于不可切除的GIST及预防GIST转移复发的一线靶向药物,其疗效确切。但随着甲磺酸伊马替尼临床应用更加广泛,其同样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许多严重、罕见的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所以临床医师和药师均需关注其不良反应,在治疗的同时加强用药监护,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实现疗效最大化、治疗最优化。本文通过报道内蒙古包钢医院收治的1例GIST患者术后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后出现了关节腔积液合并多种不良反应,对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服药注意事项、耐药性、不良反应等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子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与多烯紫杉醇联合对乳腺癌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ALB/c-nu裸鼠56只,制备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8组,分别为高剂量紫杉醇(20 mg/kg)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紫杉醇(10 mg/kg)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紫杉醇(5 mg/kg)组(低剂量组)、甲磺酸伊马替尼组、高剂量紫杉醇与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组(高剂量联合组)、中剂量紫杉醇与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组(中剂量联合组)、低剂量紫杉醇与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组(低剂量联合组)、生理盐水组,每组7只。从接种第3天开始给药,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于第1、7、14天腹腔注射20、10、5 mg/kg多烯紫杉醇;甲磺酸伊马替尼组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100 mg/kg灌胃,1次/d;高、中、低剂量联合组分别于第1、7、14天腹腔注射20、10、5 mg/kg多烯紫杉醇,同时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100 mg/kg灌胃,1次/d;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比较8组裸鼠移植瘤生长情况;实验结束处死裸鼠,取瘤组织称质量,计算抑瘤率。结果高、中、低剂量组[(0.130 9±0.071 2)、(0.206 6±0.098 4)、(1.067 4±0.051 5)g],高、中、低剂量联合组[(0.090 2±0.0003 8)、(0.110 5±0.013 9)、(0.836 5±0.013 8)g]及甲磺酸伊马替尼组[(1.835 3±0.308 3)g]裸鼠移植瘤质量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2.583 1±0.356 3)g](P0.05),高、中、低剂量联合组裸鼠移植瘤质量分别低于高、中、低剂量组(P0.05);高、中、低剂量联合组(99.85%、95.72%、67.62%),高、中、低剂量组(94.93%、92.00%、58.68%)及甲磺酸伊马替尼组抑瘤率(28.95%)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0)(P0.05),高、中、低剂量组,高、中、低剂量联合组抑瘤率明显高于甲磺酸伊马替尼组(P0.05),中、高剂量组及中、高剂量联合组抑瘤率分别高于低剂量组和低剂量联合组(p0.05)。结论高、中、低剂量多烯紫杉醇与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裸鼠移植瘤增殖的抑制具有相加作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能增强多烯紫杉醇的抑瘤作用,降低其使用的有效浓度。  相似文献   

20.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可以治愈Ph+白血病有效方法,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一种高度特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活性,在Ph+白血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Ph+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采用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12例Ph+白血病的疗效并文献复习。结果与结论:12例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移植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活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5 d和18 d;发生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7例,Ⅲ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局限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7例,广泛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无白血病存活率为67%,移植相关死亡率为25%。行HLA匹配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者的总体存活率为75.0%。平均无病生存8.5个月(7-17个月),BCR/ABL转阴时间2-5个月。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Ph+白血病,具有降低移植前白血病细胞负荷,抑制残留白血病细胞增殖,促进供者完全嵌合状态的转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