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南省定安县原有90个管区(相当于行政村)(占全县管区的65.7%)流行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人口153782人(占全县人口的71.7%),管区平均微丝蚴率5.36%(0.15%-22.63%)。1970-1979年采取了对象治疗、病家及周围人群服药、全民服药和普服海群生药盐等防治措施;1979年11月经省级考核17个管区血检7481人,查出微丝蚴血症者31人,平均微丝蚴率0.41%,以管区为单位微丝蚴率均在1%以下,确认全县基本消灭丝虫病。此后,我们对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流行动态进行了监测。1 方法1.1 病原学监测根据原防治薄弱环节和不同流  相似文献   

2.
对鄂西地区12个县(市)于基本消灭丝虫病2~3年后进行了横向监测。在班氏丝虫病流行区8个县(市),血检155 235人,检获微丝蚴血症者107例,多数分散在边远山区,为以往漏查漏治者,微丝蚴率0.07%。在马来丝虫病流行区4个县(市),血检64041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例。系以往漏查者,微丝蚴率0.0016%。  相似文献   

3.
涪陵市属班氏丝虫病低度流行区,流行区人口129026人,防治前乡最高微丝蚴率为5.51%,平均微丝蚴率1.65%。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于1983~1990年开展了流行病学监测。一、病原学监测 (一)纵向监测 1986年以来共血检4次计5204人次,仅1986年检出微丝蚴阳性者1例,微丝蚴率0.06%,微丝蚴密度1mf/120μl。 (二)横向监测先后在10个乡的12个村82个组共血检8430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人,微丝  相似文献   

4.
1980~1986年对湖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的68个县、市考核,血检结果表明,共查421个村,总人口553188人,应查57715人,实查499633人,采血率98.5%;实查占总人口的90.3%。查出微丝蚴血症者597例,平均微丝蚴率0.12%,最高村微丝蚴率0.97%(4个村)。有12个县市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占17.7%.检获的597例微丝蚴血症者分布在183个村中,占总村数的43.5%(183/421)。其中微丝蚴率0~0.49%的村  相似文献   

5.
丝虫病在我省流行至少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建国后,1958年全省大面积调查15,484,873人,查出微丝蚴阳性709,145人,微丝蚴率4.58%.估计全省有微丝蚴血症者230万,有症状体征20万。全省75个县、市,有71个流行丝虫病,微丝蚴率在5%及以下的有37个,5.1~20.0%的33个,20.1%以上的1个县。有60个县、市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1个县为马宋丝虫病流行区,10个县,市为班氏和马来两种丝虫病混合流行区。30年来,特别是1978年以来,采用了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3种防治措施:(1)反复普查加对象治疗;(2)反复查治加全民服药;(3)反复查治加全民服药盐。至1988年全省平均微丝蚴率从1958年的4.58%降至0.07%,71个县、市以行政村为单位人群微丝蚴率均降至1%以下,其中19个县、市为零。  相似文献   

6.
1982年以来,对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防治后期的流行动态进行了观察。纵向观察8个村,其中3个村于1985、1987、1988年进行普查,微丝蚴率由1.0%下降至0.14%,嗜人按蚊幼丝虫阳性率由0.74%(1984年)降至0.09%(1990年);另5个村于1987、1988年分别普查6148和5496人,1990年复查原微丝蚴血症者368人,未发现微丝蚴阳性,1982—1991年解剖嗜人按蚊17693只和中华接蚊7914只,亦未发现幼丝虫感染蚊。横向监测17个县855个村,9年间(1982—1991)共血检213934人,检出微丝蚴血症56例,其中53例为1986年以前检出,1987、1988年分别检出1例和2例,1989—1991年未再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认为通过较大区域的防治使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后,以嗜人按蚊为主的病区,微丝蚴率未见回升,马来丝虫病传播流行呈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7.
1989—1996年湖北省丝虫病监测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丝虫病的流行动态和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从1989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丝虫病横向监测和纵向监测。1989-1996年,全省共监测1237871人,查出微丝蚴血症者140例,其中,1989-1993年的年微丝蚴率分别为0.05%、0.02%、0.01%和0.004%,从1994年以手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解纹媒89957只,从1993年以手,未发现蚊媒体幼丝虫。结果提示  相似文献   

8.
丝虫病曾在我区流行,据1956年调查,每个乡镇都不同程度地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率平均为3 .36%,为上海市最高。我区与浙江省杭、嘉、湖马来丝虫病流行区毗邻,大部分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部分地区为马来丝虫病与班氏丝虫病混合流行区,传播媒介主要为中华按蚊。 解放后在全区范围内曾开展多次普查普治、复查复治, 到70 年代后期微丝蚴已很难查到。1981 年9 月, 卫生部组织广西等6 省(区) 专家来金山考查,抽查血检8 636 人, 查出微丝蚴血症者2 人, 微丝蚴率为01023% , 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相似文献   

9.
蚌埠市80年代以前,一直是丝虫病患病较高的地区,1981年,我市微丝蚴率6.37%。经过全民药盐防治,到1983年底,微丝蚴率已降至0.34%,以行政村为单位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1984年省级考核验收时,微丝蚴率为0.14%。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方法 1984-1996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选定3个村为观察区,终止防治措施进行观察。结果 人群微丝蚴率≤1.03%、微丝蚴密度大多≤10条/120μl的裕农和台子村,分别在5年和10年微丝蚴率和嗜人按蚊感染率均降为0;微丝蚴率1.36%,微丝蚴密度大多≤20条/120μl,有极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50条/120≤μl)的石头村,于10年后仍有新检出病例和感染蚊,13年后微丝蚴率仍维持在0.27%。结论 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为嗜人按蚊感染源作用较强。但随着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陆续转阴,微丝蚴密度的降低,人们防蚊意识增强和社会与自然因素的制约,裕农和台子村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石头村丝虫病传播正趋于阻断。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丝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广东省淋巴丝虫病的防治效果,为后期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对广东省丝虫病流行和防治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广东省67个县(市、区)有丝虫病流行,仅平远县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其余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防治前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3.05%,微丝蚴血症者200万人。班氏丝虫病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马来丝虫病的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1953~1986年,全省共血检调查63384912人,治疗患者1307892人,全民服药4475889人,海群生药盐防治2599。795人。1987年67个县(市、区)进行防治效果考核,平均微丝蚴率为0.12%,以行政村为单位均降至1%以下,全省基本消除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1988、1990和1992年全省9个纵向观察点人群平均微丝蚴率分别为0.19%、0.14%和0.05%;5年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11%、0.03%、0.03%、0.01%和0.01%,1991和1992年未发现感染期幼虫;中华按蚊均未发现幼丝虫感染。1980~2000年,横向监测共血检1575905人次,检出微丝蚴血症者4074例,并给予海群生正规治疗;1986年后未发现自然感染的蚊媒,1997年后已无微丝蚴血症者。人群血清抗体从1993年的9.86%降至1999年的1.69%。结论在流行区进行大规模反复查治,使人群微丝蚴率下降到较低的水平,丝虫病传播可被阻断。防治后期只要进行系统监测,彻底治疗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将可达到消除淋巴丝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1958年以前,一般认为中华按蚊为马来丝虫病的传播媒介。1958年后发现马来丝虫病流行区人房内的中华按蚊混有雷氏按蚊嗜人亚种,其马来微丝蚴的自然感染率明显高于中华按蚊,人房雷氏按蚊嗜人亚种密度的高低与马来丝虫病的流行有密切关系。建阳县1958年,血检126162人(占人口的81.1%),检出马来微丝蚴血症37742例(29.9%),为福建乃至全国丝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县份。1958~1983年,全县经5~6次普治后,血检128426人仍检出马来微丝蚴血症3979例(3.1%)。为比较研究雷氏按蚊嗜人亚种和中华按蚊在传播马来丝虫病上的重要性,1980~1988年间我们对全县13个公社(镇)进行蚊媒地理分布及自然感染马来微丝蚴的调  相似文献   

13.
青阳县是以马来丝虫为主的混合流行区。1985年全民普查(210022/251200),平均微丝蚴率占1.72%(3610/21002),体征率占0.23%(657/210022),病史率占3.79%(6903/210022),流行率占5.31%。感染者马来丝虫占88.06%(2605/2981),班氏丝虫占11.60%(346/2981),混合感染占0.34%(10/2981)。 1990年经省考核验收,平均微丝蚴率为0.052%(3/5890),最高行政村微丝蚴率0.08%,已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为了做好基本消灭丝  相似文献   

14.
我市属于斑氏和马来两种混合中度丝虫病流行区,1987年轻省、市、县联合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为巩固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成果,进一步掌握丝虫病后期的流行动态,根据省、市站统一制定的丝虫病分层监测要求,从1989年起先后在17个乡镇中19个村,进行了人群、蚊媒监测及晚期丝虫病普查。结果1989~1991年共血检32 336人,检出微丝蚴血症29例,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0.09%.监测村微丝蚴率在0~0.61%,经虫种鉴定均为班氏丝虫。人群微丝蚴率1989、1990和1991年分别为0.15%,0.09%和  相似文献   

15.
广西桂林地区丝虫病流行8个县,其中班氏病区7个县,马来病区1个县,经采取对象治疗、疫村全民服药和海群生药盐等三种防治措施后,1979-1984年经广西区卫生厅先后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为观察防治效果,对丝虫病流行区进行系统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内容与方法 1.1 纵向监测班氏丝虫病区选择6个村为纵向点,防治前村人群微丝蚴率为3.5-13.19%,马来丝虫病1个村,防治前人群微丝蚴率为34.59%。病原学、血清学和蚊媒监测同步进行,每2-3年/次,病原学按常规采血3大滴厚血膜检查微丝蚴,血清  相似文献   

16.
泗水县于1980年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4~1988年在其重点乡(镇)及外地迁入的人群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一、血检结果 1984~1986年在苗馆等11处乡(镇)32个村庄,对1周岁以上者共血检28140人,1987年对16处中、小学血检15174人,均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证明我县丝虫病已阻断传播。对3421名铁道兵调查,血检2837人(90.3%),查出微丝蚴血症者6例,微丝蚴率0.21%,共获微丝蚴46条,平均7.6mf/120μl,最高16mf/120μl。6例阳  相似文献   

17.
丝虫病防治后期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1981~1986年的研究表明,在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和以淡色库蚊为媒介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经过防治,当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以行政村为单位),微丝蚴平均密度降至5条左右/60μl时,即使停止病原治疗,残存的微丝蚴血症者也可于3~5年内陆续转阴,微丝蚴率逐年下降,蚊媒调查未发现幼丝虫,人群中未发现新感染,丝虫病的传播可能被阻断。  相似文献   

18.
贵州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地区的纵向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正安县石井乡及德江县尤盘村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不再采取防治措施,连续5年及间隔10年纵向监测的结果。石井乡人群微丝蚴率由1980年的0.15%降至1981年0.07%、1983年0.04%及1985年0.05%,阳性者120mm~3血平均微丝蚴密度分别为6.5、11.5及3.5条,5年内未发现新感染病人;IFAT阳性率逐年下降;龙盘村人群微丝蚴率由1975年0.8%降至1985年0.48%,但尚存在较高密度微丝蚴病人,蚊媒阳性率较高,并发现Ⅲ期幼虫,血检亦查出1例新病人,IFAT阳性率高达23.5%,证明丝虫病仍在蔓延。分析认为,人群微丝蚴率及微丝蚴密度是影响丝虫病传播的重要因素,对于已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地区,人群微丝蚴率降至0.5%时,不宜再采取大规模查治措施,而应着重抓好薄弱环节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9.
江汉平原为我国范围最大的单纯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仙桃市位于江汉平原的中部,该市在基木消灭马来丝虫病后三年,血检调查40个村,检出微丝蚴血症100人,平均微丝蚴率0.22%,相对集中在原微丝蚴率5%以上的村,35%的微丝蚴血症者年龄在30~45岁之间,且以男性为多,绝大多数血症者近十年未接受任何防治措施。纵向观察1个村,共血检微丝蚴血症者26人,4年微丝蚴率依次为1.55%、0.84%、 0.42%、0.31%,有逐年下降趋势;2~3年持续阴转20人;3年中华按蚊自然感染率依次为0、0.08%、0,1~10岁儿童未出现新感染。  相似文献   

20.
浙江黄岩市是单一马来丝虫病流行区,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1979和1980年经省地及卫生部丝虫病考核组考核验收.达到了卫生部规定的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尔后,并未采取防治措施。1985~1987年人群调查18个乡镇、43个村,血检34 858人(其中10岁以下儿童5 18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99%,占流行区总人口的4.98%,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982、19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