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椎动脉椎前部的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正常情况下,椎动脉在胸膜顶前斜角肌间隙内上方发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于颈前方上行,穿经第6颈椎(C6)及其上各颈椎的横突孔后出现于枕下三角,再经过寰枕后膜经枕骨大孔入颅,最后与颈内动脉分支共同组成椎一基底动脉系。椎动脉按其行程可分为四部分,即椎前部、横突部、寰椎部和颅内部。其中椎前部是指椎动脉自其起始处至进入颈椎横突孔之间的一段。目前对于椎动脉其它三段的研究较多。本文对椎动脉的起始部位、进入横突孔的部位及其起始部位的外径进行了观测,以期为颈椎手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20具(男12,女8)专供科研用中国成人尸体上,对40侧椎动脉寰椎部和枕动脉进行了解剖测量。椎动脉寰椎部的长度和外径的平均值分别为22.90±0.16mm和4.09±015mm。枕动脉在枕部浅出深筋膜的位置在两侧乳突尖连线上方31.35±1.52mm,距后正线28.58±0.74mm处,该动脉在乳突后缘处至浅出处的长度为自然状态下49.03±1014mm,拉直后60.05±1.43mm,在乳突后缘处的外径为2.60±0.06mm。椎、枕动脉相距16.23±0.16mm。作者提出了经颈后外侧入路行枕动脉与椎动脉寰椎部吻合术治疗椎动脉第一、二段狭窄所致的椎动脉供血不全,并讨论了该术式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寰椎因素致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病机制及手术切开横突孔减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5 0例中国成年人干燥寰椎标本上 ,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寰椎横突孔与椎动脉沟的成角左侧为(6 7 87± 5 39)°,右侧为 (6 9 84± 4 5 5 )° ;椎动脉沟绕寰椎侧块成角 :左侧为 (6 2 4 6± 4 6 6 )°,右侧为 (6 3 6 1± 2 31)°。寰椎横突孔前壁厚度 :左侧为 (2 96± 0 5 4 )mm ,右侧为 (3 2 1± 0 4 0 )mm。横突孔后壁厚度 :左侧为 (2 2 8± 0 5 7)mm ,右侧为 (2 0 2± 0 2 6 )mm。以上数据左、右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椎动脉行经在寰椎横突孔与椎动脉沟内时 ,在骨性结构上有明显的两个成角 ,即横突孔与椎动脉沟的成角和椎动脉沟绕过侧块的成角 ,椎动脉的这两个成角增加了血液循环的阻力 ,同时在头颈部旋转运动时 ,椎动脉与骨性成角间更加贴近 ,这两个成角与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生有关。寰椎横突孔后壁较前壁薄 ,此数据可作炒寰椎横突孔后壁切开减压时手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颅外椎动脉侧支吻合的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观察椎动脉颅外段的仙支吻合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7具防腐尸体标本并结合5具头颈部血管铸型标本,观察椎动脉与颈 脉,锁骨下动脉分支之间的血管吻合,结果:椎动脉与颈动脉的分支颈升动脉,咽升动脉以及颈深动脉等有广泛的吻合,一般为细小的肌支吻合,椎动脉与枕动脉间的血管吻合比较恒定,有两种类型:直接吻合(10%)和肌支吻合(占90%)。结论:颅外椎动脉侧支吻合是椎动脉代偿机制的重要解剖学基础之一,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病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Pulsinelli大鼠四血管闭塞法全脑缺血模型是公认的研究全脑缺血尤其是迟发性神经元缺血损伤的适宜模型,其最大优点是缺血效果确切。但此模型的操作复杂、成功率较低,热灼凝闭大鼠双侧椎动脉是整个模型成功的关键。大鼠椎动脉非常细小,而且在第1颈椎(寰椎)处很  相似文献   

6.
寰椎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为临床、科研及国人体质调查提供寰椎的数据。方法:用卡尺对180例干燥寰椎标本进行了测量。结果:得出了椎动脉沟出现的27例椎动脉环沟、椎动脉沟半距、椎弓、寰椎前后结节、寰椎后弓、侧块以及椎弓夹角等的数据。结论:寰椎后弓手术暴露范围一定要适当,诊断“沟环症”应慎重。  相似文献   

7.
8.
双椎动脉变异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附3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报道经血管造影证实的3例双椎动脉变异病例:2例为颅外段的椎动脉开窗畸形,其中1例伴有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1例左椎动脉起于主动脉弓的变异;另1例为右侧椎动脉双起源变异,伴旁路血管内血栓形成。结合文献对这一现象的胚胎成因及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椎动脉第3段(V3段)的垂直段(V3v段)与硬膜囊前壁和周围骨性结构间的连接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头颈标本16具(32侧),在C3~4节段,将V3段周围的软组织及其相关联的连接结构分离,探寻“椎动脉-硬膜动脉导管韧带”,观察其解剖学特点。取该韧带与椎动脉壁相连部,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摄片。 结果 所有标本在寰枕关节后内侧V3v段发现“椎动脉-硬膜动脉导管韧带”共11条(43.7%),长度9.25~4.76 mm,平均(7.39±1.33)mm,直径为(1.16±0.15)mm。该韧带出现于硬膜外层,自V3v段发出,末端分叉或呈分枝状穿入枕骨或连于硬膜。组织学特点为空心管状,管腔与椎动脉相通。 结论 “椎动脉-硬膜导管韧带”是椎动脉连于硬膜和骨之间的空心圆索状结构,可能是椎动脉的脑膜后动脉闭锁形成,是有孔型椎动脉畸形的形态学基础,其对椎动脉的固定及头活动时颅内压的形成有一定作用。枕颈部显露椎动脉时此结构断裂可能是造成椎动脉大出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腰骶移行椎椎体及椎板的形态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腰骶移行椎椎体及椎板的形态学特点,为临床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91例腰骶移行椎椎体上面矢状径/横径,椎体前高/后高,上关节突关节面的矢状径、横径及其与正中矢状面夹角等进行测量.结果:腰骶移行椎椎体上面矢状径与横径比为0.64,前/后比为1.21.上关节突关节面高度,左(14.1±2.1)mm,右(13.9±1.5)mm;宽度,左(16.0±1.8)mm,右(16.2±1.5)mm;与正中矢状面夹角,左(56.3°±7.8°),右(55.9°±7.3°).结论:(1)腰骶移行椎椎体的形态与正常L5椎体形态相近,故在腰椎正侧位片及CT、MRI片难以根据其椎体形态学特点推断是否为移行椎,后路手术时很难根据椎板及棘突上关节突的形态特点来判断腰骶移行椎.(2)腰骶移行椎的下关节突明显小于上关节突,说明小关节突很少或几乎不向下传导应力.  相似文献   

11.
12.
老年人椎动脉的解剖学观测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颈部推拿手法治疗提供老年人椎动脉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对20具老年人尸体标本椎动脉的行程、弯曲和管径等情况进行解剖学观察,并与10具年轻人尸体标本做比较。结果:老年人标本椎动脉的弯曲明显多于年轻人。多者达10余处,C2~G6段弯曲多为增生的Luscka关节向外推挤所致;左右侧椎动脉管径相差悬殊者并不少见。结论:老年人椎动脉变异较多,易受损伤。  相似文献   

13.
椎内静脉丛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解剖、血管透明观察了15例新鲜尸体的椎内静脉丛。在椎管腹侧面,椎内静脉前丛成菱形或梯状吻合网;在椎管背侧面,血管较稀疏,无一定规则.作者认为椎内静脉造影对于椎间盘突出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内固定术后椎前软组织(PVST)肿胀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施行TARP内固定术(TARP内固定组)、C3/4前路减压椎体内固定手术(C3/4减压组)及C5/6前路减压椎体内固定手术(C5/6减压组)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每组32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病因、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手术前后白细胞(WBC)及白蛋白(ALB)、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补液量、拔管时间,记录术后再插管和吞咽困难例数。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3 d C2~C43个节段的PVST厚度。结果与C3/4减压组、C5/6减压组比较,TARP内固定组患者以女性居多、均由疾病所致、平均身高较矮、ASIA D级占比多、手术时间长、拔管延迟、术后WBC显著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术中出血量及补液量、手术前后AL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再插管及吞咽困难。术前3组患者PVST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 3组患者C2~C43个节段的PVST厚度均显著大于术前(P<0.05),且TARP内固定组C2~C43个节段的PVST厚度增幅显著大于C3/4减压组、C5/6减压组(P<0.05),增幅为后2组的1.29~2.5倍。结论TARP内固定术后3 d C2~C43个节段的PVST仍呈现明显肿胀,厚度显著大于C3/4及C5/6前路减压椎体内固定手术患者,术后需加强气道管理,严格掌握拔管指征,严防PVST肿胀导致的气道梗阻和吞咽困难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跟骨的解剖分部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跟骨解剖学分部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HTSS〗将跟骨按其解剖学特点分为前部、体部、结节部、载距突部和丘部5个部,并在54对108侧跟骨干燥标本上对各区进行骨性测量.结果跟骨各区在骨的质量、大小、形态和结构方面各有其解剖特征和功能.跟骨前部长、高和宽分别为(19.8±2.2)、(24.5±3.2)、(22.4±3.2)mm;跟骨水平长(68.6±6.4)mm;跟骨载距突长、宽、高分别为(23.6±3.0)、(23.6±3.0)、(9.5±1.2)mm;跟骨丘部宽、高和底长分别为(27.5±2.6)、(16.4±1.2)和(40.9±5.1)mm.结论[HTSS〗跟骨解剖分部与跟骨骨折线的形成有关,并有利于对跟骨骨折和病损进行恰当的解剖学描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异常闭孔动脉的走形、分布,并对其盆内段进行测量和定位,为腹股沟区相关手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基础。 方法 解剖研究37侧成人骨盆标本,对闭孔动脉进行观测和分类,并测量闭孔动脉盆内段长度,起始端外径,闭孔管处外径,以及闭孔动脉入闭孔处和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的距离。 结果 在37侧标本中,异常闭孔动脉出现率为18.92%。异常闭孔动脉与腹壁下动脉共干(1.57±0.12)cm发出,盆内段平均长度(4.05±0.49)cm,起始处平均外径(2.52±0.87)mm,闭膜管处闭孔动脉平均外径(2.14±0.72)mm,入闭孔处和连线中点的距离(3.63±1.29)cm。异常闭孔动脉多与腹壁下动脉共干,之后绕股环或跨过股环,紧贴盆壁下降至闭孔处。 结论 正是由于异常闭孔动脉的特殊性质,在腹股沟区及骨盆、髋区骨折固定手术,甚至肿瘤治疗、淋巴结清除术中,术者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椎弓根的解剖学观测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临床脊柱手术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对36具成人尸体的整体脊柱标本,使用游标卡尺测量C_3~L_5椎弓根的高和宽.分别计算各节段椎弓根高和宽的均值和标准差,并分段计算颈椎(C_3~C_7)、胸椎、腰椎各段椎弓根高和宽的平均值.结果 C_3~C_7的高和宽分别为6.77mm和5.50mm;胸椎分别为12.30mm和6.37mm;腰椎平均值分别为15.97mm和9.41mm.结论 提供国人椎弓根的解剖学资料,为临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