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栓通脉合剂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纤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消栓通脉合剂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溶功能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下腔静脉复制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观测消栓通脉合剂对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活性、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活性、血栓干重的影响。结果:消栓通脉合剂治疗组明显提高t-PA、降低PAI和血栓干重,与通塞脉片对照组比较,PAI和血栓干重有显著性差异。预防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t-PA、PAI和血栓干重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选择素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2例,健康对照组20例,比较两组血浆P-选择素水平(ELISA方法)、血小板计数。结果:深静脉血栓形成组血浆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计数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选择素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其早期诊断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消栓通脉汤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瘀湿阻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瘀湿阻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应用溶栓、活血化瘀等基础治疗,治疗组30例同时服用消栓通脉汤,30 d后进行疗效比较并观察TXB2、6-keto-PGF1α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高对照组(33% vs10%,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TXB2含量显著降低(P<0.01),6-keto-PGF1α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消栓通脉汤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瘀湿阻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消栓通脉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消栓通脉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消栓通脉汤,对照组30例予通塞脉片。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1.76%,对照组治愈率34.3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消栓通脉汤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有较好的疗效,而且临床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P-选择素与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变化及其临床药物干预后的变化.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FCM),以单克隆抗体为探针测定40例下肢DVT患者及20例健康人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免疫方法测定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结果 DVT组在发病的早期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与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抗凝等治疗后不同时间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与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呈降低趋势,其中应用奥扎格雷钠组与非奥扎格雷钠组比较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有显著差异.出院1个月后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与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明显降低,但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较正常人偏高.结论 急性DVT患者早期体内血小板活化;应用抗血小板活化药物能明显提高DVT的治疗效果;P-选择素、血小板活化因子可做为DVT诊断的指标之一;出院后DVT患者仍是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P-选择素与D-二聚体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P-选择素与D-二聚体变化及其临床药物干预后的变化.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FCM),以单克隆抗体为探针测定40例下肢DVT患者及20例健康人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应用免疫方法测定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 DVT组在发病的早期P-选择素与D-二聚体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溶栓抗凝等治疗后不同时间P-选择素与D-二聚体阳性表达率呈降低趋势,其中应用奥扎格雷钠组与非奥扎格雷钠组比较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有显著差异.D-二聚体的变化无显著差异.出院1个月后P-选择素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降低,但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较正常人偏高.结论 急性DVT患者早期体内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溶解处于亢进状态;奥扎格雷钠能降低血小板活化;P-选择素,D-二聚体可做为DVT诊断的指标之一;出院后DVT患者仍是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7.
吸烟对大鼠阴茎血管内皮细胞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吸烟量大鼠阴茎血管内皮细胞P-选择素的表达和海绵体超微结构的改变,初步探讨吸烟导致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健康Wistar大鼠5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长期大量吸烟组、长期小量吸烟组、短期大量吸烟组和戒烟组。皮下注射阿朴吗啡(APO)检测阴茎勃起功能。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阴茎血管内皮细胞P-选择素的水平,透射电镜观察大鼠阴茎海绵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P-选择素为(10.78±1.71)ng/L;长期大量吸烟组为(62.62±5.95)ng/L;长期小量吸烟组为(40.06±3.97)ng/L;短期大量吸烟组为(41.37±4.06)ng/L;戒烟组为(22.80±3.15)ng/L。4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镜观察吸烟各组内皮细胞、血窦、平滑肌细胞分布杂乱,血管内皮细胞连续性破坏;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被破坏。大量间质组织增生、纤维化。结论:吸烟可致阴茎血管内皮细胞P-选择素表达增加,破坏海绵体组织超微结构,可能是吸烟致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消栓饮预防老年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60例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于手术前后采用功能锻炼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组在功能锻炼同时口服中药消栓饮,治疗期间行超声多普勒检查,记录下肢有无疼痛、肿胀,检测D-二聚体。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前1d及术后7d疼痛、肿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栓饮预防老年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确切,效果与低分子肝素钙相近,安全性更好,同时可进一步改善血清D-二聚体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NF-κB在TNF-α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探讨NF-κB在DVT炎症-血栓反应环节的作用及中药消栓通脉颗粒的干预作用。方法:以TNF-α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实验模型,分为模型组、消栓通脉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及低剂量组,运用RT-PCR、Western-Blot方法检测NF-κB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经TNF-α刺激后,NF-κB的表达水平比未激活的细胞中NF-κB水平明显升高。消栓通脉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后,NF-κB表达水平下降,且该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效应,高剂量含药血清作用下,NF-κB表达水平最低。结论:消栓通脉颗粒能够抑制激活的人脐静脉血管细胞中NF-κB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P-选择素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选取正常青年人下肢小动脉作对照 ,选出在粘附分子家族中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的粘附分子P 选择素 ,观察其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探讨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血栓形成的机理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 .材料 :我院 1 975~ 1 985年经病理确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石蜡标本 1 1例。 1 2例正常小动脉对照标本来自 1 998年因外伤而下肢截肢的病人和第三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2 .免疫组织化学法 :第 1抗体为鼠抗人单抗 ,来自苏州医学院血栓病室 ,SP试剂盒来自福州迈新公司。SP法染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对非血栓段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血栓组、手术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栓组在左髂静脉以结扎法建立血栓模型;手术对照组开腹显露髂动静脉模拟同等程度创伤, 但不做静脉分离和结扎;正常组直接取材。取材标本是未形成血栓的上腔静脉和髂静脉及其酶解下的内皮细胞, 送电镜、流式细胞仪凋亡检查。结果:血栓组非血栓段内皮细胞形态与手术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变;血栓组与手术对照比较, 1, 2, 4, 7 d 术后早期凋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P<0.01)。手术对照组早、晚期调亡率与正常组比较, 也有显著差异, 但较血栓组程度低, 持续时间较短;手术对照组建模后4, 7d与正常组比较, 晚期凋亡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深静脉血栓可以导致其他远隔部位静脉内皮细胞损伤, 易发生早期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木兰脂素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治疗组。除假手术组外,各组按再灌注时间又分为4个亚组,每组5只。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再灌注开始前5min静脉注射木兰脂素2mg/kg和等量生理盐水。再灌注达相应时间点时,从各亚组大鼠取血备测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肾组织用于观察病理变化以及作免疫组化分析肾组织P-选择素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BUN、Scr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治疗组BUN、Scr较相应时间点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的肾组织损伤较假手术组明显加重,而治疗组的肾组织损伤较对照组明显减轻;随着时间延长,对照组肾组织P-选择素阳性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多,治疗组肾组织P-选择素阳性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木兰脂素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大鼠的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将动物分成两组:实验组通过结扎肾下段下腔静脉诱导DVT构建动物模型;对照组接受下腔静脉探查术,术毕关腹,对照组无DVT.每组各15只SD大鼠.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急性血栓形成过程中TNF α的水平,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方法测定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VCAM-1)的表达情况,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血栓中VCAM-1水平表达的情况.结果 在血栓形成的早期,实验组大鼠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术前(P<0.01),在血栓形成附近的血管内皮细胞的vWF表达上调,而ADAMTS13表达下调;同时,实验组大鼠内皮细胞和血栓中VCAM-1表达逐渐上调,在术后第5~7天上调明显.结论 DVT急性期的TNFα水平升高可影响血管内皮vWF/ADAMTS13的表达,促进血栓黏附和内膜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扩管消栓综合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综合疗法.并利用多功能血管病诊断仪对10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治疗与检测分析。同期随机选择30例本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该疗法能显著改善静脉血流指标,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本病以综合治疗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GMP 140和TXB2含量的变化衡量血小板活化的程度.方法:通过结扎家兔股静脉的方法造成深静脉血栓的模型,分为5组:正常组、盐水组、双藤通脉颗粒低剂量组、双藤通脉颗粒高剂量组和丹王颗粒组,分别观察各组的GMP140和TXB2含量的变化.结果:双藤通脉颗粒高剂量组、双藤通脉颗粒低剂量组和丹王颗粒组的GMP140及TXB2的含量与盐水组有明显差异(P<0.05),而双藤通脉颗粒低剂量组与丹王颗粒组无明显差异(P>0.05);双藤通脉颗粒高剂量组与丹王颗粒组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双藤通脉颗粒有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不同中医证型与黏附因子的关系。方法:将70例DVT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下注组(A组)、血瘀湿重组(B组),并设正常对照组(C组)30例,检测各组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P-选择素和E-选择素的水平。结果:ICAM-1在湿热下注组、血瘀湿重组及正常对照组水平分别是(194.746±18.237)ng/m L、(206.742±23.361)ng/m L、(160.435±23.410)ng/m L,DVT各组ICAM-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瘀湿重组ICAM-1水平高于湿热下注组(P<0.01);P-选择素在3组水平是(54.093±6.606)ng/m L、(49.889±7.363)ng/m L、(31.166±6.945)ng/m L,依次降低(P<0.05,P<0.01);E-选择素在3组的表达水平分别为(64.125±8.482)ng/m L、(30.975±8.723)ng/m L、(27.465±4.934)ng/m L,湿热下注组高于血瘀湿重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P<0.05),但血瘀湿重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黏附因子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而ICAM-1、P-选择素和E-选择素的水平高低可协助中医辨证。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手术取栓与介入取栓疗效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手术取栓与介入取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8年8月167例混合型和中心型DVT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取栓87例,介入取栓80例,术后均局部应用尿激酶溶栓、肝素抗凝治疗,后期应用华法林抗凝6~12个月。结果治疗后介入组双大腿及小腿周径差中位数分别为0.8cm(-3.0~6.0cm)和0.7cm(0.0~5.5cm),手术组分别为1.6cm(0.0~8.0cm)和1.1cm(0.0~4.5cm)(Z=-3.932,P=0.000;Z=-3.313,P=0.001)。介入组住院时间(7.7±4.9)d,显著短于手术组(14.7±6.5)d(t=7.806,P=0.000)。介入组腹膜后血肿、肺部感染、伤口感染、淋巴漏等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8%(7/80),显著低于手术组35.6%(31/87)(χ2=17.135,P=0.000)。131例随访(47.3±28.3)月,2组大、小腿周径差,主观症状评分,色素沉着,静脉曲张,间歇跛行发生率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手术取栓与介入取栓相比,远期疗效相当,但介入取栓对于混合型和中心型DVT的治疗时间窗宽,近期疗效更佳,且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严重而广泛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股青肿)较少.1995年7月-2002年7月,我院共收治股青肿29例,其中14例采取取栓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自然病程与取栓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柏根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6,12(6):585-586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可以发生在深静脉各个部位,尤以下肢最常见.急性期,可因血栓脱落引起致死性或非致死性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