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光模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1):133-133
胃痛即胃脘痛,多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临床以上腹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多见于西医的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病等。古人对胃病的认识至今仍是我们辨证论治胃痛的准则。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心痛也。”  相似文献   

2.
胃脘痛的辨证施护韩玉龄(附属弋矶山医院中医科)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证。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胀感,胃脘当心而痛。"《外台秘要·心痛方》论曰:"足阳明为胃...  相似文献   

3.
胃病是以上腹胃脘部经常发生胀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系常见病多发病,且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临床上以慢性浅表性胃炎最为多见,中医对此病早有研究,并形成系统认识,独特疗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伤寒论》中所谓“心下痞,按之濡”或“心下痞,按之痛”等,皆指胃病而言,现根据个人体会和经验,总结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上、中、下三脘发生疼痛的病证。胃脘痛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古代所谓心痛,实际上多指胃脘痛,并非今之“心痛”。如《医学正传·胃脘痛》曰:”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这就是很好的说明。胃脘痛病证,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急  相似文献   

5.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疾病,以胃脘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正如《灵柩·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笔者近几年采用中医治疗65例,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患者共125例,均系2000年11月至2004年11月我院住院或门诊病人,治疗前后均经胃镜检查。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5例,男性35例,女性30例,年龄15至75岁,平均年龄42.5岁,病程2至20年,平均为12年,胃镜检查;慢性胃炎40例,胃溃疡16例,12指肠溃疡9例。对照组60例,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14至70岁,平均38岁,病程3至15年,平均为11年,胃镜…  相似文献   

6.
胃痛又称胃脘痛 ,是指经常性胃痛的一种疾病 ,中医对此论述较早。《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 :“木郁之发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说明胃痛与环境、饮食、情志、应激有关。它可与腹胀、嗳气、恶心呕吐、嘈杂、泛酸、纳差等兼见于同一疾病过程中 ,但应以胃痛常作为主症。近年来 ,由于现代节奏加快 ,生活规律的改变易产生此病 ,因此使胃痛病受到人们的关注。西医有多种治法。本人在 1998~ 1999年底 2年期间 ,采用加味四逆散治疗胃脘痛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病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人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相似文献   

7.
<正>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病”的范畴。作者近年应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 首辩寒热属实 慢性胃炎以中上腹疼痛和食后腹胀为主证,在起病初期多为实证。临床上凡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者,其疼痛多在食后发作,病多属实证或虚中央实。在病之早期以气滞为  相似文献   

8.
本病近年来有明显增多趋势 ,发病原因常见于暴饮暴食、过嗜厚味、酗酒过度 ,湿热内蕴 ,致使肝胆郁热 ,升降失司 ,胆汁逆流 ,脾胃受损 ;尤多见于急性胰腺炎经西医救治之后呈现本病 ,或见于精神因素诱发本病 ,或见于发病原因不明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上支两胁 ,膈呖不通 ,饮食不下”。又如《灵枢·厥病篇》 :“痛如以锥刺其心 ,心痛甚者 ,脾心痛也”。以上二条经文记述了类似胰腺炎疼痛的特征。而慢性胰腺炎则以脘腹 (稍偏左较多 )如刀割锥刺样痛多见 ,或脘胁气撑 ,饮食难咽 ,食而难化 ,胃脘作胀 ,时欲泛恶 ,大…  相似文献   

9.
李佳 《伤残医学杂志》2014,(14):173-174
胃脘痛为内科常见疾病,胃脘痛的记载始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风淫所生,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鲁承业主任在胃脘痛的病机分析上推崇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的分析:“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其治气治血之当然也,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数年痛必入络,治在血中之气”[1]。临床治疗胃脘痛久病不瘥之时多选用丹参饮。丹参饮出自《时方歌括》,本方由丹参、檀香、砂仁组成,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效。书中记载本方“治心胃诸痛,服热药而不效者宜之”。鲁主任通过数10年的临床实践将方中檀香易为降香,独辟一径。从药性上来说檀香,降香均属辛温,性味相同,都具有理气止痛之功效,而檀香侧重在气份,降香则偏重在血份。《得配本草》云:“降香入血分而降气,治怒气而止血。﹍﹍消肿毒,治肋痛。”[2],相对来说檀香多用于病程较短之新病,而降香更适用于病程较长之久病。对于舌诊中舌下络脉瘀阻者必用降香。在清?林珮琴《类证治裁》中亦提到“痛久不愈,必入血络(归须、桃仁、延胡、紫降香,或失笑散)”。同时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在丹参与降香伍用时丹参活血祛瘀,其主要成份丹参素具有抗炎,抗自由基的作用;降香具有行气止痛,活血止血的作用。降香可明显促进机体对丹参中丹参素吸收,减少其消除[3]。  相似文献   

10.
胃痛,又称“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病。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痛或胀、纳食减少、暖气反酸、恶心呕吐、大便异常、舌脉异常等。我科自1989年以来应用自拟的“三七黄芪汤”治疗胃痛56例,获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脘痛”、“心口痛”、“肝胃气痛”、“嘈杂”等范畴,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对人体从摄食到食物的消化吸收、转化为人体所需营养和能量的过程已有十分精辟和独到的认识。《金匮要略》中亦早已提出该病,并对其病机、治疗早有较为充分的论述。自金、元朝以来更加深化和丰富了胃脘痛的辨证治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胃脘,包括上脘,中脘和下脘,胃脘痛是以上腹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所以在临床护理中应医护配合,取得较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 36例患者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14~68岁,病史最长41年,最短半年。2 病因分析2.1 寒邪客胃:由于外感寒邪,内客于胃寒主收引,致胃气不和而引起。2.2 饮食伤胃:由于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致胃失和降而引起。  相似文献   

13.
慢性胃炎是内科临床多见病之一,属中医“痞满”、“胃胀”、“胃脘痛”范畴。病因病机较复杂,病情常反复迁延。余临证四十年,刻意探索本病证治。兹将管窥所得,简介于下: 一、胃热急痛实证首用泄热通腑。急性胃炎或慢性胃炎急发者,多见胃热急痛。其时胃脘胀痛,按之硬实而痛甚,食欲差或正常,食后感不适,口干苦,舌赤绛,苔黄腻。本证常由伤食引起,但肝热胆火上扰,灼伤胃阴而发病者不在少数。过去余常选半夏泻心汤,效欠佳。现首选龙胆泻肝合大黄甘草汤化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范畴。中医学古代文献中对本病症状的描述、病因病机论述也有记载。“胸痹”之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素问·标本病传论篇》有“心病先心痛之说”,《灵枢·五邪》篇也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首次明确将胸痹作为独立疾病提出,  相似文献   

15.
医者皆知炙百合治肺病,对肺热阴虚,咳嗽、痰少而粘等症状是不可缺少的妙药;而临床实践证明,生百合是治疗胃病的圣药。据文献记载:“百合除心下急满痛”,(《药性论》)“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痛”,(《名医别录》)“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神农本草经》) “心下”即指胃脘部而言。综上文所述:说明生  相似文献   

16.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恥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而言。《金匮》论述腹痛的原文约三十余条,举出方剂二十余首。主要见于《腹满寒症病篇》《妇人妊娠病篇》《妇人产后病篇》《妇人杂病篇》以及《虚劳病篇》《蚘虫病篇》,综合以上各篇,对于腹痛的诊断及治疗,论述均详。国内中医期刊上发表有关《伤寒》《金匮》“腹诊”的文章较多,因此,本文对于腹痛的诊断不再重复,仅就其治法初步予以探讨。根据《金匮》  相似文献   

17.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中医属胃脘痛范畴,其发病原因如《寿世保元》说:“胃脘痛者,多是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复食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嘈杂恶心皆噎膈反胃之渐也”。发病年龄多在20~5  相似文献   

18.
胃脘痛治验     
胃脘痛之名来源于《内经》,所谓“民病胃当心而痛”.后世又称胃痛.本病首先要与胸痛(真心痛)作出鉴别.盖“心在胸中,胸痛的位置在心(窝)之上.胃脘痛则在心之下”,胃脘痛还兼有“或满或胀,或呕吐,或不能食……”等症,但总以心口痛为主症.《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  相似文献   

19.
自拟益脏提胃汤治疗胃下垂长治市中医研究所(046000)赵继升胃下垂一病,属中医“胃缩”、“胃脘痛”、“腹胀”等范畴。其病机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症以胃脘痞满坠胀疼痛,食后、劳累后加重,嗳气,肠呜漉漉,大便秘结或不调为主,并兼见形体消瘦,精神困倦,劳...  相似文献   

20.
胃脘痛是以胃脘部发生疼痛的一种疾病,古代文献大多指心痛或心腹痛《医学正传》说:“古方有九种心痛,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它的病变多与脾有关,由于病理上相关,一般多脾胃同病,它与真心病不同,《灵枢——厥论》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从病机与体征及预后与胃疼作了明显区别。本证属现代医学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