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术式选择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术式选择和手术疗效。方法 2004年9月~2010年7月笔者对83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应用前路、后路和一期后-前路或是前-后-前联合入路(后路撬拨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前路颈椎损伤节段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钛板(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对比评估的方法,使用测量Cobb角、椎体水平移位和Frankel评分表评价脊髓功能恢复与脊柱损伤重建稳定性等情况。结果 80例患者获得有效随访,在手术参数、术后力学参数方面对其进行比较,联合入路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较单纯前路或后路组长,神经学方面,7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无恢复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脊髓功能平均提高1.1级。术后4~6个月摄片融合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应用一期联合手术入路在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方面较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具备更宽的适证,需要掌握严格手术指征和根据病情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下颈椎骨折脱位术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种手术方式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4月至2010年1月,分别采用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59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病历资料,其中前路手术组24例,后路手术组8例,一期前后联合手术组27例,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脱位纠正及植骨融合等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术后脊髓感觉及运动ASI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椎体间移位平均(6.55±2.56)mm,术后为(1.04±0.37)mm,术前脱位椎体间成角(Cobb′s角)平均(16.80±7.02)°,术后为(2.71±1.45)°(P<0.01);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椎体间植骨全部融合。结论采用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得到一定恢复,根据损伤类型、损伤节段以及脊髓受压部位、程度等综合因素选择手术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种手术方式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4月至2010年1月,分别采用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59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病历资料,其中前路手术组24例,后路手术组8例,一期前后联合手术组27例,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脱位纠正及植骨融合等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术后脊髓感觉及运动ASI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椎体间移位平均(6.55±2.56)mm,术后为(1.04±0.37)mm,术前脱位椎体间成角(Cobb′s角)平均(16.80±7.02)°,术后为(2.71±1.45)°(P〈0.01);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椎体间植骨全部融合。结论采用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得到一定恢复,根据损伤类型、损伤节段以及脊髓受压部位、程度等综合因素选择手术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住手术方式的选择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5倒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分别予以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进行治疗,其中13倒予以单纯前路手术,5路为单纯后路手术,17倒为前后路联合手术。结果治疗后全部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分级为:A级8例,B级1例,C级6倒,D级9倒,E级11例。全部患者术前椎体间移位平均(6.3±2.4)mm,术后为(1.0±0.3)蛐l术前Cobb’s角平均(17.1±6.3)。,术后为(3.1±1.3)。l颈椎椎体高度完全恢复。随访中椎体问植骨全部融合。结论通过对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损伤奏型,损伤节段、脊髓受压位置及受伤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取不同手术入路方式,能够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有利于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5.
颈椎嵌顿性骨折脱位后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给予颈椎复位,恢复颈椎正常的曲度及稳定性,解除脊髓的压迫,为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前提条件.但颈椎嵌顿性骨折脱位手术时,无论先前路还是先后路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来自前后方对脊髓的压迫和矫正骨折脱位的复位以及复位时对脊髓二次损伤问题,影响了手术效果和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我们自2003年1月~2005年9月采用前后联合手术入路,首先后路单开门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嵌顿9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颈椎骨折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恢复颈椎正常的曲度及稳定性,椎管彻底减压,解除脊髓的压迫,为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前提条件。但有时单纯的前路或后路手术不能完全解除同时来自前后方脊髓的压迫,不能同时矫正前后方畸形,影响了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1999年1月-2000年6月笔者采用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治疗颈椎骨折17例,疗效良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观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01~2009-01间6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路减压复位植骨及颈椎带锁钛钢板固定51例,后路切开复位侧块钢板固定12例,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复位固定严重骨折脱位5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1.8个月,植骨于3个月左右均获得骨性融合,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按Frankel分级,神经功能有3例无恢复,其余病例至少有1~3级以上的恢复或改善。结论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根据颈椎损伤机理、损伤部位及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期颈椎前后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护理。方法2005年10月-2007年5月对1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一期颈椎前后入路手术,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和气管的推移训练,术后体位护理、切口观察、颈脊髓损伤功能恢复及加强呼吸道管理。结果本组12例患者,随访平均14月(3-21月),脱位者全部复位,植骨者全部愈合,内固定无脱落断裂及移位,发生颈背痛2例,经保守治疗恢复。结论通过良好的护理提高一期后路关节螺钉固定联合前路植融合钢板固定融合术的安全性,对手术成功和术后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17例合并脊髓损伤的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全麻下一期前后路联合减压,前路带锁钛钢板固定及自体骨或钛网加自体骨植骨,后路侧块螺钉钢板固定。结果:本组17例经6~48个月的随访,围手术期无明显并发症。术后颈椎椎体高度丧失为1.9%,融合率100%,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提高l~2级。结论:合并脊髓损伤的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是可行的,对解除脊髓的压迫状态,促进脊髓残留的神经功能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无脊髓损伤型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32例无脊髓损伤型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其中新鲜损伤25例,陈旧性损伤7例,采用持续颅骨牵引,经前路或前后路联合减压、复位、自体髂骨植骨、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32例患者术后均无脊髓损伤加重,神经根症状获得改善;骨折脱位完全复位;随访3~12(7.8±0.3)个月,植骨完全融合,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结论 对于无脊髓损伤型下颈椎骨折脱位,应持续颅骨牵引预防继发性脊髓损伤;手术应以前路手术为基础,达到减压、复位、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及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的治疗目的 ;对于术前不能复位的患者,应首先应用后路手术解除后路阻碍复位因素,协助前路手术时复位骨折.  相似文献   

11.
无脊髓损伤的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无脊髓损伤的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9例无脊髓损伤的陈旧性下颈椎骨折或者骨折脱位患者,采用经前路伤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复位、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及Orion^TM钢板固定或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切开复位,椎间融合加Orion^TM钢板固定融合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全部病例经随访观察,症状获得改善,7例完全恢复,2例残留手指麻木。术后6个月全部返回工作岗位。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对于无脊髓损伤的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宜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切开复位、椎间融合加钢板内固定的方法,最大限度保留活动节段,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对于无脱位的骨折宜采用单纯前路手术,除可达到减压、复位、恢复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外,更重要的是可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对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无脊髓损伤的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对21例牵引复位失败的无脊髓损伤的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首先俯卧往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的侧决螺钉或棘突间钢丝固定;陈旧骨折脱位,需行脱位小关节的上关节突部分切除及黄韧带切除.不固定.然后再行前路切开椎体减压,髂骨植骨或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后一周带颈托下地行走.结果 本组21例脱位完全复位,无脊髓损伤发生,随访8~24个月,平均16月,植骨完全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结论 对于无脊髓损伤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宜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于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最大限度保留活动节段,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对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治疗方法及价值。方法:采取颅骨牵引,早期全麻下颈椎前路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27例,其中9例行前路撬拨复位,2例行同期后路解锁复位。术后随访3~12个月,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依脊髓功能损伤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颈椎恢复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植骨在3~6个月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3、6和12个月随访神经功能脊髓功能损伤分级标准分别改善1~2级。结论:颅骨牵引结合早期颈前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手术可促进脊髓功能恢复,并可避免因并发症而错过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临床上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多采用牵引复位、颈椎后路减压固定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对于骨折脱位所造成的脊髓前后方同时受压,颈椎前后柱均遭到严重破坏,以及颈椎骨折脱位牵引复位失败或陈旧性脱位的患者,上述手术方法均无法彻底减压,解除脊髓压迫,恢复脊柱正常序列及重建稳定性。且在复位过程中存在加重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我院自2003年7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带锁钢板螺丝钉固定联合后路减压复位植骨侧块钢板固定的方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11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朱美忠  权正学  欧云生 《重庆医学》2007,36(20):2098-2099
目的 探讨同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脱位的疗效.方法 21例经颅骨牵引未能复位的陈旧性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在颅骨牵引下,先从后路松解关节突交锁与脊髓后方压迫,然后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结果 21例均完全复位,症状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全部病例均获6个月以上随访,椎间植骨融合良好,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高度、颈椎的稳定性均维持良好,15例脊髓损伤患者中14例按Frankel分级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同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可完全恢复颈椎的序列和高度、解除脊髓压迫,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手术有一定风险,应严格掌握适应证,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西部地区县级基层医院开展后前联合入路手术方法加用生物膜治疗创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探索适合基层医院治疗颈椎复合性损伤的工作模式,更好地为基层人民服务。方法:通过选择本院下颈椎骨折脱位、小关节交锁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患者32例,采用先从颈椎后路切开复位;再从颈椎前路切开,切除后纵韧带,彻底解除对脊髓的压迫,安放生物膜保护脊髓,取相同大小和形状的自体髂骨块植入间隙内;安放内固定物。然后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ASIA运动功能指数评分和JOA评分、Frankel分级。结果:32例患者术后均恢复了颈椎椎体的正常序列及生理弧度。随访期间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植骨块脱出或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JOA评分和ASIA运动功能指数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基层医院后前联合入路加用生物膜治疗创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2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均行复位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选择,分为前路组40例、后路组40例和前后路联合组40例,比较各组骨折脱位复位情况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前,三组Cobb角、椎体水平移位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较术前比较三组Cobb角、椎体水平移位距离均改善,但联合组的改善幅度大于前路组和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三组神经功能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三组神经功能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前路组和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位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式选择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外科术式选择及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73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患者,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进行下颈椎减压或重建,其中前路手术组40例,后路手术组26例,前后联合手术组7例。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固定节段、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和椎体复位情况等。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1.2个月,植骨于术后3~4个月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术中均无脊髓、大血管、气管、食道等损伤;前路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固定节段上少于后路手术;所有患者的术前JOA评分和颈椎复位参数较术后均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根据颈椎损伤机制、损伤部位及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下颈椎损伤分类评分系统在下颈椎损伤手术入路选择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下颈椎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颈椎过伸性损伤20例,压缩或爆裂损伤6例,屈曲分离损伤2例,平移或旋转损伤4例.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评分:A级5例,B级5例,C级18例,D级4例.11例采用前路手术,17例采用后路手术.结果 32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8个月.植骨于术后12周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完全损伤者无明显的脊髓功能恢复迹象,但其神经根刺激症状基本消失.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一定恢复,平均A-SIA评分提高1.4级.结论 根据颈椎损伤的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能够使骨折脱位达到良好的复位,并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SLIC评分系统在下颈椎损伤手术入路的选择中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陈致勃  昌耘冰  尹庆水  夏虹 《医学争鸣》2005,26(19):1784-1786
目的:探讨下颈椎损伤早期手术治疗的目的、时机和方法. 方法:下颈椎骨折、脱位并有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55例,早期分别施行前、后路减压固定手术. 其中前路减压43例,后路12例. 行内固定17例. 结果: 脊髓完全损伤6例,死亡3例,随访3例神经功能无恢复. 脊髓不完全损伤49例,随访46例,随访时间4~49(平均21) mo. 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41例. 结论:早期手术治疗有利于及早恢复椎体稳定性. 应根据具体伤情决定手术时机和方法, 采用前或后路减压均可起到良好疗效. 内固定的使用扩大了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