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服药方法对高血压患者降压有效性和平稳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服药方法 对于高血压治疗有效性和平稳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设计,对90例2级及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早晨服用非洛地平和缬沙坦组(A组30例,男15例,女15例),早晨服用缬沙坦晚上服非济地平组(B组30例,男17例,女13例),早晨服用非洛地平晚上服缬沙坦组(C组30例,男16例,女14例),患者均于服药前及服药后2周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求得平滑指数等指标.结果 服药2周后,各组夜间时段及24 h的平均收缩压的下降值依此为:19.3、28.8、30.5、22.9、28.3及29.1 mm Hg(1 mm Hg=0.133 kPa).组间比较,A组0.05).夜间及24 h平均收缩压平滑指数符组依次为:2.43,3.12,3.22及1.92,2.49,2.27,组间比较,夜间平均收缩压平滑指数A组0.05).结论 联合用药的降压效果显著,早晚分次服药较早晨顿服两种药物能更有效控制夜间血压,早晚分次服药使夜间及24 h血压下降更平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服药方法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影响。方法:60例2级和3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顿服组30例、分服组30例,顿服组每天7:00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5mg和厄贝沙坦150mg;分服组每天7:00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5mg或厄贝沙坦150mg,晚7:00服用厄贝沙坦150mg或非洛地平缓释片5mg。患者均于服药前及服药后4周,采用动态血压监测系统进行血压监测。结果:服药4周后分服组24h平均收缩压下降值、24h平均舒张压下降值和24h平均动脉压下降值大于顿服组(均P0.05);分服组夜间平均收缩压下降值、平均舒张压下降值和平均动脉压下降值显著大于顿服组(均P0.01);分服组24h平均收缩压平滑指数、24h动脉压平滑指数显著高于顿服组(均P0.05);分服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平滑指数、平均舒张压平滑指数和平均动脉压平滑指数显著高于顿服组(均P0.01)。治疗后分服组有18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改变为杓型,显著多于顿服组的4例(P0.01)。结论:长效降压制剂联合治疗2级和3级非杓型高血压,早晚分次给药与早晨顿服相比,降压效果更好、降压更加平稳,更有利于血压的昼夜节律由非杓型恢复为正常的杓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盐酸贝那普利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不同时间给药时降压疗效的差别。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设计,将120例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分为三组,分别为早晨服用盐酸贝那普利和硝苯地平控释片组(A组41例,男21例,女20例);早晨服用盐酸贝那普利晚上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组(B组39例,男20例,女19例);早晨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晚上服用盐酸贝那普利组(C组40例,男22例,女18例)。三组患者均于服药前及服药后15天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平滑指数等指标。结果服药15天后,三组治疗前后比较,血压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24hSBP、24hDBP、24hMABP、dSBP、dDBP、dMABP、nDBP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A、B组nSBP、nMAB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间nSBP、n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间nSBP、n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B组与C组间nMA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平滑指数与A、B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间应用ACEI类药物较早晨顿服两种药物及晨服ACEI类药物能更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且使夜间及24h血压下降更平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不同时间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压变异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9月~2015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12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其中A组于早晨8:00服用,B组睡前2~3h服用。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服药后,两组各项血压指标、晨峰阳性率、24h SSD和24h DSD变异性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B组下降更明显,与A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夜间服药对于降低血压变异、缓解晨峰现象、改善血压昼夜节律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治疗老年晨峰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5例老年晨峰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3例,每晨给予厄贝沙坦150mg和氨氯地平5mg;对照组102例,每晨给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50mg/12.5mg。观察治疗前、治疗8周后24h平均收缩压(SBP)、24h平均舒张压(DBP)、清晨、白天、夜间SBP和DBP、24h收缩压变异性(SBPV)及24h舒张压变异性(DBPV)。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24h、清晨、白天、夜间SBP和DBP、SBPV均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DBPV下降(P0.05),对照组无显著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压达标率及晨峰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治疗均能有效控制老年晨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但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具有更佳的血压达标率、更优的晨峰控制率和更低的血压变异率,更适合于老年晨峰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按照时间药物学的原则,探讨不同用药时间服用厄贝沙坦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采用动态血压检测的方法筛选出83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晨起服药组(41例)和晚上服药组(42例),均给以厄贝沙坦150~300mg口服,1次/d,共治疗24周。药物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的检查。结果两组的诊室收缩压(SBP)在治疗后均明显降低,两组的诊室收缩压(SBP)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血压结果显示,两组均能降低夜间SBP(P〈0.05,P〈0.01),夜间服药更能有效地降低夜间的SBP。晨起服药组的白天血压达标率(SBP〈135mmHg)为36.5%,晚上服药组的白天血压达标率为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晨起服药组的夜间血压达标率(SBP〈125mmHg)为29.2%,晚上服药组的夜间血压达标率为61.9%,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晨起服药组血压昼夜节律纠正率为19.5%,晚上服药组血压昼夜节律纠正率为52.4%,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对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厄贝沙坦晚上服药可以有效地纠正夜间的高负荷血压,提高夜间血压达标率,改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中应用厄贝沙坦和氨氯地平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2月间该院93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作为该组研究的对象,根据治疗的方法分成3组各31例,即A组、B组及C组,A组采用厄贝沙坦实施治疗,B组采用氨氯地平实施治疗,C组采用厄贝沙坦结合氨氯地平实施治疗,对比3组治疗的效果。结果经过治疗之后,与治疗前对比,3组患者血压皆有所下降,C组更为明显(P0.05),但是C组血糖指标的改善情况、C反应蛋白的下降情况及尿微量白蛋白的水平皆明显比A、B两组好(P0.05)。结论采用厄贝沙坦结合氨氯地平对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治疗的效果明显比单独用药的效果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给药方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平滑指数的影响。方法将120例2级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40例,A组每天早7∶00服用坎地沙坦酯和苯磺酸氨氯地平;B组每天早7∶00服用坎地沙坦酯,晚7∶00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C组每天早7∶00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晚7∶00服用坎地沙坦酯。服药2周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相应平滑指数。结果 A组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夜间平均动脉压(nMABP)、24 h平均动脉压(24hMA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平滑指数均小于B组(P均<0.01)和C组(P均<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晚两次服用降压药物,能够有效控制24h血压及夜间血压,从而使降压更平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不同服药方法的降压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服药方法分为分服组与顿服组,各30例。顿服组给予80 mg/d代文、30 mg拜新同服用,服用时间为早7:00;分服组患者早、晚7:00各给予80 mg代文或者30 mg拜新同服用。治疗之前与治疗28天后对患者血压进行监测,选取动态血压监测系统,对比两组患者血压变化情况。结果分服组患者治疗28天后24 h平均动脉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动脉压平滑指数、24 h平均收缩压平滑指数变化均优于顿服组患者;分服组患者治疗28天后夜间平均动脉压、平均舒张压、平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平滑指数、平均收缩压平滑指数变化均优于顿服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晚分次给药治疗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早间顿服,降压疗效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服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对中老年非杓型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及血压昼夜节律的作用.方法 采用90217型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动态血压,筛选出120例中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按随机区组设计原则分为厄贝沙坦晨服组与晚服组,分别于7:00-8:00和19:00-20:00口服厄贝沙坦150 mg,共治疗8周,观察24 h动态血压,对两组治疗前后24 h平均血压,白天、夜间平均血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控制夜间高血压及纠正昼夜节律变化晚服组与晨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非杓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厄贝沙坦在晚上服用可以较好地控制夜间高血压负荷,纠正昼夜节律变化,提高夜间血压达标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夜间睡前给药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方法8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晨起服药组与睡前服药组,两组患者均给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和厄贝沙坦片150mg ,用药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和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前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与同组服药前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nSBP、nDBP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杓型血压恢复率晨起服药组为22.5%,睡前服药组为4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取睡前服用左旋氨氯地平片和厄贝沙坦片可以有效降低血压,改善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更好地保护靶器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抗高血压药物的不同组合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和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 350例2~3级初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四组。A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2.5mg+依那普利10mg/d;B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2.5mg+厄贝沙坦150mg/d;C组给予厄贝沙坦150mg+氢氯噻嗪12.5mg/d;D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2.5mg+厄贝沙坦150mg+氢氯噻嗪12.5mg/d。比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血压和BPV的变化。结果 (1)各组与治疗前比较平均血压值及BPV均有明显的下降与改善(均P0.05);(2)比较治疗后各组间的平均血压与BPV,D组平均血压的下降幅度及BPV改善程度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种药物联合治疗中重度高血压,不但能使绝大多数患者血压达标,而且还能明显改善患者的BPV。  相似文献   

13.
李军 《内科》2010,5(6):594-595
目的观察不同时段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将8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41例)和B组(41例),两组均给予左旋氨氯地平和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其中A组在早晨1次给药,B组早晚各给药1次,两组日总剂量相同。结果 A、B两组用药后24 h各时点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低于用药前。B组夜间平均收缩压、晨峰血压升高程度、清晨收缩压、清晨舒张压比A组低(P〈0.01或P〈0.05)。结论早晨1次和早晚各1次服药均能有效降低血压值,但早晚组能改善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降低清晨血压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服药时间对氨氯地平降压效应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开放、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高血压患者经二周安慰剂导入期,服安慰剂末诊室血压在95~115 mmHg者入选,随机于7:00或21:00予5 mg氨氯地平治疗,二周后降压不满意者加至10 mg,服用氨氯地平六周后,交换服药时间再服六周.服安慰剂末、早晨给药六周、睡前给药六周后分别行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T/P、收缩压峰值、舒张压峰值、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值、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百分率,以及24小时、白天及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收缩压负荷、舒张压负荷和心率. 结果:二服药组总有效率为100%,收缩压、舒张压的T/P均大于60%,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收缩压负荷、舒张压负荷均较服药前明显降低(P<0.01).二服药组之间比较,各诊室血压及动态血压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夜间收缩压、舒张压的下降值和下降百分率、平均心率指标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早晨或睡前服药均能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服药时间不影响氨氯地平的降压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和金水宝胶囊联合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75mg组(A组)、厄贝沙坦150mg组(B组)及厄贝沙坦150mg联合金水宝胶囊组(C组),每组20例。比较各组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UTP/24h)、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脂(Lipids)、N-乙酰-B—D葡萄糖苷酶(NA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的血压在治疗后均有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患者治疗后UTP/24h均有下降(P〈0.05),C组下降最为明显,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和B组治疗后Scr、BUN、NAG无明显改变(P〉0.05),与A组和B组比较,C组在治疗后Scr、BUN、NAG下降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A、B组治疗后TG、TC、LDL-C、HDL—C均无明显变化(P〉0.05),C组治疗后TG、TC、LDL-C下降,HDL-C升高(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金水宝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能有效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显著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 210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70例。A组口服厄贝沙坦,0.15 g/片,1次/d;B组口服羟苯磺酸钙,0.5 g/片,口服,3次/d;C组口服羟苯磺酸钙联合厄贝沙坦,剂量和每日次数同前两组。3组疗程均为24 w。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24 h尿蛋白定量测定、尿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ACR)、尿β2-微球蛋白(MG)、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水平。结果治疗后,C组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C组ACR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C组尿β2-MG明显低于A、B组(P0.05);而治疗前后3组Scr、BUN、FBG、2 h P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苯磺酸钙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DN可进一步减少尿蛋白,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对早期逆转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含厄贝沙坦150mg,氢氯噻嗪12.5mg)联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高血压患者72例,随机分为3组:A组(n=23)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1次/d;B组(n=19)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150mg,1次/d;C组(n=30)晨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150mg,睡前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1次/d;疗程均为12周.结果 3组患者血压均有下降,A组总有效率为65.2%,B组为63.1%,C组为93.3%.结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用于治疗高血压比单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或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更有效、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接受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对QT离散度的影响情况,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2月—2017年2月该院对104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开展分析,分成ABC 3组,A组34例患者使用厄贝沙坦治疗,B组患者34例使用氨氯地平治疗,C组患者36例使用厄贝沙坦和氨氯地平治疗,对3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的临床有效率是82.35%,B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88.24%,C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100.00%,3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糖和血压均改善,C组比其他两组优秀,A组比B组优秀,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QT期间,校正QT期间,QT期间离散度等指标对比在治疗前没有差异性,治疗后,C组比其他两组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使用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的效果突出,患者的血压和血糖稳定,心室肥厚情况得到了改善,临床中应该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经24h动态血压监测属于非杓型高血压的需要药物治疗的1级高血压患者106例,随机(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早晨7:00服药)和B组(晚上7:00服药)。两组均选用坎地沙坦4mg,用药8周后观察用药前后24h动态血压参数,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24h收缩压、24h舒张压、白昼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夜问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4h舒张压、白昼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夜间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24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比A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晨或夜间服用坎地沙坦均能有效降低非杓型高血压的血压水平及改善血压昼夜节律,但夜间服药组在控制夜间收缩压和纠正血压昼夜节律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进行研究。方法以数字随机法将该院收治的70例高血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给予对照组厄贝沙坦单药治疗,将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和尿液检查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和24 h尿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尿β2-微球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得到显著改善,且24 h尿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尿β2-微球蛋白也得到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在控制血压、减轻肾损伤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