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近几年才被逐渐认识的一类胰腺囊性肿瘤,约占临床诊断胰腺肿瘤的7.5%和手术切除胰腺肿瘤的16.3%,具有产生大量黏液蛋白、胰腺导管囊性扩张和伴有导管内乳头生成的特点。本文总结我院近年来诊治的24例IPMN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1982年由日本Ohhashi等首先报道,以后陆续有少量病例报道,近十年以来报道的病例数明显增加,目前国外文献中上百例报道也有数篇,但国内仅见1篇8例报道。对该肿瘤曾有过多种不同命名,如产黏液癌、高分泌黏液癌、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导管高分泌黏液肿瘤、导管内癌、导管产黏液肿瘤、导管扩展型黏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黏液性导管扩展症、胰管扩展型产黏液肿瘤等。1996年WHO颁布IPMN的诊断标准,以期将其与胰腺黏液性囊腺瘤或胰腺黏液性囊腺癌区分开来。在临床与病理方面,IPMN与后者也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一类累及主胰管或分支胰管的产黏液肿瘤,同时缺乏黏液性囊腺瘤的特征,IPMN有进展为胰腺导管腺癌的可能,目前很多研究都在探讨IPMN的发病机制及其诊断,并取得了进展,然而对其手术适应证及其手术方式并没有...  相似文献   

4.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n pancreas,IPMN)是由胰腺导管内能够分泌黏液的高柱状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生形成的肿瘤,伴有主胰管或其侧支胰管的囊性病变,与胰腺癌相比具有低度恶性、生长缓慢的特点.在临床工作当中,笔者遇到1例IPMN且合并肝内外胆管扩张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胰腺囊性肿瘤(PCN)是指一类胰管或腺泡组织上皮细胞增生,致使分泌物潴留而发生的肿瘤性囊性病变.发病率较低,仅占胰腺原发性肿瘤的1%,胰腺囊性病变的10%~15%[1],其中以浆液性囊腺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SCN)最高,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MCN)或囊腺癌次之,近年来实性假乳头性肿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PT)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的报道逐渐增多.一般认为浆液性囊性肿瘤主要为良性病变,而黏液性囊性肿瘤、导管黏液性扩张及乳头囊性肿瘤为潜在恶性病变[2].胰腺囊性肿瘤对放疗、化疗不敏感,手术是胰腺囊性肿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主要介绍胰腺囊性肿瘤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einotls neoplasm.IPMN)是一种少见的胰腺囊性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IPMN起源于胰腺主胰管或分支胰管内的导管上皮.向胰管内呈乳头状生长并分泌大量黏液.进而导致胰管扩张或囊性灶形成。IPMN具有潜在恶变可能.可由良性腺瘤逐步进展为交界性肿瘤、原位癌或浸润性腺癌.前二者预后相对较好,而一旦发展为浸润性腺癌.则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
已有研究证实微小RNA( miRNA)在人类肿瘤中表达异常,其中miR-221在结直肠癌中表达显著增高,可能作为肿瘤标志物[1].我们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胰管内乳头黏液性肿瘤(IPMN)和胰腺导管腺癌患者血浆中miR-221的表达,探讨其作为IPMN诊断标志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一类少见的胰腺囊性肿瘤,以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乳头状异常增生合并大量黏液产生为特点。IPMN根据累及胰管不同,可以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及混合型,病理学上表现为腺瘤至浸润癌多种类型。根据细胞形态及表达黏蛋白不同,可以分为胃型、肠型、胰胆管型及嗜酸细胞型。笔者结合既往文献及团队实践经验,分析组织病理学分型在胰腺IPMN中的临床意义,旨在提高外科医师对胰腺IPMN不同组织病理学类型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正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一种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PCN),具有一定的恶变潜能。随着腹部CT及MRI的广泛使用,胰腺囊性占位的检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同时越来越多的IPMN被发现[1]。如何准确诊断及治疗IPMN是目前临床工作的关注重点,包括影像学检查、肿瘤标  相似文献   

10.
胰腺囊性占位是一种较特殊的胰腺肿瘤,发病率约占胰腺肿瘤的1%[1].由于病灶的解剖位置比较深,发病周期较长,因此临床症状不明显,早期发现和诊断较为困难.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胰腺囊性占位的检出率不断提高.胰腺囊性占位包括原发性囊性肿瘤和实性肿瘤囊性变.临床上一般分为浆液性囊腺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SCN)、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MCN)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IPMN)以及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esudopapillary neoplasm,SPN).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诊治经验,寻找术前预测浸润性IPMN的指标.方法将2003年9月-2010年7月手术治疗的27例胰腺IPMN病例分为浸润性与非浸润性IPMN两组,分析比较两组间术前资料的差异.结果浸润性IPMN 15例,非浸润性IPMN12例.两组间术前梗阻性黄疸发病率、肿瘤最大直径、血...  相似文献   

1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 of the pancreas,IPMN)是用来区分一类特殊胰腺肿瘤的一个新术语。上世纪80年代初期,有关内窥镜检查方法的文献上最初描述了此类胰腺肿瘤,特点是在内镜下可见Vater壶腹漂浮出大量黏液性物。1982年,Ohhashi等报道4例胰腺产黏液性肿瘤。1986年,Itai等报道一大类胰腺黏液性肿瘤,并命名为导管内黏液囊腺瘤和囊腺癌。  相似文献   

13.
随着CT和MRI等影像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临床上越来越多的胰腺囊性疾病得到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作为肿瘤性胰腺囊性疾病的重要病理分支,在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在有的医疗中心,IPMN已经成为胰腺切除术的第二常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 提高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对2005年7月至2017年3月洛阳市第二中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9例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胰腺PIMN患者主胰管型6例(31.6%),分支胰管型9例(47.4%),混合型4例(21.1%);12例胰腺IPMN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1例行胰十二指肠并门静脉切除术;3例行胰体尾切除术;4例行胰腺局部切除术。结论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是一种预后较好的胰腺肿瘤,早期手术切除疗效满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胰腺囊性肿瘤(PCN)是一组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及恶性潜能的胰腺病变,在临床中经常被分为两类:黏液性PCN,主要包括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和黏液性囊性肿瘤(MCN);另一类包括非黏液性的浆液性囊性肿瘤(SCN)和其他罕见的囊性瘤变。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检查的普及和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检出率逐年升高。而针...  相似文献   

16.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IPMN)是一种较少见的胰腺囊性肿瘤,具有恶变为胰腺导管腺癌的风险,且一旦发生恶变,预后较差。目前国内外针对IPMN的研究较少,因此,更好地理解其发生发展的分子病理学机制对于该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已发现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信号通路等分子参与了IPMN的发生发展及恶变过程,笔者着重对IPMN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最早于1982年由Ohashi等[1]报道,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其命名为IPMN[2]。近年,人们对其生物学特征的认识随着病例数报道的不断增加而深入。本文结合我们的经验,总结IPMN的诊断及治疗。IPMN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主要病理特征为  相似文献   

18.
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腺囊性肿瘤(cystic tumors of the pancreas)是较少见的肿瘤,术前常难于确诊,常见的几种肿瘤为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胰腺实性假乳头肿瘤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胰腺囊性肿瘤发病率以黏液性囊腺瘤或囊腺癌最高,浆液性囊腺瘤次之。近年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或称囊实性肿瘤)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文献报道增多。熟悉这几种肿瘤的临床特点,特别是影像学特征,能提高诊断准确率,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背景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是由胰腺导管内产生黏液的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殖形成的肿瘤,该肿瘤具有癌变的风险且肿瘤的治疗与IPMN性质密切相关,因此IPMN恶变预测尤为重要,目前尚缺乏研究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IPMN诊断中价值。方法 2011年9月到2013年9月韩国蔚山大学医学收治经病理证实IPMN280例,158例术前均行CT和MRI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临床特征,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PubMed为检索数据库,对2006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已发表的关于胰腺IPMN文献中经病理学证实的临床病例进行汇集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病例的人口统计学信息、主要临床表现、主要相关伴随疾病、肿瘤的形态学类型、解剖学分布特征、病理学类型等.结果 共汇集文献123篇,病例6548例.胰腺IPMN多发于老年人,男性较女性略多.胰腺IPMN可发生于胰腺的各个部位,以胰头部多见,其次为胰体尾部以及弥漫性分布.在其三种形态学类型中,支胰管型最为多见.胰腺IPMN主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上腹部疼痛、体重减轻及黄疸最为多见.在汇集的病例中,恶性肿瘤病例达半数.结论 胰腺IPMN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在临床工作中应警惕胰腺IPMN的存在.应在对其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后,结合患者的自身状况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