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细胞介素—10与器官移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细胞介素-10(IL-10)是近年发现的细胞因子网络中为数不多的抑制性细胞因子,主要由TH2细胞产生,能够抑制IL-2,IL-1。,IFN-γ,TNF-α等多种细胞因子的合成及活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器官移植后产生免疫耐受出现IL-10的高表达,而移植后发生排异反应时则表现为IL-10的低表达,移植后应用IL-10或将IL-10基因转染移植物能够延长移植物的存活。  相似文献   

2.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抗移植排斥反应的手段也得到不断完善,本文拟将近几年基因工程抗体在器官移植中的研究与应用予以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IL-15能调节树突状细胞、T细胞和NK细胞的功能,对效应性T细胞、记忆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和NK细胞的产生、增殖和长期存活具有重要作用。IL-15广泛表达于发生急性或慢性排斥的移植物中。本文概述了IL-15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机制,IL-15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免疫抑制剂的关系,以及针对IL-15/IL-15R信号传导通路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抗移植排斥反应的手段也得到不断完善。本文拟将近几年来基因工程抗体在器官移植中的研究与应用予以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器官移植供者短缺使异种移植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异种移植免疫学研究对于异种移植最终应用于临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异种移植分类,异种移植中体液性和细胞性免疫应答机理,以及异种移植免疫学调控措施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6.
器官移植耐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诱导移植受体对供体器官特异的免疫耐受,是防止器官移植排斥的理想方法。过去认为在成年动物诱导移植耐受是极其困难的,由于近年来基础免疫学的发展,对T细胞胸腺外耐受机制有了进一步了解,移植耐受的研究也取得了迅速进展,成功地在成年动物体内诱导了对多种器官和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移植外科、移植病理学以及移植免疫学的研究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促进了人们对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机制、诊断及治疗的认识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初,Halloran等([1-2])确立了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抗体在移植肾排斥反应损伤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异种器官移植是解决供体组织器官来源短缺的可能途径之一,而跨种间排斥反应限制着异种器 官移植的临床应用。本文阐述了异种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有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10.
HLA配型对器官移植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近五年心,肺,肝,肾等实质性器官移植中HLA配型的临床意义和争论要点,分析了HLA相容性对各种器官移植排以应和存活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器官移植HLA-IgG抗体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酶联免疫法和细胞毒法在器官移植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LATM,LAT,STAT)和细胞毒法(LCT)检测211份血清样本HLA抗体,比较其特异性与敏感性,分析三组肾移植受者的致敏状态。结果 除2份STAT测定无结果外,其他样本均获有效结果。与LATM比较,LAT特异性97.9%,敏感性100.0%,重复性100.0%,变异系数(CV)=5.2%-8.9%;STAT特异性9  相似文献   

12.
器官移植时,受者体内的白细胞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进入移植物是引起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细胞学基础,阻断趋化因子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是抑制排斥反应发生的一条新途径。本文综述了趋化因子的免疫学特性以及在器官移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栗一帆  梁志伟 《器官移植》2012,3(2):108-111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G是位于人6号染色体短臂上的一群紧密连锁基因群,属于人类一种非经典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Ⅰ类分子,选择性高表达于侵入子宫蜕膜的绒毛外滋养细胞。母胎免疫耐受是天然的同种异体免疫耐受现象,虽然胎儿含有一半与母体基因无关的父源性基  相似文献   

14.
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表明,趋化性细胞因子在器官移植排斥期间的表达异常活跃,由其介导白细胞汇集到移植组织内并活化,激发并加剧移植物组织内炎性发展,致使其受损害,而发生急、慢性排斥。因此,动态观测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和量能变化可成为急、慢性排斥反应的重要证据,也是发生排斥的早期信号,以达到长期观察移植器官的预后发展,指导免疫调节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器官移植领域,如何抑制排斥反应,使移植物长期健康存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长期以来,应用免疫抑制剂来抗排斥反应是保持移植物存活的重要手段,但伴随而来的是患者感染机会的增加,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升高。如何使机体在对移植物无反应的同时,又最大限度的保留机体免疫能力是科研和临床工作者极力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器官移植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因子和器官移植关系密切,因为外来抗原的刺激正是通过细胞因子介导而使免疫相关细胞活化,而这些活化了的细胞也正是通过细胞因子的介导才发挥了效应,导致了排斥反应。所以,凡是影响细胞因子水平的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器官移植的结局。迄今为止的许多研究都表明,个体间细胞因子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L10),高表达者和低表达者间的差异可达10倍[1]。作为细胞因子,前者是促进炎症过程的,而后者则是抵抗炎症过程的。因为排斥反应的本质其实是由一种特殊的因子启动的炎症过程,所以移植受者个体间不同细胞因…  相似文献   

17.
18.
肝肾、肾胰和心肺联合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呈现新的特点,不同于单一器官移植。其确切的反应机制尚未阐明,有多种解释,颇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抗体诱导疗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009年美国肾移植数据统计分析报告显示,83%肾移植受者接受诱导疗法。随着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用于诱导治疗的生物制剂经历了3个不同时期。目前除了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增强免疫抑制,诱导疗法还作为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中的一部分,旨在减少维持期的药物剂量和毒副作用。目前临床批准使用的诱导治疗制剂包括了以抗淋巴细胞球蛋白为代表的多克隆抗体、以抗CD3+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和IL-2受体阻断剂为代表的单克隆抗体,还有一些进入移植临床试验阶段的制剂,如抗CD20单克隆抗体和抗CD52单克隆抗体等。我国2010年版《临床诊疗指南——器官移植学分册》明确了诱导疗法的应用原则和诱导抗体选择原则。最后提出,除了药物,能降低受者T淋巴细胞对异基因抗原识别过程导致的免疫应答反应、最大限度地降低临床排斥反应所采取的手段,都可以作为诱导治疗。  相似文献   

20.
石炳毅  陈文  刘志佳 《器官移植》2020,11(2):194-198
排斥反应是引起移植失败的最主要原因,目前临床采用的指标特异度和灵敏度均较差,不能精准地提示排斥反应的确切病因,寻找新的排斥反应监测标志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从移植病理学、免疫细胞与调节性免疫细胞、非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外泌体、游离DNA、组合基因预测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器官移植排斥反应风险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最新进展,为器官移植排斥反应预警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