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踝肱指数(ABI)与超声彩色多普勒频谱、趾肱指数(TBI)相关性分析.方法 采用多功能外周血管检查仪及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仪对55位糖尿病患者行109例下肢动脉检查,测定ABI、TBI及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结果 A1组(0.9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联合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检查预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CCVD)的价值。方法:选择广州开发区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T2DM患者60例及30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生化检查和颈动脉、下肢动脉超声检查。比较T2DM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生化指标和颈动脉、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分级,同时比较T2DM患者中CCVD患者与非CCVD患者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分级情况。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2DM组空腹血糖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脂四项同样也较高(P0.05或0.01)。T2DM患者颈动脉和下肢动脉IMT值均高于健康对照者(P0.01)。60例患者中31例患者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分级一致,29例患者分级不一致。60例患者中12例CCVD,48例非CCVD,与非CCVD患者相比,CCVD患者中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病变分级3~4级的患者比例更高(66.7%比19.7%,75.0%比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623,P=0.0033;x~2=13.34,P=0.0003)。结论:联合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于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将60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介入组,对照组采取传统药物治疗,介入组采取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观察比较2组术后12周、24周踝肱指数(ABI)、足背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PI)、无痛最大行走距离的变化情况。结果介入组在术后12周和24周的踝肱指数(ABI)、足背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PI)、无痛最大行走距离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内24周与12周比较,各项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优于传统药物治疗,是临床可行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管痴呆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80例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纳入血管性痴呆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水平及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并对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血管性痴呆组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Hcy升高,并且随着血浆Hcy水平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自我血糖监测(SMBG)的方法评估下分析血脂正常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动脉硬化与血糖波动的关系。方法174例入选患者根据下肢动脉超声结果分为三组院内膜正常组61例;内膜增厚组55例;斑块组58例。进行1次/w自我血糖监测,观察3月,收集数据。结果下肢动脉内膜增厚组和斑块组驻MMBG、MPMG明显高于内膜正常组(P<0.01);斑块组驻MMBG、MPMG也明显高于内膜增厚组(P<0.05);内膜增厚组和斑块组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驻MMBG、MPMG均呈正相关(=0.382、0.353;0.437、0.396,<0.05)。结论血脂正常的T2DM患者下肢动脉硬化与血糖波动相关,血糖波动可能促进下肢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SMBG能及时准确地反映T2DM患者的血糖波动,提示SMBG是评估血糖波动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DM2)患者血清可溶性单核-巨噬细胞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sCD163)和抗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抗体(oxLDL-Ab)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测定189例DM2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者sCD163和oxLDL-Ab水平,189例DM2患者分为大血管病变组(120例)与无大血管病变组(69例),比较三组间sCD163和oxLDL-Ab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M2组sCD163与oxLDL-Ab水平较高、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sCD163与oxLDL-Ab水平高于DM无血管病变组,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5),且sCD163与oxLDL-Ab水平呈正相关(r=0.45,P<0.05)。结论:sCD163与oxLDL-Ab与DM2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联检可对早期动脉硬化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IMT及斑块性质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12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卒中组,另选取本院同期收治因头痛、头晕入院患者经相关检查排除颅内血管病变、脑梗死等患者9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对比两组患者IMT厚度、斑块检出情况、斑块性质以及颈动脉血流参数情况.结果:卒中组检出颈部动脉有斑块者105例,斑块数为151个,对照组检出有斑块者15例,斑块数为29个.卒中组斑块检出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左侧与右侧IMT厚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卒中组斑块为低回声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强回声斑块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等回声斑块中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卒中组PI、R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SV、EDV值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IMT及斑块性质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关系密切,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明确患者颈动脉IMT及斑块性质情况为临床评估患者颈部血管病变程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肥胖抑制素(obestatin)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探讨两者相关性.方法 选取60例T2DM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取3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脂、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等临床指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血浆obestatin水平,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测量IMT.结果 观察组腰臀比(WHR)、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甘油三酯(TG)、FINS、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M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obestati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obestatin水平与WHR、BMI、TG、HOMA-IR、FINS和IMT呈负相关(P均<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SBP均为IMT增厚的危险因素,obestatin、HDL-C为保护因素.结论 T2DM患者血浆obestatin水平降低,obestatin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血管病变临床风险因素.方法 选择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内分泌科2014年5月至2019年1月的初诊T2DM患者403例.同时选择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人群年龄匹配的139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初诊T2DM患者403例,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分为2组,CIMT<1 mm为无IMT增厚组(CIMT1组,n=177);CIMT≥1mm为IMT增厚组(CIMT2组,n=226),在两组中进行包括幽门螺旋杆菌(HP)、年龄等临床指标的比较.结果 初诊的T2DM患者组HP感染率为31.0%,健康对照组HP感染率21.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T2DM患者中颈动脉血管病变的患病率为10.8%,CIMT1组和CIMT2组进行方差分析比较,发现两组间年龄、收缩压(S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用倾向性匹配评分对两组人群的年龄、性别和体质指数(BMI)进行1:1比例匹配,成功匹配264例,匹配后CTMI3组132例,匹配后CTMI4组132例.对匹配后人群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P+)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CIMT正相关,OR值分别为2.683、2.097和2.045(P<0.05),空腹C肽(C-P)与糖尿病患者CIMT负相关,OR值为0.211(P<0.05).结论 低空腹C-P水平、胰岛素抵抗、HP感染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初诊T2DM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初诊的T2DM患者组HP感染率高于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两者在T2DM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检测25例T2DM并血管并发症患者空腹血糖(FBS)、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sICAM-1和CRP水平,并与33例无血管并发症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T2DM患者组FBS、TG、HbA1c、sICAM-1和CRP等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2DM血管并发症组TG、sICAM-1和CRP显著高于非血管并发症组(P<0.01)。HbA1c与sICAM-1和CRP呈正相关(P<0.01),TG、FBS与sI-CAM-1和CRP水平无相关性。结论:ICAM-1和CRP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损伤,并在T2DM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超声射频信号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T2DM)合并微量白蛋白尿(MA)患者股动脉弹性功能早期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51例T2DM未合并MA患者(A组)和53例T2DM合并MA患者(B组).为观察受检者股动脉管壁早期弹性变化,二维超声剔除股动脉内-中膜厚度(IMT)>1.0 mm者.二维超声清晰显示股动脉后,实时启动内-中膜厚度定量分析(QIMT)及动脉僵硬度定量分析(QAS)系统,检测受检者IMT、内径(D)及弹性参数,包括管壁扩张系数(DC)、顺应系数(CC)、弹性系数(α、β)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分析两组间上述参数差异及相关性.同期获得A、B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肌酐(CREA)、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 h PG)及体质量指数(BMI).结果 同组内男性与女性间及左、右两侧股动脉各弹性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CC、DC较A组降低,而α、β、PWV均高于A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B组CC与α、β、PWV均呈负相关(r=-0.305、-0.312、-0.412,均P<0.05);DC与α、β、PWV亦均呈负相关(r=-0.319、-0.324、-0.405,均P<0.05).两组间股动脉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TG、HbA1c、FPG、2hPG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TC、HDL-C、LDL-C、CREA、BMI、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动脉弹性功能减退早于形态学改变,T2DM合并MA时股动脉弹性功能已减退,应用超声射频分析技术对其临床早期诊疗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es,DPNs)与患者血清中糖化血清蛋白(FMN)及糖化血红蛋白(HbAIc)水平之间的关系,旨在探索其在DPNs诊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疑似DM患者(对照组)65例,确诊T2DM非DPNs患者(DM组)127例,T2DM合并DPNs患者(DPNs组)66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血压、吸烟史、及体重指数(BMI)等临床指标和空腹血糖(GLU)、FMN及HbAIc等生化指标.肌电电生理(myoelectricity electrophysiologic test,MET)检测DPNs患者各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与DM组相比,DPNs患者普遍存在年龄大、病程长、BMI指数偏高、血压偏高、吸烟史久等情况(P<0.05),且DPNs组患者的血清FMN和HbAIc水平均高于DM组(P<0.05).MET结果显示,血清FMN和HbAIc水平与部分NET检查指标存在较强相关性(P<0.05),且随其水平的升高部分神经的传导速度逐渐减缓.结论 FMN和HbAIc所指示的高血糖状态可能与DPNs的发生或发展有关,其水平检测可能在DPNs的早期诊断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检测糖尿病足患者周围感觉神经,探讨电流感觉阈值(CPT)在糖尿病足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测定48例糖尿病足(糖尿病足组)及212例未合并足病的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足组)的正中神经、腓肠神经于2000Hz、250Hz、5Hz的CPT,并检测患者踝肱指数(ABI)及血糖等代谢指标,记录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及糖尿病并发症情况。结果与非糖尿病足组患者比较,糖尿病足组患者CPT明显升高,其中5Hz(P<0.01)最为明显;糖尿病足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均高于非糖尿病足组(P<0.01);糖尿病足组较非糖尿病足组ABI明显降低,在各分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I与5HzCPT及250HzCPT均呈负相关(r=-0.454,P<0.01;r=-0.342,P<0.05)。结论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与血管病变有关,ABI低、CPT高的患者糖尿病足较单独ABI低的患者糖尿病足发生风险增加,CPT联合ABI较单独检测ABI对于糖尿病足的发生更加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糖尿病肾病(DKD)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胆红素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DKD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DKD组),按照eGFR水平分为A1组:<60mL/[min·(1.73m2)],A2组60mL/[min·(1.73m2)]≤eGFR< 90mL/[min·(1.73m2)],A3组:eGFR≥90mL/[min·(1.73m2)],另选取单纯糖尿病(DM)及健康志愿者各50例,分别纳入DM组和健康组,比较DKD组、DM组、健康组eGFR、血清白蛋白(ALB)、尿酸(UA)、血肌酐(SCr)、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VEGF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同时对比A1、A2、A3组病程及上述指标,分析eGFR与其他生化指标的相关性,评价eGFR、VEGF、胆红素诊断DKD的效能,并分析DKD患者中影响eGFR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DKD组血清eGFR(70.18±20.56) mL/[min· (1.73m2)]、ALB(35.29±10.67) g/L、TBIL(9.18±2.65) μmol/L、DBIL(2.17±0.45) μmol/L较DM组及健康组低,DKD组UA(401.23±10.09)μmol/L、SCr(1.29±0.67) mg/dL、VEGF(55.29±1.25) pg/mL、TC(6.30-±2.12) mmol/L、TG(2.79±1.36) mmol/L显著高于DM组及健康组(P <0.05);A1组病程长于A2、A3组,A1组血清ALB、SCr、TBIL、DBIL低于A2、A3组,A1组UA、VEGF、TC、TG较A2、A3组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DKD患者eGFR与TBIL、DBIL呈正相关(P<0.05),与SCr、VEGF、TC、TG呈负相关(P <0.05);eGFR、VEGF、胆红素联合诊断DKD的灵敏度、准确度、特异性高于单项指标诊断;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血清VGEGF、TG、TBIL是影响DKD患者eGF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eGFR与其血清VEGF、胆红素水平密切相关,临床可综合上述指标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2型糖尿病伴动脉硬化(DA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分析糖尿病患者端粒长度变化的因素。方法:选择T1DM患者30例、T2DM患者60例、DAS患者40例和健康对照(NC组)40例,分别提取外周血白细胞,然后提取基因组DNA进行real-time PCR检测端粒长度。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端粒长度变化的因素。结果:T1DM组、T2DM组和DAS组的端粒长度均小于NC组(P0.05);T1DM组端粒长度短于T2DM组和DAS组;DAS组较T2DM组更短。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1DM组中,年龄与端粒长度呈负相关(P0.05);T2DM组中,年龄、体重指数(BMI)与端粒长度呈负相关(P0.05);DAS组中,患病时间、BMI与端粒长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明显短于正常人,并且T1DM患者端粒长度短于T2DM;在2型糖尿病的对比中,DAS患者的端粒长度明显短于T2DM。患者的年龄、患病时间、BMI与端粒长度的缩短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T2DM)人群中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各代谢指标的相关关系,探寻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正常对照组(NC)44例、糖耐量正常的单纯肥胖组(Ob)42例、新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所有对象于清晨空腹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WHR);空腹检测各组生化指标,并同时行糖耐量试验(OGTY),检测OGTT中0、30、60、120min各时点血糖及胰岛素值,利用Bergman最小模型技术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以高分辨率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颈总动脉(CCA)内中膜厚度。结果IMT值T2DM组较NC组(P〈0.01)及0b组显著升高(P〈0.05)。所有初发T2DM患者,IMT与年龄、甘油三酯(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餐后2h血糖(2hPG)及ISI呈正相关(P〈0.05.0.01):与BMI、腰围呈负相关(P〈0.05)。在校正年龄、性别因素的影响后,IMT与BMI、腰围、TC、LDL-C及ISI无显著相关,与2hPG呈显著相关(r=0.461,P〈0.001)。结论2hPG是初发T2DM人群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S)的独立危险因素,降低2hPG有望改善T2DM人群的血管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用药对冠心病患者胆固醇代谢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均低于对照组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7%与80%,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TC、TG、LDL-C水平及炎性因子hs-CRP、IL-6和TNF-α水平较均治疗前下降,而HDL-C水平则升高.且经过联合用药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水平改善程度、炎症因子下降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及普罗布考联合用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血脂水平,提高胆固醇代谢和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周围神经病变与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329例柳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T2DM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按照有无神经病变分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组193例和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NDPN)组136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检测两组患者HbAlc、TC、TG、HDL-C、LDL-C、TSH水平。结果 两组HbAlc、TC、HDL-C、LDL-C、TSH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年龄大于NDPN组,糖尿病病程长于NDPN组,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DPN组TG水平低于ND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bA1c、病程及年龄进入最终回归方程[OR=1.170,95%CI:1.048~1.305(HbA1c);OR=1.059,95%CI:1.013~1.108(病程);OR=1.043,95%CI:1.015~1.072(年龄)],HbA1c、病程及年龄是DPN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HbA1c、病程及年龄是DPN发生的危险因素,住院T2DM患者DPN与血清TSH水平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中血糖波动监测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0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研究组采用CGMS联合胰岛素泵调整胰岛素用量进行强化治疗,对照组采用检测指尖血糖联合胰岛素泵调整胰岛素用量进行强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波动及血糖控制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bA1c、FBG和2hBG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HbA1c、FBG和2hBG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均达标,其中研究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血糖漂移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血糖达标后胰岛素用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研究组低血糖事件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无症状低血糖检出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T2DM患者强化治疗中采用CGMS检测血糖波动,能显著提高患者的低血糖检出率,有助于改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患者外周血中免疫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滋养层细胞中免疫相关转录因子的基因、蛋白表达情况,探讨母 胎免疫调节机制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纳入PIH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分娩的正常妊娠妇女40例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两组孕妇外周血中IFN-γ、IL-4、IL-17及TGF β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测定两组孕妇胎盘滋养层细胞中转录因子T-bet、GATA-3、RORC、Foxp3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①观察组外周血中IFN-γ和IL 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GF 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IL 4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IFN-γ/IL-4、IL-17/TGF β比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②与对照组比,观察组T bet、RORC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GATA 3、Foxp3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T-bet/GATA-3及RORC/Foxp3比值均显著增大(P<0.05)。结论:PIH具有明显的Th1/Th2及Th17/Treg比例失衡现象,其病理机制可能与Th细胞介导的母 胎免疫耐受机制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