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为临床上预防血栓形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检测20例正常对照女性与20例宫颈癌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天、3天、7天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宫颈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含量术前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术后1天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术前,其中术后1天、3天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处于血栓前状态,手术能促进宫颈癌患者凝血和纤溶水平的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检测对临床上预防血栓形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孕晚期血浆凝血因子、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为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50例GDM患者及50例HDCP患者,并选取50例正常的孕晚期孕妇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部分凝血活酶活化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DD水平。结果正常妊娠组与HDCP组PT、FIB、APT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DM组与HDCP组PT、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妊娠组与HDCP组、GDM组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妊娠组均未出现不良妊娠结局;GDM组1例患者在第35周由于羊水过少、胎儿窘迫而行剖宫产,1例患者在第37周由于羊水过少进行剖宫产,产后均恢复正常;HDCP组1例患HELLP综合征的孕妇于孕36周由于羊水过少进行阴道引产分娩。结论GDM及HDCP患者孕晚期时具有血液高度凝结的倾向,而异常升高的DD水平可以预测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香港VNIONHONEST酶联免疫吸附(定量)测试盒,测定103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结果]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转移组与非转移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经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手术、化疗后D-二聚体值经配对t检验显示,与手术、化疗前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病理学组织分化程度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预测肿瘤临床分期、转移、放疗及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感染性腹泻患儿在不同程度、不同阶段时内皮素(ET)、D-二聚体(D-D)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10月玉林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腹泻患儿,轻型、中型、重型各2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婴幼儿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在治疗前后全部抽血检测ET、D-D。结果治疗前各组间ET、D-D存在统计学差异,腹泻程度越重,ET、D-D值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重型腹泻组明显。重型腹泻组治疗后ET、D-D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T与D-D间呈正相关(r=0.51,P0.01)。结论重型腹泻血浆ET、D-D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奔放  朱丽红 《职业与健康》2008,24(19):2100-2101
目的研究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对62例DIC患者和4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用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DIC患者血浆D一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有助于DIC早、中、晚期的诊断,且是诊断早期DIC较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围产期孕妇D-二聚体(D-D)水平。方法检测60名在我院建档检查的正常孕妇和60名正常健康体检者的D-D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D-D和FIB显著高于对照组,PT、APTT和TT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围产期孕妇进行D-D水平检测,对及时诊断、治疗和预防出血、减少产科意外的发生、避免DIC发生、确保产妇及胎儿平安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溶血病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新生儿溶血病患儿60例,按照胆红素水平分为非重度组(34例)和重度组(26例)。同期出生的40例正常足月儿为对照组。检测各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结果重度组、非重度组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9.29±11.34)、(0.84±0.77) 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45±0.06) mg/L](P< 0.01或<0.05),重度组明显高于非重度组(P<0.01)。各组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体内存在高凝状态,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对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的病情判断和治疗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及D-二聚体(D-Dimer,D-D)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60例作为妊娠期糖尿病组,正常妊娠孕妇60例作为正常妊娠组,体检健康妇女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妊娠期糖尿病组与正常妊娠组分别于孕中期及孕晚期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及D-D,正常对照组于体检时检测以上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及D-D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孕中期正常妊娠组与正常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及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PT、APTT、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妊娠期糖尿病组TT、D-D[(12.47±1.28)s、(190.37±51.07)ng/ml]与正常对照组[(17.01±2.37)s、(101.92±42.37)ng/ml]、正常妊娠组[(16.20±2.05)s、(150.07±48.19)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孕晚期三组PT、APTT、TT、FIB及D-D[正常对照组(12.17±0.62)、(33.81±3.07)、(17.01±2.37)s、(2.67±0.42)g/L、(101.92±42.37)ng/ml,正常妊娠组(10.04±0.37)、(30.37±2.30)、(13.05±2.06)s、(3.19±1.13)g/L、(303.75±75.61)ng/ml,妊娠期糖尿病组(7.95±0.60)、(26.43±2.28)、(9.32±0.61)s、(4.04±0.71)g/L、(420.04±89.07)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妊娠期糖尿病组以上指标变化最明显(均P0.05)。结论妊娠期间对凝血功能及D-D进行检测,可为预防血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cy、hs-CRP、BNP和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的变化与疾病诊断、治疗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7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合格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Hcy、hs-CRP、BNP和D-D水平及观察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变量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治疗前Hcy、hs-CRP、BNP和血浆D-D水平分别为(22.1±8.4)μmol/L、(3.3±1.2)mg/L、(31.4±16.2)pg/ml、(2.53±0.34)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3.0)μmol/L、(1.0±0.49)mg/L、(9.2±5.1)pg/ml、(0.24±0.13)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Hcy、hs-CRP、BNP和血浆D-D水平分别为(8.3±3.2)μmol/L、(1.1±0.5)mg/L、(9.6±5.9)pg/ml、(0.26±0.11)mg/L,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Hcy水平与hs-CRP、BNP和血浆D-D水平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6157、0.5283、0.5832,均P0.05)。结论 Hcy、hs-CRP、BNP、D-D是反映病情发展的良好的实验室指标,检测其水平变化对指导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D-二聚体(D-dimer)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F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维活性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为了探讨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了解血吸虫病患者体内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分别检测正常人群,慢血组和晚血组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慢血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晚血组的阳性率与慢血组有明显差异。结论:D-Di可作为肝功能受损的的敏感指标血吸虫病患者血清D-Di水平增高与肝脏受损程度有关,可作为判断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了解血吸虫病患者体内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分别检测正常人群,慢血组和晚血组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慢血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晚血组的阳性率与慢血组有明显差异。结论:D-Di可作为肝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血吸虫病患者血清D-Di水平增高与肝脏受损程度有关,可作为判断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妇女妊娠期间(孕20周前、孕20~30周、孕30周后)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的情况及妊娠妇女分娩时、分娩后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方法]比较各组妇女血浆中的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妊娠早期妇女与非孕妇女D-二聚体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孕20周以前与孕20~30周比较,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孕30周以后与妊娠前2组比较,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妇女分娩后d1D-二聚体水平较分娩前有所降低,P﹤0.05。[结论]妊娠孕30周前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比较缓慢,30周以后随着孕周的增加,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分娩时达峰,提产后迅速下降,恢复至孕前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二聚体临床检测数据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3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均为低能量摔伤.无凝血功能障碍病史及与全身凝血状态异常有关的疾病,经围手术期准备、均行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术前和术后2h、1d、3d、5d、7d、10d、15d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比较.结果 3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院时常规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均未发现血栓.与术前比较,38例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术后2h即2000 μg/L以上,其中有3例D-二聚体水平呈持续性或进行性升高,术后3d达高峰,并呈持续升高状态,术后15d仍存在高风险,而其他35例患者D-二聚体能较快地下降,其峰值仅持续3~5d,即术后2h和术后1,3,5d血浆D-二聚体水平处于高峰状态,均在2000μg/L以上,术后10d即降至2000 μg/L以下.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3~5d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增高,临床应积极进行预防治疗,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脂联素与D-二聚体检测在妊娠期高血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4年9月就诊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96例,其中轻度妊娠期高血压39例作为轻度组,中度妊娠期高血压31例作为中度组,重度妊娠期高血压26例作为重度组,另外选取同期进行产检的健康孕妇35例作为对照组。测量四组孕妇的血压,测3次取平均值。四组孕妇均空腹抽取周静脉血检测脂联素、D-二聚体。计数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血清脂联素、D-二聚体水平与血压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轻度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为(8.84±1.97)ug/L,与对照组的(9.37±3.08)u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重度组血清脂联素水平[(5.64±2.13)、(3.95±1.42)u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脂联素水平逐渐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为(0.24±0.06)ug/m L,与对照组的(0.16±0.07)u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重度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6.30±1.33)、(11.30±4.06)u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逐渐上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直线相关对血清脂联素、D-二聚体水平与血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血压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47,P0.05),D-二聚体水平与血压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39,P0.05)。结论脂联素与D-二聚体检测可以预测妊娠期高血压孕妇的血压水平及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张海业 《现代医院》2014,(12):21-23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脑利尿钠肽(BNP)及D-二聚体(D-D)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88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程度不同分为心肌梗死(AMI)组(46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2例);选择5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及56例健康者(对照组)作为对照。检测不同组间血清CRP、BNP、D-D水平。结果四组间血清CRP、BNP、D-D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ACS患者血清CRP、BNP、D-D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而ACS患者中AMI组血清CRP、BNP、D-D水平明显高于UAP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不同病变组组间血清CRP、BNP、D-D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ACS患者中多支组患者血清CRP、BNP、D-D水平明显高于双支组及单支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而双支组患者血清CRP、BNP、D-D水平明显高于单支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II组患者血清CRP、BNP、D-D水平明显高于I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清CRP、BNP、D-D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血清CRP、BNP、D-D等指标可作为预测ACS病情程度及预后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671例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表达情况,为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实验数据。方法:对本院2007年6月~12月间的恶性肿瘤患者671例的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二聚体的异常表达与性别无关,与年龄和所患疾病有关。结论:肿瘤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已有不同程度的继发纤溶存在,D-二聚体检测有助于判断恶性肿瘤患者的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血管病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数值的检测在急性脑血管病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10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院时(A组)、发病第3~4周时的D-二聚体数值(其中未并发下肢DVT的为B组,并发下肢DVT的为C组).对三组间数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B组与A组(P<0.05),C组与A组(P<0.01),C组与B组(P<0.05)三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并发下肢DVT的病人D-二聚体明显升高.结论D-二聚体数值的测定可作为判断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下肢DVT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D-二聚体含量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 h、4 h2、4 h4、8 h血标本NO、ET和D-二聚体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33例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NO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浆ET和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P<0.05)。溶栓后有效组24 h后NO明显升高,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无效组无显著变化。有效组4 h后ET明显下降,以后降幅较小,但明显低于无效组。结论血浆NO、ET和D-二聚体含量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指标,溶栓治疗后NO、ET与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判断疗效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4项血小板参数(PLT、MPV、PDW和P-LCR)和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变化及意义。方法血小板4项参数采用SYSMEX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分别采用Clauss法及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的MPV、PDW和P-LC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4项参数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