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侧裂区血肿为表现的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2005-10-2012-10我院收治侧裂区血肿的脑血管疾病患者72例,其中颅内动脉瘤38例,非动脉瘤34例(7例动静脉血管畸形,27例高血压脑出血),对2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动脉瘤组高于非动脉瘤组(P<0.001);动脉瘤组CTA阳性率高于非动脉瘤组(P=0.001)。结论侧裂区血肿形成应首先考虑动脉瘤可能;血肿大小、蛛网膜下腔出血及CTA有助于动脉瘤的检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和机理。方法 对16例经CT,脑血管造影,手术和11例尸解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合并SDH患者进行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意识障碍12例,玻璃体下出血7例,死亡13例。导致SAH合并SDH的原理可能为:(1)动脉瘤破裂,大量血液破入蛛钢膜下腔,撕破蛛钢膜;(2)伴随的脑内血肿破入蛛网膜下腔井撕破蛛网膜;(3)发病时突发意识丧失,摔倒,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硬膜下血肿(SDH)的临床特点和机理。方法对16例经CT、脑血管造影、手术和11例尸解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合并SDH患者进行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结果临床表现意识障碍12例,玻璃体下出血7例,死亡13例。导致SAH合并SDH的原因可能为:(1)动脉瘤破裂,大量血液破入蛛网膜下腔,撕破蛛网膜;(2)伴随的脑内血肿破入蛛网膜下腔并撕破蛛网膜;(3)发病时突发意识丧失、摔倒,致头部外伤。结论颅内动脉瘤致SAH可合并SDH,其预后不佳,病死率高,CT阴性者不能完全排除合并SDH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非动脉瘤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自发性SAH患者首次CTA和DSA均未发现动脉瘤和其他血管病变者,3~4周复查CTA或DSA,结果仍为阴性者诊断为非动脉瘤性SAH。分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MN)组和非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nPMN)组。结果 51例患者首次CTA和DSA未发现动脉瘤和其他血管病变,其中4例复查CTA或DSA发现动脉瘤,另有6例患者未复查即死亡。诊断为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共41例,其中PMN组29例,nPMN组12例。平均随访2.3年,两组均无死亡,全部的PMN病例和83.3%的nPMN病例预后良好。结论非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nPMN)临床过程和预后介于动脉瘤性SAH和PMNSAH之间,需要通过重复造影检查排除动脉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79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本文报告79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28.6%为颅内动脉瘤破裂,26.6%为颅内动静脉畸形,6.2%为烟雾病,8.7%为原发脑室内出血,28.8%出血原因不明,其它疾患占1.1%。临床上,颅神经损害、脑膜刺激征多见于颅内动脉瘤;肢体运动障碍、癫痫、失语多见于颅内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的 CT 表现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血肿,而颅内动静脉畸形则多表现为颅内血肿。作者强调对疑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应先行 CT 扫描,腰穿应限于 CT 未见颅内出血的病人。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38例城市医院急诊收容的非外伤性颅内出血病人的自然病程进行了分析。其中88例(64%)证实为颅内血肿,50例(36%)主要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肿除1例为动脉瘤破裂造成的急性硬膜下血肿外,其余均为脑实质内血肿。在脑实质内血肿病例组中,发病原因43%(38例)为高血压,依次13%(12例)为先天性动脉瘤破裂,6%(5例)为酒精中毒性出血素质,6%(5例)为抗凝治疗合并症,3%(3例)为细菌性动脉瘤破裂,3%(3例)为动静脉畸形21%(18例)原因不明。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组中,74%(37例)是由动脉瘤破裂造成的,12%(6例)是由动静脉畸形造  相似文献   

7.
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发病率在颅内动脉瘤中少于10%,其病残率与死亡率介于10%~41%,Mekissock等报导722例,其中51例位于交叉部.姑息治疗死亡率为43%,外科治疗死亡率为41%,而用显微外科处理动脉瘤,降低了手术的病残率和死亡率.本文报导45例,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最小的6岁,最大者65岁.25岁以下者占42%.单次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者22例,多次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经腰穿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的43人,脑血管造影示动脉瘤位于左侧26例,右侧19例;出现血管痉挛的14例,有多发性动脉瘤12例,巨大血肿1例,外侧裂池血肿者10例.最后一次蛛网膜下腔出血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选择本院1993年6月至1999年6月收治的60岁以上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共64例,男26例,女38例,均行头颅CT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合并颅内血肿);腰穿呈血性脑脊液。40例行DSA检查,动脉瘤31例、动静脉畸形5例、Moyamoya病1例、动脉硬化3例。内科保守治疗29例,血管内治疗25例,手术夹闭及切除病灶10例。结果 内科保守治疗组死亡8例(8/29),血管内治疗死亡2例(2/25),手术夹闭及切除病灶组死亡1例(1/10)。结论 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动脉瘤破裂常见,DSA是其病因诊断最有价值的手段;动脉瘤破裂至自发性蛛网膜下出血以血管内治疗及手术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急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出血性脑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86例不同部位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临床表现及急诊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1990年1月至2002年12月,86例共87个脑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脑内出血病例.经CT、螺旋CT三维脑血管成像、MRA脑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脑动脉瘤,采用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显微镜下急诊清除颅内血肿和蛛网膜下腔积血,同时手术夹闭破裂出血的动脉瘤87个.结果 86例破裂出血的脑动脉瘤均获夹闭.56例恢复良好,16例生活可自理,5例植物生存,9例死亡.结论 急诊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破裂出血的脑动脉瘤,可防止动脉瘤的再次破裂出血;清除颅内血肿和蛛网膜下腔积血,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减轻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和发生痉挛的严重程度;去骨瓣减压是最快捷、最有效解除颅内高压的手段,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我科自1996年3月至2004年5月收治71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例,均予以全脑血管DSA造影,56例发现动脉瘤并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满意,今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形态特征,根据CT出血形态预判颅内动脉瘤的部位。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CT出血形态及全脑血管造影结果,总结不同部位动脉瘤破裂出血CT形态特征。结果 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出血CT形态特异,为单纯前纵裂、外侧裂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前纵裂、额叶、外侧裂血肿;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出血CT形态多样,特异性较差,但常见形态为一侧鞍上池、外侧裂出血,波及其他脑池,前纵裂出血少或无出血;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等后循环动脉瘤出血CT形态较典型,为脚间池、桥前池、环池、四叠体池、小脑延髓外侧池、小脑幕上下出血,但与脑干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困难。结论 根据特异性CT出血形态能够预判部分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预判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时与脑干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困难,预判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特异性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伴脑内血肿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4例a SAH首次头部CT所见以明显的脑内血肿,伴发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积血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并发症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表现头痛12例(85 .7% ) ,呕吐8例(5 7.1% ) ,一过性意识障碍2例(14 .3% ) ,昏迷6例(42 .9% ) ,抽搐2例(14 .3% ) ,脑膜刺激征阳性11例(78.6 % ) ,表现局灶神经功能障碍10例(71.4 % )。所有病例均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或/和手术、尸解证实颅内动脉瘤。12例于神经外科手术后出院。2例死于脑疝。结论 a SAH伴脑内血肿病例一般病情较重,意识障碍及神经系统局灶定位体征的发生率高。这与额、颞叶脑实质受损,功能障碍相关。早期头部CT扫描主要表现为半球间裂、脑岛池部位的蛛网膜下腔积血,伴发明显的额、颞叶血肿。一经DSA明确动脉瘤,只要病情许可,最佳处理是尽快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3.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分析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出血部位仅限于中脑周围脑池的PNSH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治疗与预后。结果 34例PNSH患者无意识障碍, Hunt-Hess分级均为Ⅰ~Ⅱ级,无明显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与再出血,预后较好。结论 正确认识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的危险性在于动脉瘤破裂,发生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血肿[1].文献报道,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的发生率为19%~41%,再出血死亡率高达50%以上[2].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24例,探讨再出血的诱发因素与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30 例中死亡2 例(6.67%),临床治愈和好转出院28 例(93.3%).2 例死亡病例死亡原因为再出血脑水肿脑疝.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高,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颅内高压、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并早期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针对出血病因如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栓塞或手术治疗后可有效预防再出血,以改善预后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非损伤性脑膜动脉或浅表血管破裂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临床综合征。现将我院1990~2000年收治的24例小儿蛛网膜下腔出血作一临床分析。l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新生儿及颅脑损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包括在内)。24例均经腰穿证实(排除穿刺损伤)。性别:男10例,女14例。年龄40d~3岁年6例,~7岁7例,~12岁11例。病因:脑血管畸形10例,脑肿瘤l例,维生素K缺乏5例,动脉瘤1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不明原因5例。症状及体征:(1)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腰大池引流在重型颅脑创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重型颅脑创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及内减压,术后早期行腰大池引流。结果恢复良好16例(28.6%),中残20例(35.7%),重残9例(16.1%),植物生存5例(8.9%),死亡6例(10.7%)。结论重型颅脑创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行腰大池引流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或脑表面血管自发性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的临床综合征.该病发病急,病情险,最常见的原因是先天性动脉瘤(50%~80%),脑血管畸形及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次之。SAH常见并发症为再出血,也是SAH致命的并发症。出血后1个月内再出血的危险性大,2周内再发率占再发病例的54%-80%,近期再发的病死率为41%-46%,明显高于SAH的病死率25%;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相当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在大量居民中,约每年每十万人中为5—20人,以荷兰为例每十万人中近于10人。据协作性研究报告,6,36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之病因,囊型动脉瘤为51%,动静脉异常为6%,其余为不同疾病所致或原因不明,阿姆斯特丹某医院的本病死亡病例尸解时,均发现一个或多个的动脉瘤。近年脑血管造影表明动脉瘤的发病率在增加,1969年达高峰,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影像融合技术在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责任动脉瘤判断中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前瞻性收治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57例,术前将CT及CTA扫描DICOM格式原始数据导入3D Slicer软件进行影像融合,判断出血责任动脉瘤,并与开颅手术记录进行对比。结果 融合影像可以精确地显示蛛网膜下腔血肿与动脉瘤的关系。57例中,54例(94.7%)融合影像判断责任动脉瘤与手术记录一致,3例不一致(1例出血量小、2例出血量过多,无法根据血肿与动脉瘤的空间关系判定责任动脉瘤)。结论 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应用3D Slicer软件将CT与CTA数据进行影像融合,可以精确显示血肿与动脉瘤的空间关系,有助于判断破裂出血的责任动脉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