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太阳病发热与恶寒并见、阳明病不恶寒反恶热、少阳病往来寒热、太阴病手足自温、少阴病身反不恶寒、阙阴病阙热胜复等论述《伤寒论》六经病证发热。认为单纯发热易辨认,但发热有真假之分,有时不易区别,必须经过现象探讨本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时空角度,对《伤寒论》六经提纲之辨证原理及标本中气的论治方法,联系《易经》、《内经》、《难经》等理论加以阐述,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十二消息卦”见于西汉象数易专家孟喜的卦气说中,其起源可能更早。十二消息卦又称十二月卦,也叫十二壁卦。是从六十四卦中选取十二卦,取其象表述一年十二个月的阴阳消长过程。其排列如附图所示:子月一阳  相似文献   

4.
从流行性出血热的角度探讨《伤寒论》所论治的具体疾病,结合汉末魏晋时期的整个历史背景,联系当时其他医籍中对伤寒的描述,提出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基础形成了六经病证的应对方法,强调研究和理解古典医著必须注重当时的临床事实。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中医学是一门哲理性很强的科学,它有自己完整的、特殊的研究手段和说理方法。这套方法的根本基础,是一种朴素的控制论思想。远古时代,当人们对疾病和医药都还处于蒙昧无知的状态时,中医学(当然当时还不成其为“学”)对疾病采取的是随机治疗的方法,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故事就是对远古的随机治疗方法的典型描述。这种随机治疗方法,从本质上说,是控制论的“黑箱互调”。随着时间的推移,黑箱互调频数的积累,人们对某种或某组症状与一定的药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并且逐渐发现了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太阳中风证护理初探林家坤刘玉珍(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萍乡337000)关键词太阳中风证《伤寒论》护理太阳中风,是在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脉证基础上,更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症的一种太阳表虚证,不同于“脑血管意外”的中风。《伤寒论...  相似文献   

7.
崔书克 《河南中医》2020,40(4):487-489
六经辨病思维即先诊断疾病,分属六经病范畴,再辨别方证,寻找方证对应线索。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为诸经藩篱。凡外感风寒邪气,自表而入,每先侵犯太阳,故太阳病多见疾病早期,为表证,与肺脏有关。阳明病多为阳气偏亢、邪热极盛证候,故其关键在于里热实证,多与胃肠有关。少阳居于太阳、阳明之间,因其既非太阳之表,又非阳明之里,其关键在于半表半里,多与肝胆有关,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为提纲,其关键在于里虚寒证,多与脾胃有关。少阴病关键在于里虚证,多值六经病后期危重阶段,与心肾相关。厥阴病见于六经病末期,病情复杂而危重,其关键在于寒热错杂,多与肝脾有关。六经辨病甫定,即可于病中筛选方证,方证判出,方剂药物则定。六经辨病应与脏腑、经络、气化、病位等有机结合,综合研判。  相似文献   

8.
六经皆有中风表证,各经经脉被风邪所伤,其证治特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通过对六经中风表证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并例举其证治特点,从而达到深刻领悟〈伤寒论〉六经辨证精髓之目的,为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六经实质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经"是外感热性病的辨证纲领,是<伤寒论>一书中的核心内容.但"六经"的实质是什么,历代研究伤寒的大家都曾作过深入细致的探讨,亦都曾提出过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11.
《周易》与《伤寒论》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孟庆云主题词@《周易》,《伤寒论》,六经,和法,中医药学术发掘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医易》中指出:“是以《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指南;一象一交,咸寓尊生之心鉴。故圣人立象...  相似文献   

12.
汗是由于人体阳气蒸发津液而成,《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1]自汗在《内经》中又称为"多汗"、"魄汗",是指人体不因劳累,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景  相似文献   

13.
学习《伤寒论》,要从张仲景所处的时代背景、地理位置、语言环境、学术渊源等方面入手,才能理解其真髓。“伤寒”之义,从其所处时代背景看,指传染性、大面积流行的疾病。六经的概念不仅要追溯到《内经》脏腑经络等内容,还要结合《易经》老、少阴阳理论来认识。仲景为南阳人,对其遣词用语的研究,要结合南阳方言去追寻本意,不可单从字面去搞繁琐考证。方剂来源及方名的意义要从其原来出处求索,不可望文生义。只有返朴归真,才是学习仲景理论,达到登堂入室的必要途经。  相似文献   

14.
探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特色,认为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反映了疾病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病证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六经病证之间的动态演变、症状之间的动态演变和方药的动态性等关键性问题;六经辨证的关键在于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5.
1 六经是经络学说的发展和运用古代医学家们对经络学说是十分重视的,如《灵枢·经脉》篇在论述十二经络循行病候之前就强调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  相似文献   

16.
郁热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并在后世得以不断发展完善。仲景在《伤寒论》中以六经为主线,由于六经的气血阴阳寒热各有不同,因此郁热在各经的具体表现也不同,仲景根据各经变化,灵活运用宣、清、下等法进行治疗。太阳卫表为寒闭不得开,治以发汗解表;阳明里热炙盛,治以清下里热;少阳枢机不利,治以和解少阳;少阴为三阴之枢,治以透达郁阳;厥阴失于疏泄,气郁化火,治以发越郁阳,清肺温脾。文章通过探讨《伤寒论》六经郁热的病机、治法、方药,以期为当今临床治疗郁热类疾病提供思路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18.
一般认为,伤寒是感寒而病,而寒邪伤阳。所以历代论述伤寒者,谈救阳的多而言保阴者少,致使仲景的保阴思想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影响伤寒方不能很好地在临床上运用和发挥。所以探讨(伤寒论)的保阴思想有相当重要的临床意义。太阳病证治中的保明思想邪在太阳肌表,法当汗而发之,但若津液不足,则非但不能化汗达邪,反促使表邪内传而致变证。所以治疗太阳病应须保阴。从枝枝汤的配伍及其服法上谈保阴太阳表虚证的病机为营弱卫强,唯其营阴不足,故在治疗上既要辛温发表,又应兼顾营阴。挂枝汤以挂姜辛温发表,芍枣敛阴和营,有祛邪之功…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之三阴三阳证治各篇,没有明确提出“六经”概念,每篇之首只有“辨××病脉证并治”。后世医家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对《伤寒论》六经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形成了《伤寒论》六经诸说。1 经络说 以朱肱为代表,主要著作为《南阳话人书》。提出《伤寒论》三阴三阳为足之六经,即是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并用此六条经络的循行及生理特点来解释伤寒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与转归机理。朱氏指出:“足太阳膀胱之经,从目内眦上头连于风府,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寒邪,必发热而恶寒。缘头项腰脊,是足太阳经所过处,今头项痛,身体疼,腰  相似文献   

20.
析《伤寒论》六经辨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辨证施治的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重要古典医学著作,详细阐述六经辨证有机地结合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以不变之理求万变之证,千余年来仍为祖国医学中诊断之规范,治疗之准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