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长段同种异体骨与自体活骨复合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研究长段同种异体骨与带血管腓骨套叠式复合骨移植体的愈合机制和规律。方法 采用健康成年杂种犬36只胫骨结节下切除3.0cm骨干和骨膜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植入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与带血管自体腓骨,对照组仅植入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均用7孔93cmAO加压钢板内固定及石膏外固定。术后1、2、3、4个月分别行X线摄片、ECT检查、大体标本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X线示实验组较同时期对照组异体骨吸收、新骨形成明显,第4个月实验组宿主骨一异体骨接合部愈合率83.3%,对照组未愈合或不愈合。ECT检查:实验组较同期对照组骨代谢活跃,但变化规律相似,均为术后1、2个月活跃,于第2个月达高峰,第3、4个月呈下降趋势。组织学观察:实验组较同期对照组异体皮质骨髓腔内壁及哈佛管内的内吸收、成骨活动显著增强。结论 长段同种异体骨与带血管自体腓骨复合移植修复骨缺损效果良好,带血管自体腓骨能促进长段同种异体骨的血管化,加速其爬行替代过程。 相似文献
2.
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过程和特点。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股中段切除1.5cm骨干和骨膜实验动物模。将36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植入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对照组植入自体新鲜骨,均用直径3mm的髋内针固定,于术后第1、2、3个月分别行X线摄片、ECT、大体标本、组织学观察(四环素荧光标记,HE染色)以色BM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与自体骨相似,ECT显示 相似文献
3.
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过程和特点。方法 采用新西兰大白兔股骨中段切除 1 5cm骨干和骨膜实验动物模型。将 36只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植入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 ,对照组植入自体新鲜骨 ,均用直径 3mm的髓内针固定。于术后第 1、 2、 3个月分别行X线摄片、ECT、大体标本、组织学观察 (四环素荧光标记、HE染色 )以及BM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与自体骨相似 ,ECT显示术后第 1个月骨代谢活跃 ,2、 3个月趋于稳定。移植骨BMP表达阴性 ,新生骨及其周围类基质表达阳性。其愈合是从宿主骨向移植骨 ,从周围向中央 ,从哈佛氏管向其四周逐渐进行爬行替代的过程。结论 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过程是移植骨全方位活化的过程 ,即全方位再血管化、新骨形成和宿主与移植骨接连的过程。其主要通过骨传导实现成骨 ,骨诱导亦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同种异体与自体骨移植治疗脊柱侧凸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移植在脊柱侧凸后路融合术中的使用效果。方法自1995年3月~2000年3月,前瞻性对60例脊柱侧凸患者行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骨移植后路矫形融合术,男19例,女41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30例)单纯使用同种异体骨移植和B组(30例)采用自体髂骨移植。A组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6例、特发性脊柱侧凸12例、神经纤维瘤病和马凡氏综合征各1例。手术时平均年龄14.5岁(6~32岁),术前胸弯平均86.6°(47°~116°),平均融合节段8个(4~10个)。B组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5例、特发性脊柱侧凸9例、神经纤维瘤病5例、马凡氏综合征1例。手术时平均年龄13.7岁(11~21岁),术前胸弯平均77.8°(42°~101°),平均融合节段7个(5~10个)。对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并发症、矫形丢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随访2~6年,平均4年5个月。与B组相比,A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失血量大大减少。最终随访时,A组平均Cobb角为44°(31°~73°),平均丢失8°;B组平均Cobb角为41°(24°~68°),平均丢失6°。A组和B组中分别有3例和2例患者出现了假关节。A组有1例患者出现伤口浅表感染。在平均矫形丢失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但B组中有6例出现了供骨部位疼痛。结论在脊柱后路融合术中,尤其需要大量骨移植 相似文献
5.
异体骨与自体髂骨修复粉碎性骨折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对比观察兔自体髂骨与同种异体骨植骨对长管骨粉碎性骨折的修复效果。将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肱骨人工造成粉碎骨折,一侧取自体髂骨植入,另一侧取等量同种异体骨植入,不同阶段处死后行大体,X线片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自体髂骨植骨与异体骨植骨的骨愈合过程基本相同,均通过软骨化骨,爬行替代而愈合。植骨术后1周,纤维结缔组织包绕植骨片,无炎性反应;2周时,成骨性肉芽组织包绕植骨片,有早期软骨性骨梁形成;3周时,新生的骨梁间可见崩解的植骨片,植骨周围软骨化骨活跃;4周时,植骨片消失,出现成熟骨梁,其边缘可见骨祖细胞成排排列;5周时,骨梁变粗,致密,基本为成熟骨;6周时,呈现致密的板层结构,哈佛氏系统完整。其中第3,4周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处理,结果两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种异体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骨传导作用,可以取代自体髂骨植骨修复长管骨骨折。 相似文献
6.
对25例早期股骨头坏死(Fical分期:Ⅰ期8例,Ⅱ期17例)患者行髓芯减压加同种异体骨笼植入结合自体骨移植术。术前充分准备,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加强体位护理及系统的康复锻炼,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结果手术均获成功,切口一期愈合,随访≥1年,效果优21例(84.0%),良3例(12.0%),中1例(4.0%)。提示该方法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全方位的护理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和自体骨植骨术在治疗胸腰段结核中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7例胸腰段结核患者,同种异体骨植骨(A组)40例;自体肋骨植骨(B组)37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和手术前后的ASIA分级、植骨融合率、Cobb角.[结果]随访7~ 34个月,平均18.6个月.A、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内比较手术前后的ASIA分级、Cobb角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ASIA分级、Cobb角,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B组术后2.5年复查X线片,按照Zenya Ito标准,植骨融合率没有差异,但A组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内固定对异体骨段移植愈合影响的实验与临床观察,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股骨中段切除1.5cm骨干和骨膜实验动物模型,将36只兔随机分成圆形髓内针内固定组和三棱形髓内针内固定组,于术后第12,3,个月行ECT检查,HE染色组织学观察异体骨愈合过程,比较普通非交锁髓内针和特制交锁针固定对异体骨修复骨肿瘤保肢术中瘤段切除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情况。结果:圆形髓内针内固定组和三棱形髓内针内固定组异体骨移植愈合组织学过程相似,但三棱形髓内针对固定组在第1,2个月时骨代谢活跃(P<0.05),57例异体骨段移植随访7个-6\5上,平均2.6年,结果异体骨愈合52例,不愈合5例,其中普通非交锁髓内针12例,骨不连3例(25%),特制交锁髓内针47例,骨不连2例(4.3%),普通非交锁形髓内针易发生异体骨移植不愈合(P<0.05),结论:稳固的髓内针固定有利于异体骨愈合。 相似文献
9.
髓芯减压加同种异体骨笼植入结合自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5例早期股骨头坏死(Fical分期:1期8例,Ⅱ期17例)患者行髓芯减压加同种异体骨笼植入结合自体骨移植术.术前充分准备,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加强体位护理及系统的康复锻炼,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切口一期愈合,随访≥1年,效果优21例(84.0%),良3例(12.0%),中1例(4.0%).提示该方法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全方位的护理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胶原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以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胶原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34只新西兰白兔,于两侧桡骨干制成长1.5 cm骨膜骨缺损,左侧(A组)植入由200mg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10 mg BMP与0.2 ml胶原的复合物;右侧(B组)植入复合0.2 ml胶原的200mg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分别于术后2、4、8、12周进行影像学,组织学检查;术后8、12周行骨密度检测;术后12周行生物力学检查.另取8只仅加入0.2 ml胶原作为空白对照组(即C组).结果放射学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A,B两组骨缺损区均得到了比较彻底的修复,但A组在成骨速度、骨再生量、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优于B组.8、12周骨密度测试结果显示A组的骨密度值高于B组.12周的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显示三点弯曲实验结果表明A组极限强度值明显高于B组,而且A组的弯曲刚度也好于B组;轴向压缩实验结果说明A组的抗压刚度优于B组;扭转实验结果指出A组的抗扭转刚度和最大扭矩分别高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骨密度测定和生物力学实验结果证实了两组成骨情况的差异,这与新生骨的成熟程度不同有关.复合了BMP的A组因髓腔再通时间早,骨改建塑形更完善,新生板层骨的成熟度亦较高,耐受应力情况也更好.C组则不能产生骨性愈合.结论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作用令人满意,复合BMP后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中、远期疗效。方法1985年6月至2005年6月,采用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共361例(385髋),实际有效随访到257例(281髋)。男144例,女113例,年龄(39.2±15.3)岁(23—56岁)。按照股骨头坏死Ficat分期:Ⅱ期187髋,Ⅲ期94髋。随访评估内容主要为Harris髋关节疼痛及临床功能评分和影像学评价(X线片)。结果随访率为71.19%,随访(10.7±4.4)年(5~20年)。髋关节疼痛评估结果显示: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FicatII期优良率为13.4%、86.6%,疼痛评分为(15.16±3.41)分、(32.99±6.50)分;II期优良率为3.19%、54.3%,疼痛评分为(8.47±2.15)分、(30.70±4.25)分。各期患者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疼痛评估结果差异经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t=8.472,13.625;P〈0.001)。临床髋关节功能综合评估结果示: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Ficat1I期优良率为15.5%、72.2%,综合评分为(53.08±9.91)分、(88.46±10.02)分;Ⅲ期优良率为4.92%、34.4%,综合评分为(40.32±8.37)分、(82.78±12.16)分,各期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综合评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937,8.720;P〈0.001)。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的X线片显示FicatⅡ期改良率为16.6%、70.6%,评分为(23.45±2.89)分、(34.50±3.92)分;Ⅲ期改良率为7.45%、43.6%,评分为(15.77±3.06)分、(30.22±6.84)分,各期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X线表现评估结果经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t=4.192,9.450;P〈0.001)。以上结果间差异比较表明髋关节各项功能指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采用吻合血管的腓骨游离移植术是治疗FicatⅡ、±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阻止或延缓病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移植桥接血管蒂的游离腓骨瓣移植治疗长骨感染性骨缺损及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6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7例长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病例资料,男11例,女6例;年龄1.5~55岁,平均31.3岁;股骨8例,胫骨5例,肱骨3例,桡骨1例;骨缺损长度为4~19 cm,平均9.4 cm;其中8例合并软组织缺损(5.0 cm×3.0 cm~17.0 cm×5.5 cm)。感染性骨缺损端彻底清创后,负压封闭灌洗引流2~3周,待肉芽生长新鲜,设计并切取腓骨瓣或腓骨皮瓣移植进行重建,移植自体静脉并端端吻合桥接受区血管与腓骨瓣的血管蒂。静脉移植桥接腓骨瓣的动、静脉血管蒂长度5~18 cm,平均9.6 cm;移植腓骨皮瓣面积6.5 cm×4.0 cm~18.0 cm×6.0 cm。结果17例腓骨瓣手术及术后恢复顺利,均无血管危象。伤口一期愈合11例,延期1~2周愈合6例。术后6~8周X线片示移植腓骨端骨痂形成。15例获得随访,随访9个月~6年,平均30个月,2例失访。13例骨缺损一期愈合,2例腓骨一端与受区未愈合,再次手术后愈合。1例移植腓骨术后7个月发生应力骨折,经外固定架治疗4个月后愈合。感染性骨缺损愈合时间4.2~9.8个月,平均5.9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Enneking系统评分,优11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3.3%。手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静脉移植桥接游离腓骨(皮)瓣血管蒂,不仅能有效地修复长骨感染性骨缺损和局部软组织缺损,而且可以改善骨缺损局部血运,控制感染,明显缩短疗程,是治疗肢体长骨感染性骨缺损及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带血管腓骨移植的远期疗效报告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目的分析带血管腓骨移植修复四肢长骨缺损的远期效果。方法对 19例应用带血管腓骨移植修复不同部位骨缺损患者进行 5~ 20年 (平均 10.79年 )远期随访,参照 Enneking系统对患肢功能进行评价,采用等级记分法,以达到正常肢体功能的百分数表示。对移植腓骨的转归,参照国际挽救肢体专题讨论会制定的“同种及带血管移植的放射学评价方法”进行结果评定。结果应用带血管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的远期效果因缺损类型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9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 65%,其中移植腓骨骨不连 1例、骨折 3例 (7次 )、成角畸形 5例; 3例先天性桡骨缺如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 62%, 3例术后均出现移植腓骨骨骺线早闭,畸形复发; 5例骨髓炎、骨外露、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 94%,仅 1例发生移植腓骨骨折; 1例前臂软组织缺损并尺骨缺损,尺神经、正中神经损伤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 67%,骨愈合顺利; 1例桡骨海绵状血管瘤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 100%,骨愈合顺利。结论带血管腓骨移植是修复长骨缺损的好方法,与其他组织瓣联合应用,可一次完成骨支架重建与软组织覆盖,有利于肢体功能的尽早恢复。但对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和桡骨缺如患者 ,远期效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14.
带血供腓骨小头骨骺移植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腓骨小头骨骺的血供来源及带血供腓骨小头骨骺移植治疗骨骺损伤的效果。方法 5具10侧足月新生儿尸体的下肢标本。对腓骨头的营养血管进行显微解剖观察。本组共6例患者,平均年龄9岁,胫骨近端内侧骨骺骨桥形成1例,胫骨远端骨骺骨桥形成伴踝关节畸形3例。股骨头骨骺陈旧性滑脱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应用带膝下外血管的腓骨小头骨骺移植进行修复。结果 膝下外动脉、胫前返动脉、旋腓动脉的分支在腓骨小头的表面形成广泛血管吻合,营养腓骨小头骨骺。以膝下外动脉为蒂的腓骨头骨骺移植,血供丰富。经术后平均2年6个月的观察,5例移植骨骺生长良好,1例因术后感染,移植物部分吸收且骺板闭合。结论 以膝下外血管为蒂的腓骨骨骺游离移植,适合于长骨骨骺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ed anatomy of the vascular and muscular innervations related to vascularized fibular grafts. Methods: Thirty-four cadaveric lower extremities were dissected for this study. The observations included fibular length, fibular nutrient artery, arcuate arteries, and innervation of fibular muscles. The fibulas were averagely divided into four segments and the locations of relevant vessels and nerves were ascertained. Results: All specimens had 1 fibular nutrient artery and 4-9 arcuate arteries except 1 specimen which had only 1 arcuate artery. The fibular nutrient artery and the first threearcuate arteries were constantly located between the distal half of the 1/4 segment and 2/4 segment of the fibula. The muscular branch of the superficial peroneal nerve passed through the surface of the periosteum in the 2/4 segment of the fibula.
Conclusions: The most proximal osteotomy point locates at the midpoint of the 1/4 segment by which it ensure the maximal potential for preserving the nutrient vessels. The muscular branch of the superficial peroneal nerve is fragile to injury at the 2/4 segment of the fibula. 相似文献
Conclusions: The most proximal osteotomy point locates at the midpoint of the 1/4 segment by which it ensure the maximal potential for preserving the nutrient vessels. The muscular branch of the superficial peroneal nerve is fragile to injury at the 2/4 segment of the fibula. 相似文献
16.
改进的组合腓骨移植修复负重长管骨缺损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目的 报道组合排骨移植修复长管负重骨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组合腓骨移植方法改进如下:于吻合血管的双排骨或双节段腓骨前内侧骨膜从中央纵形切开剥离至骨嵴,双腓骨或双节段腓骨前内侧相对,两断端固定,将相对缘游离骨膜纵形缝 合,使其组合为一根粗骨修复骨缺损。结果 临床应用28例,结果所有长管负重骨缺损均获得良好愈合,移植骨无折断。结论 改进的组合 腓骨移植是修复长管负重骨缺损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T Yamaguchi N Akamatsu Y Hamada H Sato T Toshima T Hagino 《Nippon Seikeigeka Gakkai zasshi》1989,63(4):296-307
The vascularization of fresh whole knee and hip joints was done as part of an allograft transplant procedure involving forty rats (12 weeks old). Cyclosporin and prednisolone were injected into thirty-five recipient rats; five rats did not receive any drugs and were us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ll control group rats with necrotic limbs died two to three weeks after the operation. Eleven of the twenty rats with transplanted knee joints and ten of the fifteen rats with transplanted hip joints began walking with full weight-bearing and the transplanted joints exhibited good mobility one month after the operation. Autopsy findings four, eight and sixteen weeks after the operation showed no degenerative or necrotic changes of the articular cartilage or subchondral bone of the joints. We concluded that this technique of vascularized whole-joint transplantation in rats was successful. This may be clinically applicable to reconstructive surgery after resection of diseased joints. 相似文献
18.
吻合血管同种异体骨移植后存活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报道吻合血管同种异体骨移植术后不同时段存活状况。方法建立吻合血管同种异体股骨干移植动物模型,在术后不同时段进行活体解剖,观察血管的通畅度.并切取移植骨进行组织学、电镜及SDH染色检测。结果术后4周对照组血管基本完全闭塞,而实验组术后血管保持通畅。组织学检查显示对照组术后移植骨骨陷窝内骨细胞缺失,哈弗斯管内血管亦消失;而实验组术后骨陷窝内始终有骨细胞充填。电镜表现为对照组术后移植骨出现骨细胞核浓缩.核碎裂,直至骨陷窝内骨细胞丢失;实验组术后骨细胞超微结构正常、对照组术后2周.骨组织SDH染色已无蓝染的骨细胞,而实验组术后可见同心圆排列蓝染的骨细胞。结论在免疫调控下,吻合血管的同种异体骨移植术后供体始终保持活力状态。 相似文献
19.
带血运骨-软骨复合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比较带血运与不带血动骨-软骨复合移植的成活质量。方法 14只犬分成2组,每组7只,分别做带血运及不带血运第二拓骨头移植,修复股骨头局限性骨-软骨缺损,术后12周行光镜、电镜及同位素^99mTC-MDP检测。结果 带血运移植的第二跖骨头于术后12周仍然保持了基本正常的软骨组织结构形态,而不带血运移植组出现了明显的软骨变性及破坏。结论 带血运骨-软骨复合移植修复受区局限性软骨缺损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