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就《内经》脾主四时理论从其发生渊源、理论内涵以及临床指导意义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脾主四时理论由来于五行学说,首见在《管子》,奠定在《黄帝内经》,是古代五行时空配属关系的体现,在《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中得以全面确立;其理论内涵包括脾主四时之中以及四季之末两大学说,并在土生万物特性中得以统一;突出体现于张仲景、李东垣和叶天士等相关的脾胃思想之中,对中医脾胃学说的发展以及中医临床运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阴火"理论新解——论心配土说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五脏配五行的心配土说,从“合于四时五脏阴阳”的角度,分析李东垣阴火理论,较之依据传统的五脏与五行配属说理更为明晰,说明心配土说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读经随笔     
<正> “内经”二字之释义“内”字对“外”字而言。人生天地之间,体外皆阴阳四时五行之气,而为天地所具有者;体内则为五脏,与五脏内合之六腑,外合之形层也(形层,指皮脉内筋骨而言)。经者常也,一定不移也。所谓“内经”者,言人之体内五脏六腑及形层之气,与体外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之气,经常相通,而有一定不移之义也。  相似文献   

4.
《内经》虽无六淫之名,但有六淫之实。六淫病因学说依据天人相应、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因六气太过淫胜、人体正气不足而形成,有关其致病性质和特点的论述,奠定了病因学说研究的基础,有效地指导临床辩证论治。  相似文献   

5.
《内经》藏象理论有"四时藏象""四时五藏""五行藏象"和"六节藏象",不同的藏象理论对学习者造成困扰。通过对不同藏象理论的浅析,指出五行藏象弥补了四时藏象论不及脾的缺陷;思考了五行藏象不足及与"地之阴阳"的关系、六节与六经的关系及六节藏象与"天之阴阳"的关系,认为六节藏象与五行藏象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阴阳五行学说,探讨依据药物外部之表象归属药物之性能,基于五脏的生理特点确定五味对五脏之补泻,根据药物四气五味判别其作用趋势,以五行相生、相属关系研究药物归经规律,阐释了中药药性理论的建立基于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学术源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内经》“五脏相通”、汉代张仲景“五脏病”论、金元时期刘完素“五运主病”,以及明清医家提出的“五脏旁通”、“五脏穿凿”、药性归经、五行相生子母相应之义、“五脏互相关涉”等理论学说比较研究,认为邓铁涛教授提出的“五脏相关”与上述理论有学术渊源,但五脏相关运用现代语言表述了自《内经》以来五行学说的合理内核,凝炼成为解释复杂病理现象、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体现了当代中医学术继承与创新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8.
《内经》中对五味理论进行系统论述,涉及到五味与五行、阴阳、五脏的关系,五味的功效,以及五味所伤等内容,奠定了五味理论的基础。自此之后,五味理论的内容发展缓慢。到金元时期,兴起药性理论研究之风,五味理论备受医家们的关注。金元医家在继承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五味理论,并将"五味所伤"作为食疗本草中的重要原则指导饮食禁忌,还将五味理论用以解释具体的药物功效。金元医家对五味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内涵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时五脏阴阳"是程士德教授提出的关于藏象研究的命题,它把人体以五脏为主体的五大功能活动系统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统一起来,体现出人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与自然也恰好构成既矛盾又统一的整体[1].程士德教授指导下的课题组对"四时五脏阴阳"的藏象研究已近20年,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有学者撰文<关于"四时五脏阴阳"问题的讨论>,认为"四时五脏阴阳"命题无理论意义[2],笔者认为该学者立论当为"四时五行阴阳",与程士德教授"四时五脏阴阳"命题不同.本文就"四时五脏阴阳"一词的由来、时脏相应以及程士德教授"四时五脏阴阳"命题的内涵进行阐释,并就相关问题与有关学者商榷.  相似文献   

10.
[目的]辨析《黄帝内经》之主要时脏配属观点,探究脾土时令配属问题之渊源,并初步推测其形成时期。[方法]以文献学、历史学之研究方法,搜集《黄帝内经》成书前文献,以《礼记·月令》《管子·四时》《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春秋繁露·五行对》等篇章为重点,辨析《黄帝内经》中观点各异的时脏配属之渊源、演化及形成时期。[结果]"六时六脏"论与解剖学含义更为有关,属"时脏相应"的早期观点,但六或十二有其特定的文化渊源;"八风八脏"论是受到"出乎震"卦时、卦位的影响;"四时四脏"论未言明"土"的配属及其作用,当属"时脏相应"引入五行学说进行气化论证的早期阶段或与"四时五脏"说同源而语略;"五时五脏"论体现了与五行学说严密结合、均衡配属的特点;最具理论内涵与临床实用性的当属"四时五脏"之说。[结论]《黄帝内经》观点各异的时脏配属尽管是不同流派医家吸纳多家哲学思想的结果,但通过相关文献的辨析,其核心思想可以简要概括为:脾脏位于中央,应于四时,寄于其间各十八日以转圜。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河图"时空模式对《内经》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指出《内经》中五脏所在的方位和通应的四时与"河图"时空模式具有一致性,脾为至阴及其他四脏的太少阴阳属性可以从"河图"的时空模式得到诠释。  相似文献   

12.
探讨稷下学宫阴阳家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影响,从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结合所产生的影响作考查,认为阴阳五行学说促进了运气学说和疾病预测理论的形成,确立了藏象、经络、中药四气五味模型,形成了中医防治观,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13.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但关于五行的起源以及五行学说的本质,当今学术界存在很大分歧。通过对历代文献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观点:古人对"五"的崇拜是五行形成的基础,五行的概念源自对生活中5种基本物质的概括,形成于商末周初;五行相胜源于古人对五材之间相互关系的观察,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五行相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已有运用,而且发现五行无常胜;五行相生源于四时的轮替,是五行学说与时令学说结合的产物,形成于战国时期。五行学说在战国时期逐渐发展成熟,五行生克结合形成了完整的五行学说。汉代五行学说达到鼎盛,五行乘侮的观念是对五行学说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阴阳的经典含义,并以经典论述为基础,推导出五行。其中,四种病理的状态“可道”,阴阳虚实各有正名,但是常态却“不可道”不可名,阴阳匀平而已,无谓虚实之名。也就是说,五行只有四时可道,所以,《内经》经常把“四时五行”相提并论。张仲景的《伤寒论》主要论述病理,故也借用了这种“可道”的四时模式来论述“病”机。通过阴阳原理,解释了三阴三阳病“四时大法”的深刻寓意,阐释了“春夏宜发汗”“秋宜下”等治疗原理,从而在总体上把握伤寒六病的四时框架。  相似文献   

15.
对《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骨架——阴阳五行学说与古代哲学源头之《周易》中的阴阳、五行观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内经》与《周易》的阴阳五行观存在较大差异,《内经》更重视阴阳与五行的融合应用,其完整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其说是对《周易》的继承与发展,还不如说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思想的延伸。  相似文献   

16.
阴阳、五行与干支三大理论是中医理论中的基石部分.这三大理论可独立运用,但在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阴阳的四时消长变化产生四种不同的阴阳状态.这四种状态就是四象,是形成五行的物质基础.有了五行之后,五行再分阴阳.天之五行分阴阳为天干,地支五行分阴阳为地支.即干支是从五行演化而来,五行是从阴阳演化而来.厘清阴阳、五行与干支的演化过程,可以深入理会生命生克制化的机理和生命演化、运作的机制.而长生五行以干支立意,深刻阐述万物长衰的往复机制,深化了对中医五行理论的理解认识.  相似文献   

17.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特点,"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是贯穿《内经》全书的学术思想之一,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四物汤被誉为"妇科圣方",是治疗血证的良方。本文从"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观的角度,结合血与五脏关系的整体性,讨论了四物汤治疗血证的机理。  相似文献   

18.
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继承与创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整理当代名医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原创学术理论的缘起,时<内经>"五脏相通"以及历代医家提出的"五行互含"、"五脏旁通"、"五脏穿凿"等与五脏相关的理论进行学术源流探讨与梳理,并从理论探讨、临床调研、实验研究3个领域总结了开展中医"五脏相关"应用基础研究的初步成果.认为现代中医应继承五行学说合理内核,创新五脏相关理论;中医五脏之关系,不是依靠书斋五行相生相克的推理,而是长期临床实践之总结;从五行到五脏相关,中医学术的发展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而五脏相关理论的提出及其解释与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走到了学术前沿.  相似文献   

19.
中医五行学说将五味归入人体五脏。本文根据五味生克乘侮规律与五味作用探讨了五味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用药、养生康复方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综述了《黄帝内经》中有关药性理论—五味理论的认识。《黄帝内经》分别对五味的阴阳属性,五味与五行、五色、人体五脏等之间的关系,五味的功能作用及归经以及五味禁忌等都作了明确地阐述。本文对这些内容作了简要的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